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方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同志指出,要树立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集聚推动发展的正能量。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思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谈谈一己之见。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想”提问题
教师要注重唤醒学生的提问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揣着问题走出课堂。在教学中,笔者经常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来促使学生提出问题。譬如:在讲授苏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这一框时,笔者就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中华传统节日知多少”的活动来导入新课。由于这一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激发出来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一个个传统节日被学生接二连三地说了出来。而后,笔者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出示了两张图片:澳大利亚华人舞狮庆春节、纽约华人在端午节举办包粽子比赛。学生看后,议论纷纷。有一个学生忍不住问道:“老师,外国人也和我们一样过春节、端午节吗?”还没等我回答,就有学生插话:“他们不是外国人,是华人,也是中国人。”我点了点头,接着问:“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新发现吗?”有学生说:“我发现只要是中国人聚居的地方就会有这些传统节日文化存在。”接着,有学生问:“那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时,我因势利导,说道:“这就是民族文化认同,也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由此可见,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他们就会有很多问题想问、要问。
二、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提问题
只有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畏“问”心理,使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发表见解,从而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大胆想、积极说、勇敢问,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辩论,即使对学生的突发奇想,也不横加指责。譬如:笔者在“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这一课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有些人用外来语替代汉语,如不说‘再见说‘拜拜,不说‘电子邮件说‘伊妹儿。请你谈谈对这些现象的看法。”对此,有位学生说道:“应肯定这些现象,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时尚文化。”笔者没有因为这位学生的回答超出预设,就简单地予以否定,而是首先指出这种敢于求异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是值得同学们学习的,然后对这一生成资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最终得出结论:应辩证看待这些现象,因为它虽然反映了文化的一种融合,但不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传授思维方法,引导学生“会”提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提不出任何问题,似乎没有问题要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授之以渔”,传授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对此,笔者的做法是:(1)在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一框中关于“汉字的作用”的表述:它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绝大部分优秀的中华文化都是通过“它”来记载和传播的。我引导学生思考表述中的“主要”能不能换成“唯一”,“绝大部分”能否换成“全部”,这样他们就会在心中产生疑问。(2)按照思品知识呈现的逻辑顺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品教材的知识点大多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顺序来呈现,我引导学生按这个思路去提出问题。比如:我在讲“诚信”这一知识点时,引导学生通过以下三个问题来掌握这一知识点:“诚信是什么”、“为什么要讲诚信”、“我们应怎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四、运用留白技巧,培养学生“善”提问题
一些思品教师在讲课时往往追求细致、透彻、面面俱到。事实上,有许多问题必须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去挖掘、去思考、去解决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适当留白,给学生发现问题的空间,从而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例如:在讲“不做‘看客”这一知识点时,笔者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教材提供的“感悟活动”的两个议题“请你说说:对他人、对社会的冷漠和‘看客现象,在现实中还有哪些具体表现”、“谈谈你对这种‘看客现象的感想”,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由于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时有发生,所以学生在活动中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南京彭宇案”等与议题相关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被提了出来,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作为思品教师,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中树立问题意识,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由“要我问”到“我要问”的转化,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