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言学视域下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研究

2014-03-31 17:44:22张学玲
关键词:变体中式语言学

张 红,张学玲

(南昌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9)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加剧,英语已经成为各国进行交流的一门国际性语言。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各种明显带有本土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的英语国别变体。而中国英语或中式英语就是具有汉语语言和文化特征,能够达到语言使用目的,并能被其他用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的国家人民认可和接受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这两个概念或语言现象自从产生就被大量专家、学者和英语教师所关注。对于这二者的定义、差异以及在其他学科和英语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一直都是专家和学者们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研究现状

“中国英语”这一语言现象,引起学者们注意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那时“中国英语”还没有明确的定义, 人们用各种不规范的词语形容它。学者们主要从其实践教学的角度研究它, 目的是为了纠错,中国英语或中式英语被当作一些习惯性的错误加以纠正。

进入80年代, 国内有些学者开始认识到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不仅仅是习惯性错误,这些具有汉语语言和文化特点的英语在汉语英译中是不可避免的。1980年葛传贵先生在《翻译通讯》上发表了《漫谈汉译英问题》一文,首次将“中国英语”作为一个严肃的概念提了出来,随后又有洪榕培、李文中、罗运芝等人分别对“中国英语”的定义进行了阐述。

在20世纪90年代, 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们认识到“中国英语”在整个世界英语体系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英语变体, 然后从多门学科和角度极力地探索与研究这个问题,并且发表了大批的研究报告,这对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等方面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21世纪的今天,对于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定义大体上有了定论,基本上得到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认可。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都带有汉语语言和中国文化的烙印,本质上二者没有任何差别。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基础,把中国独有的文化、事物、观念及传统等通过音译、直译及语义再生等方式传入国际社会,进行有效交际的语言变体。而中式英语是深受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影响,按照汉语语言习惯生搬硬套的偏离规范英语的错误英语。此外,国内学者对于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研究,主要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二者在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的异同,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探索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其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提高我国英语教学质量,促进中国英语更快更好地发展。

近年来国外学者也开始了探索和研究中国英语现象。英国学者罗伦托德(Loreto Todd) 和美国学者伊恩汉考克(Ian Hancock)在合著的InternationalEnglishUsage(汉译本(国际英语语言词典))一书中列入了Chinese English 词条, 并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做了较为细致的阐述,内容涵盖我们所说的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其中均为汉语干扰的实例分析。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已经有很多关于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研究,而且成果颇多,但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两者的区别或单独研究两者的功能或作用等,将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放在同一个视域下研究二者之间和与其他语言之间的关系这类的研究和论文较少。本文将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即生态语言学的视域下,对中国式英语和中国英语进行研究。

二 生态语言学简述

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又称语言生态学(ecology of language),是生态学与语言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新兴的语言学分支, 是由自然科学(具体来说就是生物生态学)和相关人文科学(即语文学和哲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领域。历史上最早提出并使用这一术语的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者豪根(E. Haugen)。 1970年8月他在一次谈话中将生态中动物、植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比喻成语言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他提出“语言生态学”是指人类使用的语言和多语社区间相互关系进行的生态学研究,并进一步将其定义为研究一种语言与它生存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在他之后,有些德国的专家和学者在语言学的研究中尝试运用了生物生态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随之构成了“生态语言学”的学说和理论;P. Finke根据生态系统观提出了“语言世界系统(language world systems)”概念;特兰普提出语言和语言使用与其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生态环境构成了语言生态系统。

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分析研究语言的生态因素, 揭示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在生态语言学中,语言、语言使用和语言研究已经成为当代生态问题的组成部分并加以研究, 它具有应用学科的特性。因此,生态语言学是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语言与其存在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一门交叉学科。在生态语言学的视角下,语言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语言系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具有与生态系统类似的同构关系。生态语言学为研究语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三 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

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语言是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Pinker认为语言是有生命的,一般意义上可被比作生物体。所以语言同其他生物体一样,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具备生物的生命动态特征和生物多样性特征,与其外部环境及自身环境有着相互依存和影响的关系。英语是世界人们交流和沟通的通用语言,在生态语言系统中可称为语言共核,由于在世界各国的广泛使用,被各国的语言和当地文化所影响,导致形成了各种国别的语言变体。这一语言现象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中国本土化的英语变体,其萌芽、产生、发展到成熟,这一形成过程就像生物学上新物种的生长过程一样,遵循了生态学的基本规律。下面我们将通过类比的方式用生态学的概念分析在语言系统内部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间以及与其他语言外界环境的关系。

1.“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生物进化VS语言进化。

1882年达尔文在其著作《物种起源》中提出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这一物种进化规律。而这一世界著名的物种进化规律之后就被运用到了现代生态学,并成为其基本规律之一。在语言世界生态系统中,中国英语是以汉语为本族语的人们在其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所使用的一种英语变体,中国英语是经历了“洋泾浜英语—中式英语—中国英语”三个阶段的进化发展而来的。

