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妮妮 王 卫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天津 300193)
抑木扶土法在针灸治疗痛证中的应用与探讨
齐妮妮 王 卫△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天津 300193)
疼痛;针灸疗法;中医名词;疏肝;健脾
抑木扶土法,是在五行相克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疏肝与健脾相结合的方法来治疗肝旺脾虚证的一种补泻大法,也是“扶弱抑强”原则的一种体现。此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在具体应用时,对抑木和扶土侧重不同,若用于木旺乘土之证,则以抑木为主,扶土为辅;若用于土虚木乘之证,则以扶土为主,抑木为辅。
痛证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可发生于机体任何一个部位,在很多疾病中均可出现。中医学认为,痛证多由风寒湿邪、气滞血瘀、气血不荣及夹虚夹瘀所致,可分为因实而致的不通则痛和因虚而致的不荣则痛[1]。痛证的发生与肝、脾关系密切,均可应用抑木扶土的原则进行治疗。
《素问·举痛论》指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由此可见,实痛是由于邪气侵袭,使经络脏腑气机痹阻,血脉瘀滞,不通则痛。肝主疏泄,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使脏腑经络之气运行无阻,气行则血行,使血液运行畅达而无瘀滞;肝气疏泄,也有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若肝失疏泄日久,影响气机升降,使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力,进而加重瘀滞,疼痛作甚。只有泻其实,使疏泄功能正常,气血和调,经络通利,疼痛则止。
1.1 治则与选穴 在以通为主、以补为辅的治则下,施以疏肝理气、健脾益气大法。选穴:大敦、太冲、合谷、三阴交。
1.2 操作 若为寒凝疼痛,大敦直刺1.0寸,施以温针灸,灸用泻法;若为气滞疼痛,则用三棱针点刺大敦放血数滴。太冲、合谷均直刺0.5~0.8寸,均施提插泻法,施以温针灸,灸用泻法。三阴交直刺1.0~1.5寸,应用平补平泻法。
《素问·举痛论》指出“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可见气血虚弱是虚痛的主要病因,病变脏腑多责之于脾。因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则气血无以滋生,气虚不能温煦,血虚则不能滋养;或因脾阳不足,温运失职,脏腑经脉,四肢百骸失于濡润温养,出现不荣则痛。脾虚运行无力,又会导致血液周流迟缓,滞涩不畅,气机受阻,进而产生不通则痛。只有补其偏虚,强健脾胃,使气血阴阳充盛,疼痛则止。
2.1 治则与选穴 在以补为主、以通为辅的治则下,施以健脾养血、疏肝理气大法。选穴:血海、丰隆、三阴交、太冲。
2.2 操作 血海、丰隆均直刺1.0~1.5寸,施提插补法,并施以温针灸,灸用补法。三阴交直刺1.0~1.5寸,施平补平泻法;太冲直刺0.5~0.8寸,施提插泻法,施温针灸,灸用泻法。
3.1 配穴分析 应用抑木扶土法治疗痛证,是遵循抑木扶土的原则选取具有抑木疏肝和扶土健脾的穴位,达到调畅、充盛气血之目的,进而使痛证得以缓解治愈,而在选穴时并非必须拘泥于肝经、脾经之穴,而是凡能遵此原则达到治疗目的的穴位均可选用。故在治疗实痛时,除选取了肝经之大敦、太冲,脾经之三阴交外还选取了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大敦为足厥阴肝经井穴,具有温经散寒、理气调血、解痉止痛之功,刺之可驱散寒凝之邪,疏通肝经气血。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原、输之穴,具有疏肝理气、通调三焦气机的功效。合谷与太冲配伍使用称为四关穴,四关常被视为疏肝解郁、调和气机之要穴,可通调一身气血,祛瘀通经,通则不痛。治疗虚痛,除选取脾经之血海、三阴交,肝经之太冲,还选取了足阳明胃经之丰隆。血海为足太阴脾经穴,为气血归聚之海,因足太阴脾经为多血之经,行补法,能健脾益气,温补五脏,养血行血。丰隆属足阳明胃经,《素问·调经论》指出“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故脾虚可选取足阳明络穴,即丰隆穴。针刺该穴可疏通表里两经之气血,调理脾胃,促进气血生成。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主阴血,具有健脾理气、滋阴养血、行气通络之效。
3.2 手法分析 《针灸大成》指出“经脉塞闭不通,泻之立通;经脉虚耗不行者,补之,经脉益盛则通”。《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补泻的功效,可以通过针刺手法来解决,但根据病因不同又可辅以其他的补泻方法加强疗效。实痛补泻:太冲、合谷应用提插泻法,即在针刺入皮肤后,提插力度大,速度慢,幅度大,操作时间长,使穴位局部有痠胀感,留针即可。若为寒凝实痛,可在大敦、合谷、太冲上施以温针灸,灸用泻法,即壮数少,时间短,热量大,使火力迅猛直达病所。《灵枢·刺节真邪》指出“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通过艾灸的温煦作用可使气机、瘀滞得以通畅,通则不痛;若为气滞实痛,可用三棱针点刺大敦穴放血数滴,《灵枢·小针解》指出“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通过对肝经之井穴放血,可使邪有出路,通则不痛。虚痛补泻:血海、丰隆应用提插补法,即针刺入皮肤后,提插力度轻,速度快,幅度小,操作时间短,使穴位局部有痠胀痛感即可。施以温针灸,灸用补法,即让艾火自行燃尽,壮数多,时间长,使火力温和持久。借外来之火,助人体内之阳气,阳气充盛则温煦有常,脾阳得温,脾气得健,生化有常,荣则不痛;三阴交一穴应用平补平泻法,可纠正脏腑经络气血的偏盛偏虚,既能健脾胃、助运化,又能疏肝气、通经络,达到调和气血的作用。针灸的补泻通过针尖传递,针刺的手法力量也主要在针尖上,在进针时应使进针力量和身体纵轴保持一致,甚至重合[2]。针刺入的深度也应在一定范围内,不必太深。在运针、导气的过程中,使之进中有退,轻巧快弹,弹力举重若轻。针之若需得气,还要注意变换针刺方向、角度,使之得气。在选取一定的腧穴后,根据疾病虚实,应用相应的补泻手法,泻其实,补其虚,使之平衡,疼痛即止。
抑木扶土法应用在痛证的治疗中,不论是实痛证还是虚痛证,均可采用,只是补泻的侧重不同。补法和通法,是治疗疼痛的基本法则,补虚和通利一补一泻,相辅相成,各有侧重,相得益彰。在治疗时选择适当的穴位,恰当的针、灸操作方法,应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一穴多用,使肝脾关系协调,气血运行充盛、通调,达到扶弱抑强的效果,使疼痛得愈。
[1] 程伟,韦云.浅谈疼痛的中医辨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5):497-498.
[2] 周建伟.试论灸法补泻[J].四川中医,1996,14(6):9-10.
(本文编辑:习 沙)
齐妮妮(1987—),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学士。研究方向:针灸腧穴及针刺手法研究。
R441.1;R246
A
1002-2619(2014)02-0262-02
2013-06-14)
△ 通讯作者:天津中医药大学临床实训教学部,天津 30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