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宇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互联网领域的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这些新媒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网络技术的更新与信息化的发展,不仅便于社会内部的信息传递,更是开启了网络社会中新的传播模式和互动形态。从中国web2.0为代表的博客到web3.0时代的明星——微博,他们作为网络社会中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只有在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情况下,才能深入的融入社会之中,对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从微观角度来看,作为社会的主体与网络媒介的接触者,受众网民是网络媒介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探讨互联网中,博客、微博的发展及与受众互动关系。
“博客”(Blog或Weblog)一词源于“Web Log(网络日志)”的缩写,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文章的网站。2002年7月,blog的中文“博客”由IT分析家方兴东、王俊秀正式命名,并在当年8月,开通了博客中国(blogchina)网站。2005~2006年,博客在中国实现了从小众走向大众阶段,网易、新浪、搜狐等传统门户相继推出门户博客。
2006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浏览新闻、搜索引擎、收发邮件是当时中国内地网民经常使用的三大网络服务。[1]由此可以发现,在当时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中,网站作为信源将信息以单向传播方式传递给受众,网民仅仅是被动的接受内容,并且信息反馈机制建立并不完善。
博客,作为一种web2.0网络应用,拥有操作简单、社交性和个性化的特点,满足了网民的社交、话语权等需求,吸引广大网民的关注,它给网络用户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网络传播模式,在这种新网络传播模式下,改变了以往网络信息传播中单线条的传播模式,网络的用户的地位和身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网民不再仅仅是网络信息传播的被动的受众,也成为了信源。这种传播不再是网站到网民的单向传播,而成为了博主、好友的双向传播模式。网民在博客这个平台上拥有了信息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可以自主的制作和发布消息,如可以把文章、图片视频等放到博客上,在与其他博主的评论、反馈过程中完成信息的传播过程。
2.网民塑造个人网络化身份。戈夫曼社会互动研究中所使用了“拟剧论”概念:社会和人生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这个大舞台上的表演者都十分关心自己如何在众多的观众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人们常常运用各种技巧在别人的心目中创造印象。[2]而在博客中,用户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创造出个人期望网络化的身份和形象,通过在图文风格等方面表现出来。
2013年3月31日,中国博客网,曾处中国领导地位的博客网站,在其经历了十年的辉煌之后,关闭了其所有免费博客服务。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三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我国博客的用户量逐年下降,其发展道路由早期的平民化、草根化逐渐转向精英化,一些“超级博主”的博客、专业类博客仍然保持着较高的点击率和影响力,而普通用户则转向互动性更强的微博和社交网站进行交流沟通、自我展示。截至2012年12月底,网民中仍在使用博客的网民占比仅为24.8%,用户规模约为1.40亿人。[3]
博客的发展和影响力的变化与网民的关注度和使用情况是紧密联系的。在“使用与满足”理论中,受众成员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被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和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4]根据该理论,网民的能动性对媒体的选择将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当博客的功能满足网民的需要时,网民会选择继续使用和关注,而如果得不到满足,同时作为博客本身没有根据网民需要进行及时技术和理念的改进时,它将会逐渐被网民抛弃。那么,通过网民网络媒介接触的“需求”与博客提供的产品服务,从网民的知识水平、信息需求和交互性需求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探究博客的衰落与用户选择之间的关系。
1.知识水平
《第三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网民的增长动力来自低学历人群,截至2012年底网民中专技校高中及以下人群占比提升至78.9%。由此可见,在网民群体中,低学历人群占网民总数比例较高。博客的注册和使用门槛虽然较低,但是在博文的创作中,对于博主的知识水平、书面表达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一个高访问量的博客需要博主长久的高质量博文创作,而创作的高门槛和用户群体知识水平状况之间的矛盾限制了博客长久发展的空间。
2.信息需求
博客的信源来自于各个博主的博文,由于博客的功能较为单一,信息传播过程的建立仅仅依靠博主的单向关注和首页推荐上,信息的获取途径有着极大的限制,虽然博客在产品改进过程中,增加了博文标签,话题讨论等应用模块有助于博主搜索信息,但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这样缺乏信息整合渠道的媒介,将无法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同时,网民的阅读习惯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倾向与阅读一些“短平快”的信息,对于很多博文的长篇大论,网民早已丧失了阅读的兴趣和耐心。
3.交互性需求
从博客的交互性方式来看,是一种单向的交互,与网友的交流的基础建立在博文上,通过博文的关注和评论进行交流,然而对于广大普通博主,由于受到知识水平和书面表达能力的限制,博客关注度往往并不高,好友关系黏性不强。从而博客在交互性上,无法满足普通网民的需求。
