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范式的转换和发展
——从经济学方法论的视角分析

2014-04-04 01:19曹均伟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学派方法论范式

曹均伟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 200434)

20世纪末21世纪初,经济学界掀起对经济学范式研究的热潮,发表了不少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有代表性的有:《范式和经济学方法》(1992);《经济学的范式与范式转换》(1996);《从范式危机看经济学的发展》(1997);《西方经济学中的范式演变》(1999);《经济学分析范式的转换与经济哲学的发展》(2001);《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与交易成本范式》(2002);《经济学范式转换及启示》(2004)等。几年前,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的经济危机,进而引发了因西方主流经济学无法预示和解读这场危机而对其范式进行反思的议论。在这一反思中,经济学的范式及其转换的讨论又一次成为热门的话题。对于经济学范式及其转换的研究论著主要有:《现代主流经济学范式溯源》(2007)、《经济学:范式革命》(2008)、《经济学批判与批判的经济学金融危机冲击下的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危机》(2010),等等。

由于“范式”通常是指在某一学科内被人们所共同接受、使用并作为交流思想的一套理论概念体系和分析模式方法,因此,以往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范式与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关系;二是研究范式与经济学方法论的关系。其中重点是研究经济学范式对经济学流派理论的影响;对于经济学范式与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很少,即使有所研究,也只是涉及科学哲学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影响。本文从经济学方法论的视角研究西方经济学的范式及其转换,进而从经济学的范式转换揭示西方经济学发展的轨迹。

一、经济学“范式”的解读

经济学的“范式”主要是引入了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范式”理论,即把科学看作一定的“科学共同体”按照一套共有的“范式”所进行的专业活动。库恩的“范式”是指一个科学专业所依赖学科理论的基本模型及由此推延的规定或约定的集合,是某一学科内被人们共同接受、使用和交流的一套概念体系和分析方法。库恩指出:“‘范式’一词无论实际上还是逻辑上,都很接近于‘科学共同体’这个词。一种范式是,也仅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反过来说,也正由于他们掌握了共有的范式才能组成这个科学共同体”。[注]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8、372页。库恩认为,只有用“专业母体”所表述的科学理论的定理、假设、概括等,“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才有可能交流和思想,才有可能共同研究同一对象。因此,范式是一门学科的研究者群体共同的理论信念。

根据库恩的阐述,经济学范式的定义就是在一定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们对经济领域研究的内容、结构的一个基本判断,以及由这一基本判断所决定的研究思路、分析方法和工作模式等。经济学范式定义的主要内涵是:其一,它是一种价值观指导的“观世界”框架;其二,它是一种理论约定的集合;其三,它是一种思维表达的规则。与此相对应的是,经济学范式的外延包括观念范式、规则范式和操作范式三大组成部分。其中,观念范式是范式最核心的部分,是“观世界”稳定不变的假说、界定、信念和思维等规定的基本方式,反映“科学共同体”普遍认同的特定经济理论体系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规则范式是范式的内核部分,是“观世界”稳定且可变的假设、术语、概念、命题、公理、定律等约定的集合,反映被“科学共同体”普遍接受的特定经济理论的主张和观点;操作范式是范式的外壳部分,是“观世界”所持的符号、语汇、注解、模型、范例和语境等具体的表达方式,反映“科学共同体”所运用的一般经济分析和研究工具。

其中,观念范式决定规则范式和操作范式,它是区分不同范式的关键,尤其是区别主流经济学与非主流经济学范式的试金石。如“理性经济人假设”是主流经济学始终如一的观念范式;而“有限理性人假设”或“社会人假设”、“组织人假设”、“文化人假设”则是非主流经济学的观念范式。如“文化人假设”是从历史学派经济学到演化经济学一贯的观念范式。主流经济学范式的变化主要发生在规则范式和操作范式,观念范式不会发生变化。如果观念范式变了,那么,主流经济学范式就会变成非主流经济学范式。

二、经济学的“范式转换”

库恩提出的历史主义认为,任何一门科学知识的历史发展过程都是一个演化与革命、积累和创新、连续与间断交替发生的过程,典型的如某个既定的哲学范式支配的积累性常规研究同突破旧范式的创新性非常规研究交替出现的历史进程。说到底,科学的进步就是一个范式对另一个范式的更替和革命。库恩将其概括为:“一个科学共同体,遵循他们一致接受的范式,从事常规科学研究,解决疑难;当许多疑难解决不了时,就产生危机;于是就发生科学革命,产生新的范式,形成新的科学共同体,解决过去解决不了的疑难”。[注]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2页。

