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示
——推理看英语句法象似的顺序性语用特征

2014-04-04 01:50吕敏
关键词:句法语境交际

吕敏

(云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语言是连接认知空间和物质空间的桥梁,它沟通了认知和现实。透过语言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甚至其思考路径,认知过程以及其语用目的。交际的过程不仅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更是说话人和听话人认知路径相碰撞的过程,如果是平行线,则很难交际成功,如果双方实现互明的认知语境,则很快便会形成交叉。在交际中人们总是趋向于选用最经济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图,符合关联理论的原则。句法结构作为载体,将人们这种抽象的认知过程展现出来,句法具有象似性并也追求更经济的效果。因此,文章从句法顺序象似角度出发,根据关联理论,分析不同结构顺序所反映的认知过程,探究其隐藏的语用价值。

一、理论背景

(一)象似性

象似性是对传统观念的语言任意性的批判,对语言研究的补充和完善。任意性认为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但是象似性认为语言形式与意义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语义三角中认知是语言与事物的连接棒。如果简单的将意义与形式视为无关,只是通过任意的联系建立起来,那么就忽略了认知的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Chomsky认为人天生就拥有一定的语言机制,掌握普遍语法,因此人的认知对意义和形式都有作用,会对意义和形式进行一定的选择。因此文章认为语言具有一定的象似性。王寅将二者的争论分为两论相持时期、Saussure时期和后Saussure时期,[1]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开始认同象似性。象似性最早是由皮尔斯提出来的。在1902年,他把符号分为象似符、标记符和象征符。[2]不同的语言学家对象似性有不同的解释。Lee认为如果一个符号及其所指之间有结构上或形式上的对应,那么这种关系就是“象似的”。[3]王寅认为象似性就是在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4]象似性就是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象似性的主要代表人是Pierce,Haiman, Jackobson等。象似性开始传入中国缘于许国璋先生对ionicity的翻译。从此句法象似开始在中国流行并引起热议。象似性在语言表现中主要有影像符、图示符和隐喻符三类。其中图示符的解释力最强,其最具代表的是句法层面。最先研究图示符的语法的是Haiman,之后Givon完善了Haiman的系统,提出了数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和顺序象似性。侯国金从语用角度将象似性分为句式——意图象似性、话语——语境象似性、话语——得体象似性和话语——距离象似性。[5]

我国象似性的研究特点是逐渐由句法学向语音、语篇层面拓展,但是句法研究仍是重点。[6]句法象似性指人的认知结构或者概念与输出的句法结构有着天然的联系,即句法结构能够反映出人们思维概念和认知语境。通过阅读近年相关文献,文章发现句法象似研究有如下特点:1、大多数研究仍然集中于英汉结构对比,生成语法或者语法结构、翻译等方向。2、象似性研究成果多运用于课堂教学、翻译、文学赏析等。3、对象似性的整体研究居多,很少对某一具体象似性特征进行分析。

(二)明示——推理模式

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交际进行了研究,从符号理论看,交际是一种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忽略了交际过程中的干扰,如双方的认知语境、噪音等。之后格莱斯认为意义即目的,提出了交际中的合作原则,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弊端。综合上述理论,在1986年,Sperber和Wilson从认知理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关联理论,并进一步解释人们的交际过程实际上是明示和推理的过程。

明示推理交际即说话人发出一种刺激信号,使之对交际双方互相显映,通过这种刺激信号,说话人意欲向听话人显映或更加清楚地显映一系列的命题。[7]该模式由明示和推理构成,明示包括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结合了抽象的认知和具体的语境,阐释了说话人和听话人在交际中内隐和外显的交际条件,完整的诠释了交际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因此文章认为明示——推理模式在交际探究中更具有说服力。根据该模式,文章总结了在交际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因素:1、明示的程度,即明示刺激越强,听话人付出的努力越小,实现的语境效果越大。2、互明的认知语境,即双方是否形成互明的认知语境或者互明的程度都会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二、顺序象似与明示——推理模式

顺序象似即句子成分的前后词序与所描述事件的发生顺序或人们的概念顺序是相一致的,遵照一定的逻辑,体现了空间和时间的差异,文章认为顺序象似又可称为逻辑象似。说话人会有意使用不同的顺序、结构来传达明示刺激,形成一定的关联度,以期引起听话人的注意。下面从两个要素解释顺序象似的语用意图的实现奥秘。