微博,是一种可以即时发布消息的迷你博客系统,单篇文本限制在140字以内,内容可以结合图片、音频、视频和链接,实现即时分享,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交互性网络平台。
Twitter,是最早提供微博服务的美国网站,成立于2006年,该网站是目前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微博网站之一。2007年,我国本土第一家微博网站“饭否”成立,开启了微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在随后的几年中,叽歪、腾讯微博、新浪微博、搜狐微博等微博网站相继涌现,微博在中国开始快速崛起并被中国网民所接受。[5]郭美美炫富、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陕西公安局长“表哥”事件或是方舟子打假,上至议政曝光、下至百姓民生,微博如今早已成为中国网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巨大的影响。 据《第三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其中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 873万,增幅达到23.5%。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较上年底提升了六个百分点,达到54.7%。
受众成员的媒介接触活动是一种满足个人特定需求的活动,他们基于个人动机和不同的心理需求尝试使用微博,当微博的功能可以满足其某些方面的需求时,他们会选择继续使用和关注。[6]相比于博客,微博有着内容“微”化、信息“碎片化”和多对多传播的特点,使微博在网民中的迅猛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下面将其特点与网民需求进行对比,探讨其中的关系。
1.“微”博客与创作门槛
相对于博客注重文字写作和版面布局的特点来说,微博单篇文本限制在140个字以内,强调内容简洁的特点,这对网民来说,很大程度的降低了创作的门槛,发发感慨,晒晒图片,只要会上网打字和简单的操作,几乎每个网民都能轻松的使用微博,正是微博创作的低门槛和“傻瓜式”操作成为了“全民微博”浪潮的基础。
2.“碎片化”信息与网民阅读习惯
“信息碎片化时代”是指人们通过网络传媒了解阅读非常多的信息,但却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让自己了解的东西成为过眼云烟。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络,门户网站、博客、论坛、即时通讯都是网民获取信息来源,信息爆炸日复一日的对网民进行冲击,结果是网民信息注意力的消耗。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迅速、高效成为了网民获取信息的新需求。微博有字数上的限制,每条不超过140个字,切入方式是碎片化的,或现场记录、或灵感突现、或情绪发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生活琐事和宏大主题都可以发布。[8]现场记录、三言两语、图文并茂作为微博的显著特点十分符合网民的阅读需要。
3.“多对多”传播模式与交互需求
现代城市生活工作节奏都在加快,信息爆炸性增长,客观上导致人际交往的表层化、快捷化。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有机会表达情绪、分享感受、传递信息。[9]微博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它主要建立在用户以一种“关注”的方式主动选择信源作为其信息的受众之上,同时也作为信源通过发布微博传播信息。在微博这样一个高度互动的信息传播系统,微博中的交互功能如:评论、直接消息以及转发,微博群等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相比于博客,更易实现“多对多”的传播模式,满足用户的交互需求。
微博的诞生是互联网技术和商业运作的结果,面对开放的互联网络环境,作为一个“产品”,它的发展则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然而,作为网民,随着其发展技术手段和自身需求,也势必对微博的发展造成直接的影响。
1.道德要求监督微博环境
网络监督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便捷性和广泛性。微博用户的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传统、基本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同样适用于虚拟网络。
2013年3月29日,童星林妙可在新浪微博上发表一条普通的微博,受到一个名为“@山川青空”的博友(自称“日本AV女优,正在学中文”)的关注和转发,并在一些无聊的网友间引起一些成人话题的调侃。因成人话题竟涉及14岁女童,很多网友表达了自己的愤慨和不满,引起了一场口诛笔伐,在强大的舆论攻势之下,@山川青空随即发了一条微博致歉,称因自己学中国文化不够透彻,给林妙可带来了麻烦! 在林妙可微博受辱事件上演之后,人民网、搜狐等媒体发表评论,呼吁网络言论自由需有边界,“不让语言暴徒将网络文明蹂躏成为一片废墟。”,众网友也表达了对未成年人的同情,并呼吁抵制网络污言秽语。
诺埃勒—诺依曼在“沉默的螺旋”理论指出,声音强势者越是大声疾呼,弱者越是沉默,呈螺旋式扩展过程,直至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诞生。[9]在微博这个自由表达的空间里,意见表达参与难度小,所以在面对微博信息传播中挑战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信息传播,微博大部分用户会自发的采取抵制和声讨行为,在“沉默的螺旋”中,形成一个自发的舆论监督环境,有利于促进微博内容的净化和健康发展。
2.多样性需求促进专业化微博主
微博作为连接网民发布信息的平台,面对海量的信息和微博用户的信息需求的多元,对用户针对不同领域、或某一特定需求高效的提供有一定价值的信息,仅仅通过微博技术上的信息整合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在这样的需求背景之下,一些个人或机构根据自身资源和条件,开通了针对某一领域或专业的微博,专业化的微博应运而生,如“@新浪房产”、“@房产财经新闻”等。
近几年,微博在我国网络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微博的强力竞争之下,博客的生存空间被一步步的压缩。然而,据最近的网络数据,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博客/个人空间用户规模为3.73亿,网民使用率66.1% ;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手机微博用户规模达到2.02亿,网民使用率54.7% ;如今,博客的用户数量和网民使用频率逐渐平稳,微博也并没有形成取代博客的趋势,形成了博客、微博两者并立的局势,并在并存的局势中继续发展。
尽管在短时间内微博不会取代博客,但是未来中国博客的发展空间又在哪里?