根据库恩历史主义的阐释,经济学范式革命的具体过程大致表现为如下几步:第一,从旧范式中发现问题并解放出来,进入新的情境和领域。有目的地从浩如烟海的经济现实世界中收集和选择各种经验事实和理论问题,确立战略选题和研究方向。第二,为建构新的范式提供评估各种事实和问题的意义标准和价值标准。第三,寻找和设立所掌握的具体理论与经验事实之间的关联,弄清理论内部的逻辑结构。第四,经过对新的前提预设、初始状态、边界条件进行调整测试后,初步形成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理论范式。经由此路,新的范式在尊重历史延续性的前提下才能够脱颖而出,并成为主导性分析力量。经济学说史上被称为“范式革命”的有:边际革命、凯恩斯革命、卢卡斯革命和科斯革命等。

经济学的范式革命实质上只能是范式转换,即改变某种经济学的支配地位,很难说是消灭哪一种经济学。库恩指出,范式的转换就是世界观的变革,科学的进步。通常范式的更替或转换是多样的,其包括:范式演进、范式综合、范式偏离、范式回归、范式交融和范式变异等形式。

库恩的历史主义强调科学发展的整体性,重视科学史发展的连续性,提出了范式革命不断交替的科学发展观,客观上反映了范式转换的演变过程。西方主流经济学先后经历了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再到新古典综合经济学,最后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范式转换。然而,库恩认为,一个好的范式具有精确性、广泛性、简明性和成效性等特点;不同的范式在逻辑上不可通约,从而否定了它们的内在联系。科恩强调科学理论的继承性和保护性,而忽视了科学理论的探索性和变革性。这一点在以后由拉卡托斯创立的“科学研究纲领”中得到了修正。

三、“科学研究纲领”对范式概念的完善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实际上是广义的范式概念,发展了库恩“范式革命”不断交替的科学发展观。他说:“科学史一直是,也应当是研究纲领(叫“范式”也未尚不可)相互竞争的历史”。[注]拉卡托斯等:《批判与知识的增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00页。在这里,拉卡托斯将“科学研究纲领”称作“范式”。它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第一,由最基本的理论所构成的“硬核”。第二,保卫硬核的方法论规则“反面启发法”,为研究者规定什么问题不应被追寻和什么工具不适合使用。第三,发展理论的方法论原则“正面启发法”,为研究者规定正确的研究方向和适合使用的最好工具。第四,由诸多辅助性假设、实际理论、经验约定等所构成的“保护带”。拉卡托斯指出,“每一个研究纲领都有一个受到顽强保护的硬核,每一个纲领都有一个相当灵活的保护带”。[注]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6页。“硬核”构成整个科学研究纲领的理论基础及其存在的根据,如果“硬核”遭到反驳,放弃“硬核”意味着放弃整个研究纲领。于是,围绕着“硬核”周边由许多辅助性假设构成的“保护带”起到保护“硬核”的职责,尽可能不让“硬核”遭受经验事实的反驳,通过调整和修改辅助性假设来顽强保护“硬核”。因此,研究纲领的主要活动发生在“相当灵活的保护带”内。

倘若将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与库恩的范式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两者存在交叉关系:科学研究纲领的“硬核”相当于观念范式和规则范式的不变部分,“保护带”相当于规则范式的可变部分和操作范式。然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通过“反面启发法”对硬核的修改保护和“正面启发法”对硬核的改善发展,蕴含着不同于库恩范式的科学发展模式,即科学理论的发展遵循这样的循环模式:科学研究纲领进化阶段、科学研究纲领退化阶段、新的进化科学研究纲领证伪并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阶段、新的研究纲领进化阶段。这一模式既强调科学理论发展的保护性和连续性,也强调科学理论发展的探索性和变革性。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以其兼具理论的保护性和科学的探索性而被经济学界广为运用。例如,通过对马歇尔的完全竞争模式向张伯伦、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模式的转换,就能发现“科学研究纲领”的特有优势。其中,理性经济人假设的硬核未变,完全竞争变为不完全竞争条件说明“保护带”发生变化,也就是操作范式的辅助性假设条件发生了变化;不完全竞争假设条件更接近现实,显示经济理论发展的探索性,而马歇尔完全竞争模型的内核在不完全竞争模型中仍然得到保留和发展,说明了经济理论发展的继承性。

四、范式演进和范式综合

(一)范式演进

范式演进是指在观念范式不变状态中新范式对旧范式的扬弃和进步。这是经济学范式转换最主要的演化路径,也是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发展最主要的形式。从古典经济学范式到新古典经济学范式,再到凯恩斯经济学范式就是现代经济学范式通过“边际革命”和“凯恩斯革命”而演进和形成的过程。

