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芍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国际汉语教育视角下的虚词词典编撰方法论
——以印度尼西亚留学生连词“而”偏误为例
周芍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以连词“而”为例,结合印尼留学生的偏误分析,从词典编撰的方法论高度,探讨目前汉语虚词词典仍存在的问题以及理想的虚词词典应从哪几方面着手编撰等,以提高虚词释义的精准度和应用价值。
“而”的偏误类型 虚词词典编撰 释义精准度 语言框架
理论上,留学生偏误产生的原因包括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则的泛化、词典或教科书以及训练的误导等。其中,词典既是教科书编写与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又是学习者解惑除疑最方便有效的手段。虚词是汉语语法的重要特点之一,数量多而功能复杂,是汉语学习的重点、亮点和难点。目前汉语正在大踏步地走向世界,但汉语虚词词典编撰的研究还远不能满足国际汉语教学和研究的需求。我们的国际汉语教育要踏上一个新的台阶,就必须拿出研究精品。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有的放矢地对虚词词典编撰进行方法论的探讨和创新。本文以连词“而”为例,结合印尼留学生的偏误分析,从词典编撰的方法论高度来探讨,试图以点带面,提高虚词释义的精准度和应用价值。
“而”是古代汉语使用频率最高的连词,在现代汉语高频词中也列第62位,义项多而杂;但印尼语中却没有一个与之完全对应的连词,而是由若干连词与“而”各个义项部分对应,却又存在细微差异,情况相当复杂。因此,印尼留学生在学习时错误百出、困难重重。我们查阅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留学生中介语语料库”,发现印尼留学生连词“而”语料1 399条,其中偏误328条,偏误率高达23.5%。经过跟印尼留学生的面谈和询问,发现他们出现如此高的偏误率,居然与词典释义的误导有着密切联系。
目前,国内最新、最权威的汉语词典当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简称《现汉词典》),而受语言学界推崇的虚词词典则为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简称《八百词》)。此外,我们还选择了在印尼影响最大的《汉语印度尼亚语词典》(外文出版社2002年版,简称《汉印词典》)以及《Kamus Pratkits Indonesia-Tionghoa实用词典》(PT.DIAN RAKYAT2001年版,简称《汉印实用词典》)。以这四本词典为主要分析对象,并参考其他重要虚词词典和部分影响较大的教科书,讨论虚词释义的精准度对于学习者掌握知识点的影响。
(一)词典的相关释义
关于“而”的义项,《现汉词典》列出四大条,《八百词》也列四大条。释义基本正确,但关键还是传统的训诂式释义,未指出使用的条件限制,无法做到科学、可靠和精准。如《现汉词典》仅指出可“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1.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将“并列”与“承接”关系不作分析地放在同一条目下,也未指出并列关系的词类制约条件。《八百词》指出“有补充”的作用,并列举“1.连接并列的形容词”,“2.连接动词短语、小句。两部分有先后承接或递进的关系”,却并未强调形容词必须是光杆形式,也未说明前项与后项之间如何承接。《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张斌,2001)释为“相当于‘而且’。连接形容词、形容词短语或小句,表示并列关系。连接小句时多带有递进意味”。也是泛泛而谈,难以操作。可见,目前各家词典对“而”的分析相当粗糙,这就必然给学习者带来诸多困惑和误导。
(二)偏误的类型及原因
偏误的例句前以*标出。
1.连接并列关系的“而”偏误。
A.并列关系的动词或名词误用“而”连接。首先是名词误用,如:
(1)*朋友们而我姐姐不禁地大笑起来。
(2)*关爱孩子是所有母亲的责任而负担。
连接并列关系的“而”两边仅限于形容词,而不能是名词或动词。例(1)、(2)划线的词语都是名词,只能用“和”或“与”连接,“而”是误用①例句中如果词语用得不准确,如例(2)的“负担”,不属于本文讨论范围。。其次是动词的误用,如:
(3)*终于我的努力得了老师的表扬,使我高兴而满足。
(4)*我打算学一年汉语,加强而提高我的水平。
