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教学空间的拓展

2014-04-02 08:20黄娟
学理论·下 2014年2期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拓展

黄娟

摘 要:利用网络平台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进行探究式教学尝试,既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由课程自身特点和需求决定的。它不仅可以有效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将大有裨益。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拓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222-02

不论是精品课程建设还是教学手段更新,利用网络手段辅助教学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服务,不仅是体现教育平等的重要渠道,也是充分激发教育创新的有效途径。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结合《纲要》课程特点,将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进行有效拓展,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大有裨益。

一、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建立的必要性

不少高校构建了《纲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但多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并非简单地随波逐流和模仿,因从《纲要》课程教学的需求出发,有的放矢。

(一)课程的需求

从课程内容来看,《纲要》教材涵盖1840年至今170余年历史。为体现历史发展的线索性和规律性,教师势必会对内容做出取舍。但对于非文科生而言,缺乏相關历史基础知识的辅助与支撑,加上历史事件之间的相关联系,这种取舍会影响他们的理解。这便与教学时间的有限形成了一对难以解决的矛盾。构建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这种不足。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又有效节省了课堂时间。

从课程性质来看,中宣部、教育部明确将《纲要》定位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前使用的各版教材,大多是分十个专题从大历史的视野展现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进而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由于篇幅局限,较少兼顾海量的微观史实和史料。但《纲要》毕竟是以历史为载体,失去史料的支撑,对规律的探索将是空洞的。构建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可以利用更广大的空间,补充教材的不足,在概念、命题与形象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将抽象的历史“具体化”,让学生用感官去“触摸”历史,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外延和命题的真伪。

(二)学生的需求

从教学方法来看,中学阶段,由于认知水平有限,课业繁重,不少学生失去涉猎历史知识的时间,因而其所学多来自课堂。而大学阶段,如果仍单一地使用课堂讲授,对那些渴望对近代史进行更深层次探索的学生而言,显然不足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还有可能因为对课程内容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产生思维定式,导致惰性和消极心理。因此,大学阶段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多地与学生进行双向的思想交流与探讨,进而激发他们思考的兴趣,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授课对象主要是90后,他们与网络一起成长。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与客观现实世界的互动”,而是“与虚拟社会情景的对话”。从这个意义上说,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与创新,尝试构建课程的网络化教学环境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三)教师的需求

随着大学体制改革与规模的壮大,新、老校区结合使用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多数老师住老校区,在新校区上课,不免出现为赶车回家,减少与学生课后沟通的时间。这实是教师的尴尬也是一种无奈。探索一种方式,既不受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空间的限制,既可以针对普遍性的问题,也可以针对个别化问题,提高教学的实践效果也便成为改革教学的迫切需求。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教师在家或办公室随时可为学生答疑解惑,展开讨论。因此,课程网络化教学的推广就是一个具有长期性和可实践的有效途径。

综合以上,可以看到,推进《纲要》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中,构建网络教学平台是与课程本身的特点相结合的,是与学生普遍性与个别性需求相适应的,也可弥补教师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答疑时间的不足。

二、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功能与定位

构建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只是提供课程介绍、教学大纲等板块显然是不够的。《纲要》课程教学平台既要弥补教材在史料上的不足,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图片、文字、影像资料,帮助其感性地触摸历史;也要提供与教学相关的配套资源,帮助学习者掌握学术动态,明确学习的线索性与重点、难点,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既要为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提供宽松的环境与氛围,帮助《纲要》实现其思想政治课程使命;也要利用网络信息的高效与便捷为教师批复作业,解答疑问提高效率。因此,在构建《纲要》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时,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服务课程学习

《纲要》课程特点之一是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但以历史为依托。但据笔者了解,很多学生在这一点的认识上是有差异的,甚至把它当成普通的历史课,在学习中只关注历史本身,而不能将其纳入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当中,探寻其背后动因与对历史进展的影响。因此,网络平台的首要职责便是通过文字形式强调课程重点与难点,帮助学生领会课程学习的宗旨,抓住课程的关键环节,补充课堂教学的遗漏。