(一)顺序象似与明示程度

明示即说话人通过编码,向听话人传达信息,对听话人产生一定的刺激。明示性越强,刺激越强,则越有利于向听话人提供更明确的推理路径。影响明示刺激的因素很多,如语调。语速、非语言(表情,肢体语言、附语言),同时语序也会影响明示程度。说话人通过对语序的调整强调不同的意义,形成不同的明示刺激,听话人根据所接收到的明示刺激进行推理,从而获得一定的语境效果。

例1 A:你去干什么?

B1:我拿书去教室。

B2:我去教室拿书。

例2 What was broken?

a:Tom broke the car.

b:The car was broken (by Tom).

(2)通过耦合关联度计算,将研究区划分为4种空间分布类型,分别是低耦合度—高经济发展水平型、高耦合度—高经济发展水平型、低耦合度—低经济发展水平型以及高耦合度—低经济发展水平型。市辖区经济和县域经济的耦合关联机制中各指标要素相互影响,其中总人口数和固定资产投资对,耦合关联度分别为0.6和0.65,市辖区经济与县域在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面仍具有明显的差异和不平衡的发展状态。

例1中所包括的字是一样的,但是二者的深层结构却有很大的差异,B1的意思是“我拿着书去教室”,“去教室”既是处所,也是目的,说话人已经拿着书了;句B2“去教室”的目的是拿书。B1的重心是在“去教室”,告知要去的地方,很显然没有直接回答A的提问,明示性弱,没有为A提供清晰的推理路径。A根据已有的认知假设1、大部分同学去教室是上自习。2、大部分同学去教室是因为有课。3、去教室是不是参加活动。A通过各种常规的假设,付出很多的努力,但是仍然很难推理出B去教室做什么。因此交际没有办法进行。根据合作原则,B1违反了相关原则和质原则,没有提供与A所要的信息,且其答案与问题没有相关性。反之B2中很明确的告知对方去教室的目的。这样的语境结构限制了A认知语境结构的选择和句式结构的语义解释,再次激活说话人和听话人共有的认知语境,听话人自然会顺着说话人提供的明示性的句式结构想到与该结构相符合的语境,从而推导出B是去教室拿书的交际意图,显然B2明示刺激强,大大降低了听话人推理的难度,从而增强了关联性,推动了交际的顺利进行。

例2分别用了陈述句和被动句,句式不同,有着相同的深层结构,语用意义也有所区别。该深层结构中有两个主目语Tom和the car,Tom是动作broke的实施者,the car是动作的承受者,按照事情的发展过程呈现给听话人,所以听话人根据明示刺激很容易推导出事情的来龙去脉,但在此语境中需要的信息是承受者是什么,所以明示性反而变弱,没有直接回答问题,听话者在理解之后还需要进行筛选。但b中,曲折词将格赋予处于A位置的the car,将主题放在句首,此处改变了正常的语序,the car 处于凸显的位置,容易吸引听者的注意,从而减少听话人推理付出的努力,明示性强,增强关联性。

例3 a. He read a book and open it.

b.He open a book and read it.

例4 a.He watched TV and did his homework.

b.He did his homework and watched TV.

例3和例4共同表明在句中的前后顺序不同,表明动作发生的前后顺序也不同,决定了汉语的表达顺序也不同。例3中 a是先看书,后打开书,b是先打开书再看书。显然a不仅是顺序不同,且不符合科学规律,是错误的表达,带给听话人困扰,使听话人很难理解话语深层含义。例4中表达了写作业和看电视的先后顺序,并且两个表达均合法,给听话人明确的动作发生信息。

由此可见,句法结构受说话人明示刺激强弱的影响,同时不同的顺序结构暗含说话人不同的语用目的,也给听话人带来不同的明示刺激,从而导致不同的语境效果。并且并不是所有的动作都可以调换顺序,要遵循客观规律。因此,说话人要想提供恰当的明示刺激,离不开对句式结构的准确把握。