例(3)中尽管“高兴”是形容词,与之搭配的“满足”却是心理动词,形容词与动词也不能用“而”,可加“又”连接,如“高兴而又满足”。例(4)中划线的词语是动词,应该用“并”连接,不能用“而”。
B.形容词短语或重叠式误用“而”连接。如:
(5)*她长得很高而比较瘦。
(6)*公园里有绿绿而新鲜的草。
并列关系的“而”连接的只能是光杆形容词,不能带状语或补语或是重叠形式。例(5)“很高”和“比较瘦”带表示程度的状语。例(6)的“绿绿”是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总之,上例中划线的部分都不是形容词的最简形式,都不能用“而”连接。例(5)可将形容词的程度状语去掉,或改为“而且”、“也”或“又”,例(6)可将“绿绿”改为“碧绿”。
C.并列或弱递进关系的短语或小句误用“而”连接。如:
(7)*最重要的是她爱我,而可以理解我的缺点。
(8)*半年以后我能听得懂老师的话,而在中国生活也慢慢习惯了。
例(7)、(8)中“而”前后成分是同向的并列或弱递进关系,因此都不能用“而”连接,应改为“而且”或“并且”。若“而”连接的是描述事理、情况的短语或分句,又是同一主语,通常只能是表示转折逆向的。如:
(7')最重要的是她爱我而不爱他。
若是陈述事件的并列句,表动作先后发生,也该用“并且”连接,不能用“而”。如:
(9)*有一次,我妈跟我爸商量,而做了一个决定,要搬到“山口洋”。
(10)*强伯伯他们已经来到广州,而等下五点要带我们出去吃饭。
“而”有时也可连接两个同向的动词短语或小句,但有严格的条件限制。从事件结构上说,两者必须占据同一个时间,前者往往是后者的方式方法,且形成承接关系。如:
(11)1927年以后的红军以至今日的八路军,是继承了这种制度而加以发展的。
(12)河流穿过峡谷而进入大海。
以上偏误类型的数量和各自所占百分比参见表1。
2.连接承接关系的“而”偏误。
A.表示单纯连贯关系的承接误加了“而”。如:
(13)*Roger念完大学而还要继续念。
(14)*当我做完而回到舍宿时才发现他去医院打针了。
承接关系可分为三类:时间的承接、空间的承接和事理的承接。“而”仅限于连接事理性的承接关系,表示前一分句与后一分句关系逻辑紧密,是一个事件的几个方面,或者后句是对前句的补充说明,有“接下去说”的意味,把前后分句共同整合而成一个事件。如:
(15)我们要做好工作,而做好工作要付出辛勤的劳动。
(16)生物防治是其主要内容,而微生物农药的生产和使用,又是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
汉语中,如果是单纯的时间连贯性的承接关系,则往往采用“意合法”即可。例(15)、(16)划线短语之间是事理上的一般承接关系,加了“而”反而显得画蛇添足:
(15)*无论遇到多么困难,我一定要学习下去,更加努力,而请老师多多关照。
(16)*我记得有一天他跟我聊过天儿,而都是说咖啡的事。
B.紧密承接关系误用“而”。如:
(17)*我迟到了半个小时,真得很不好意思,第一次开会而迟到。
(18)*我刚上一星期的课,现在而考试了。
例(17)、(18)是前一事件与后一事件时间上联系紧密,该用“就”,误用了“而”。这种偏误较少,事实上它仅是前一类偏误的延伸,即过度泛化了“而”连接承接的作用。
该偏误类型数量和各自所占百分比参见表2。
这类偏误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第一,连接并列关系的“而”仅限于光杆形容词;第二,连接承接关系的“而”仅限于事理性的承接关系,后句对前句进行补充;第三,“而”一般不能连接同向且描述性的递进关系小句。
但是,这些条件限制对于印尼留学生而言并不十分清晰。主要原因如下。
(1)母语负迁移。印尼语中最主要、使用最广泛的连词是“dan”。dan可连接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以及短语和分句,表示并列、承接等,相当于汉语的“和、并、而且、并且、又”等连词。根据Ellis(1985)的难度等级分类理论,第一语言的语言点相当于第二语言的多个语言项,是难度等级中的第六级即最高级。这就难怪印尼学生的偏误率如此高了。
(2)词典释义不够准确带来的消极影响。一方面我国最权威的词典的解释都只是列举义项,没有指出其条件,相应的汉外词典问题就更加严重了。如《汉印词典》对“而”解释基本依据《现汉词典》,提出“连接语义相承的成分:伟大~艰巨的任务tugas yg besar dan berat”,例句中与“而”对译的词语是dan,极易让学生以为“而”与“dan”完全对应。《汉印实用词典》只是简单地说明“而:1.dan,战~胜之。Menggempur dan mengalahkannya”。
总之,我们查阅了相关词典,都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3.连接语义互补或对比关系的“而”偏误。
A.强转折关系误用“而”连接。如:
