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利民
(濮阳市人民医院,河南濮阳 457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患者静脉血液成分在血管内异常聚集、凝固、阻塞管腔导致血流障碍,并引发血栓远端以下静脉高压、肢体肿胀、疼痛及静脉扩张等临床表现,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可逆行扩张至整个肢体,并出现严重并发症——肺栓塞,严重威胁患者生命[1]。2012年6月~2014年2月,濮阳市人民医院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48例,临床表现主要为患侧肢体广泛性肿胀或刺痛,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肤色加深呈暗红色,皮肤温度升高,广泛性的浅静脉扩张、腓肠肌压痛、霍曼征阳性。临床上一般采用普通止血带压迫踝关节的浅静脉丛经深静脉滴入尿激酶进行药物溶栓治疗[2],笔者在常规抗凝溶栓治疗过程中给予不同部位止血带交替捆扎方法辅助治疗,经精心治疗和护理,溶栓治疗效果更好,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患者48例,发病时间3~7 d,均行血管彩超检查示股静脉和(或)腘静脉内径增宽,血流信号不明显。排除标准:甲亢、血液病患者及孕妇。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运用1根止血带交替捆扎方法)和治疗组(运用2根止血带交替捆扎方法)。对照组23例,男13例,女10例,左下肢静脉血栓13例,右下肢静脉血栓10例;年龄35~62岁。治疗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左下肢静脉血栓12例,右下肢静脉血栓13例;年龄34~65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尿激酶25万单位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于患肢足背静脉输入3~5 d,输入过程中运用1根止血带在患肢的踝关节处间歇捆扎辅助治疗,每5 min松开一次,松开时间为3 min,重复交替直至尿激酶液体输完,去掉止血带;另加低分子肝素钙5000 U,皮下注射,每12 h 1次,7~10 d;一周后开始给予华法林,用药3~6个月,同时检测凝血功能,预防并发症发生。
1.2.2 治疗组 治疗方案同对照组,区别在尿激酶液体输入过程中运用2根止血带分别在患肢膝关节下及踝关节处交替捆扎辅助治疗,第1个5 min同时扎住两处,第2个5 min松开膝关节下止血带,松开时间为5 min,第3个5 min扎住膝关节下止血带,松开踝关节处止血带,松开时间为5 min,这样上下交替捆扎止血带直至尿激酶液体输完,同时去掉2根止血带。
1.3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199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标准:①治愈:患肢肿胀、疼痛感消失,双下肢周径差小于0.5 cm,肢体活动30 min无不适,静脉血栓消失,血流恢复正常。②显效:患肢肿胀、疼痛感明显减轻,0.5 cm<双下肢周径差≤1.0 cm,肢体活动30 min有轻度不适,静脉血栓部分再通,血流明显改善。③有效:患肢肿胀、疼痛感减轻,1.0 cm<双下肢周径差≤2.0 cm,肢体活动30 min不适明显,静脉血栓部分再通,血流中度改善。④无效:患肢肿胀、疼痛感未减轻,双下肢周径差无改变,静脉血栓无明显变化,血流无明显改善。
治疗组治愈14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58%;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4.26%。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1 护理体会
3.1.1 急性期护理 2组患者治疗初期均需绝对卧床休息7~14 d,协助抬高患肢,保持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膝关节屈曲15°,有利于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患者肿胀、疼痛感觉,并注意患肢保暖,保持床单元整洁、舒适,保护好肿胀的皮肤。因肺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所以禁止给患肢按摩或做剧烈运动,以防栓子脱落发生肺栓塞。如果患者出现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咯血应立即协助平卧,及时吸氧,避免深呼吸及剧烈翻动,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3.1.2 病情观察 治疗期间注意观察2组患者口腔黏膜、牙龈、皮肤等有无出血点,观察大小便颜色、有无黑便或血便,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发生血肿。女性患者要注意月经量有无增多。密切观察患肢皮肤温度、颜色,询问患肢感觉及触摸患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周径的变化,分别在髂骨上缘下15 cm、胫骨结节下10cm逐日进行测量,并与之前及健侧周径进行比较,以判断治疗效果,最好是定专人、定时间测量。通过临床观察治疗组患肢消肿时间比对照组快约2~3 d。每次输液完毕后按压针眼处5~10 min,以防出血。注意千万不要在患肢行静脉留置针穿刺,如在其他部位留置穿刺针,也不要留置时间过长,以防加重静脉栓塞或再次发生新的静脉栓塞。
3.1.3 生活护理 2组患者饮食均以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高纤维素饮食为主,做到少量多餐。禁止食用对华法林抗凝作用有影响的食物,如菠菜、萝卜、包心菜、咖啡等。避免食用辛辣、肥腻食物,戒烟酒。患者卧床期间容易发生便秘,导致腹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以促进肠蠕动,刺激排便,指导每晚睡前给予腹部按摩,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必要时根据病情应用少量缓泻类药物,保持大便通畅。
3.1.4 心理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由于对病情不了解,大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悲观、恐惧、不安等情绪,担心治疗效果及预后自理情况,根据患者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介绍病因、治疗及预后。多与患者进行交流,给予安慰,以解除疑虑,减轻心理负担,增强治疗信心,同时指导家属多关心患者,使其保持乐观情绪和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通过临床观察治疗组效果较好,患者情绪较对照组稳定,对治疗和预后更有信心。
3.1.5 健康教育 责任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协助恢复期患者下床活动,循序渐进,以活动后不感到劳累为宜,及时调整运动量,活动时可穿弹力袜,以促进深静脉血流,避免久站、久坐。出院后定时复查抗凝指标、检查肝肾功能,以巩固疗效。
3.2 效果分析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逐年增多,形成原因比较复杂,目前认为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1]。溶栓、抗凝治疗是下肢深静脉血栓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尿激酶为首选溶栓药物,它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发挥溶栓作用,对新形成的血栓效果好,同时还能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临床上应用止血带辅助治疗的方法简单易行,应用广泛,原理是最大限度地阻断浅静脉,开通深静脉,使尿激酶首先经过发生血栓的部位,保证血栓形成局部较高的药物浓度,发挥最大的溶栓效果[3]。临床试验证明,运用2根止血带分别在患肢踝关节及膝关节下交替捆扎,能最大限度阻断浅静脉,使溶栓药物在深静脉经过,以保证血栓局部有较高的药物浓度;运用1根止血带在患肢踝关节间歇捆扎方法,中间间歇的时间会使部分溶栓药物快速流入浅静脉,降低了深静脉的药物浓度;所以运用2根止血带交替捆扎方法,辅助患肢足背浅静脉穿刺溶栓治疗,效果更好,有效率更高。
[1]陆以佳.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
[2]何彩霞,高蜀清,吴月娥.核素99mTC—MAA不同注射方法对下肢深静脉显影效果的影响[J].护理学报,2009,13(2):18-19.
[3]林玉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意义[J]. 实用医技杂志,2008,3(4):526-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