(二)顺序象似与认知语境

关联理论认为听话者对世界的假设以概念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构成用来处理新信息的认知语境。[8]人们实现成功的交际在于双方是否有显映或互相显映的认知语境,即是否形成互明的认知语境。认知语境包括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9]这些信息内化于人的大脑中,在必要的时刻,人们会自然的将现有语境与旧认知语境结合在一起,根据已有的认知能力,将句子成分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在一起。听话人将说话人提供的事件顺序和自己已有的认知顺序相结合,实现语境的互明,形成一定的语境效果,语境效果大小受说话人句法顺序的影响。认知语境是连接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接力棒,说话人将他的接力棒传给听话人,听话人接住接力棒后根据接力棒的指示向前跑,但是接力棒并不总是传的天衣无缝,交际双方的语境难免会有偏差。

例5 a:我关好窗子出门。

b:我出门关好窗子。

例6 a: 他是我的同事,就读于北京大学。

b: 他就读于北京大学,是我的同事。

在没有虚词参与线性排列时,汉语中两个行为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通常表现为述谓成分的线性排列顺序,反之,述谓成分线性排列的先后关系也就象似体现了动作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10]例3中的两句话体现了相同动作发生的不同顺序。句a强调先关窗户,然后出门,符合人们的正常逻辑顺序,听话人自然也拥有此类语境,因此很容易激活听话人的认知语境,形成互明,明白说话人做过什么事情,说话人实现了最佳关联原则。假设听话人听到的是b,该句违反了自然的动作顺序,因此听话人在推理过程中不能直接从储存的旧知识中直接提取顺序信息,双方的语境出现了偏差,需一定的心里投入激活相关的知识框架,如果找到假设平房的窗户可以从外面关,那么听话人就可以明白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图。但是如果听话人没有相关的认知语境,那么听话人很难理解句b。因此,不同的语序需要听话人调动不同的认知语境进行推理。正常的、合乎常理的语序能够使听话人的已有认知语境加强,非正常语序需听话人寻找更多的相关语境进行匹配,行成一定的关联性,从而获得一定的语境效果。

例6中虽然前后顺序并没有反映动作发生的先后,但是同样产生了不同的语用效果。它们的意义随着认知语境的改变而不同。根据焦点——背景理论,焦点处于凸显的位置,移动的,而背景是不易改变的,范围比较大的。在句子中位于句首的焦点更显著,更易被听话人接收并解码。两句看似一样,提供了同样的信息,但是根据百科信息可知介绍人时内容由重要到次要过度,最先提到的是名字或者称呼,因为那是一个人的标志。因此对上述话语的理解涉及了认知语境和交际场景。句a突出了说话人和被介绍人的关系,多用于比较随意的场合,如饭局;句b凸显了被介绍人的单位,同时拉开了说话人和被介绍人的距离,显得更加严肃、正式,多用于正式语境中,如会议等。因此对这两句的准确把握需要认知语境的参与。

由此可见,句法结构反应了丰富多彩的认知语境,同时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需要多方面的认知的积累和了解,有充足的储备。

三、结语

人类把其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和体验过程通过语言呈现出来,而语言又将意义或概念投射到句法结构上,人们可以通过对句子结构的观察和分析来了解人们是如何组织语句,传达信息的。通过文章的分析,可以看出句子结构顺序影响交际意图的传达,不同的结构有着不同的语用内涵,因此在交际中,人们应学会运用和洞察不同的结构,巧妙的通过不同的顺序提供明示刺激,调动更具关联性的认知语境,实现成功的交际。

参 考 文 献

[1]王寅.语言符号象似性研究简史——认知语言学讨论之一[J].山东外语教学,2000,80(3):1-2.

[2]卢卫中.语言象似性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3(6):840.

[3]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5.

[4]王寅.再论语言符号象似性——象似性的理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34(6):6.

[5]侯国金.语用象似论[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2):66.

[6]张喆.我国的语言符号象似性研究[J].外语学刊,2007,134(1):69.

[7]赵万长.关联理论与语用推理[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0(1):2.

[8]苗兴伟.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1997,90(4):7.

[9]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1998,81(3):95.

[10]王晓友.语言结构的象似理据[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8(4):3.

猜你喜欢
句法语境交际
情景交际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交际羊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