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朋
(郑州轻工业学院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450002)
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曾经列过一道著名的算术题—— “人多,不发达,这是中国的两大国情。中国有13亿人口,不管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以13亿,那就成为很大的问题;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很低的人均水平”。河南是中国的缩影,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在人口将近一亿的河南省,同样乘以一亿、除以一亿,由此计算出来的河南省情,是发展河南经济必须面对的现实。河南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十三分之一。这十三分之一的人口问题如果解决好了,就会把全国的发展推上一个大台阶;如果解决不好,就会拖全国的后腿,把全国的发展拉下一个大台阶。[1]
众多的河南人走出去参与外部经济循环,便于河南发现和利用本地的优势,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启动本地的工业化进程,不受地域的限制创造财富。正如一位经济学家所言:“在外部世界已经是发达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经济系统的演化可以借助于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来加速。”
第一,发展河南劳务经济是一种大开放的新思维,它包含了 “引进来”的思想,更着眼于“走出去”,鼓励资金、技术、人才大胆 “走出去”,历练本领,寻找机会,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完全符合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而走出去的河南人也提供了很好的例证:很多人只身出去闯荡,若干年后已拥有上亿资产,甚至成为行业楚翘。如许家印在广东创立的恒大集团已跻身全国地产界10强,杨光伟由打工仔成为全国 “影木大王”,深圳健康元药业董事长朱保国、福建超大集团董事长郭浩、贵州神奇集团董事局主席张芝庭等业界著名人士,都是走出去的河南人的成功代表。河南的企业走出去以后也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双汇集团在全国建立的生产基地总量远大于其在漯河的母体,从而保证其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老大地位,金丝猴奶糖到上海建厂后发展成为全国驰名产品,三全食品、思念食品、宇通客车、华德地毯等在全国设立销售窗口,使企业产品进一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第二,发展河南劳务经济有利于解决河南最突出的矛盾。“三农”问题是河南最突出的矛盾。解决 “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地、尽快地减少农业人口,使其在工业、第三产业中获得收入。[2]人口过多是制约河南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也是未来河南发展的重要资源,而发挥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变不利为有利的重要思路,就是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发展劳务经济对农民来说,是 “两头开花”成本低、见效快、收益大,可以说是当前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又快又好、最易实现的一个办法。
第三,发展劳务经济是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力量。首先,河南人走出河南,在经济上由穷变富,这本身就发展了河南经济。其次,走出去的河南人开阔了眼界,不断上进增长见识增长才干,他们有的成为企业老板,有的成为资深投资人,不仅可以直接为家乡提供更多的资源,也可以为家乡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和机会,对河南本土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第三,河南人在省外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对河南省发展有利的市场信息,通过进入分销渠道、把握市场终端来促进河南产品的输出。第四,只有走出去,才能长见识。河南在全国范围内属于相对落后的省份,通过外出,河南人可以学到更多优秀的技术和成功的管理经验,在熟练掌握之后可以把它们带回家乡,对本地企业起到良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第五,河南人走出去可以作为重要的联系平台,为河南的招商引资和更多河南企业到外地投资发展牵线搭桥。此外,有很多走出去的河南人在成功后,回到家乡投资经商,为家乡的公益事业捐款捐物,成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诚如上文所说,发展河南经济,就是要体现出一种 “以人为本”的理念。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在人的身上,把增强经济实力的具体任务和方法落到人的头上。劳务经济已成为河南经济的增长点。
现阶段,学术界关于劳务品牌的界定有以下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王文礼(2005)将劳务品牌概括为一定区域的农村劳务输出人员,普遍掌握一种特定的职业技能,从事性质相同的职业,技术娴熟,工作认真,经过若干年的发展,逐渐为社会所认同。[3]孙宝强(2003)认为劳务品牌是区域劳务经济竞争的核心,主要包括劳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劳务群体的地方特色以及劳务主体的团体精神。[4]
结合以上观点和现阶段学术界对劳务品牌的研究,加入个人想法,本文将劳务品牌定义归纳为:一定区域的外出务工人员,熟练掌握某种性质相同的能够体现地方特色的职业技能,为社会所认同,并形成区别于其它劳务的一种比较竞争力。
