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春梅 江智霞 谢齐群 李海燕 胡汝均 武斌 楼婷 李怡兰
创伤是青少年致伤、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青壮年人群中,创伤更是居死因的首位[1]。青少年的生命健康等身心问题不是以患病率的形式表现,而是由于意外伤害导致遭受身心创伤。而创伤发生的十分钟内,是自救与互救的黄金时间[1]。我国急救培训大多在医院内,集中的培训主要针对医护人员,而对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相关培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2]。传统的中小学教育几乎未开设专门的急救课程;专职的急救一般是体育教师或校医务室人员,没有专业的培训教师;培训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富有实效的实战操练,无法为广大学生提供充足的模拟训练环境,导致我国青少年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水平不容乐观。因此,帮助青少年提高安全意识,掌握急救技能,对危险行为进行监测,加强自救与互救技能培训,对于预防和控制青少年意外伤害的发生迫在眉睫。
1.1 一般资料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深圳市城区内随机抽取5所学校,每所学校初高中每个年级再随机分别抽取3个班级,调查该班级的所有学生,按照每班40~60例,平均50例计算,样本量为5×2×3×50=1 500例;其中男896例,女604例;年龄14~19岁,平均年龄(16±3)岁;初中生803例,高中生697例。根据青少年的年龄和班级进行分组,分为14~16岁组803例,17~19岁组697例。
1.2 方法 对所有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摸底其对创伤自救与互救的知识技能掌握程度以及对本次培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根据不同年龄青少年的特点制定培训方案,采取多形式化培训,定时定期进行创伤自救与互救的知识理论学习以及实际操作锻炼,培训后进行相关理论和技能的考核,并计入学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主要培训形式如下:
1.2.1 制定培训初步方案:制订适应青少年特点,不同于成年人和其他特殊人群(如:警察、消防员、医护人员等)[2]的创伤自救与互救能力培训方案。例如14~16岁的青少年贪玩、好动、注意力坚持时间短,培训人员可通过图片、动画视频、案例等形象的方式演示正确创伤危害发生时自救与互救的处理方法,适当减少纯文字讲解,以免产生厌烦心理。17~19岁的青少年逐渐独立,同时也受到学校、社会和家庭中对创伤自救与互救知识的熏陶较多,虽然处理能力不够专业和成熟,但思想已经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可适当增加图文并茂、现场演练、发放操作指南等文字内容。培训前针对不同年龄青少年进行调查,了解其对本次培训的意见和建议,适当调整培训方案,尽量满足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意愿[3]。
1.2.2 注重实践操作演练:本次培训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实际操作演练。不论14~16岁青少年还是17~19岁青少年,在进行理论、视觉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后,将学到的知识能熟练运用才是本次培训的最终目的。通过对理论分步讲解、在实际操作训练中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4]和急救游戏教程有机结合,能够增加内容的趣味性,激发青少年积极、主动、愉悦地学习,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保证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另外,本次培训的专职教师均来自三级医院的急诊科,通过结合《2011年国际急救与复苏指南》中外伤部分的内容进行适当增减,让青少年及时掌握最新、最全面的创伤救护知识,有利于提高技能操作的准确性和实施救护时的有效性[5,6]。
1.2.3 体验现场急救,提高危机意识:通过对不同年龄青少年进行初步理论培训和操作技能培训后,作为本次培训的结束环节,让他们体验急救现场的压力、紧迫,伤者和家属的悲伤、痛苦,让这种危机感激发他们对自己和周围人生命的珍惜,从而在感情上增加责任感,提高危机意识。由于急救现场设在医院,在安排见习时一定要考虑现场的秩序、伤者和家属的顾虑,派专人管理,避免发生混乱。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年龄段青少年针对创伤自救与互救采取多形式化培训意见和建议 培训前针对不同年龄青少年采取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针对创伤自救与互救培训,14~16岁青少年更希望了解日常生活常见的创伤知识,并希望参观医院急诊室,分别占本组的50.81%和26.40%;17~19岁的青少年更侧重于希望由医院专业人士进行培训,对实际操作能力较为看重,分别占本组的35.87%和22.09%。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段青少年针对创伤自救与互救采取多形式化培训的意见和建议 例(%)