1.第一个经济学范式:古典经济学范式的建立

早期古典经济学强调客观价值理论,在方法上推崇抽象演绎和经验归纳的方法,从而为古典经济学范式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亚当·斯密作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建者,是经济学第一个范式的首创者。他创立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在经济学研究方法上提倡以归纳法为主、以演绎法为辅的双重法。其后,马尔萨斯继承了斯密的归纳主义方法。在斯密之后,古典经济学范式主要通过萨伊和李嘉图的推演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萨伊将斯密的经济学说系统化;从方法论来看, “萨伊定律“(“供给决定需求”原理)为经济学提供了从供给研究问题的视角。李嘉图主张唯理主义的方法论,抛弃了斯密的历史归纳法,极力提倡抽象演绎法,在较长时间里占据经济学研究的主导地位。直到约翰·穆勒将古典经济学理论和方法集大成,古典经济学范式臻于完善。

2.边际革命: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形成

边际革命是第一次经济学范式革命。1870年,边际学派主要包括奥地利学派和数理学派,发起了一场由古典经济学范式向现代经济学范式的转换。边际学派提出了边际效用论,并以此作为用数学工具分析经济学现象的基本理论原则,创立了边际分析法,标志着经济学的重心由生产成本分析转向边际效用分析。

然而,边际效用分析并不能完全替代古典的生产成本分析,马歇尔的贡献就是将两者兼收并蓄,提出边际增量分析方法、边际成本和需求弹性分析等方法,据此分析微观经济现象,创新了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他将力学的均衡概念引入经济学,提出局部均衡的原理和方法,并贯穿其经济学体系。因马歇尔连同他的门徒都曾先后任教于剑桥大学,故又称他们为剑桥学派,或新古典学派。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确立,标志着经济理论和方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3.凯恩斯革命:现代经济学范式的完成

“凯恩斯革命”是又一次重大的经济学范式革命,标志着现代经济学范式的完成。凯恩斯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他坚持理性经济人假设,使用边际分析和数理模型的方法研究宏观经济问题,创立总量分析法,并指出经济运行的痹症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强调了经济预期的“不确定性”、市场信息获取的有限性以及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从古典经济学到凯恩斯经济学是主流经济学从传统范式转向现代范式的演进过程,如果从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来看,就是其理性经济人假设以及方法论个体主义的“硬核”始终没有变化,此后西方经济学界关于范式的争执和转换,以及后来的范式革命大多是在“保护带”对它的修正和发展。

(二)范式综合

范式综合是指对不同范式或方法论进行兼收并蓄,使之融入新的框架体系,从而使原有范式趋于成熟。从古典经济学到凯恩斯经济学范式演化来看,三大基本范式由初步成型到体系完成都有综合演化的过程。

1.第一次综合:穆勒的融合主义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是英国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早期实证主义代表之一,“归纳五法”的创始人。他不仅提出“理性经济人”假设,而且提出“趋势法则”,推出假设—演绎方法论,在西方经济学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穆勒的最大特点是融合古典经济学与新兴经济学思想,既继承李嘉图(收入分配理论和抽象演绎法)、萨伊(财富生产理论和供给决定的视角)、西尼尔(节欲报酬理论和经济人假设)、马尔萨斯(人口论和归纳法)等经济思想和方法,也部分接受边际学派等经济思想和方法;既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又倡导国家适度干预的理论;甚至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融合的主张。尤其在经济学方法的应用中,与斯密一样主张将演绎法与归纳法相结合,但提倡以演绎法为主、以归纳法为辅,显示其折衷主义的倾向。尽管穆勒坚守古典经济学范式的阵地,但终因其接受新兴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而致使旧范式退出历史舞台。

2.第二次综合:马歇尔的折衷主义

马歇尔在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吸收和综合了奥地利学派和数理学派等各派经济学说,并创新地构建起“局部均衡”的理论体系。这是一种具有折衷主义特点的综合理论体系,其方法论特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将斯密的分工理论、李嘉图的地租学说、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萨伊的销售论、西尼尔的节欲论等古典经济学各种著名学说和方法与边际效用、边际生产理论和方法等兼收并蓄;(2)主张演绎和归纳方法的并重和结合,强调演绎抽象法,但又推崇历史学派的历史归纳法,作为演绎法的辅助分析手段;(3)在理性工具的基础上,结合达尔文的进化论分析经济问题,一方面赞同奥地利学派的心理分析方法,另一方面接受历史学派的“经济生物学”的观点,认同自然进化规律、生存竞争规律等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4)基于边际分析不能完全取代生产成本分析的认识,主张将两者结合,成功地解决了传统的生产成本理论和新流行的边际效用理论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者结合的产物——均衡价格论,指出边际效用决定商品的需求价格,生产成本决定商品的供给价格,从而把两种互为排斥的研究范式变成互补的研究方式;(5)强调静态的局部均衡分析原理和方法,也不排除动态的一般均衡分析,在运用静态分析方法说明均衡价格的基础上,引入人口、技术、生产率等动态因素进一步考察价格的形成。

