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洁 吴静 单艺 安威
脑卒中是急诊科常见的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脑血管急症[1]。脑卒中在我国疾病的死亡原因中居第二位,仅次于恶性肿瘤。我国每年新增加约150万脑卒中患者,每年死于脑卒中者近100万,有700万以上的人得过脑卒中,约有75%的幸存者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2]。世界卫生组织(WHO)脑卒中及其他脑血管病特别工作组把脑卒中定义为:急性血管源性神经功能障碍,突然(数秒内)或至少迅速(数小时内)出现受累脑区的相应症状和体征,通常是指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临床综合征[3]。《临床神经病学》[4]把脑卒中定义为:脑卒中是一个综合征,是脑循环障碍的结果,特征为急性的神经功能缺损持续不少于24 h,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局灶受损;卒中分为缺血性(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两大类。定义脑卒中为一个综合征,是因为脑卒中是由许多疾病引起的[5]。目前脑卒中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早期快速识别脑卒中有时较为困难,神经病学专家和急诊内科医师出现脑卒中误诊的几率分别为19%和33%[6]。因而早期进行脑卒中筛查,早期生活干预对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有重要作用。本文对非急性发病的脑卒中筛查门诊病例的检验结果分析总结,寻找有助于疾病诊断的指标,以协助临床早期对患者进行有效干预。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6月在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门诊进行脑卒中筛查患者,临床检验血脂增高患者,应用数字表法抽取123例,男59例,女64例;平均年龄(59±14)岁;入组条件:血清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 A(ApoA)、载脂蛋白B(ApoB)有1项增高者。对照组:应用数字表法抽取同期在脑卒中筛查门诊就诊,血清脂质均正常的患者107例作为对照组(TG、TC、HDLC、LDL-C、ApoA、ApoB 均正常),平均年龄(57 ±19)岁,男56例,女51例。2组在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2组常规抽取静脉血检测血糖(GlU)、TC、TG、HDL-C、LDL-C、ApoA、ApoB、纤维蛋白原(Fg)、血浆黏度(PV)、低切全血黏度(BVL),高切全血黏度(BVH)等指标。
1.3 仪器 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中生试剂;STAGO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赛科希德SA-6000全自动血黏度仪;SYSMEX-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ANOV检验,相关分析应用多元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检验结果比较 2组 TG、TC、LDL-C、PV、BVL和BV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检验结果比较±s
表1 2组检验结果比较±s
GLU(mmol/L)5.86 ± 1.11 5.49 ±1.00 0.265 0.610 TCH(mmol/L) 5.48 ± 1.02 4.11 ±0.83 16.757 0.000 TG(mmol/L) 1.85 ± 0.86 1.14 ±0.45 7.566 0.009 HDL(mmol/L) 1.54 ± 0.42 1.60 ±0.53 0.117 0.734 LDL(mmol/L) 3.10 ± 0.80 1.94 ±0.71 18.372 0.000 ApoA(g/L) 1.23 ± 0.20 1.20 ±0.21 0.073 0.792 ApoB(g/L) 1.11 ± 0.22 0.93 ±0.31 1.648 0.223 Fg(g/L) 3.79 ± 1.01 3.22 ±1.07 2.686 0.109 plasma viscosity 1.47 ± 0.08 1.38 ±0.05 12.488 0.001 BVL(1/s)(mPa.s) 21.98 ± 1.93 17.78 ±2.39 64.648 0.000 BVH(1/s)(mPa.s)3.95 ± 0.38 3.49 ±0.29 14.503 0.000
2.2 血脂增高组和血脂正常对照组检验结果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检验指标中的TC和HDL-C、LDL-C、Fg、PV 有相关性,且为正相关;LDL-C除了和TC正相关外,也和PV及BVL呈正相关;Fg和TC、TC、PV均呈正相关;PV和多个指标呈正相关,GLU、TC、TG、LDL-C、Fg、BVL、BVH;BVL、BVH 和 PV之间有正相关,BVL和LDL-C正相关,BVH和HDL-C呈负相关。见表2。
表2 2组检验结果Pearson相关性分析
