认知模式下高层转喻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2014-04-04 01:50徐彩霞
关键词:谓词源域及物动词

徐彩霞

(山西财经大学 经贸外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转喻研究主要分三个阶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研究的重心主要集中在转喻的定义和分类上。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认知语言学家开始将转喻看作一种认知机制。在此基础上,转喻研究的趋势呈现多样化。[1]目前转喻研究的重心转向了对语言结构的影响及其机制上。目前在国内研究转喻的主要学者是陈香兰(2008,2012)、李勇忠(2005)、刘云飞和雷卿(2010)。

转喻研究、语法结构中的转喻研究和构式中的转喻研究是研究间接言语行为三个主要的研究方面。Ruiz de Mendoza & Díez(2001)将这三方面的转喻研究称为高层转喻,高层转喻又可分为高层情境转喻和高层命题转喻。[2]具体来说高层命题转喻表现在语法中,高层情景转喻表现在间接言语行为中。[1]

高层转喻对语言结构的影响是灵活而有规律可循的,它是一个语用学中的重要语言现象,在研究领域及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认知是人的最基本的思维活动,是一切行为的开端。认知的正确与否,决定着行为的方式,以及行为目标的达成效果。认知遵循一定的规律而发生、发展和作用。认知模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固定的认知结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对言外之意延续性理解的不足和由于语言固化导致的误解和曲解比比皆是,由此会出现交流不畅甚至障碍。为了解决这一现象,通过高层命题转喻和高层情境转喻两个方面的语料分析,探讨认知模式下高层转喻对语言结构的影响,为读者掌握语言,理解言外之意提供借鉴,为正常的理解沟通交流提供理论基础。

一、高层命题转喻的表现形式

高层命题转喻在某种程度上也称语法转喻,与语言结构及其框架内论元的配置密切相关,通过语言结构论元形式、概念和逻辑的内部调整来解释对语言结构产生的转喻变化。[3]我们主要针对谓词转喻和价扩展与压缩转喻进行分析。

(一)谓词转喻

所谓谓词转喻是在谓词层面上的代指转喻。Panther& Thornburg (2000, 2003)和Ruiz deMendoza & Pevez(2001)认为谓词转喻可以把更大的语言单位构式作为语言意义存在的方式,解释了转喻动机对谓词的影响。这里重点分析静态谓语动词转喻。[2]例如:

(1) Be smart Ben.

(2) Can I just ask you a question?

Just between us and be honest.

转喻中认知模式主要依靠相似行为的激活,其中整体和部分的相互激活以及因和果之间的相互激活在谓词转喻中尤为凸显。[4]例(2)中使用了"Be"的祈使句,"Be honest"作为一个部分,激活了一个整体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祈使句中的"Be"构式使得一个处于静态的谓词与行为产生了转喻关系,从而使话语或其“弦外之音”得以理解。换句话说:"Be honest"可以代替一个整体情形的出现。根据Panther & Thornburg的理论,例(2)可解释为部分代整体转喻,是部分激活整体的结果,而"Be honest"是可以引起结果发生变化的一种要求状态。例(1)中的"Be smart"所受影响的客观因素过多,不适用于转喻行为。Panther & Thornburg (2000)认为如果事件状态是不受意识行为的结果,即转喻关系在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存在不明显,那就是不能控制的。[3]

(二)价扩展与压缩转喻

价扩展与压缩主要针对及物动词用作不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用作及物动词,通过论元在谓语结构中的增加或删减来完成其对语言结构的影响。[4]Ruiz de Mendoza & Perez(2001)认为价扩展与压缩也可以用转喻思维来解释。他们认为价扩展与压缩现象利用了类属认知模式的框架,通过及物动词用作不及物动词与不及物用作及物动词影响句子的语法。[4]

(3a) The rocking chair rocked.

(3b) He climbed the baby.

根据Ruiz de Mendoza & Perez (2001)的理论,例(3a)是存在行为代过程转喻的。当然"rocked"这个词就代表一种行为。在整个句子构式中,"rocked"这个行为表示为有人坐在摇椅里自己摇动的过程或者有人站在摇椅旁晃动摇椅的过程。而在例(3b)这个句子里存在活动代事件转喻,"climb"实际上是让婴儿爬行这个活动代表了句中所述的整个事件。(3a)和(3b)这两个例句通过不及物动词用作及物动词使得两个动词对整个句子的句法构式产生了影响,所以我们可以把这种价扩展与压缩在语句当中的运用看作是语法转喻。

(4a) This bread cuts easily.

(4b) This bread cuts.

