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的可行性分析*

2014-03-30 15:05刘海鹰刘昕
当代教育科学 2014年21期
关键词:弱势助人救助

●刘海鹰 刘昕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的可行性分析*

●刘海鹰 刘昕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救助大学生弱势群体是高校学生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论文从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工作方法以及与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等方面阐述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的可行性,对于弥补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不足,提升救助弱势大学生的效果有积极的作用。

学校社会工作;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以及高校扩招、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大学生取消毕业分配等改革措施的实行,大学校园中逐渐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这些学生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在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权益实现、教育资源占有、教育机会获得、竞争能力、自身素质等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处于相对不利或比较恶劣的境况,这个群体被学界称为大学生弱势群体。[1]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日益突出,并引发越来越多的家庭和社会问题,如何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进行救助,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绕不过去的话题。

学校社会工作是指在教育领域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一种有利于全面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以适应现在及未来生活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2]它的基本服务对象是有问题、处于困境中的学生。它综合运用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技术,强调“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平等”、“尊重”、“服务”的思想贯穿始终。本文主要从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工作方法以及与现行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契合性等方面阐述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的可行性。

一、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符合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的宗旨

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的根本目标就是帮助他们祛除弱势、自立自强,这就要培养他们自尊自信的人格特征、自我成长的能力特点。社会工作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这在学校社会工作中主要体现为三种价值理念:尊重平等;助人自助;服务至上。分析其内涵可以看出这三种理念非常适用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救助工作。

(一)尊重平等的理念有利于保护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自尊心、增强自信心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大学校园里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自卑敏感是他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他们总是过低的看待自己的能力和品质,别人不经意的言谈举止常常引起他们负面的感受,表现出过分的自尊。同时,自卑敏感也影响人际交往,使他们更加退缩孤独,进一步强化了弱势,离正常学生群体越来越远。所以,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救助,不仅要用经济资助、技能培训等具体方法,更要用精神关怀、心理慰藉帮助弱势大学生摆正心态、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正视自我、接纳自我,才有可能调动自我的力量走出困境,真正实现救助的目的。

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工作,以人道主义为理论基础,尊重平等是其基本的价值理念,强调每个个体都是重要的,都有获得社会理解、社会尊重、社会关怀的权利,也都拥有享受社会所提供的各种机会和资源的权利。尊重平等就意味着无条件的接纳,大学生弱势群体自卑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排斥与拒绝,当他们真切感受到社会工作者的真诚与尊重时,内心的恐惧与担忧就会渐渐消退,从而敢于正视自我、接纳自我,激发出自我成长的力量,提高自信心,同时也产生对帮助者的信任,为接受各种救助措施做好心理准备。

(二)助人自助的理念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弱势群体自我成长的能力

助人自助就是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学会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学校社会工作以人本主义理论为价值依据,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能力和动力,当他的尊重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能获得自信、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因此,社工助人并非单纯提供物质的帮助,而是致力于被帮助者自信的恢复,时刻遵守尊重、真诚、共情等职业操守,激发被帮助者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自助力,最终依靠被帮助者个人的力量走出困境,恢复自信,重新面对生活。

弱势大学生之所以陷在弱势的漩涡里出不来,固然与他们不良的生活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走出困境的信心和能力。他们需要“输血”,但更需要“造血”,需要学习如何发掘利用现有的资源、争取可能的资源帮助自己战胜困难、适应生活。助人自助这种不仅“授人以鱼”更是“授人以渔”的价值理念更符合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工作的需要,对于促进弱势大学生自立自强、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三)服务至上的理念有助于保障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权益

