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友,胡珊珊
(河北农业大学学生处,河北保定071001)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深化和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很多高校积极探寻出路建设新校区。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属于高校分区办学,2011年9月于河北黄骅市落成并开始招生,至今共有3个年级24个专业7 000多名学生。多校区办学开拓了新的教育发展空间,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提升了高校的办学竞争力。但此模式给新校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1]。笔者以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为例,剖析了该新校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探究了在此现状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并就如何做好新校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新校区主要存在“四新”和“四分”的特点,体现在新“规划”、新“环境”、新“空间”、新“传承”下的“师生”、“学生”、“校园文化”、“资源”分离的现状。该现状是指渤海校区是依据当地的经济建设情况,有针对性的规划、设立相关专业,因为渤海校区所处的渤海新区也处于起步阶段,这就使得新校区的校园内外环境复杂,管理人员需要在新校区起步阶段,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建立系列的科学管理制度,母校区的各种资源优势需要通过教职员工、网络、讲座等新的途径、新的模式潜移默化传承到新校区。加之新校区远离母校区,出现了“四分”的特点,即新校区学生与保定本部来上课的教师相距较远;学生以综合素质较高的本科生与较差的专科生和对口生同时并存,层次鲜明;新校区文化建设缺乏与河北农业大学百余年的深厚文化底蕴有效结合;新校区师资、重点实验室、强势学科等资源没有和学校本部优势资源有效衔接。该文主要探索了在如此特殊现状的新环境下,如何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1.校园内外环境复杂。校内环境,新校区是边建设、边使用,致使人员构成、校内环境复杂,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校外环境,新校区处于城郊,社会治安和综合治理状况差强人意,包括交通、卫生、文化、餐饮、娱乐等社会配套设施滞后,学生安全问题比较突出,教育管理责任重大。
2.校园内部设施不健全。新校区自身的设施建设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校内设施不能满足大学生课余娱乐休闲的需要,既给新校区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给新校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不良影响。
3.校园文化底蕴基础差。河北农业大学百年办学积淀形成的校园文化不能够随着新校区的建设自然到位,致使新校区缺乏老校区的校园氛围、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加之新校区文化活动设施需要逐步配套和完善,容易出现校园文化断层状况。
4.新校区任课教师流动性强,使得学生学习缺乏系统性。坐落在黄骅与中捷之间的新校区与保定的本部校区相距较远,任课教师几乎完全由保定本部组成,很多老师在2个校区兼课,轮流穿梭在2个校区之间,仅靠每周2次的校车来维系,这就造成教学任务重、困难大的情况。同一门课程将会由不同的老师轮流担任,使得学生不能够系统的学习,与任课老师缺乏更多的信息交流和思想沟通,在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优秀品德的熏陶方面存在断层,而这些仅靠学生工作人员是难以弥补的[2]。
1.新校区属于边建设、边入住、边运行,配套设施不完善,校园文化营造不够等,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学生步入大学校园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容易产生失落感,因此需要积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学生的多层次性。新校区的学生特点为以专科为主,本科、对口为辅的不同批次,文理不同的多个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本素质不同,需要积极探索不同层次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3.学生缺少传、帮、带作用。新校区刚开始招生,缺少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宣传学校优势与特色,缺少高年级学生以身作则传递经验,为低年级学生树立榜样,缺少高年级学生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缺少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习和工作的带头作用。
4.学生热爱母校意识不足。由于“四分”的特点,新校区缺少母校资源,缺乏母校文化底蕴,这就使得新校区的学生少了对母校的归属感,降低了对母校的情感。
1.成立临时职能部门。建校初期,成立了“一处三办”,一处是指规划处,三办是指综合办、学工办、教务办,工作的开展采取职能延伸的方式。由于新校区自身的特点,临时职能部门少,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容易遇到困难,不能针对性解决。
2.教育管理人员缺乏。教学人员方面,任课教师大部分由本部老师流动到新校区授课,缺乏专门定位渤海校区的任课教师;管理人员方面,大部分的管理人员身兼数职,这就造成工作压力大、事务性工作繁杂的局面。
3.管理人员素质能力参差不齐。新校区各职能部门的人员由离休人员、转岗人员、顶岗实习研究生等组成,很多人员负责的工作都是第一次接触,缺乏工作经验,导致工作管理综合能力不足。
4.交叉性工作各部门、人员职责不够明确。新校区职能部门少、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繁多,相应的交叉性工作职责未形成明确化、系统化、制度化,易出现推诿现象,导致工作不畅。
渤海校区初期学生教育模式是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格局下实行“一个中心、三个进入”的管理体制。
“一个中心”是指在学校学生工作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以渤海校区学工办为中心,采取职能延伸的方式全面负责学生党团工作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做到高效率、有特色、双兼顾的工作模式。“三进三入”是指实现辅导员、党团学生干部、宣传文化阵地进校园、进公寓、进课堂的模式。校区学生工作者和学生们同住在校园里,有利于开展工作,每天轮流进入学生公寓值班,不定期对学生安全、内务、违规违纪等行为进行检查;不定时深入学生课堂了解学生的上课情况,加强与任课教师的沟通。党团学生干部中的国旗班和校园文明自律委白天、晚上两行动,白天在校园检查学生的不文明现象,晚上巡视校园,排查安全隐患;渤海校区夜间实行零汇报制度,学生公寓自律委每栋楼早7:00—晚11:00安排值班,随时掌握学生遇到实际问题,及时解决或上报,真正起到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经过近3年的实践证明,该模式有利于协调学生工作者与教师、学生及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深入细致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利于学生党团组织的建设,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保证了新校区在安全稳定的前提下有条不紊的开展各项工作。