其二,《纲要》作为必修课面对的是全体本科生,但每个学生因学科、历史基础的不同,在人文知识、认知理解能力上存在差异性,“通天下皆一式”的教学模式与内容肯定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但囿于课堂时间,一些基础问题和层次较深的问题在课堂上难以一一展开,学习者如果没有具体指导又容易浪费时间甚至走向歧途。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不但可以解决一些普遍性的疑难,也可以解决一些有针对性的提问,从而扩展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

其三,不论是国家还是各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上的投入都是巨大的,但就目前的光景来看,收效甚微。因此,构建网络课程教学平台除了可以展示个别老师的教学能力与风格外,还应该更多地链接国内甚至是海外相关课程的优秀成果。既联系了教学水平的发展,又避免了思维方式的近亲繁殖。从这一点上来说,构建网络平台不仅体现了教育的公平与优质资源的共享,也是督促教师不断进步、吸收新知识新观念的有效途径。

(二)提供资源服务

中国近现代史,既有落后挨打的屈辱,也有革命成功的光荣。相关的遗址、遗迹和遗物,是最好的见证,其真实性、形象性都是历史文献所不能企及的。因此,网络平台应广泛收集与展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献史料、影音史料等相关资源信息。学习者通过各种历史资料,可以清晰地了解某个特定历史场景的境况,获得经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但如果资源提供仅仅停留在提供个别化的史料,对网络优势作用的发挥是不够的。通过平台展示最近的学术动态、研究成果,是第二个主要作用。这不仅有利于教师补充、更新教学资源,也能保持教学资源的动态性、新颖性和与时俱进。历史学也好,政治学也好,都具有时代性,不少结论和视角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因此,结合前沿的科研成果与社会的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特别是弥补教材在更新换代上的不足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平台为感兴趣的同学,特别是文科类和历史专业学生,提供相关学术资源。历史学科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纯是浸在故纸堆里做研究了,网络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帮我们足不出户却可掌握丰富的史料与咨询信息。比如,中美百万、读秀、超新、中国知网等等,许多网络资源为我们深入探索提供了异常广阔的天地。既有学术研讨、史料收集,也有成果检索、问题探讨的资源渠道,有了这些资源的提供,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平台帮助学习者在专业学习上进行更深化的探索。

(三)实现无纸化考核

自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被纳入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公务员考试后,社会上对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学习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纲要》课程不仅关注学习者对史学理论、方法与发展规律的掌握,对基础知识与具体问题的分析解读也成为评定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通过平台建立题库与无纸化考核评价系统,帮助学生在《纲要》课程学习中检验学习成效,进而得出客观的诊断评价。测试评价系统一方面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试题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从而准确、客观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水平,以便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辅导策略,实施个性化的辅导;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地统计分析,把握教学效果,及时完善和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评价系统的设立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估的平台,学生每学完一个单元都可以在网上做相关的测试题,对自身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试和评估,及时根据学习情况的反馈,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提高学习效果。

三、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建设的意义

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展开和网络教学实践的推广,构建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建设已經成为《纲要》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特别是结合《纲要》课程自身的特点来看,这也是拓展课堂空间与时间的一种选择。

首先,网络平台的搭建,可以弥补理论课程的不足与空洞。通过丰富的文献史料、影音资料和专门化的探讨,学习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和触摸历史,进而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网络平台的搭建,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果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第一步,那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第二步。网络平台的搭建,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料,但若不加引导便容易泛化和粗糙,如果能带着问题去看待和研究史料,不仅可以有效解决问题,形成认识,也可以提高《纲要》课程的学习效率。

第三,传统课堂讲述式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习者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地位,学什么,学多少,都由老师决定。但一家之言的时代早已过去,学生不但有权利选择学的方式更有权利选择学习的内容。网络平台的构建,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教材上没有的内容,满足了他们对更丰富的学习内容的需求,“教与学”的双边研讨活动的展开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师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广度与深度。

当然,目前的建设中也还存在着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这还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需要学习者不断地参与其中,唯有在不断探索和尝试中寻求进一步的修改才能使之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屠静芬,禚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网络化教学的设计与思考[J].教育技术导刊,2007(10).

[2]檀江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刘宗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68-71.

猜你喜欢
网络教学平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拓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试论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论公共服务政府购买范围之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