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丽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太谷03080)
自2004年教育部颁发制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拉开了全新的帷幕。2007年7月,教育部根据在教学实践中各高校的反应和调研成果,新修订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完善教学理念和方法,使其可具操作性和可行性。大纲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最重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并朝着自主式为习、探索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方向发展。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对改革理念进行理性再思考,以精辟入理、润物无声、灵活机动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英语素养,是值得用一生去探索的重要课题。
社会总是在不停的变革中有新的突破和发展,随着知识经济和贸易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文化、经济、社会交流日益频繁,英语是我们在地球村沟通交流的语言桥梁,对英语综合能力的熟练掌握和运用是新世纪大学生的必备技能。大学英语教学作为大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改革开放以来,它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息,各种新方法和理念层出不穷。本世纪初,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学策略,一时风靡全国各大学课堂。近年来,随着认知结构的提升和不断完善,二语习得理论以其独特的认知理念和教学方法,成为课程改革中的“新宠”,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自2004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经历了酝酿启动、实施、试点、推广等4个阶段,在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系统等方面都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近年来,众多专家学者致力于教学改革研究和探讨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和丰硕的成果。对二语习得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都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并有效运用在实际教学中。但我们在看到改革所带来的开拓性进展的同时,也应该直视改革中所出现的问题和弊端,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理性再思考,进一步提升教学方法和质量。
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在改革,且一直需要改革。这是由以下4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其一,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世界各国间文化、经济往来的密切,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外资企业要引进来,当代大学生既要有丰富的专业技能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等实用性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必需要加大英语教学改革的力度,满足社会对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较强的人才需求。其二,近年来,我国高校一直在扩招,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给高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大学由原来的小班授课转为现在的大班教学,在学生数量不断增多的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保持保量的完成庞大的教学任务,必需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其三,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本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也急需有新的改革理念和策略来修改和完善,使其能尽快打破已有的瓶颈,走出迷茫和困境。其四,由于我国各个地区教育水平状况不尽相同,学生在经过中小学教育后进入高校,英语成绩和口语水平良莠不齐,差别较大,而现在多数大学实施按英语成绩分班教学的困难力度较大,大多是按照各个院系的专业进行授课,学生本来就没有在同一个起步线上,却需要接受相同的知识传授,故学生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因此,改革新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二语习得理论是人们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及其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二语习得是指“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学习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学习与理解二语习得理论,有助于构建高效的语言教学体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从不同层面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二语习得理论,各种研究成果遍地开花,层出不穷,理论纷争,对语言教学有着全新的意义。其中,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提出的监控理论(Monitor Theory)影响最大。
80年代初,克拉申在乔姆斯基(Chomsky)的语言习得机制理(Language AcquisitionDevice)的启发下,涵盖了语言习得过程、输入及输出过程中语言内部系统所起的调节作用等多方位的对语言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比较全面的理论分析,建立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监控理论,并归纳为习得与学习区分假设、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等5项基本假说。其中,对大学英语教学影响最大的是习得和学习假设、语言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3个方面。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在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实践过程中,无意思的吸收和正确使用该语言;而学习则是有意思的通过研究、学习和探索来掌握和运用该语言[2]。语言输入假设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一个输入的信息载体,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英语基础知识的输入过程,在信息输入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学生才能让自己的知识在脑海中达到可以输出的程度,在考试和听说应用中恰到好处的输出,同时对于教师来说,只有输入了足够多的英语知识和教学方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有效输出。情感过滤假设重视的是英语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因素,它包括了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情感因素和自身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当教师和学生都处在正面情绪中时,教学效率是最高的,反之,则会降低传授知识和吸收知识的热情与兴趣。