2.2 不同年龄段青少年针对创伤自救与互救采取多形式化培训前后合格率比较 培训前14~16岁青少年和17~19岁的青少年各项急救知识项目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14~16岁青少年与培训前比较,各项急救知识合格率均明显提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17~19岁青少年与培训前比较,各项急救知识合格率亦有明显提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17~19岁青少年除呼救的正确方法外各项急救知识合格率明显高于14~16岁青少年,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对创伤自救与互救采取多形式化培训前后各项目合格率比较 例(%)
2.3 不同年龄段青少年针对创伤自救与互救采取多形式化培训后理论和操作成绩比较 培训结束后对2组青少年进行成绩考核,与14~16岁组比较,17~19岁青少年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年龄段青少年针对创伤自救与互救采取多形式化培训后理论和操作成绩比较分,±s
表3 不同年龄段青少年针对创伤自救与互救采取多形式化培训后理论和操作成绩比较分,±s
注:与14~16岁比较,*P<0.05
组别 理论成绩 操作成绩14~16岁(n=803)89±981±10 17~19岁(n=697)97±10*95±7*
2.4 不同年龄段青少年针对创伤自救与互救采取多形式化培训的满意程度比较14~16岁青少年和17~19岁青少年均对本次培训效果相当满意,其满意率分别占94.65%和95.1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不同年龄段青少年针对创伤自救与互救采取多形式化培训的满意程度比较 例(%)
青少年课业负担重,并且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发育不成熟,认知水平较低,控制力和注意力不足,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培训需要足够的耐心和适应其心理特点的方案。本研究在实施多形式化培训前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心理需求,然后制定培训计划。研究表明,培训前,不同年龄组的青少年对创伤自救与互救的详细内容了解的并不深入,能够掌握其相关知识的人数较少,经过培训后两组青少年能够掌握相关知识,合格率明显提高,说明针对不同年龄青少年采取的不同方案的多形式化培训具有明显效果,另外培训后17~19岁青少年除呼救的正确方法外各项急救知识合格率明显高于14~16岁青少年,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考核结果表明与14~16岁组比较,17~19岁青少年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17~19岁青少年心理发育上比14~16岁青少年较为成熟,责任感相对较强,年龄较大青少年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比低年龄青少年强有关,因此培训结果优于低龄的青少年。培训结束后,2组青少年对培训过程均较为满意,其满意率分别占94.65%和95.1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本次培训均得到不同年龄大多数青少年的广泛支持,有利于定期组织培训,不断宣传相关知识,为长期的教育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现在社会中,公众还是普遍缺乏对创伤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基本原因之一就是在学生时代没能培养危机意识和基本技能,宣传力度不大,实际操作机会少。青少年属于危机发生时的弱势群体,对其进行创伤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多形式化培训,能够提高其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能力,减少危害造成的恶劣影响[7,8]。
1 何忠杰.树立急救白金10分钟理念,提高意外伤病的自救互救率.2006年北京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6.
2 刘毅华,付强,付秀华,等.各种急救培训模式在医院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评价.中国医学创新,2013:141-143.
3 张雁,温新华,陈志,等.参与式培训在中学生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18:221-222.
4 覃秀芳.情景急救模拟演练在急诊科专科护士的培训应用.中国医学创新,2013,15:145-146.
5 苏同舟,肖凤仙.院前急救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河北医药,2012,34:2199-2200.
6 陈凤格,王生平,白萍,等.石家庄市青少年滥用药物行为调查.河北医药,2010,32:2759-2760.
7 闪淳昌.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9,4:257-258.
8 闫远杰,殷振瑾,郭洪杰,等.大学生救护培训及社区救护普及探索.中国医药导报,2010,7: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