1.走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化道路[3]。针对该校区专科学生占主体,学生层次差距大的宏观现状,一方面,借鉴引用学校原有的各项制度;另一方面,根据新校区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管理事务的模式进行必要的制度创新[4],出台了一系列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文件,如新校区制定了《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学生管理补充规定》、《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学生请销假补充说明》等,依靠合理的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并确定学生管理条例,让学生知道进入大学会做些什么、怎么去做、怎样做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从而将学生管理教育的基础工作从根本抓起。
2.管理与成才服务相结合,创建学生服务机制。作为高校的学生工作者,我们不仅要站在“教育者”或“管理者”的角度,还需要更多地站在“服务者”的角度,本着“严格管理和成才服务相结合”的理念,达到情感育人、服务育人、全方位服务、全员服务的目的[5]。由于新校区的各项设施机构不健全,因此要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区为主导的服务体系,新校区建立了综合协调部门及学生维权部门,为学生建立了有效的诉讼问题渠道,能够及时解决新校区在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自开学初至今,围绕校区在公寓、餐饮、校园服务建设等方面的协调会进行了几十场,在服务内容上,以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内容为重点,解决好学生的基础问题;在服务方式上,坚持精神鼓励与措施实施相结合;在服务手段上,充分利用网络及媒体的作用。
3.创建系列学生教育管理方法。这里主要包括学生管理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督导制约机制等。为此,详细制定了学生、学生干部及班级量化考核的3层机制,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实现了将学生干部的服务保障机制深化到班级的激励和督导制约机制。
4.制定并组织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针对新校区、新同学和边建设、边管理的状况,适时开展新校区的特色文化活动,是对高品位校园文化认同程度的反映。新校区本着“全面发展、重点建设、严格管理、加强指导”的工作原则,加强对党团组织、学生组织(学生会、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大学生艺术团体、大学生心理技术协会等)的管理与指导工作,以党建带团建,形成以班级为单位的定期开展团日活动模式[6]。校区发展至今,针对不同时段的时事政治、学生特点相继开展了“雷锋服务月”、“校庆110周年”、“喜迎十八大”等系列主题团日活动。同时,对学生组织及社团活动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和保障,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使得学生充分融入到大学的生活之中[7]。
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主力军,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十分重要和必要:(1)选聘和培养一批思想好、能力强、耐寂寞的高素质辅导员进驻新校区。学校在建校初期采取顶岗实习的政策引进了专业相近的研究生兼职辅导员,之后根据新校区的需要引进了综合素质强的辅导员,并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激励辅导员在新校区学生工作岗位上真正发挥其主力军的作用。(2)辅导员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素养和工作业务能力,牢固树立“三心”的服务理念,做到对工作有责任心,对学生有爱心,对琐碎事物有耐心。(3)以多种途径加大培训辅导员的力度。除了对辅导员进行通常的课程、讲座、谈话等方式的培训外,新校区每周进行一次学习型组织建设,利用业余时间外出培训。(4)根据新校区实际情况,学工办出台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激励机制来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如《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辅导员工作考核办法》、《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新入职辅导员管理办法》、《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辅导员晋升职称管理暂行办法》等,这些机制能增强辅导员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有利于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
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的网络系统发展比较完善,网络能够覆盖整个校园,据统计,在校生拥有个人电脑的比例达到90%以上,因此,网络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健全校园网络系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建设。一方面,通过QQ、E-mail、校园贴吧、校园论坛、微博、微信等方式搭建了与学生沟通的渠道,时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对新校区、新环境、新措施等不适应时常会有抱怨、不满的情绪,校区通过组建网络信息部随时关注学生网络动态,正确引导学生网络舆论,达到创新学生教育管理的目的[8]。
总之,新校区的建设发展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等多方面都将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高校新校区教育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性社会服务工程。因此,必须全面考虑到新校区建设发展中所面临到的实际问题,根据新校区的特有的现状,结合实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将高校的新校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断推向新的台阶。
[1] 胡迅.大学新校区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2010(11):52.
[2] 胡敦业,孙建迎,刘炳德.新校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0(4):80-82.
[3] 韩秀英,余勤高,刘浪.高校新校区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3):340-342.
[4] 齐松.浅谈新校区学生事务管理[J].中国校外教育,2008(8):65,67.
[5] 潘安,胡丽慧.高校新校区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大众科技,2006(1):157-158.
[6] 廖小杰,马双福,邹恒.以党建带团建,促成贡新校区学生管理[J].高校教育工程,2010(4):115.
[7] 林英杰,王尔新,蔡辉.高校新校区建制与校园文化移植[J].中国大学教学,2003(2):66-69.
[8] 丁小球.校园网环境下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现代计算机,2003(6):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