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式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中的应用*

2014-03-30 15:05阴小建
当代教育科学 2014年21期
关键词:毕业生心理大学生

●阴小建

渗透式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中的应用*

●阴小建

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可以概括为五类:悲观的心理、迷茫的心理、自负的心理、功利的心理、依赖的心理。渗透式教育因其隐蔽性、长期性、全员性、平等性等特点,特别适合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工作,对学生开展就业心理教育可以通过校园环境、新兴媒体、多种类型的活动、文化课程等途径实施渗透。

渗透式教育;大学生;就业;心理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日益激烈甚至残酷的就业竞争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心理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积极面对这种压力的大学生可以将压力转化为努力拼搏的动力,但是在现实中有更多的大学生无法正确对待这种压力,引发诸多心理问题,出现迷茫、焦虑、消极甚至厌世情绪的产生。各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就业引发的心理问题,将其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进行研究和实践。渗透式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相辅相成,在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成因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从事就业相关学习、实践等准备活动,思考就业问题,选择就业方向,确定就业岗位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大学生一方面承受着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在近三年的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中发现,77.6%的毕业生表示在就业过程中遇到过不同程度的挫折,平均每投递3份简历才能获得一个面试机会;另一方面社会的多元化价值观和负面影响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着冲击。在压力和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时,心理问题随之产生。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可以概括为五类:

一是悲观的心理。大学生普遍缺乏对社会的体验,对自我缺乏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抱有不切实际的美丽幻想。这导致大学毕业生一旦进入就业市场,在激烈而残酷的竞争中,难免会遭受挫折,形成心理上的落差,从盲目的乐观迅速转变为对自身价值的否定,一时无法走出失败的阴影,失去竞争的勇气。

二是迷茫的心理。毕业生在面对多样化的发展方向时会举棋不定,左右为难:升学还是就业?选择马上就业还是继续等待机会?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职业还是服从父母的决定?面对扑朔迷离的未来,大学生会陷入彷徨和迷茫,对自己的决定患得患失。

三是自负的心理。部分毕业生在挑选岗位的时候片面强调自身的优势,对择业期望度过高,在应聘过程中往往由于提出超过自身价值或者不切实际的要求而被拒绝。

四是依赖的心理。一些大学生缺乏自主意识,依靠父母和老师帮忙做决定,选择就业岗位时不是从自身条件出发,而是盲从于他人的意见,往往难以被用人单位所接受。

五是功利的心理。大学生受到当前社会不良价值观的影响,选择就业岗位只看重单位性质,收入多少,是否有面子,而缺乏长远规划。同时,攀比心理、虚荣心理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盲目追求公认的“优质”岗位,从而屡受挫折。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以就业活动为中心,学习和生活中的其他相关活动共同影响造成的。综合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可以从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是社会因素。一方面我国在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新技术不断更新的情况下,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转变,导致企业用人数量减少,对就业人员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造成了新的压力和冲击。另一方面政策法规的不健全给社会不良风气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对不公开、不公平的现象难以理智对待,对社会容易产生不信任感。

二是学校因素。高校在人才培养观念上依然落后于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应用技能训练落后于用人单位的需求,导致用人单位不愿录用培养成本较高的应届毕业生。在职业指导方面,高校受到师资和经费的限制,难以对毕业生开展全程化和个性化的指导,使毕业生在遇到就业心理问题时得不到及时的疏导。

三是家庭因素。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和对社会的看法对毕业生择业趋向影响重大,导致毕业生视野较窄,择业态度偏激。同时,家长对孩子抱有过高的就业期望,或者对孩子就业持冷漠态度都会导致毕业生就业心态不稳定,易发生心理问题。

二、渗透式教育的特点

一是隐蔽性。渗透式教育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实施。载体的选择可以多种多样:一座雕像,一个故事,一段影片,一次活动都可以成为渗透式教育的载体。通过载体,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下,学生放松心灵,在学习、生活和娱乐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传达的信息,减少年轻人的逆反心理。

二是长期性。渗透式教育没有强制的学习目标和考核标准,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实施影响。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要投入感情架起连接的桥梁,从感情的建立,到彼此的信任都需要较长的时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从而达成共识,形成共鸣,实现由“感”到“感悟”转化,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三是全员性。由于渗透式教育的隐蔽性与长期性,需要整个教师队伍都统一思想,形成共识,齐心合力施加影响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仅靠学生的直接责任教师施加影响,不能形成一个全校的氛围,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

四是平等性。渗透式教育强调学生树立自身的正确意识,说教式、命令式的手段往往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只有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打开心扉,与教师平等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独立的人格,促进心理的健康。

三、渗透式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应用形式

渗透式教育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多种形式的载体。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要求,渗透式教育可采取以下几种主要应用形式:

一是通过校园环境实施渗透式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意识和心理有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一座历史名人的雕像可以传达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一件校友捐赠的纪念品诉说着校友对母校的情怀。让更多的普通同学在校园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归属感和对学校的认同感,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来自校园的文化。南京师范大学在通往教学楼的阶梯上刻下历届校友的留言,激励着一代代的学子顽强拼搏,奋发向上。

二是通过新兴媒体实施渗透式教育。随着信息技术一日千里的发展,各种新兴媒体成为大学生热衷的交流工具,智能手机的兴起取代了计算机网络作为大学生主要交流渠道的地位。微博、微信使大学生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利用自媒体主动发布个人信息。高校教师要抓住这个机会,了解大学生心理动态,融入学生的朋友圈,通过小故事或者人生感悟,引导大学生舆论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是通过多种类型的活动实施渗透式教育。大学生热衷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无论是学校举办的各类学科竞赛、辩论赛、创业比赛还是学生社团举办的绘画比赛、歌唱比赛都可以成为渗透式教育的优秀载体。大学生对此类活动积极性高、参与度高,教师可以寓教于乐,为活动赋予各种明确或隐含的意义,在活动中树立大学生的竞争意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引导大学生敢于迎接各种挑战,勇于承受压力。

四是通过文化课程实施渗透式教育。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主要精力也投入在学习中。在学习文化课程的同时,教师为学生指明专业发展的前景和就业方向,为学生树立就业信心。在每一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点明课程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职业技能。

[1]张德等.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出版社,2001.

[2]韩广梅.美国渗透式德育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6).

[3]陈瑄等.渗透式教育的实质初探[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8,(5).

[4]方斯实.渗透式教育方法初探[J].三明学院报,2006,(3).

[5]刘颖.毕业生就业心理误区分析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3).

[6]蒋凤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调适[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5).

[7]李德福.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8,(5).

(责任编辑:何言)

阴小建/齐鲁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讲师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1CZXJ08)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毕业生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心理感受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