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430074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这就将之前的“四化”变成了“五化”。中国的现代化是非常有特点的,甚至是完全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未来三十年,中国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发展战略?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这是一个需要认真讨论的大问题。
当前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道路的意见中的三种主流声音:第一种,“四化”同步。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十七届五中全会也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第二种,低端制造业是制造雾霾的罪魁祸首,应该尽快淘汰。大力发展无烟产业,包括旅游业、服务业、观光农业等。第三种,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2014年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之所以将增长目标定位7.5%,主要考虑就是保就业和惠民生。
在笔者看来,这三种主流声音都值得商榷。
1.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与传统农业、小农经济,究竟是对立的,还是互补的。笔者认为是互补的。正是中国式小农经济,为九亿农民提供了收入、就业,还为他们提供了退路。正是小农经济,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稳定器与蓄水池。现在全国各地人为推动土地流转,具有潜在危险。
有一种说法是小农经济不能致富,这个认识有误区。一是小农经济本来就不是要致富,二是小农经济中的自给自足成分对农民极端重要。其中,大约有相当于10%的GDP完全被农民所获得,却未计入农民收入。这一点虽然被忽视,却非常重要。
2.在中国的高科技产业、高附加值产业占整个国民经济极小比重的情况下,加工制造业是中国从国际上换汇、获得基本国际贸易收入的来源。这比用粮食、原材料和石油换汇更有利。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加工制造业,就不可能有生活型的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不可能得到发展。目前一定要重视的问题是,在中国失去加工制造业的优势后我们可能面临产业空心化的严重问题。在缺乏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的情况下,在中国这个大国,搞虚拟经济没有前途,发展第三产业没有前途。
3.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这种说法值得探讨。中国万万不可用发达国家的民生来要求自己,毕竟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国通过加工制造业获得的血汗GDP不能被“三保”消耗掉了。没有产业升级,没有科技进步,怎么可能有好的民生、好的就业和好的增长呢?
我们应该将小农经济提供的稳定器和加工制造业获得的血汗GDP,主要用于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目前正是传统农业和加工制造业为中国提供了比较大的优化政策的空间。目前中国社会结构还有活力,利益调整还有空间。比如给农村老年人每月55元养老保障,农民就很高兴,这样来看,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巨大的制度红利。20 -30年后,中国现有利益调整空间可能耗尽,中国社会的结构弹性不再存在,到那时,若我们还不能完成产业升级,中国的发展将会困难重重。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两点结论:(1)中国过去的成功有赖于传统农业与加工制造业的良性共存与互动。其中,传统农业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稳定器与蓄水池,传统农业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缓冲、空间和可能。(2)未来30年,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复兴,关键在于三者的共存与良性互动能否实现。
笔者也试图提出“三轮驱动”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对策:(1)小农经济继续是主力。小农经济还要保持20—30年,不要急于消灭。(2)加工制造业还要继续发展。这是GDP的骨头,生活型第三产业只是肉,没有骨头,肉是撑不起来的。(3)科技进步,产业升级。这是我们实现现代化的惟一指标。没有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就不可能有大量的稳定的高收入就业机会,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未来30年,科技进步是惟一衡量中国是否现代化的指标。
“三轮驱动”,而不是相互替代,这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责任编辑 胡章成 吴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