服务至上的理念是指学校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的服务活动,强调对服务对象的尊重、奉献与付出,学校社会工作者是服务者,有困难的学生是其服务对象。现行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下的学生救助常常把弱势学生看作是需要“救济”而非“服务”的对象。学生工作者作为资源的掌控者高高在上,对弱势学生的救助常常包含着“给予”、“施舍”的味道。这样的做法使得敏感自卑的弱势学生在接受帮助的同时付出了颜面与自尊,心理上受到二次伤害,违背了教育救助的初衷。更有甚者,一些弱势大学生为保持尊严而拒绝接受救助,这些都损害了弱势大学生的公平待遇权,进而影响他们其他权益的获得。

服务至上的理念运用于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工作将会大大改变现有的工作状况。一旦学生工作者真正接纳了服务理念,在救助工作中不仅会真诚地对待弱势大学生,还会产生共情,对他们的困境感同身受,主动地维护和保障他们的各项权益,从而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困境,自立自强。对于弱势大学生自身来说,服务至上的理念让他们感受到了尊重,维护了尊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当个体的尊重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就会自然出现,产生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推动个体发掘潜能、努力奋进,从而使他们有信心、有勇气冲破低人一等的心理藩篱,大胆的追求和维护应有的各项权利,实现新的飞跃。这种内在动机的激发对于促使弱势大学生战胜困难、摆脱困境具有重大作用。

二、学校社会工作的具体方法能满足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工作的要求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学校社会工作提炼出三大经典工作方法——学校个案工作、学校小组工作、学校社区工作,它们秉承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以科学的理论体系为指导,有独特的工作形式与程序,操作严谨规范,非常适合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

(一)学校个案工作体现个别化原则,满足个别化要求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一个统称,每个人的具体问题各不相同,只有为他们量身打造个性化的救助方案才能有效解决问题。当前的高校学生救助属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范畴,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影响,具体工作过程中往往过分强调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按统一标准与方式行动,重视面上的工作,很少考虑每个受助学生的细微差别,一方千用,救助结果常常不尽人意。

学校个案工作是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方式,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为解决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个人成长以及学校生活适应等方面的困难或问题而提供的个别化服务。[3]注重以处于困境的学生为工作对象,注重建立一对一的专业助人关系,突出体现了个别化原则。引入学校个案工作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形形色色的具体问题,实现摆脱困境、健康成长的发展目标。

(二)学校小组工作按类型解决问题,提高救助效率

虽然弱势大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困扰,但是他们也存在着一般的、共性的问题,将有共同问题的人集合起来同时解决,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学校小组工作就是把具有相同问题困扰的学生组成小组,在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充分运用小组动力,协助学生组员在小组中汲取他人的经验,以解决自己的问题、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并促进自我成长的专业服务活动。

小组一般由十名左右的组员组成,具有鲜明的任务导向,工作过程完整规范、理论依据明确,十分强调组员的参与性、主动性,重视运用组员间互动产生的小组动力促进组员成长,达到小组活动目标,更适合于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工作,效率更高。

(三)学校社区工作调动各种资源形成合力,提高救助的有效性

学校社区工作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学校社会工作者为社区提供学校方面的资源促进社区的发展;二是学校社会工作者利用社区内部的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学生能力和潜能的发挥。[4]目前大学生生活的社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范围外的社会大社区,包括学校所在的社区和学生家庭所在的社区;一类是学校范围内的学生小社区,即高校学生生活园区。[5]学校社区工作救助大学生弱势群体研究的工作空间包括了上述两类社区。具体的工作任务主要是整合各种资源,改善教育环境,形成教育合力,促使弱势大学生摆脱困境,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些资源既包括学校外的各种社会资源,也包括学校内的有利因素。救助者主要扮演着资源整合者、关系疏通者、变迁使能者的角色。

学校社区工作对于如何整合各种资源有一套完整规范的做法,组织一次社区活动理论依据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工作对象是谁,社会工作者扮演哪种角色,具体的操作过程如何,怎样进行效果评估以及后续的跟进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大学生弱势群体对资源的占有处于劣势地位,需要各方面的扶持与帮助,规范易学的学校社区工作方法更适合他们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救助的有效性。