对我国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美国语言学家Swain于1985年又在克拉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出说”(Comprehensible Input Hypothesis),认为可理解性输入固然重要,但“除了必要的可理解性输入外,习得者必须有机会试用所学语言,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流利、类似母语者的水平”[3],也就是说二语习得者不仅需要足量可理解性输入还需要进行充分的可理解性输出才能保证二语习得的成功。输出有利于习得者从语义层面过渡到句法层面,使其在使用中反思自身所学,纠正自身所学,改进自身的表达。由此可见,输入与输出是矛盾统一的两面,输入是输出的物质基础,而输出则是输入的目的和手段。二者必须有机统一才能保证二语习得的成效。情感过滤假设是说在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的环境下,学生的信息接收还要受到情感过滤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要情感因素有: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状态。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动机强,则有效信息输入量大;学生的自信心强则也有利于信息的输入;而学生的焦虑状态过高则会增加学生的情感过滤屏障,影响学生的信息输入,反之,学生容易得到更多的信息输入。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二语习得理论已成为集应用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等诸多学科交叉的,有自己明确和较完整理论体系、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相对独立的新兴交叉学科[4]。近年来,二语习得理论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一种对语言的自然学习方法上。采用听说等方式,逐步深入语言习得过程,潜移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性,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实现词汇量的积累和扩大,全力打造了高新英语课堂。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项目中,大多数教师都对二语习得理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分析,在教学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作用。并对现代课程改革的新理论和新观念熟稔于心,但在实际应用中总是达不到最有效的效果,抓不住关键所在,收效甚微。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和完善。概括起来最常见的问题如下几点。
对照教育部在2003年和2004年分别制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可以发现:二者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等诸多方面都基本接近甚至雷同,近年来,中小学英语改革力度加大,对英语的重视程度提高,高中英语和大学英语的课程要求相近,界限模糊,使得高中毕业生的实际水平比较接近大学生的要求,许多教学内容重复,引起学生自满和懈怠心理。对大学英语的定位还停留在对基础英语定位的视野上。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把大学英语学习目标定位在大英四、六级考试、托福考试等各类考试上,教学评价体系简单的与各级考试的通过率挂钩,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或多或少围绕大学生的主要考试需求展开。大学英语教学几乎要变成了中学英语的翻版或延续,所不同的只是强调了网络自主性学习,植入了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的元素而已,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丧失兴趣和动力。
对教学理念的更新最核心的内容体现在“以学生为体”,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自主性学习和探索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为本等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新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二语习得理论的视角来看,人们在认知语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有足够的语言环境和外界的交流与沟通,使无意识的潜移默化和有意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某种语言的方式相接合,由单纯的对语言知识规则的规积,转变为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5]。但国内许多大学由于教学设备不完善,学生很难利用现代教学设备进行实践和训练;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未能突破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方式,而鲜少给学生真正的语言体验、实践和训练的机会。等等问题的存在使大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不能有良好的平台和机会得以发挥和实现。主要表现在与教师和同学之间进行协调的能力不足,对学习过程不能进行有效的自我监控、计划和评估,不能准确判断学习活动和学习材料是否符合自身学习目标,不能有效的运用认知策略促进语言学习等。
分级教学实施的真正目的是实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而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分级教学效果较差。大多数教师会认为如果按照高考英语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级培养,极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故而没有明确实施,统一的教学进度造成了优秀学生吃不饱、能力稍差的学生吃不消的问题。缺乏人文关怀理念的分级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会起到反面的负作用,但如果在分级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互帮互助的分级计划,使不同英语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效提高英语能力,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大学英语改革新的教学目标强调的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英语综合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重视听说能力的同时并不能忽略读写译,应保持读、写、译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为有效提高听、说能力提供坚实的语言基础和有力的技术保障。但从全国各院校的教学改革情况来看。新的教学改革对学生在听说能力的培养方面有很明显的提高,但在读、写、译方面与传统教学相比未见有显著差异[6]。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新教学模式适应哪些教学内容和课型。通过在实践中的革新与应用中发现,不同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新的教学改革所带来的新理念和新方法还需要我们在进一步大量实践验证和研究中不断完善和补充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对于任何一种语言来说,习得过程都离不开听说读写这4个重要的步骤。现阶段我国普遍采用的英语教学方法也是遵循了先练听说,后练读写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大多也都认识到英语环境的重要性。高校一定要重视结合母语学习的自然过程来创设英语教学的自然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为学生创设具有多种感官效应的语言环境,以声音图像及视频等强烈的感官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语习得理论认为,语言输入必需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理解的情况下进行,不必严格遵守以语法为教学中心,而主要通过输入大量的语言来完成。
