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管理的心理艺术运用研究

2014-03-31 03:19:23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被管理者高校教师积极性

江 萍

(泉州师范学院 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一位退休的大学校长说过:“学校,就是要让老师的心激荡,走进学校,应当让他们能感受到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1]高校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原则之上,又需要随机应变处理问题,展示管理上的灵活之美。心理艺术的运用,在人本化、多元化背景下,因不同于简单的指令性工作方法,在高校教师管理中更具独特优势和价值。

如何运用心理艺术管理高校教师,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找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心理契合点,并巧妙运用心理管理方法,让被管理者产生认同感、参与感、价值感和平衡感。为此,本文试着运用学校管理心理学有关理论,分析高校教师的心理活动规律,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和方法,以期最大限度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高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一 认同感

这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心理基础。只有教师对高校集体的目标形成共识,产生心理合力,才能做到同心同德、群策群力。这里,推行动机管理和目标管理,将有助于高校教师认同感的形成。

1.动机管理。动机是行为的内在动力。要使教师从内心、从情感上认同学校的管理,关键在于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让他们不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职业,更当作一种施展才华、实现理想、收获人生的崇高事业。为此,高校管理者可采取以下方法:第一,通过生动的教育使教师真心领会工作意义,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例如举办校史展、组织校友做报告等。第二,尽量使任务具有挑战性,领略“跳起来摘果子”的愉悦,强化创造性动机。许多著名的教师都曾经表示,对教育教学工作本身的挑战具有极大的热情,而正是这种迎接挑战的热情激发了他们不知疲倦的工作行为。第三,巧妙安排,使工作多样化,尽可能扩大教师的工作自主权,保持工作中的新鲜感和充实感。第四,优化工作环境。只有良好和宽松的环境,才有利于教师自觉、积极、主动、具有创造性的发挥。第五,尽可能不用解聘或威胁的方式来刺激教师的动机。

2.目标管理。目标是人的行动的预期结果。教师工作的努力程度,往往取决于教师对目标的期望。因此,在高校管理中,要使教师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教师认同学校的发展目标,并把个人目标融合于集体目标之中。第一,要建立目标网络,即制定一套领导管目标、目标管大家的管理办法。第二,要组织有代表性的师生员工一同参与目标制定,体现广大师生员工的合理需要,实现集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的统一。第三,设置目标时,不但要有远景目标,还必须有中景和近景目标,体现可达性、渐进性和规划性。在高校管理中,动机管理和目标管理的科学运用及实践,可以让全体教师形成心理认同,并且在成员之间产生互相关心、彼此支持、相互认同的心理力量,进而对工作充满信心、充满精力、充满兴趣,全力以赴地工作,并享受自己的贡献和成就。

二 参与感

就是要广开参与渠道,降低参与门槛,让教师从心理上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高校的管理中来。这里,实施民主化管理和积极性管理,对增强教师的参与感十分有帮助。

1.民主化管理。

作为知识分子阶层的高校教师民主意识突出,增强参与感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坚持民主集中制,推行民主化管理。为此,高校要采取一些有利于发扬民主、促使全体人员心理投入的措施。第一,在观念上,要真正把广大教师当作学校的主人,创造条件让老师畅所欲言,发动教师参与管理。第二,在决策上,要建立和完善教师参与机制,包括征求意见、听证等制度,使教师更多地参与到学校的集体决策中来。第三,在职责分工上,要授予下级一定的权力,增强教师责任感,提高主观能动性。这样既可以提高每个成员心理参与的程度,又有助于形成一个内聚力强的团体。在具体的管理形式上,成立学校管理委员会,建立教代会制度就是很好地进行民主化管理的例子。

2.积极性管理。高校管理涉及的面很广,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即最大限度调动人的积极性,参与到高校管理的过程中来,并且使之变成“生产力”,创造出实际的工作绩效。调动教师积极性有许多办法,例如,评定职称。如果正确地把握住职称评定的标准,就能有效地激励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即使没有评上相应职称,他们也不会感到不公平、不合理,反而更加努力。但如果不是从科学的标准出发,而是掺进许多人为因素等,势必打击教师的积极性。还有颁发论文奖、科研成果奖、优秀教师奖等等,都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好办法。可见,对高校教师积极性的最大激励,就是要正确评价教师,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让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推行民主化管理和积极性管理,提高参与感在高校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有助于集思广益,全面考虑问题,做出科学决策;有助于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感、责任感、荣誉感;有助于增强内部团结,形成互相谅解、互相支持、配合默契的集体气氛;还有助于促进高校管理中信息的交流,促进教师养成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加深对本职工作意义的认识。

三 价值感

主要是指通过达到高校管理者提出的目标要求,或者满足被管理者的自身需求,让被管理者从心理上感到自身价值的实现。如何增强教师的价值感,我认为,推行需求管理和激励管理,是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1.需求管理。

满足需求是体现价值的基础。只有当管理者的激励措施能满足被管理者的需求时,才可能让其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并诱导其行为动力,达到提升被管理者的价值感的目的。高校教师需求的特性表现为:精神文化需求优先,创造成就需求强烈,自尊荣誉需求突出,生活需求与工作需求相结合。在推行需求管理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满足教师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要特别重视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并对教师的创造、成就加以表扬和奖励,这样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创造的动力。有的教师辅导的学科竞赛获奖了,奖金一分钱都不要,全给了学生。只要学校领导在教师大会上一肯定,获奖的教师就对下一次的辅导,充满了激情。第二,应该教育、引导和激励教师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以及团体归属需求,并创造条件来支持和鼓励这种需求。第三,在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的同时,也应该对一些需求做出调整,以确保教师积极性的正确方向和持久性。因此,高校管理者要尽可能创造必要的条件,满足教师在生活、心理、活动交往、发展与成就诸方面的需求,使教师更好地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展示他们的自我价值,同心同德去实现办学目标。