在发展劳务经济过程中,河南已经结合当地人文传统特色,因势利导,注重发挥品牌效应,对农民工开展特色化培训,打造优秀劳务品牌。一是以县为重点,根据各地人文特色和劳务输出方向,结合市场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逐步形成了一批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劳务品牌。二是在劳务输出基地县建立技工学校,进一步开展专业化、特色化培训,不断壮大特色人才队伍,发展形成新的劳务品牌。三是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大力培育劳务品牌。如周口海燕技校致力打造劳务品牌,年输出各类海燕技工5000多人。打造技校型劳务品牌,为开展知识型、技能型劳务输出开辟了新的途径。2007年11月,在郑州举办的全国劳务品牌展示交流大会上,河南省集中展示了31个经过市场检验、信誉良好、质量过硬,在区域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知名度的劳务品牌。[5]例如: “河南摘棉工”、 “安阳建筑”、 “长垣厨师”、“遂平家政”、“少林保安”等,其中 “安阳建筑”、“长垣厨师”、“遂平家政”等品牌被授予“全国劳务品牌展示交流大会优秀劳务品牌”。规模化、技能化劳务品牌的大量涌现,提高了河南劳务的知名度,推动了劳务经济上规模、上档次。据统计,河南省目前共有3800多万农村劳动力,前三季度劳务输出1911万人,其中有700多万农民已实现稳定就业,这些打工者较多的是通过知名劳务品牌和优秀劳务品牌输出实现劳动力转移的。
尽管劳务品牌有效提升了农村劳动力价值,呈现出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态势,城乡职业教育也为之提供了品牌打造的技术平台,但目前,劳务品牌覆盖面窄、申请量少、界定标准缺失等问题,仍然制约着自身发展。[6]具体来讲:
一是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自身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文化素质低。全省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了89%,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低导致了很难在市场中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劳动技能低。由于文化程度的先天不足,接受能力比较差,使得缺乏劳动技能、劳动技能单一或低下者比较普遍,即使通过输出培训,也仅有25%的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影响了劳动力的价值。
二是输出培训质量达标难,个人花钱培训怕吃亏。由于受小农经济的影响,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输出人员认为自己花钱培训找工作,钱花掉了工作如果找不到或工作不理想就赔本了。再说找到用工单位,人家单位反正还要培训的,故而宁愿以初学工的形象,拿低工资而不愿自己掏钱培训当熟练工挣高工资;另一方面,培训部门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满足于完成培训任务,不在培训质量上下功夫。证书代表不了能力,影响了地区劳务输出的整体形象。
三是集中组织输出量不足,输后服务体系不健全。根据调查显示,河南省现有劳务输出人员,由政府组织或劳动中介组织介绍就业的,仅占10%,仍有90%是亲友介绍自发外出。这也说明了输出的劳务在一个地区用工单位也是很分散的。这既不利于政府进行输后服务,也形不成集中气势。没有良好的输后服务体系,输出者困难无法帮,输入地区也感到分散劳务难管理。
四是整体上仍需提高档次。从整体上来看,目前河南劳务品牌档次水平仍然较低,尽管近几年加强了技能培训,但还有很多 “劳务品牌”未达到优秀品牌的条件。目前,通过技能培训的人员只占河南省劳务输出总量的20%,各地 “劳务品牌”中培训人数最多者也只占到输出总量的50%~60%。这一点与外省相比十分明显。例如四川非常有名的川妹子家政,人员全部都经过严格的培训,不培训好不出去。技能高,不仅是做饭,还有护理、教育孩子等各项技能,由于含金量高,受到了客户的欢迎。优秀劳务品牌形成后,对劳动者也有约束力,会促使他们自身努力学习的意识,劳务品牌的含金量会越来越高。
劳务品牌的培育涉及五个重要环节,一是品牌创建,二是品牌架构,三是品牌定位,四是品牌传播,五是品牌管理。对现有河南劳务品牌,如宝丰魔术、虞城搓背、平舆防水、南阳海员、武陟抬轿、西华的哥、林州建筑等,主攻方向是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还需要掌握市场的需求动向,努力实现品牌价值的提升。具体措施是做好品牌的管理与维护,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加强人员的教育与管理,树立维护现有劳务品牌的意识。
由于劳务品牌是以区域品牌的形式体现出来的,那么只能是由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社会团体等作为劳务品牌的经营主体,在其他社团组织没有成长起来之前,地方政府必须担当起经营劳务品牌的主导作用,将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服务职能,包括政府的信誉资源都应用于劳务品牌的经营活动之中。[7]从实践经验看,河南省劳务品牌的形成过程已经证明了政府起到的重要作用。1989年,建设部、农业部和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将林州确定为全国首批建筑劳务基地县,此举为林州建筑劳务入轨并网实现有序流动和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当年,林州市的建筑队达到2500个,外出民工达到11.5万人;新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但是新县的对外劳务输出起步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这些都要归功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1984年,在中央的支持下,县政府做起了 “劳务输出”这篇大文章,十年后初步形成规模。县劳务输出培训中心在工作中注重总结经验、创新举措,形成了一套从招工报名、选拔培训到跟踪管理的科学工作程序,同时,加强对预备出国人员进行体能强化训练和纪律教育,开设木工、钢筋工、电工、钳工等20多个专业,重点抓好劳务输出人员的技能培训。[8]
与其他省份相比,河南人口多,农业人口比重多,转移任务重,转移中牵涉的问题也多。因此,如何把人多的包袱变成劳动力资源优势,即“变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创造出价值并体现出来,就显得尤为急迫。目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补贴所需资金从就业补助资金中列支,地方财政配套安排资金没有列入常规财政预算,致使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目前,河南省虽然转移了1911万劳动力,可还有1000多万劳动力没转移。[9]作为全国第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大省,现有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队伍的培训、转移服务等综合需求。因此政府在政策、资金、配套措施上,要给予支持和投入。
