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建来
新的教学观指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认知的过程,这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必须在高效课堂教学中才能更好地落实。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能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但是,如何使课堂高效,如何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仍是广大教师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师生形成共同的目标——高效课堂生成的前提条件
一般情况下,教师有自己明确的教学目标,大多数学生也有自己的学习目标,但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往往不能实现和谐统一,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沦为教师教学目标的附庸。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无从谈起,教学的有效性也就难以落实。怎样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师生形成共同的、明确的目标,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高度统一起来。为此,在实践中,我力求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共同目标。
1.学习单元“前言”和课时“导言”。每一单元开课前,我通常会用10到15分钟的时间来和学生一起学习“前言”,以使学生明确本单元的主题、基本概念、知识结构以及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课时“导言”的作用在于明晰本课时的结构主题及重点,学习课时“导言”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在上新课前明白:在这单元或这节课中会学到什么、要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哪些准备、应该怎样做准备。
2.展示并细化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既是教学目标确立的准则,也是学生学习目标确立的依据,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展示相关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采用了概括式表述,言简意赅,蕴含了大量的隐性要求,学生不易理解到位。因此,教师必须细化、分解课程标准,使学生在学习时做到心中有数。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高效课堂生成的环境条件
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是保证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条件,也是高效课堂生成的环境条件。实施民主教学,就应创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都不应是愚蠢的问题;学生的回答,无论是思路清晰,还是乱作一团,教师都应耐心倾听,及时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并结合学生特点给予建设性的评价,使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实施民主教学,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及教学结果的评判者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由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人。此外,教师也应将讲台适度让给学生,学生上讲台展示学习成果,而教师则在台下做倾听者,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三、树立问题意识,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高效课堂生成的途径
新课程改革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只有学生树立问题意识,才能活学活用知识,才能真正激发学习的自主性。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恰当引导,才能生成高效课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同时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如讲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与曲折”这部分知识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我国在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经济建设的成功探索有哪些?重大失误又有哪些?”在学生交流后,我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有学生进一步设问:“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对此,我马上给予鼓励:“这个问题问得好!比刚才的问题又深入一步。”接着,其他同学发问:“这些成功和失败给中国经济分别带来了什么影响?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认识?”然后,我在简略总结学生讨论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总结这段历史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何现实意义?”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在不知不觉问发挥了自身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彰显了历史学习的本质作用。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高效课堂生成的辅助手段
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多个感官获得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在历史教学中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对历史事物与过程的理解、感受,使教材中抽象、复杂的历史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更迅速地获取知识。
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学生学习习惯、教材特点、教师教学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笔者对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效果还不尽如人意。但我坚信,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历史教师的不断努力,高效历史课堂教学之花一定会绚烂绽放,而学生的青春也必将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