熊彼特评价马歇尔经济学的特点是“调和英国古典学派的分析原理和边际效用学派的分析原理,并使二者结合起来”。正是这种折衷主义的调和,新古典经济学在继承和扬弃古典经济学范式的基础上借“边际革命”的东风完成了范式转换。新古典经济学在观念范式上完全承袭了古典经济学范式的“硬核”,即理性经济人假设和方法论个体主义,但在规则和操作范式上以主观的边际效用理论和边际分析方法取代客观的劳动价值论和纯粹的演绎分析方法。

3.第三次综合:萨缪尔森的综合主义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美国形成了以萨缪尔森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 。所谓“新古典综合”一词是萨缪尔森(1915-2007)首创的。 “新古典综合”方法论具有几个主要特征:(1)将马歇尔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综合”在一起,认为只要国家干预经济能够实现充分就业,那么,运用市场机制调节经济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的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就是适用的,因此,主张用微观经济理论来补充宏观经济理论;从研究方法上看,将总量与个量分析相结合。(2)广泛吸纳新自由主义学派观点和方法,还吸收博弈论的分析工具,特别是将文字和图形分析方式转变为以数学形式为主的推理方式。(3)主张经济描述法,这是证伪主义、实用主义和操作主义思想的综合产物,具有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融合的色彩。(4)坚持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论,吸收马歇尔局部均衡理论和方法,创建现代收入决定论,同时将国家干预理论纳入国民经济均衡模型,并通过这一模型把凯恩斯的总需求分析切换到总供给分析的视角。(5)把微观静态分析和宏观静态分析加以综合,并进一步由静态分析发展为动态分析,将凯恩斯投资决定收入单向作用的短期比较静态分析法,改为投资与收入交互作用的长期动态分析法。

五、范式偏离与范式复归

(一)范式偏离

范式偏离是指观念范式没有变化,但规则和操作范式发生较大的变化。西方经济学的“范式偏离”主要是指对新古典经济学正统范式的偏离。“凯恩斯革命”不仅创立了总量分析方法和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而且提倡从需求的视角研究问题,指出经济预期的“不确定性”和市场信息获取的有限性,尤其是提出了“国家干预”的主张。这些理论和方法都是与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相偏离的。

由于个量分析、“供给决定论”的视角和预期确定性的前提及“自由经济”论等主流特色,在凯恩斯经济学那里变成了总量分析、需求决定论的视角和不确定性的假设条件以及“国家干预”论等非主流特色。因此,经济学界一些人认为凯恩斯经济学是非主流经济学的范式。其实,在凯恩斯经济学范式中,理性经济人假设的观念范式和抽象演绎法等主流经济学特质并没有根本变化,只能说对新古典经济学规则范式和操作范式进行了部分改变。

当然,这种范式偏离进一步发展的典型就是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英国剑桥大学形成的一个后凯恩斯主义学派。它既沿袭马歇尔的部分学术观点,如经济的演化过程等,又提出不同于老牌剑桥学派新的学术见解,被称为“新剑桥学派”。这个学派一方面宣扬凯恩斯主义,自命为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正宗嫡传,另一方面又同另一后凯恩斯学派——新古典综合派展开激烈的论战,历史上称之为“两个剑桥之争”。新剑桥学派的方法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坚持抛弃新古典的均衡概念,树立历史的时间观念,提倡模型分析法、规范分析方法、长期动态的宏观分析方法等;二是强调社会制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正是在这一点上,新剑桥学派自认为恢复了李嘉图的古典价值论,并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衔接起来。因此,它属于激进的经济学范式。

(二)范式复归

范式复归是指规则范式或操作范式出现偏离变化后,引入新的规则范式或操作范式加以回归。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长期实行凯恩斯主义赤字财政的经济政策,西方世界出现经济“滞胀”的现象,宣告了凯恩斯主义的失灵,经济学家们开始反思凯恩斯理论的有效性,同时各种新自由主义流派也纷纷崛起。新自由主义学派主要包括:鼓吹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的货币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从货币学派分离出来并得到创新性发展的理性预期学派,其代表人物有卢卡斯等;主张复活萨伊定律的供给学派,主要代表是拉弗等;以及德国以欧根等为代表的弗莱堡学派和以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等。

