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福群,沈 键,王彦君
(1.河南省现代医学研究院 中医院,郑州450006;2.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郑州450064;3.郑州广安中医院,郑州450052)
粉刺在西医称为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因典型皮损能挤出白色半透明状粉汁,故称之粉刺[1]。
2008年11月~2013年11月,郑州广安中医院采用中医内科常用方剂辨证治疗粉刺186 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6 例患者均为在他处治疗1个月以上且疗效不佳的门诊单纯粉刺患者,其中女128 例,男58 例,年龄15~35 岁,平均(22.7 ±2.9)岁,病程3个月~15 a。
1.2 诊断依据 符合以下条件:①初起在毛囊口,呈现小米粒大小红色丘疹,亦可演变为脓疱。此后可形成硬结样白头粉刺或黑头粉刺,严重病例可形成硬结性囊肿。②多发于男女青春期之面部及胸背部,常伴有皮脂溢出。③多有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感外邪等诱发。④青春期过后,多数可自然减轻。⑤妇女多伴有月经不调。
2.1 肺经风热 丘疹色红,或有痒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2.2 湿热蕴结 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口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3 痰湿凝结 皮疹结成囊肿,或有纳呆,便溏。舌淡胖,苔薄,脉滑[2]。
3.1 肺经风热 因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皮毛者人体之藩篱,故风热郁积(又热为阳邪其性上炎),易发面部为丘为疹[3]。宜以银翘散与苇茎汤合用灵活变化。
3.2 湿热蕴结 近年来,民众生活水平提高,营养摄取普遍增多;体力劳动减少,先天享赋湿盛,加之青春阳旺,多食肥甘辛辣,酒饮起居失常,阳助湿而化热,循经上行于面,而发面部丘疹[4]。治以清热利湿,首选龙胆泻肝汤灵活变化。
3.3 痰湿凝结 患者日常生活毫无规律,随心所欲,纵食生冷,膏粱厚味,豪饮酗酒;伤及脾胃影响运化,导致津液输布失常,聚而成湿,日积月累湿聚为痰,痰阻气机,气血不畅,聚于体表,发为皮疹,由于脾不运化,有时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迁延不愈形成囊肿,舌淡胖,苔薄,脉滑。治以化痰散结以海藻玉壶汤为基础方并随症加减。
4.1 银翘散 始载于《温病条辨》,方由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牛蒡子、竹叶、芥穗、淡豆豉、生甘草组成散剂,鲜苇根汤煎服。方剂中银花、连翘凉透热毒为君;薄荷、豆豉、荆芥辛散肌表助君透邪为臣;桔梗、牛蒡子、甘草宣肺祛痰为佐;竹叶、芦根清热生津为使,以上合用起到凉透热毒作用。
4.2 苇茎汤 始载于《金匮要略》,方由苇茎、薏苡仁、冬瓜仁、桃仁组成。方剂中苇茎甘寒,清肺热为君;瓜瓣排脓为臣;桃仁祛瘀,薏苡仁清肺破毒肿,同为佐使,共奏清肺化痰祛瘀排脓之效。
4.3 龙胆泻肝汤 始载于《医方集解》,方由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组成。方剂中龙胆草上清泻肝胆湿热为君;栀、芩泻毒火燥湿热为臣;车前子、木通、泽泻祛湿热,当归生地补血凉血共为佐;柴胡引药入经,甘草为使,调药缓急,以上各药合用共同起到清肝胆湿热的作用。
4.4 海藻玉壶汤 始载于《外科正宗》,方由海藻、贝母、陈皮、青皮、昆布、海带、川芎、当归、半夏、连翘、甘草、独活组成。方剂中海藻昆布海带散结为君,象贝连翘散结消肿和归、芎、独活入血行气共为臣,青陈二皮疏肝理气作为佐药,甘草补虚解毒调和诸药为使,共奏化痰软坚,理气散结之效。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皮损消退,没有自我能感觉到的异常变化。好转:自我能感觉到的异常变化明显减轻,皮肤损害的改善达到30%以上。未愈:皮肤损害及自我能感觉到的异常变化均无变化,或者皮肤损害的改善达不到30%。
共收治186 例,总有效人数183 例,占总人数98.4%(见表1)。
表1 粉刺治疗结果
运用中医常用方剂治疗粉刺并不少见,中医治疗此病的临床优势和良好前景逐渐显示出来,虽其疗效比较肯定,但运用并不普遍,临床所用方剂多为自拟方,随意性较大,缺乏规范性。究其原因,与这些古方多散在众多的古医籍中,缺乏系统的发掘分析和整理有关。若能以法类方、以药类方,医生进行收集、整理,加以系统化,规范化,不仅能为开发治疗粉刺新中成药奠定理论基础,还有利于中医药治疗规范化,更能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和进步。
[1]朱 霞,谢民栋,梁剑凌. 中医辨证治疗粉刺100 例临床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2,23(21):4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58.
[3]许鸿佳,邱 锋. 中医药治疗痤疮研究进展[J]. 光明中医,2012,27(3):606.
[4]俞若熙,倪 诚,王 琦.王琦教授从湿热体质论治痤疮的理论探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2,27(4):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