首先是落实对输出人员的跟踪服务,保证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县有关部门在输出人员较多的地区建立劳保服务机构,为输出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协调与用工单位的关系,解决工作中与生活上的困难,集中处理县计生、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定期年审检查。既减少输出人员的不必要支出,也提高输入单位对输入者的信任程度。其次对需要经济投入的职业,动员金融部门在无金融风险的情况下,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需要财政部门担保的,由财政部门委托担保公司给予担保。再次,对输出者家庭提供服务。夏收农忙期间,由镇、村组织帮耕队给劳力在外的家庭提供帮助,使在外人员工作安心。
在文化产业的开发潜力上,没有哪个省份能与河南抗衡。打造文化河南不仅仅是能够创造巨额财富,也不仅仅是能够提升河南形象,更多的是能够为发展河南经济积累丰富的底蕴。
第一,打造文化河南本身就是建设河南经济最核心的组成部分。[10]一部 《走西口》 《乔家大院》给晋商和山西人带来莫大的荣誉,一部 《闯关东》《大染坊》让山东人扬眉吐气。尽管这只是文化打造很小的一部分,但其影响是深远的。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这些都是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建设河南经济的精神动力。经济发展了,河南人才能立起来,河南人立起来,经济必然发展。
第二,重视河南形象建设。尽管河南存在的问题其他省份也存在,但是,过去河南省经济落后,河南人在外地人眼中留下了欺诈、造假、盗窃抢劫等丑陋形象,河南已经成为被歧视对象,形象已经严重受损。河南,包括河南人,在很多地区都被妖魔化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部分地区能创造出劳务品牌实在不是容易的事情,这些劳务品牌的从业者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纠正了外地人对河南的不良印象,河南的口碑也在一定程度上朝着良性发展。事实上,河南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继承和沿袭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憨厚朴实、勤劳善良。近年来,每年一次的祭祖活动享誉海外,也使更多目光投向河南这片土地,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更要通过有效宣传,冲刷掉河南曾经留下的不良印记,让河南良好的整体形象成为河南劳务品牌的强力支撑。建设河南人形象,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面子问题,它已经是河南经济建设最重要的一环。一个文化力量,一个经济力量是河南形象建设的两个基本点,缺一不可。而且从先后顺序和重要程度上看,文化建设必须先行且更加重要。
第三,宣传劳务服务中的典型事迹。比如,遂平保姆之所以形成品牌,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天津、北京、上海的宣传,北京市的 “遂平李姐”、“田勤玲品牌保姆”众所周知;天津家政服务的 “五朵金花”人人称道;还有感动上海老人的护工盛新政夫妇,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遂平人遂平造。家政保姆品牌引起了各地服务用人单位的青睐。有针对性地宣传,可以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积极创建河南劳务品牌对发展河南经济,推动农村小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旦形成河南劳务品牌.将大大增强河南劳务的知名度、信任度、美誉度、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就像 “同仁堂”的牌匾一样,劳务品牌也是一块无形的招牌。这块招牌可以为从业者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也像一块儿磁铁一样吸引着更多潜在的从业者效仿追逐。只有通过建设高质量的劳务品牌,提升河南外出务工人员总体素质和内在价值,才能保证更多的河南人、河南企业走出去,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祖国的各行各业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更多价值,为河南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1]彭诗金,金焕民,刘春雄,等.追求内生型增长发展河南人经济 [J].河南省科学技术厅计划内软科学项目,2008,14(7):32-35.
[2]郭之茵,张冬平.河南留守农业劳动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3):200-202.
[3]祝合良.品牌创建与管理 [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19-25.
[4]王文礼.论农村劳务品牌的重要作用及强化途径 [J].商场现代化,2005,36(11):70-71.
[5]周建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区域劳务品牌的构建 [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29(1):44-45.
[6]徐文.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 [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24(5):69-71.
[7]吴菊安.区域劳务品牌的作用及其管理研究 [J].商业时代,2008,36(30):24-25.
[8]聂绍群.中西部劳务开发品牌化实践研究 [J].商场现代化,2006,36(23):150-151.
[9]王义民,陈登胜.河南省劳务品牌培育的创新途径研究 [J].特区经济,2008,12(1):177-179.
[10]陈则谦.论城市文化品牌构建 [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4(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