例(4)是Ruiz de Mendoza在讨论双重转喻时的一个很著名的例子,即过程代行为代结果转喻。如果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过程,即"X-Y,Y-Z"。在(4a)中,切面包的整个过程用于代替切的行为从而得到行为结果,并且用难易程度来衡量这个过程,同时也衡量了这个行为及其结果的难易程度。不同的是例(4b)中及物动词用做不及物动词会让听者产生语义上的不连贯或者误解,因为没有使用激活评价行为结果的副词,这种情况就不能看作是语法转喻。[3]

二、高层情景转喻的表现形式

高层情景转喻需要具备的条件至少包含三个阶段:(1)行为的准备阶段(即行为的基本条件和动机);(2)即时结果阶段;(3)非即时结果阶段(即行为所带来的预期或非预期的结果)。[5]Ruiz de Mendoza & Díez(2001)认为间接言语行为中的转喻属于高层情景转喻,其特点是用一种言语行为间接地代替另一种言语行为。[2]

(一)间接言语行为的转喻解释

(5) -Oh, Ben, you gotta come look at this.

Somebody posted you on 'He said he'd call' Dot com. (Taker)

-'He said he'd call' Dot com.? That's this website where women post the names of jerks who said they'll call, but don't. (Riley)

What's wrong with you?

-I called Susie and invited her to come by the bar. (Ben)

-Oh, excellent! A little pedal to the kettle. (Taker)

No, no. I don't want to go out with her. I just really want to get off that website. (Ben)

上面例(5)属于事件的部分指代事件的整体。在整个例句中,本用“我给苏珊打电话了,邀她到这个酒吧来”这个部分代替他想在那个网站上除名整个的意图以及他想解决这个问题的全部过程,这就属于部分代整体转喻。Panther& Thornburg(1998)认为一种言语行为也可以用来转喻地指代另一种言语行为。

(6) Would you look at the time?

You know. I can just feel life passing me by.

此句是说话者用请求的口气规约性地实施请求,想对受话者传达时间概念借以脱身的请求。意为“您知道现在几点了吗?我该走了您知道吗?”感觉时间从我面前流逝这个部分语言构成代替想要结束本次谈话的整体要求。换句直接的句子为:

(7) I should probably go now.

根据Panther & Thornburg(1998, 1999b)的理论,我们认为这个语句是一个“指向”的请求,该话语发生的语境为:两人同坐一桌聊天,说话者想要结束谈话。此语句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所提请求似乎置于具体场景之外,然而,在情景的作用下,例(7)明显地表达出说话者的动机或目的,并且通过时间观念提出一个指向性的请求,即是否要结束这次谈话。这种转喻思维比较抽象,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认知模式解释间接言语行为就比较好理解了。[6]

(二)"What"疑问构式的转喻解释

What疑问构式在间接言语行为的研究中是极为常见的。Panther & Thornburg(1999a)用目标域存在于源域中的转喻来解释此构式。[3]他们认为有些疑问构式包含了结果代原因转喻,属于目的域存在于源域中的转喻。例如:

(8) -Hey, Riley, Did Denny cancel on you? Tough beak. (Ben)

-What are you doing here?

-Just brought my baby down to pick up my paycheck from my steady job. (an excuse)

例(8)是一种双转喻,其语言意义的获得是在行动代结果再代请求转喻的基础上体现出来的。这个例句中的双转喻分为两个步骤,一是从行为到结果的转喻,结果是目的域,行为是源域,那么这就属于目的域存在于源域中的转喻类型,其中,"doing"在这个构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大脑当中的认知模式就是由它来激活的。[6]行为认知模式可以部分地描述为:(1)行为指代整个事件;(2)行为会对参与者产生不利的结果;(3)激发其他参与者扭转不利的局面(Ruiz de Mendoza & Pevez 2001)。二是结果到请求的转喻过程。[7]"What's X doing Y ? " 构式被理解为对受话者来说是不利的局面,那么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由行为代结果转变为一种请求尽力来改变这种情况,因此,这个句式所产生的语义需要两步映射过程,即从行为到结果的映射和从结果到请求的映射。[8]Ruiz de Mendoza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双转喻,也就是"X-Y,Y-Z"的转喻过程。

(9)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people? Are you on something?