近年来脑卒中筛查报告显示,脑卒中筛查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血脂代谢异常、肥胖、吸烟、久坐生活方式、脑供血动脉狭窄、血液高凝状态[7,8]。在脑卒中筛查门诊的患者一般症状较轻,没有急性脑卒中症状,因此影像学检查可能不明确,但是这类患者检验指标一般有异常,因此重视检验指标的监测对早期预防脑卒中,防止并发症有重要作用。在脑卒中高危人群中有明确实验室指标的是血脂增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的血脂、血黏度改变亦有报道[9,10],但是无急性发病的脑卒中筛查患者的患者血脂增高和血黏度的关系罕见报道,我们的研究是非急性发病的脑卒中筛查的患者的血脂与血粘度相关性。结果显示,2组人群检验指标中 TC、TG、LDL-G、PV、BVL,BVH均有有统计学差异,血脂增高组人群的检验结果均高于血脂正常对照的脑卒中筛查人群。资料分析显示,非急性发病的脑卒中筛查患者,血脂增高伴有血粘度增高,相关性检验也有统计学意义。该统计结果对早期脑卒中筛查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全血黏度是体内血液循环状态的重要指标,受血浆黏度、血细胞压积、红细胞的聚集性与变形性的影响,可作为中老年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预警指标之一[11]。统计结果显示血脂增高组 BVL、BVH均高于血脂正常组(P<0.05),表明脑卒中筛查血脂增高患者体内血液流动异常。有研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的血液循环多处于低切状态[12],低切WBV可作为脑卒中患者急性发病的独立性预警指标。血液流变性、血细胞流动性异常变化与血液黏度异常可以引起:(1)血液流动缓慢,同时血液中细胞释放白介素等炎性因子,产生炎症效果。(2)高切全血黏度升高。(3)刺激细胞释放TNF等能收缩血管的细胞因子,以及减少NO等舒张血管的细胞因子的释放[13-15]。这些因素长期作用下,都可以使脑动脉血管硬化、破损、痉挛、狭窄,最终可能致脑出血、脑梗死,引起区域性的脑灌注量减少,脑细胞缺血、缺氧而出现卒中。同时,胆固醇浓度与血流变指标呈正相关,由于胆固醇带有正电荷能中和红细胞血小板表面电荷,所以胆固醇含量越高红细胞血小板负电荷越少,其聚集性增强使血黏度增高[16]。
许多脑卒中研究显示血糖和脑卒中发病相关性[9,11]。但是我们的研究显示在非急性发病的脑卒筛查患者,尽管血脂和血粘度指标增高,但是血糖指标在血脂增高组没有明显增高,需要我们扩大病历进一步研究。
由于脑卒中的危害性大,故及早筛查与干预是有效预防措施。在脑卒中筛查检验项目中血脂、血黏度检测对非急性发病的脑卒中筛查患者对积极提示作用。
1 饶明俐,王文志,黄如训,等主编.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
2 崔丽英主编.脑卒中防治.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 Stroke-1989.Recommendations on stroke prevention,diagnosis,and therapy.Report of the WHO Task Force on Stroke and other Cerebrovscular Disorders.Stroke,1989,20:1047.
4 Greenbery DA,Aminoff MJ,Simon RP.临床神经病学(英文影印本).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82-316.
5 罗伟良.脑卒中是一个综合症还是病.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5,31:167.
6 Dawson J,Waiters M.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troke recognition tool.Lancet Neurol,2005,4:691-693.
7 赵海,王岩.520名社区居民脑卒中筛查情况分析.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623.
8 王秋莲,刘永霞.某地区脑卒中的发病情况及可能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6-168.
9 张秋灵,孙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粘度和血脂关系探讨.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3:80-81.
10 孟宪明,吴绪兰,许昭坤,等.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急性脑卒中诊断价值分析.中国基层医药,2002,9:704-705.
11 鲁炳怀,朱凤霞,吕宏,等.代谢综合征人群血液流变学水平变化初步研究.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7,17:472-475.
12 Ciuffetti G,Schillaci R,Lombardini RI,et al.Prognostic impact of lowshear whole blood viseosity in hypeaensive men.Eur J Clin Invest,2005,35:93-98.
13 Elwood P C,Picketing J,Gallacher JE.Cognitive function and blood rheology:results from the Caerphilly cohort of older men.Age and Ageing,2001,30:135.
14 Tzoulaki I,Murray GD,Lee AJ,et al.Inflarmnatory,haemostatic,and rheological markers for incident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Edinburgh Artery Study.Eur Heart J,2002,28:354-362.
15 常义,唐永峰,张贞浏.Progress in Experimental Reseach of Intracerebral Hemourhage.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12:304.
16 彭鲁,朱龙.121例脑卒中患者血脂血流变分析.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