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禄峰
(川北医学院 学生处,四川 南充 637000)
1.罕有针对医学生医德教育而设置的公共课程
医学院校的公共课设置同全国非医高校思想政治公共课设置基本无异,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罕有针对医学生设置医德培养课程。而医德是医学生必须具备的人生第一准则,仅仅是接受教育部规定的思政课不足以满足医学医德培养的需要。有的医学院校开设《医学伦理学》作为选修课,很少有医学院校将其设为公共必修课,且医学生绝大多数为理科出身,人文底蕴薄弱,对人文知识兴趣不浓,认为非医学课程与专业技能无关,更对政治理论课有一定程度的排斥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安排在低年级,而医学生的医德养成重要阶段在高年级及实习年级,缺少医德教育的跟进课程,而高尚医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医学生从医德理论点滴开始积累,经过几年乃至数年的学习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进而成为具有高尚医德的医生。所以,医学院校现有思想政治公共课对于医学生医德培养而言是不充分的。
2.公共课教师教学与科研积极性不高
医学院校注重对医学生医学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非医学公共课普遍重视程度不够,非医学教师也因为所授课程的非主流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医学院校评奖评优等众多项目中绝大多数为医学专业课任课教师设置,而对于公共课教师设置的奖项相对较少,严重阻碍了公共课教师的评比积极性,间接影响教学积极性。医学院校严格限制非医学专业教师岗位,导致公共课教师人员紧张,分担课时量较多,科研时间相对减少,同时,医学院校在申报课题上重视医学类课题的申报,对非医学课题的资助较少,使公共课教师申报课题数量受限,削弱了公共课教师科研积极性。
3. 实习医院对医学生医德培养重视不足
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是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检验、提高阶段更是医德培养的最佳时期。大多数实习医院对实习生医德规范要求笼统,对实习生的医德培养仅仅局限于岗前培训时进行《注意事项》学习。医学生实习期间,实习医院很重视实习纪律,经常有带习老师、医教科(处)老师到医学生实习一线检查实习,对实习生的出勤情况、科室轮转情况要求十分严格,定期有实习生出科考试,阶段性实习情况鉴定等,这些都是对实习生专业技能的考核,而缺乏对医学生医德考核,在缺少监督、考核的情况下,实习阶段的医学生医德培养遭到搁浅。此外,实习医院多为三甲医院,省内、国内乃至世界知名医院,正式在岗医生每天工作量已经相当大,根本无暇带教,更谈不上确立专职的带教医生了,在人手紧缺情况下就把很多进修医生临时充当带教老师,而进修医生来医院的目的是学习专业技术,本身已是在短时间内学习大量知识,时间紧迫,对于带教之职是迫于无奈接受的,从主观上对带习有反感,态度上的不认可必然导致带教质量的降低。如此往复,造成恶性循环,在没有专门的带教医生情况下就更谈不上医德的深入学习,接受高尚医德的熏陶了。
“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1]。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即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现有众多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培养明显具有功利性,更多注重对医学生从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对医学生医德培养。网络上盛行的几名医学院校医学生在解剖教室内手持人体骨骼摆出各种娱乐造型拍照,是对逝者的亵渎,是对生者的震撼,更是对现有医学生医德教育成效的拷问。
医德规范是指导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活动的思想和行为的准则。规定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而目前医疗纠纷、医患间关系紧张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先有2011年沈阳市阜康心理医院医生坐视病人自缢事件。接着,2012年2月卫生部公布对河北省安国市中医院遗弃流浪女死亡事件、武汉市第三医院缝合后拆线两起事件的调查处理结果。卫生部通报批评两起事件暴露个别医务人员缺乏救死扶伤、以病人为中心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医院医德医风建设薄弱。孙思邈有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这些医德缺失的医生用自己所作所为颠覆了人民心目中“白衣天使”的美好形象。事件发生后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上述事件,有的媒体甚至称这些事件暴露的是“医德医风沦丧”[2],足见医德败坏引起广大民众的深恶痛绝,是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远大目标极不相符的。这些医德缺失的医生不仅仅暴露医院对医生医德教育监管力度不够,更暴露那些不称职的医生在医学院校接受的早期医德教育是不充分的,我国现行医学生医德教育模式无法满足我国临床医生医德发展的需要,迫切呼唤对现行医学生医德教育机制进行重拳改革。
1.对医学生实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医德教育熏陶