(19)*父亲再婚了,他们得搬家,而她舍不得离开那屋子,因为那儿有母亲的纪念。
(20)*我是个高瘦的人,1.79米而有124斤的体重。
“而”表示对比或互补关系时,由于前后项在语义上可能是逆向的,因此往往带有轻转意味,但二者语义重心基本上是平衡、对等的,并不存在明显的轻重之别,本质上仍然是并列关系。例(19)中“而”前后项之间明显语义重心在后,因而不能用“而”连接,应该改为“但”,或在谓语前面添加“却”,例(20)可直接把“而”改为“却”。
造成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是词典或教科书造成的错觉。《现汉词典》认为“而”可“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八百词》也认为“而”可表示“转折”,而《汉语口语速成》(马箭飞,2006)更明确指出“连词‘而’表示转折,是‘然而’、‘但是’、‘可是’的意思”。这些都给学习者一个错误的印象,似乎“而”与“但是”、“可是”一样都表“转折”。不过这种偏误率不太高,估计是由于“但是”、“可是”等都是HSK甲级词,学习者更熟悉,更倾向于用熟悉的虚词。
B.“而是”误用为“而”。如:
(21)*他对我一点也不生气,而耐心地劝我。
(22)*父子不敢回家见老婆,而在河边等着等着,希望他那根木头回来。
“而”表示对比或互补,前后项一般是对称的,二者皆承认。例(21)、(22)中前后项中,否定前项而肯定后项,因此“而”是误用,应该用“不(是)…而是…”连接。
“不(是)…而是…”否定前项肯定后项,带有转折意味,但由于语义重心同时落在前后两项,因此属于对立性的并列关系。“而是”中的“而”是表“连而不断”的连接词,“是”作为前面否定项“不”的对比标记,二者凝结成一个固定成分。在印尼语中,“而是”直译为“tapi”。“tapi”是一个表示强转折关系的连词。同时,“而是”在任何印汉、汉印词典都未单独设词条,因此不易在学习者心里形成明确的印象。而汉语词典中解释“而”可表示转折,“而是”与“而”词形相近,这就极易造成印尼学习者把“而是”误用为“而”。
C.“(不但/不仅)…而且…”误用为“而”。如:
(23)*不但对这门课而对别的课,我也一定努力学习。
(24)*不仅我的声音而我的手有些颤抖。
“不但/不仅…而且…”整体上说,连接的前后项是递进关系,前项“不但”承担了铺垫义。例(23)、(24)划线部分的前后项之间是递进关系,“不但”只能搭配“而且”。因此,应改“而”为“而且”,“而”不能表示递进关系。
该偏误类型的数量和各自所占百分比参见表3。
造成这些偏误可能有几种原因:
(1)由于词典解释没有指出使用条件,留学生容易将“而”与“而是”、“而且”划上等号,从而将对比或者递进的语义关系误用为“而”。
(2)由于“(不但/不仅)…而且…”有一定的转折语义,而印尼语中“(不但/不仅)…而且…”直译的话,“而且”是“tapi(juga)”即“但(也)”,后项承担转折功能。汉语词典对于“而”标明其有转折义项,并且没有进一步指出其特点与条件。
(3)“而”与“而是”、“而且”词形接近,学习者在使用时就容易产生偏误。
4.本应连接原因、目的状语的“而”偏误。
A.因果复句误用“而”连接。如:
(25)*因为没有自己的车而我不得不搭公共汽车。
(26)*有一天杰克向小蕊表白了,不过小蕊还是忘不了龙飞,而拒绝了杰克。
“而”可连接表原因的状语和主要动词,后项是整个结构的核心,前项只是修饰性成分。例(25)、(26)中,前项与后项之间存在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的复句形式不能用“而”连接,而应改用连接因果复句的连词“所以”。
B.“而”连接原因或目的状语与动词,前后项之间误加逗号。如:
(27)*我不会因为小小的事,而折磨自己。
(28)*每个人都想用最容易的方法,而得到好东西。
“而”作为连词可连接原因或目的状语与动词中心成分,前后项之间关系紧密,不能有明显停顿,前后项不是关系松散的复句,因此例(27)、(28)应去掉逗号。
这类偏误的数量较前三类少,其数量和所占百分比参见表4。
以上偏误产生主要由于学习者未掌握“而”连接的因果成分间语法地位的特点。这仍缘于词典或教科书解释的含混。如《现汉词典》:“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仅指出前后项的逻辑语义关系,却未强调不能用于复句的分句间。中级课本《桥梁》(陈灼,2000)注释是“由于…而…,与‘因为…而…’用法相同,表示因果关系”,也未说明“而”句法条件制约。《汉印词典》注释“而”为jadi,即连接因果关系小句的连词,更是错误的理解。
5.一般的假设关系分句,应该用“如果”误用了“而”。
此类偏误的数量更少,仅找到2例,小于总偏误数的1%。如:
(29)*特别的日子,我们而去作客,那么我们就会送主任一些礼物,让他们觉得更亲切。
(30)*我以为他们也是群众演员,我而不是观众,我也会想去试试。