根据目前网民与博客产品互动的情况来看,中国博客逐渐形成的两种发展趋势为博客保留了生存发展空间。
1.专业化博客
从2002年中国本土博客网站的诞生到如今已有11年的发展,中国博客经历了刚开始的网民小众参与、全民博客到如今的精英博客的过程,博客的话语权逐渐落在了一些“超级博主”手中。这些“超级博主”多为某个行业的专家或者资深人士,他们的博文质量高,具有专业性、前瞻性和信息量大的特点。阅读他们的博客,就如同读一本专业性的书籍,对满足网民某项领域专业信息需求发挥作用。
2.娱乐化的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在继承了传统博客基本功能的同时,强化了视频和图片功能,如“我的相册”,“我的视频”等分类,添加了微信息发布功能,如qq空间的“说说”;融入了社交网络中的游戏应用功能,只要在自己的空间里添加自己感兴趣的游戏应用,就可以在网页中直接网友游戏和交流,如“偷菜”、打扑克、心理测试等各种休闲游戏,交互功能和娱乐功能得到了很大提升。同时,个人空间的手机客户端的推广为浏览更新个人空间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如今,3.09亿庞大的用户规模使微博成为了当前网络我国网民的主流应用, 不仅仅是网民个体,电视台、报纸、出版社、门户网站、企业、教育机构甚至政府部门,都开始涉足微博业务,我国进入了真正的微博时代。随着微博与手机结合更加紧密和微博信息的细分化,微博将逐渐发展为移动化的信息平台。
随着微博智能手机客户端技术的逐步完善,手机的“移动化”特点和微博的“碎片化”信息的深度融合,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将得到极大的提高,传统媒介如报纸、电视、广播则也可以通过微博以多媒体信息实现简洁、迅速的发布,弥补了传统传播渠道的不足。只要在手机里安装了微博客户端,网民就拥有一个融入了传播媒介和网络新媒介的移动化的综合信息平台,信息获取的方式更加迅速和全面。《第三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12年底手机微博用户规模达到2.02亿,即高达65.6%的微博用户使用手机终端访问微博。
作为如今互联网络新媒介技术的产物,它们以其独特的优势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影响也渗透到网民的生活之中,并从技术上改变了网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然而,它们的影响建立在社会的关注的基础之上,网民的需求是博客、微博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在与网民的互动过程中与其需求相适应,才能等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它们在各自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与网民需求相适应的自我定位和特点。随着综合性门户网站的发展,博客、微博终将成为各大门户网站的“标配”,并将在与受众的互动过程中,两者慢慢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更加全面的综合性的信息传播平台。
参 考 文 献
[1]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 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06-07)[2013-06-07].http://www.cnidp.cn.
[2]胡申生.传播社会学导论[M].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25.
[3]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 第三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01)[2013-06-07].http://www.cnidp.cn.
[4]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80.
[5]谢耕耘,徐颖.微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传播,2011(4):75-80.
[6]柴樱芝.从网民媒介使用心理看微博发展[J].青年记者,2011(5):75-76.
[7]李伶俐.微博热的冷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1(5):82-83.
[8]刘丽清.微博虽“微”足值道尔——微博特性之浅析[J].东南传播,2009(11):153-154
[9]孙强,黄蓓蓓.微博井喷式发展动力何在?[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0(6):4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