高度重视“两课”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对未来社会主义医学人才树立坚实的马克主义信仰,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确立社会主义奉献精神,为将来从事的神圣事业夯实职业道德基础。从医学生低年级起实行阶段性临床见习制度,到基层,到临床,将课堂所学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用实践来检验理论所学。在医学生高年级学习阶段增设《中国传统医学文化概论》、《中国历代名医典范》等相关医德修养课程,配合医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将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美德融入医学技能教学中,使医学生接受专业技能学习并潜移默化中得到传统医学美德的熏陶,逐渐“使医学生对自己的职业产生自豪感、责任感和强烈的敬业精神”[3];以中国历代名医高尚医德为楷模,不断提高自身医德素养。同时,思想政治公共课教师要加强对医学类法律条款的学习,将传统美德与法制教育融会贯通于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教学中才能更加有理有据,课程内容更加充实生动,更能吸引医学生眼球,教学效果也将大大提升。
2.加强实习医院对实习医学生医德培养考核
对实习医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的保障教育。实习阶段是实习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环也是医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实习阶段中医学生处于临床一线,更多的接触医患,接触社会,也受到更多的市场经济的利益诱惑,受到社会上歪风邪气的干扰,因此,更要抓紧这一时期的医德培养,成立实习医院党委与实习生党支部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从理论到实践,从医学生主观思想到实习医院医德教育的客观环境都要牢牢树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学习国家大政方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形成洁身自好、廉洁奉公的好风气。同时加强医学生的法制教育,包括对《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的学习,加强实习生的法制观念,用法律规定强化实习生行为准则、道德规范。
树立临床带教医生医德典范,加强对实习医学生技能考核的同时进行医德培养阶段汇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培养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实习生与其带教老师功不可没,同样如果带教老师只是技术过硬,医德欠佳就很难培养出社会主义急需的真正医学人才。因此,实习医院要加强对带教医生的医技、医德的双重考核,树立模范带教医生典范。同时,加强对实习生医德检测,跟踪其医德培养进度,在对实习医学生临床技能科室轮转考核中加入医德培养阶段测试,包括法律法规基本知识、医德理论、临床案例分析等,并将考试结果与医学考试成绩挂钩;实习生出科轮转时上交该阶段自身医德培养思想汇报。
3.增强公众舆论对医学生医德行为的监督,积极寻求第三方合理监督
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在给人们带来丰富物质的同时也带来了市场经济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人们价值观取向出现偏离社会主义航道倾向。受这些不正之风的影响,当代医学生出现害怕吃苦,好高骛远,不愿到基层做踏实工作,梦想一夜成名。这就要求加强公众舆论对医学生医德行为的监督,将监督纳入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积极寻求第三方监督。第三方监督在我国医疗卫生行业还处于空白状态,适度引用会增强监督力度,促进监督效果。在医学生关心的评定项目上,如参评优秀毕业生、研究生复试政治调函、十佳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评审,奖助学金评定结果等,不仅张贴,更要公布到网络接受公众监督,这样的做法不仅仅是公布一个结果,更是对医学生个人诚信的公众,将医学生医德晒在阳光下接受真正的检验,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在法律框架下,献计献策,群策群力共同致力于医学生医德提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根基。高尚医德是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要标志之一。作为医学院校一线教育工作者,面对人们评价医德为“医德滑坡”、“医德缺失”的今天,应该更多的反省现行医学教育体制的不足之处,以及采取哪种方式促进医学生医德教育改革,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医学人才。医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力争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同时,满怀信心的实现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EB/OL].http://book.sohu.com/2004/06/01/96/article220339620.shtml.
[2]张东阳.“胎死腹中”的医德问题[N].黑龙江晨报,2011-10-17.
[3]蔡天燕,梅波,腾小娇,等.医学生临床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北川医学院学报,2010,(12):598~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