另外,语法的学习也同样至关重要,语法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法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听读过渡到说写。教师要探索有效的语法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想像和推理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并通过构建完善的知识和学习系统来提升自己的各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为学生创设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还要恰到好处的提供语言信息,让学生领悟到语言的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提升语法学习的效率和兴趣。教师还可参考任务型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构建好学习任务的任务链,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语言实践活动锻炼机会,提高语法的掌握和领悟能力。
教师要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辅助教学工具,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真实的社会语言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使抽象的语言形象化和具体化,帮助学生建立英语与客观的社会语言情境的直接联系,适时的联系和讲解能提高学生更好的理解、记忆和运用英语交际的综合能力[7]。不要过多的去关注学生的表达形式,而注重表达意义,适时给予鼓励和赞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采取科学有效的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可以依照学生自愿分层,或在新生入学后组织统一的模拟考试进行分层,也可以流动性分班等多种分层方法,区别评价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效果并真诚对待;依据学生的程度进行课堂提问,对基础差的学生耐心引导;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共同打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另外,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做一个多面天使,以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多种角色参于到教学过程中来,与学生进行共同讨论和交流;基于互动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小组合作学习,选取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组成小组,互相帮助,共同合作探索;高校的英语教学和学习,交际性占据重要地位,且交际能力代表着学生互动的结果,要注重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注重信息交换,利用英语交流;教师还应多组织一些类似于英语班报、小组辩论赛和情境教学等活动,实现课堂内外相结合,充分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
全球化加速了英语的国际化。在全球化趋势下,大学英语教学要树立跨文化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和英语交际交往能力,用多维文化视野作引导,把对英语的学习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考级和拿学分上,而应以英语作为交流途径,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和全球化的语境下,尊重英语学习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拓宽英语的实用性和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体现英语改革的必要性、先进性和包容性。
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和原则的制定直接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果、实效、速度和评价机制,在制定教学目标和原则时,应充分遵循当今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打破英语四、六级考核的条条框框,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局限在对英语的熟练掌握和理解运用上,而要培养大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树立国际化观念,克拉申的监控理论中认为,学习可以从整体全面的高度,对习得内容进行监控和再次编辑,完善和改造习得过程中的不足和错误[8]。在原则上要多融汇贯通多重文化因素,不拘泥于旧的条条框框,要融合语言的形式和功能,结合学生所具备的应用认知水平,模拟便利、真实的习得环境,当前各高校大多会采用大学生英语角、英语班报、校园英语广播、英语演讲等活动来创设有效的语言环境,但这是非常单一的教学环境的一部分。同时,在网络信息化广泛传播和普及的今天,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搜索和接收信息,建立基于网络自主性学习系统,为英语教学提供良好的立体化平台,为学生创造一种理性、和谐、宽松、广泛的英语教学环境,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迈进新的台阶并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在变中求发展,在改革中求创新,教育是在不断的改革中逐步完善和创优的过程。二语习得理论对于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和完善,相信二语习得理论会引领未来教育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在社会对人才需求全面提高的时代,高校英语教学应以实用性为前提,以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升为培养目标,以能听懂、说得出和会运用作为教学评价标准的主要趋向,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知识创新和理论碰撞,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和策略,吸取新的理念和方法,构建现代化和个性化的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框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实用性英语,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 肖燕洁.基于二语习得理论的高级英语教学及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10):1-2.
[3] Swain 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M].Rowley M A:Newbury House,1985.121-130.
[4] 刘永兵.西方二语习得理论研究的两种认识论取向——对我国外语研究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86-92.
[5] 陆效用,陈淇.论用二语习得理论指导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J].山东外语教学,2009(1):3-8.
[6] 张鑫.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22(6):108-111.
[7] 戴炜栋.关于二语 习得研究学科建设 的几个 问题——《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序[J].山东外语教学.2008(4):3-5.
[8] 胡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路径思考[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2):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