汉语词典一般都标明“而”有假设义,但也不讲条件,例如:“可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示‘如果’的意思”(《现汉词典》),“放在意思上相对立,形容上像主语谓语的两部分之间,含有‘如果、但是’的意思,后面要有表示结论的另一小句”(《八百词》)。实际上这种用法能产性很低,假设小句的谓语必须否定主语某个合理的属性或行为,结果小句阐述其后果,其他的假设关系都不能用“而”。但汉语词典完全不说明这一重要条件,《汉印词典》也照搬此词条内容。这就会误导学习者,例(29)、(30)的错误就属于这一类。我们收集的此类偏误比例虽小,但有理据可溯,因此不排除在更大范围的真实语料中发现更多。
(三)“而”偏误类型小结
我们将四大类11小类偏误以图1式表示出来,就可以看到一些规律。
首先,偏误率最高、学习者最难掌握的是“并列”关系用法,三个小类合计占53%,其中尤以第二小类偏误率最高。另外,一般承接关系误加“而”偏误率也较高。可见,“而”连接“顺向”义项是学习难点。这是由于“而”连接并列关系仅限于光杆形容词,承接关系使用也有严格的语义框架,若不确切掌握语义条件的细节,就会产生偏误。
“轻转”关系引起的偏误主要集中在对两种常见构式掌握不够好。与“但是”等强转折连词之间的混淆虽有一定数量,但并非主要偏误类型,估计是由于后二者对学习者而言较熟悉,也更倾向于使用它们。
连接“因果”关系引起的偏误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而”前后项语法地位的特点,误将“状+中”关系理解为复句关系。而“假设”关系偏误也是由于没有掌握“而”使用严格的语义框架限制而产生的。
(一)虚词释义方法论的检讨
通过上文的举例分析,可发现印尼留学生使用“而”出现如此高的偏误率,基本都与词典的释义不够精准有关,这就触及虚词词典释义的方法论原则。我们认为虚词释义需要特别注意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未建立语言框架。每个义项仅释义,却不提及任何该义项出现的“语言条件”。所谓语言条件,邵敬敏(2013)称之为“虚词定位框架”,就是该虚词出现的语言环境、语言制约条件。其内涵丰富,主要指的是句法条件以及语义条件,有时还包括语用条件与认知条件等。
(1)语义框架:《现汉词典》指出“而”可以“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但实际上“而”只连接“同类而不同质”的两项,表“对比”或“互补”,只是前后项“质”的差异而带来“轻转”意味,但仍是广义的并列关系,可能列入“对立并列”更适合。如:
(31)这支笔是黑色的,而那支是红色的。
若属于后项推翻前项预期的“强转”,就要用“然而、但是”等连词,不能用“而”。
(2)句法框架:《现汉词典》提及“而”可“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者词组、分句等”,这一表述极为含糊,事实上在连接并列关系时,只限于形容词,不能是名词或动词。如:
(32)伟大而艰巨的任务。
《现汉词典》说“而”可“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其实只连接状语和谓语。如:
(33)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换言之不能连接因果关系的复句。
可见,虚词词典,列举不同的义项仅仅是第一步,关键还在于指出该义项出现的语言制约条件。以往几乎所有的词典编撰在这一点上都不够完善,这就犯了虚词释义的大忌。
2.义项古今杂糅。“而”是古汉语最重要的连词之一,现代汉语传承了许多古汉语的用法,有固定的搭配,也有一定的组合框架,但是使用频率相对比较低。如《现汉词典》中义项2“有‘到’的意思”,但实际上一般都只用于古汉语保留至今的习语和固定用法,比如“由春而夏”;义项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我们统计分析北京大学CCL大型语料库的真实文本之后,发现在32万个例句中,此义项仅4例。这样的义项列举时是否应与高频义项区别对待?是否应更详细地说明其使用条件?邵敬敏(2013)在谈及编撰《汉语虚词框架词典》时特别指出不应“以仔细列举若干个义项为满足,而是尽可能地结合历史的发展演变线索以及各个义项之间的共时关联,进行义项之间的关联,描绘出深层次的词义地图”,这一思想正合乎类似“而”这类历史渊源深厚的词类。
国际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在语言习得中出现一些偏误是很正常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偏误。以往我们主要着重于教学与训练的环节,现在我们发现词典释义的水平不高也是造成偏误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在提高虚词释义精准度方面,偏误分析作为提出可靠结论的反面佐证,是极其重要的参数。