三、学校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为介入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奠定了基础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工作模式,发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学校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没有融合的可能性?研究发现,二者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工作中的优势领域是互补的,这些不同层面上的契合性为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奠定了基础。

(一)终极目标的一致性

学校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都以现实中的人为对象,二者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人的解放与发展,把以科学的方法帮助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之一。通过能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个性的发展使每个个体都成为全面发展的“大写”的人。[6]要做到这一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要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注重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体作用和地位,关心人、理解人、激励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助人活动其价值理念与人道主义密切相连,强调以人为本。在学校社会工作中人本主义的思想具体体现为尊重平等、助人自助和服务精神。尊重平等就是要求学校社会工作者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工作对象,不因年龄、性别、问题状况等不同而有所歧视;助人自助就是学校社会工作者在为服务对象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时要运用各种办法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帮助他们学会走出困境的办法,实现自我发展;服务精神就是强调学校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服务活动,以服务为特征,是纯粹的利他行为,通过提供各种有效的专业服务帮助服务对象摆脱困境、正常发展。可以看出,上述三种基本理念均体现了学校社会工作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的能力的信任。学校社会工作的根本目标就是通过解除服务对象面临的困惑帮助他们发挥潜能,最终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学校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二)优势领域的互补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启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提高他们的政治热情,本质上是一种激励手段,主要用以激发群众的革命动机。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结合当时军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以及官兵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事实情况,第一强调面向全体,第二强调注重实务、注重经验推广。面向全体,关注的就是“面”;要做到经验推广就必须做到标准化,而能够标准化的东西必然是共性的、普遍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是作为一种激励手段解决一般的、普遍的而非个别化的问题,这也是它的优势工作领域。[7]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延伸,自然保持它的基本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在激励方式上强调面向全体学生,重点关注大多数学生的表现,主要解决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般性问题。虽然在实际工作中也会遇到“少数的”、“个别现象”,也要解决他们的问题,但这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所在。

学校社会工作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访问教师”活动,一开始就定位于为有问题、有困扰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8]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及社会适应方面出现的问题,帮助他们排忧解困是其工作的核心。不难发现,学校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关注的对象和解决问题领域方面大不相同,学校社会工作重点关注的是有问题的个别学生,而不是面向全体学生;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增强能力而非激发动机,致力于帮助那些因各种原因而能力不足的学生摆脱困境、提高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等等。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是学校社会工作的优势领域。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社会工作在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方面各有优势,但二者并不冲突,也不矛盾,可以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大学生弱势群体主要是由于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能力不足而导致身处劣势地位,他们迫切需要的是能力的提升。另外,大学生弱势群体本身在大学生群体中就属于少数的、末端的特殊群体,而且弱势群体又有多种类型,具体到每个弱势学生个体身上情况更是千差万别,所以具体的救助工作必然极具个别性,单纯依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力不从心。若把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引进来,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配合,则更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救助工作的效率,促进弱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最终实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通过对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出,学校社会工作完全可以适用于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工作,对帮助弱势大学生走出困境、由弱变强有着重要作用。学校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又告诉我们,在当前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本模式的现实情况下存在着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在具体的救助过程中完全可以发挥学校社会工作的功能优势,提高救助工作的有效性,所以,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是可行的。

[1]曾准.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界定、成因及扶助[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报,2005,(2).

[2]宣朝凯.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3]范明林,张洁.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90.

[4]李晓凤.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30-131.

[5]张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46.

[6]杨鲜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人的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7-41.

[7]孙跃.我国高等院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9.

[8]范明林,张洁.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13.

(责任编辑:孙宽宁)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校社会工作视域下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模式研究”(DEA1102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刘海鹰/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山东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刘昕/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弱势助人救助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将弱势变为优势
水下救助抢险
全球尿素市场弱势运行
动力煤市场或将弱势运行
助人无需等待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
水下救助抢险
临时救助 “善政”还需“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