其中,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在引领新古典的回潮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卢卡斯提出“合理预期”假说,引入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创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从而形成新古典范式的复归。理性预期理论的贡献是不仅完成了向古典经济学“完全理性”假设的回归,而且把“理性预期”作为分析宏观经济的一个关键内生变量,是一大创新。因此,被称为“卢卡斯革命”。

六、范式交融与范式变异

(一)范式交融

范式交融是指将两种观念范式交汇而融合为新的范式。西方经济学的范式交融主要是指新制度经济学派将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制度”嵌入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使新古典经济学范式与制度经济学范式相结合,交汇形成新的范式,史称“科斯革命”。

从研究对象来看,这一范式承袭制度学派观点,强调制度因素在社会经济演进中的作用,提出制度三大要素:非正式约束、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

从理论研究来看,新的范式提出制度变迁的理论,既继承新古典成本—收益的边际分析,又汲取制度经济学将主流经济学视为既定的制度作为内生变量;将“交易费用”整合到新古典的框架中,重新以边际、均衡的分析手段研究制度问题。

从研究方法来看,新的范式反对新古典经济学使用静止的均衡分析方法,提出经济学要研究制度变迁过程;不仅反对个量分析方法,而且反对总量分析方法,强调制度—结构分析方法。

从方法论来看,新的范式提倡“易于处理的”和“真实的”前提假设,要做到三个要求:首先,在真实世界中寻找问题和知识。其次,通过实例,调查问题的约束条件。最后,从实例中得到一般化认识,据此进行实证分析,从而构成“直面现实”的方法论。

(二)范式变异

范式变异是指观念范式发生根本变化的新范式。西方经济学的范式变异主要是指对主流经济学范式进行变革所形成的全新范式。它不仅发生规则范式和操作范式的根本变化,而且还出现观念范式的显著变化,如完全理性经济人假设演变为有限理性经济人,或变成文化人、组织人和社会人假设。其中,除马克思经济学范式在继承古典经济学范式基础上进行批判性突破而形成一大全新的独立范式之外,在西方经济学领域,主要有历史学派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等非主流经济学范式。下面以行为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为例说明对主流经济学范式的变异。

行为经济学又称“心理学的经济学”,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上的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标志着主流经济学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转向。行为经济学有别于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在于:第一,提出有限理性人假设,取代完全理性人假设;第二,经济现象来自当事人的行为,在当事人进行理性决策时,不排除非经济动机,因此,理性是有限的;第三,在有限理性的约束下,当事人的决策不仅体现在目的上,而且还体现在过程上;第四,在决策过程中,决策程序和情景都可以与当事人心理产生互动,从而影响决策的结果;第五,个体决策结果的变化导致总量结果的变化,对经济总量的理解来自对个体行为的理解;第六,有限理性会导致决策的偏差以及结果演变路径的随机性,从而产生异常行为,这种异常行为增添了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同时加剧了有限理性的约束。

演化经济学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和发展,并在与主流经济学派的对垒和论战中于20世纪90年代崛起而名扬学界。与主流经济学派选择理性工具不同,演化经济学派选择进化论,在经济模型中强调随机和筛选机制的关键作用,反映了演化、不确定和多样性的达尔文思想。它集制度主义、奥地利学派、调节学派以及“熊彼特”学派等之大成,构成与新古典经济学相对立的范式。

从研究对象来看,与新古典经济学着眼于经济主体在既定制度中运行的研究不同,演化经济学主要研究制度和惯例等的演化机制。

从制度分析来看,与新古典经济学将制度视作是既定的不同,演化经济学认为制度的产生是有成本的,并解释理性选择与制度、文化、惯例和习惯等非理性因素之间的关系。

从方法论来看,与新古典经济学恪守方法论个人主义,推崇数学形式进行均衡分析不同,演化经济学采用系统思维的整体主义方法,主张方法论多元主义,注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并引入不断实现的“新奇”概念,着重非均衡分析和动态分析。

综上所述,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范式是通过范式的演进和综合而得以形成并得到发展,是通过范式的偏离和复归而出现纷争并予以丰富,是通过范式的交汇和变异而趋于融合并能够多彩。

主要参考文献:

[1]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2]拉卡托斯.证明与反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曹均伟.经济学方法论[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盖凯程.经济学批判与批判的经济学[J].经济学动态,2010,(9).

[5]Rabin. M.Psychology and Economics[J].Journal of Economics Literature,1998,36(1).

[6]Simon H.Problem of Methodology:Discuss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3,53(5).

猜你喜欢
学派方法论范式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法兰克福学派自由观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