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MPS/DMC酸化用稠化剂的合成研究

2014-04-03 01:47代磊阳马喜平郭士贵侯代勇肖继斌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2014年1期
关键词:稠化剂酸液单体

代磊阳,马喜平,郭士贵,侯代勇,袁 辉,肖继斌

(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成都 610500)

稠化酸及其施工工艺属油气井增产技术,其实质是在酸液中加入了性能良好的稠化剂[1]。稠化剂能提高酸液的黏度,降低活性酸向裂缝壁面的扩散速率,同时形成的胶体网状结构能有效地阻止H+的运动速率,从而降低酸液消耗速率,增大酸液作用距离,延缓酸岩反应时间,增加裂缝宽度,提高地层渗透率[2]。国内先后研制出RAT、CT1-6、VY-101等酸液稠化剂,推动了国内稠化酸技术的应用和发展[3-4]。笔者选用丙烯酰胺(AM)作主单体,与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和2-甲基-2-丙烯酰胺基丙磺酸(AMPS)进行三元共聚,合成以碳—碳为主链的线型高分子聚合物。其中非离子单体AM使其具有良好的增黏性能;季铵盐阳离子侧基的引入提高了聚合物分子水溶性,使聚合物的热稳定性明显提高;磺酸基团的引入使得聚合物具有抵抗外界阳离子进攻的能力,增强了聚合物的抗盐性。

1 试验

1.1 试剂和仪器

AM、DMC、AMPS、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均为分析纯。

SYC-15B超级恒温水浴,DJ1C-100电磁搅拌器,DZ-ZBC电热鼓风干燥箱,ZNN-D6六速旋转黏度计,D 0.54 mm乌氏黏度计。

1.2 稠化剂的合成

在装有搅拌器、温度计和氮气保护装置的三口烧瓶中加入100 g蒸馏水,丙烯酰胺12.7 g,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5.7 g,2-甲基-2-丙烯酰胺基丙磺酸11.6 g,搅拌溶解后用NaOH溶液调节溶液pH至中性,通入N2,再加入0.062 8 g过硫酸铵和0.057 23 g亚硫酸氢钠作引发剂,将三口烧瓶置于45 ℃的恒温水浴中,在氮气的保护下,反应6 h即得到聚合物溶液,将聚合物溶液用无水乙醇反复洗涤,造粒得到稠化剂。

2 聚合物的红外谱图分析

合成试样在作红外分析前,需用乙醇溶解,多次提纯,烘干。聚合物的红外光谱见图1。

图1 聚合物红外光谱

3 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由Mark-Houwink方程式可知,聚合物溶液的特性黏数在聚合物、溶剂和温度确定时,仅由试样的相对分子质量决定,因而聚合物的特性黏数也就成其相对分子质量的表征参数,它是反应稠化剂稠化能力的重要指标[5]。具体测定步骤及数据处理参见文献[6]。用特性黏数作考察指标的优点是在优化合成条件时,无需单独测定反应条件对转化率的影响。实验测定特性黏数的聚合产物可以不提纯,转化率和产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都已包括在内[7]。

3.1 反应体系pH值优化

引发剂加量0.3% (占单体质量),单体用量25%(占体系总质量),温度50 ℃,n(AM)∶n(AMPS和DMC)=6∶4,反应4 h。不同pH条件下的聚合物特性黏数见表1。在pH为4~7时,特性黏数逐渐增大,当pH增大到7时,特性黏数达到最大;继续增大pH,特性黏数开始逐渐下降,因此反应体系最佳pH为7。

表1 pH与聚合物特性黏数的关系

3.2 单体配比优化

反应体系pH为7,引发剂加量0.3%,单体用量25%,温度50 ℃,反应4 h。单体不同配比条件下,聚合物特性黏数见表2。随着AMPS量的增加,特性黏数逐渐增大;单体最佳物质的量比为n(AM)∶n(DMC)∶n(AMPS)=6∶1∶3。

表2 单体配比与聚合物特性黏数的关系

3.3 单体用量优化

保持体系pH为7,引发剂加量0.3%,温度50 ℃,n(AM)∶n(DMC)∶n(AMPS)=6∶1∶3,反应4 h,不同单体用量的聚合物特性黏数见表3。随着单体用量的增加,特性黏数增大较为明显。但继续增大单体用量,聚合热量不易散发,导致链转移增加,特性黏数降低,相对分子质量减小,在用量为30%时,特性黏数达到最大,故最佳单体用量为30%。

表3 单体用量与聚合物特性黏数的关系

3.4 最佳反应温度的确定

在pH为7,引发剂用量为0.4%,单体用量30%,n(AM)∶n(DMC)∶n(AMPS)=6∶1∶3下,反应4 h后,不同反应温度下制得的聚合物特性黏数见表4。随着温度的升高,引发剂分解速率加快,自由基数量和活性都增加,聚合程度加深,因此相对分子质量和转化率均升高。在45 ℃时,特性黏数达到最大。继续增加温度,特性黏数开始逐渐下降。这是因为在过高的温度下,大量的引发剂发生热分解而快速产生大量的自由基,使聚合体系的链终止和链转移速率大幅度增加,导致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下降。

表4 温度与聚合物特性黏数的关系

3.5 引发剂用量优化

过硫酸铵与亚硫酸氢钠反应的理想物质的量比为1∶2[8]。引发剂的优化试验都是按照此比例来进行,仅讨论引发剂所占单体总量变化。

pH为7,温度50 ℃,单体用量30%,n(AM)∶n(DMC)∶n(AMPS)=6∶1∶3,反应4 h,不同引发剂用量下的聚合物特性黏数见表5。随着引发剂用量的增加,特性黏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用量0.4%时达到最大。当用量大于0.4%时,特性黏数开始降低;这是因为,大量的引发剂分解成大量的初级自由基,在加快链增长速率的同时,也加快了链转移和链终止速率,导致整个聚合反应不能进行完全。故最佳引发剂用量为0.4%。