2.激励管理。

激励能够有效引导教师创造价值。要通过管理给教师以动力、吸引力和压力,强化教师对工作的价值感和责任感,激发教师对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工作效率。激励的方法可分为正强化激励方法和负强化激励方法。第一,肯定、鼓励、表扬、记功、晋升、提工资、发奖金等奖励方式都是对人的价值给予肯定、表扬的正强化激励方法。正强化激励方法能激励人的行为,使人更明确自己的行为方向、内容,并使这一行为可以重复出现。第二,负强化激励则包括否定、批评、劝阻、罚款、降级、记过、写检讨书、通报、处分等对人的行为给予惩罚的方式。负强化激励得当不仅可以消除不良行为,而且能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但是,负强化激励使人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会引起人的回避、变更、退缩行为。因此,负强化激励的运用必须因时、因地、因事制宜和适度掌握。第三,竞争也是对教师进行有效激励的一种效果良好的措施。竞争状态会使人的心理状态呈现出动机强烈、目标清晰、兴趣浓厚、注意力高度集中、活动效率高等特点。这些特点对完成任务具有良好的作用。在实际高校教师管理中运用以上激励方法时还应注意公平、公正的原则,否则就会失去强化、激励的效果,诸葛亮在《出师表》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中就曾说过:“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

总而言之,增强教师价值感,它既可以密切高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又可以使每个成员在实现集体目标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积极性和自制力。

四 平衡感

在高校里,每个成员在工作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心理矛盾。消除心理矛盾的基本原则是使每个成员心理平衡,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到平衡,这是高校管理工作中应当注意的。挫伤管理、人际关系管理的科学运用就可以达到心理平衡的效果。

1.挫伤管理。

挫伤是指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自感无法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情绪。[3]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个人可以永远一帆风顺地实现自己的所有愿望。帮助教师消除挫伤,是高校科学管理,促进教师心理平衡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具体的做法有:第一,要正确看待和谅解遭受挫伤的个人,耐心地倾听受挫者的诉说和抱怨。这样做既便于了解情况,又有助于受挫者把情绪宣泄出来。第二,在高校建立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帮助来询者解决心理问题,解除烦恼、摆脱矛盾、稳定情绪。第三,尽量帮助个人解决困难,创建良好的、和谐的学校工作环境与条件。第四,要营造良好的学校群体心理气氛。在充满关心、支援、友爱气氛的群体中,遭受挫伤的个人会从群体中获得战胜困难的力量,进而减轻挫伤感、激励成功心理。如果高校领导者能使教师正当的需要得以满足,及早做好动机诱导,使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相一致,进行绩效强化,以及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等,就能预防或减少他们的心理挫伤。预防和消除教师挫伤,有利于调节教师心理,达到心理平衡的效果。

2.人际关系管理。

教师集体的成功是个人成功的条件。高校教师都希望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使自己的才干与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也获取心理上的平衡感。高校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与外界接触少,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而与同事的良好关系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矛盾,还能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使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智慧得到提高。星云大师就曾说过:“欢喜做事,事劳而不觉其累;良友伴行,路遥而不觉远。”[4]高校教师间要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应当注意:第一,要重视、尊重、信任每位学校成员,在发生心理冲突或矛盾时,要顾全大局,求大同,存小异。第二,要充分发挥每位成员的才能。这样大家就会产生努力的热情,为实现集体目标贡献力量而得到心理的满足。第三,处理事情要考虑到对各方面的心理影响。第四,在高校管理工作中,领导者处理各种问题要坚持正面引导,这样容易激发群众的工作热情和消除心理上的不平衡现象。第五,促进每位教师员工的自我心理平衡。

在高校教师之间形成广泛的平衡感,在集体中建立与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将有助于减少产生心理挫伤的可能性,对于学校管理意志的贯彻与落实,对于高校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教师的管理是一门艺术,它需要“刚”的一面,也需要“柔”的一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5]只有深谙教师管理这门艺术的高校,才会是一所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学校。高校管理者必须运用心理艺术,采取适合高校教师的管理原则和方法,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加强集体的团结和合作,提高管理效率,从而形成具有良好心理环境的校园文化,使整个学校在统一领导、有计划地管理下,和谐高效地实现教育目标。

[1]俞洁华,曹迅.校长的管理艺术谈——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06(6):89-90.

[2]王成圣.文库之三九 诸葛亮传[M].台北:中外图书出版社,1981:77.

[3]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58,63.

[4]星云,口述,郑羽书,笔记.星云大师与你谈心[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101.

[5]蔡惠林.教师管理的艺术[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6(5):65-66.

猜你喜欢
被管理者高校教师积极性
当不好被管者 没资格管别人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从被管理者角度看企业管理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18
探究加强高中班级管理的意义及其形式
南北桥(2017年21期)2017-11-25 09:23:02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8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人间(2015年19期)2016-01-04 12:46:58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技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研究
河南科技(2014年8期)2014-02-27 14:08:19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