例(9)也是行为代结果再代请求的双转喻。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为“你有什么毛病啊,还是你在隐瞒什么?”,我们可以看出听者是做了不好的事情或者隐瞒了什么事情映射出一个结果,即行为代结果转喻,而且这个结果是对听者不利的。这是第一次映射,在此基础上产生第二次映射,即从结果映射到请求的转喻过程,间接请求听者不要隐瞒什么事情,在第二次转喻映射中,“隐瞒”作为行为准备阶段代替了整个非即时结果,应属于部分到整体转喻。

三、高层转喻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转喻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是在认知框架下激活源域或目标域的认知过程。转喻过程或为源域寓于目标域或次域,或为目标域寓于源域或次域,在此过程中产生多种映射,如部分到整体、行为到结果、行为到过程、过程到行为、行为到请求等来完成对语言的加工。如果说语言产生于人类自然的交流过程,那么转喻的参与就是对人类语言结构的加工过程。在特定环境下的目标域的使用是基于储存在大脑中的认可机制的认可模式,转喻在语法认可的基础上才能够对语言结构产生一定影响。[9]高层命题转喻和高层情境转喻对语言结构的影响过程体现在几方面。

首先,谓词转喻中的例句以静态谓词形式表现,以结果代行为,是源域于目标域的结果。例(2)中的Be honest.可解释为"act in this way, as a result, you will be honest." 那么这里就会出现明显的从结果到行为的转喻过程。而例(1)虽也是静态谓语的表现形式,但smart这个词本身限制了结果代行为的传递。类似的情况还会出现在I want you to be nice. What about being nice.等句式中。

其次,价压缩与扩展是通过具体语言的增减体现的,是目标域寓于源域的结果,我们所见到的价压缩与扩展大都是行为代过程或时间的转喻过程。例(3b)中通过将climb这个不及物动词用作及物动词来完成行为到这个事件的转喻,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是婴儿爬行的这件事情而不是单独爬这个动作,这里体现了价压缩和扩展转喻对于语言结构的影响。类似的举例又如"He walked the dog",walk 这个词的行为带来的是“他遛狗”这个事件。

第三,高层情境转喻是建立在言语行为主体人共有的知识框架和认知模式的基础上产生影响的,是一种言语行为间接地代替另一种言语行为的转喻过程,例(6)中言语行为的施话者和受话者只有对时间流逝这个抽象的概念有共同的理解基础才能在此对话中产生共识。"What"疑问构式的转喻通常是通过双重转喻来达到请求目的,X-Y-Z的抽象转喻间接地传递着施话者的真实目的,同样也完成了"What"疑问构式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四、结论

本文从谓词、价扩展与压缩、间接言语行为及What构式的转喻解释等高层情境转喻方面做了一些探讨,目的在于引介和探究高层转喻在人们日常用语的具体层面的用途。通过例句分析,我们发现说话者往往受固定认知的影响,限制在一定的框架里,而受话者则需要运用他的认知储备使得已固化的语言结构来连续和完整地证明高层转喻的影响。转喻是句段关系的存在体,一个人话出一半,就需要我们在认知模式下运用高层转喻构建出其剩余一半。或者,我们能从已经给出的X部分,通过高层转喻的逻辑思维构建出来Y部分。了解高层转喻对语言结构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用想象力解码使得高层转喻以隐匿的方式发挥作用,以便更好地解决在语言结构中普遍存在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理解难的问题。从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意识到认知领域对转喻的研究已上升到很抽象的高度,需要我们在具体的语言层面做细致的分析。

参 考 文 献

[1]陈香兰.高层转喻研究[J].外语教学,2008(6):14-22.

[2]Ruiz de Mendoza Iba, ez, F.J. I.&Dlez Velasco O.L. High-Level Metonymy and linguistic structure[J].Atlantis,2001(1):297-314.

[3]Panther, K-U. and I. Thornburg. The Effective for Cause Metonymy in English Grammar [A].In A. Barcelona(ed.). Metaphor and Metonymy at the Crossroads: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C]. Berlin and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00:215-231.

[4]Ruiz de Mendoza Iba, ez, J.I. & Otal,Campo. Metonymy,Grammar and Communication[M].Granada,Spain:Editorial Comares,2002(4):321-357.

[5]Langacker,R.W. 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s [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3(1):1-38.

[6]李勇忠.语言结构的转喻认知理据[J].外国语,2005(6):40-46.

[7]Langacker,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ume I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Beijing:University Press,2004:31-43.

[8]Radden,G. & Kovecses,Z.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A].Panther,K and Raddm,G. 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1999:17-59.

[9]刘云飞,雷卿.动词结构的转喻理据[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32-37.

猜你喜欢
谓词源域及物动词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被遮蔽的逻辑谓词
——论胡好对逻辑谓词的误读
党项语谓词前缀的分裂式
也谈“语言是存在的家”——从语言的主词与谓词看存在的殊相与共相
可迁移测度准则下的协变量偏移修正多源集成方法
Swagger:气场压人
谓词公式中子句集提取的实现pdf
及物与不及物动词的用法与区别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units 1~6复习小结
happen“发生”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