表5 引发剂用量与聚合物特性黏数的关系

3.6 反应时间优化

pH:7,引发剂用量为0.4%,单体用量30%,n(AM)∶n(DMC)∶n(AMPS)=6∶1∶3,反应温度45 ℃ ,不同反应时间的聚合物特性黏数见表6。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聚合物特性黏数也逐渐增大,在6 h后增加缓慢,这说明聚合反应6 h已基本完成。故最佳反应时间为6 h。

表6 反应时间与聚合物特性黏数的关系

4 稠化剂性能评价

根据SY/T 6214—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酸液稠化剂的评价方法》对合成的稠化剂进行性能评价。

4.1 稠化剂酸溶时间的确定

在室温下,以20%的盐酸溶液为基液配制2.5%稠化剂的酸溶液。每间隔1 min用旋转黏度计测定170 s-1剪切速率下酸液黏度。当酸液黏度趋于稳定后,再每隔5 min测定酸液黏度。结果见图2。得出稠化剂的酸溶时间为20 min。

图2 稠化剂的酸溶曲线

4.2 稠化剂增黏性能

配制1%,2%,2.5%,3%,3.5%的稠化剂酸溶液,加热,然后分别测定并记录40 ℃和90 ℃时,170 s-1剪切速率下稠化酸的表观黏度。测定结果见图3。

图3 稠化剂在不同温度和浓度下的增黏性能

由图3可知,随稠化剂质量分数的增加增黏能力增强,温度的提升会减弱增黏能力。

4.3 稠化剂的剪切稳定性

根据SY/T 6214—1996,在室温30 ℃和170 s-1的剪切速率下,对2.5%稠化剂+20%盐酸的稠化酸进行了剪切稳定性试验,测出稠化酸在不同剪切时间下的表观黏度,测定结果见图4。

图4 不同时间聚合物的表观黏度

由图4可见,经120 min剪切后,稠化酸黏度下降幅度不大,这表明稠化剂在盐酸中有良好的剪切稳定性。

4.4 稠化剂缓速性能测定

根据标准,利用稠化酸与大理石反应一定时间,测量残酸的浓度来反映稠化剂的缓速性能。具体实验步骤为:取一定量2.5%稠化剂+20%盐酸的稠化酸在常温常压下与大理石反应,每隔一定时间取出少量酸液,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得出残酸的浓度。普通酸在反应过程中,酸液浓度下降很快;而稠化酸可以在20 h内持续较高浓度,这说明稠化剂具有良好的缓速性能。

表7 不同酸在不同时间的酸溶浓度

4.5 稠化酸的抗盐性能

地层中含有大量的金属离子(如Ca2+,Mg2+,K+,Na+),其盐类对酸液的黏度有影响,会使稠化酸的性能大大降低。对产品的抗盐能力进行评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配制2.5%稠化剂+20%盐酸的稠化酸液1 000 mL与地层水(2%KCl+5%NaCl+0.45%MgCl2+0.55%CaCl2)分别按照1∶2,1∶1,2∶1混合,在70 ℃的水浴锅中稳定4 h,观察是否有沉淀和分层,放置一周后观察是否有沉淀和分层,观察结果显示,其物态无异常。这说明,稠化剂在高含Ca2+,Mg2+,Na+的酸液中不会变质沉淀,具有良好的抗盐能力和化学相容性。

5 结论

1)用AM,DMC和AMPS作单体,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两性离子的三元共聚物。最佳合成条件:体系pH值为7 ,单体用量为30%,n(AM)∶n(DMC)∶n(AMPS)为6∶1∶3 ,反应温度为45 ℃,反应时间为6 h,引发剂用量0.4%。

2)该稠化剂的酸溶时间约为20 min,增黏能力良好,在2.5%稠化剂+20%盐酸,剪切速率为170 s-1下进行剪切实验,表现出良好的抗剪切能力。该稠化剂具有很好的缓速性能,能够起到减慢反应速度的效果。

3)稠化酸溶液与地层水有良好的配伍能力,能够适应地层矿化度,满足施工要求。

[1]李克向.保护油气层钻井完井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737-743.

[2]修书表,杜成良,郑云,等.SCJ-1 稠化酸的研究与应用.钻井完井液[J],1999,16(5):41-44.

[3]赫安乐.VY-101酸液稠化剂及稠化酸的研究.油田化学[J], 1996, 13(4): 303-308.

[4]方娅.油气井酸化工作液增稠剂[J].钻采工艺, 1993, 16(3): 69-74.

[5]赵晓珂,葛际江,张贵才,等.新型酸液稠化剂的制备与评价[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6):75.

[6]王槐三,寇晓康.高分子化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40, 143, 170-172, 179,186-189,191.

[7] 申贝贝.一种酸液稠化剂的合成与性能评价[D].成都:西南石油大学,2012.

猜你喜欢
稠化剂酸液单体
耐高温疏水缔合型酸液稠化剂的合成与性能
二氧化碳与稠化剂降低流度改善气驱效果评价*
锂基润滑脂的微观结构
酸蚀裂缝差异化刻蚀量化研究及影响因素探讨
单体光电产品检验验收方案问题探讨
相变大单体MPEGMA的制备与性能
考虑人工裂缝影响的砂岩储层酸化模拟研究
冷轧酸液温度参数控制分析及改进
海水基稠化剂的筛选与性能研究
巨无霸式医疗单体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