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开展情境教学的方法

2014-04-03 00:16程晓丹
南北桥 2014年3期
关键词:情境教学教学质量初中数学

程晓丹

【摘 要】将初中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这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因此新教材特别重视情境问题的创设,把它作为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初中数学 情境教学 方法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13

一、创设设疑式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深刻说明了设疑与思考问题的紧密联系,只有“设疑”,学生才能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思维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以疑激情,使学生处于想解决问题,但靠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解决问题的矛盾中,跃跃欲试。

新课伊始,教师创设有疑问且有情趣的问题情境,对整节课的教学十分重要。例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新课引入过程中,创设这样的情境:(师)“请第四排第三列的同学站起”,(同学站起后),(师)“这是用几个数说明了他的位置?同学们能说一下自己在教室的座位位置吗?”学生根据设疑,认识到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和应用,发现现实世界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直观形成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为建立坐标系打下基础。然后,进一步设疑:在现实生活中,用某一对数来确定某一个位置的现象还有吗?通过创设这一设疑式情境,把学生引入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问题的迫切心情,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学习有了主动性、积极性。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的应用就在眼前,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良好意识。

创设设疑式情境,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处都可以设疑。这样,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时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的活跃状态,开动脑筋,创造的灵感和顿悟不断产生,尝试探寻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到了知识,提高好能力。

二、创设讨论,操作式情境,深化感悟

在数学课堂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老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有所悟,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创设讨论、操作式情境,能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对探究性问题,需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操作中尝试,在讨论中释疑。通过动口讨论,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手操作,让他们的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画图、测量、搜集信息、剪、折、移、转、制作模型等活动情境,不仅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应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时,巧妙设计这一问题:现有一块三角形玻璃板制成如图所示三块:

问:若到玻璃店配制完全一样的玻璃,三块都带去吗?如果只拿一块去,你看行吗?拿哪一块合适呢?对于这一问题,学生回答各不相同,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1.学生动手操作。已知两个角和一条线段,以这两个角为内角,以这条线段为这两个角的夹边,画一个三角形(各组定两角大小,已知线段长度)

2.分组讨论。把你画的三角形与组内其他同学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本组所画的三角形都全等吗?(本组自查结果,各组交流结果)

3.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出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角边角,即“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及其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ASA),通过讨论,动手操作实践,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逐步掌握方法和技巧,开发了潜能,深化了教学内容的感悟。

三、创设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因此,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四、创设直观或实验情境

对某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直接让学生学习,学生可能不知从何开始,这时教师可提供直观的材料,或通过具体实验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画图、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再让学生来研究具体的问题,这样学生探究问题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例如,在讲授“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呢?一开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是。这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否定了他们的答案,从而很直观牢固地学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又如,火车从车头开始通过一座大桥问题,讲解此题往往是“纸上谈兵”,一部分基础不好的学生不易理解题意,故难点不好突破。为此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实物,演示这段“火车”过“大桥”的过程,然后要求学生将关键时刻的位置绘制成图形,就能较容易列出正确的方程。例如,在教“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时,教师先发给学生一张破碎的圆形硬纸片,并说:“机器上的皮带轮碎了,为了制作一个同样大小的皮带轮,请你设法画出皮带轮对应的圆形。”接着让学生用圆规、直尺、量角器比比画画,进行实验,探索问题的解法,然后在实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情境: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画几个圆?当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学习新知识的预备知识,但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还不容易被学生发现时,教师若通过设置具体实验或直观的问题情境,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世平.浅议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方法的运用[J].读写算,2013(29).

[2]曹永成.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现代阅读,2011(05).endprint

猜你喜欢
情境教学教学质量初中数学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