(二)理想的汉语虚词词典
为满足汉语国际教育的实际需要,当务之急就是要编撰出科学、简明、好用的汉语虚词词典。我们认为,该词典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虚词义项的提取必须依赖于大型语料库,例如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等。因为大型语料库覆盖面宽,不仅提供了该虚词出现的上下文语境,而且可提供不同义项出现的频率,有助于高频与低频义项的区分。从而避免了传统的那种自省式的、例释性的、语感性的释义。
2.框架式的定位,建立起各类不同层次的“虚词定位框架”,对虚词义项进行制约,列举出种种语言条件,从而极大的提高释义的精准度。
3.可操作的检验,不但可以用大型语料库中母语语料进行筛选和验证,还能经得起汉语学习者语言生成实践的考验。
(三)“而”释义的语言框架
通过以上论述,本文试为“而”释义如下。
连词,书面语。
1.表示并列关系,包括正向、逆向两类。
A.“正向并列”仅连接光杆形容词,表示两个同向和谐的性质共存,不能带修饰成分,也不能是重叠形式。如:大~明亮/稀少~昂贵。注意:若“而”与“又”组合,“又”表示并列加合,“而”表示递进连接,也可连接非光杆形容词。如:非常漂亮~又十分善良/十分稀少~又很昂贵。
B.“逆向并列”可连接形容词、短语或小句。如连接形容词必须是光杆形式,表示两个不和谐的性质并存。如:大~不甜/瘦~有力。连接短语或小句则表示两种“同类不同质”的情况并存,有对比或互补的作用。如:那时CBA还没有新人奖,~现在有了。/8岁时母亲病故,~父亲有哮喘病不能劳动。“…而是…”也属于连接逆向并列关系的构式,往往否定前项而选择后项。如:他没有打我,而是轻轻地安慰我。/明天不会下雨,而是晴天。
注意:从韵律上讲,“而”连接的并列关系形容词音节只能是“1+1、1+2、2+2、2+4、4+4”,语义上程度只能前轻后重,不能前重后轻。如“大~明亮*明亮~大”。
2.连接表示方式、目的、原因等的状语与中心成分。如:通过朋友~认识/为新工作~搬家/因为他~离开广州
3.表示事理性的承接关系,后句补充说明前句,共同整合而成一个事件。如:没来北京前,我曾为自己设计过许多目标,~第一个目标,就是到中央电视台工作。
4.连接假设复句前一分句的主语和谓部。前句的谓语部分必须否定主语某个合事理的属性特征或行为,后句用于阐述其后果。如:夏天出门~不带雨伞,往往会淋雨。
5.“而”在固定短语或构架中的用法多为古汉语的遗留。如“由(从)…而…”连接同一个序列的顺序成员:“由东~西/由思考~省悟,由省悟~行动”。
总之,词典对虚词的释义要有明显突破,就需要改进释义的方法论,提升释义的精准度,多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为达到这一目标,除了正面的改进,还需要从反面来检讨,借助于留学生的造句偏误来分析释义时存在的缺陷漏洞,找出其原因。这样的正反两方面的修正,将有助于在虚词释义方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1]陈灼.桥梁.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2]马箭飞.汉语口语速成(基础篇).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3]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马真.谈谈《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虚词的注释.语言文字应用,2006(10).
[5]邵敬敏.《汉语虚词框架词典》编撰的创新思路.语言文字应用,2013(3).
[6]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张茉.现代汉语连词“而”的义项分析.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责任编辑:赵小华】
周芍(1978—),女,湖南长沙人,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讲师。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虚词词典编撰的方法论探讨及其实践”(12BYY101)
2014-01-10
H195
A
1000-5455(2014)02-01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