英语在中国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1664年,英国人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贸易港,拉开了英语在中国使用的序幕。英语是中国买办和外国人的交流工具,也是当时外国租界的通用语,这一时期出现了“洋泾浜英语”。

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英语在中国经历了以下的发展: 1964年成为了学习的主要科目之一并中取得了合法地位; 7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中国政府积极倡导大家积极学习英语,在这个期间,英语在中国处于“中式英语”阶段。

90年代,英语成为了中国教育体系中的一门主要课程,从小学到高中教育广泛普及,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在中国成功的举办奥运会,中国人民学习英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从学校到社会,从课本到各大媒体,英语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对于英语的本土化的研究兴趣高涨,进行着大量的研究并得到了值得人们肯定的成果,这一个阶段的英语已经成为了以规范英语为核心,具有汉语语言和文化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的“中国英语”。

2.物种间的互利共生VS 语言间的相互依存。

在生态学上,物种间的互利共生就是生物群体中某些物种之间的一种相互影响、互惠互利的生存依赖关系。如白蚁和肠内鞭毛虫,白蚁以木材为食,但是它本身不能消化纤维素,必须要依靠肠内鞭毛虫分泌的消化纤维素的酶,才能将纤维素分解,分解后的产物供双方利用。在语言群落中, 语言间的相互依存就是共核语言与其语言变体以及各种语言变体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世界英语是语言系统中的共核语言,而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菲律宾英语,新加坡英语,非洲英语等为世界英语的语言变体。世界英语为这些国别的英语变体提供了对其形成和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共核英语语言成分,而各国别的英语变体有力地促进了世界英语在词汇、句式和篇章等各个层面的完善和发展。这样既扩大了英语在全世界的覆盖面积,同时也促进了各国英语变体的进一步发展。如,英语在中国运用越广泛,我们使用的中式英语越容易向中国英语转化,同时中国英语也可以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进而推动世界英语的繁荣发展。

语言和物种一样,都与其存在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环境有着相互依存和作用的关系。生物物种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是双向互惠关系,而语言变体的相互依存是中介链状互惠关系。如,中国英语是汉语和英语两种主流文化的碰撞和接触中产生的中介文化载体,而中式英语是这两种语言之间必然的过渡或中介语。我们要正视各种语言变体,如中国英语、菲律宾英语、新加坡英语等的客观存在,也要正视语言变体与语言共核之间的中介语,如中式英语,并重视世界英语与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这对于中式英语向中国英语的转化以及中国英语和世界英语的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如果我们忽视了中国英语或中式英语的客观存在,以及与共核英语和各种语言变体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 那么就会破坏语言群落结构, 从而破坏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语言生态平衡。

3.物种的多样性VS 语言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指地球上的生物所有形式、层次和联合体中生命的多样化。具体来说,也就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以及它们的基因和它们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丰富性、多样化、变异性和复杂性的总称。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是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长远目标的保证。所以人类应该保护生物多样化,保护生物多样化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同样,语言的多样性也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人类的知识和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的有效手段,能够促进人类文明进一步的繁荣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共核英语,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国别英语变体的客观存在,否则就会破坏语言的生态平衡。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都是带有汉语语言和文化特征的英语变体,在语言世界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中国英语也可以被看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和文化与世界英语的有效“嫁接”,而中式英语就是这个“嫁接”过程中的不断尝试,为了实现“嫁接”成功后中国英语的强大优势。中式英语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在世界语言生态系统中,我们应该肯定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正视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以及与世界英语的互利共生关系,认可和促进语言的多样性,促进世界语言和文化多元化发展。

生态语言学,这样一个不断发展成熟的新兴语言学分支为我们研究语言变体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这个视角下,通过类比的方式把生态学上的基本概念与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内部关系以及和其他语言的外部关系进行了比较,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那就是为了保护世界语言生态平衡,促进世界英语的不断发展壮大,世界文化不断融合和进步,我们不但要肯定各种语言变体的客观存在,即肯定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客观存在,还要正视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语言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并积极有力地促进中式英语向中国英语不断转化。

[1]杜瑞清, 姜亚军. 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1) .

[2]范俊军. 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3) .

[3]韩玲.“中国英语”研究现状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

[4]刘国兵.中国英语研究的生态语言学视角[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9).

[5]裴竞超.生态环境下的语言生态面面观[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9).

[6]Fill A. Language and Ecology: Ec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for 2000 and beyond [J].A1LA Review, 2001.

猜你喜欢
变体中式语言学
新年最美中式穿搭
好日子(2024年1期)2024-02-20 00:43:57
基于DDPG算法的变体飞行器自主变形决策
新·中式生活美学Chinese NewAge
中国自行车(2018年8期)2018-09-26 06:53:10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金桥(2018年9期)2018-09-25 02:53:24
非仿射参数依赖LPV模型的变体飞行器H∞控制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式烹饪营养与健康
现代食品(2016年24期)2016-04-28 08:11:59
耀变体喷流高能电子谱的形成机制
中国传统文学的换形变体——论“诗化小说”的兴起与传承
语言学与修辞学:关联与互动
当代修辞学(2011年2期)2011-01-23 06: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