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
中美创业教育对比研究及启示
●王进
中国创业教育在创业层次、教学体系、师资力量、创业环境、资金支持等方面与美国创业教育存在差距,在借鉴、吸收美国创业教育的精华时,我们应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重思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目标定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构建规范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创业实践,做好创业教育保障机制等方面,获得创业教育飞速发展。
创业教育;对比研究;实践
中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从教育质量、层次、成效等方面与美国相比有不小的差距,美国大学生创业的比重高达20%左右,且集中在电子、金融等科技领域;中国大学生创业的比重不到1%,且集中在开小店、从事家教等科技含量不高的领域,只有部分大学生涉足设计、软件编制等专业领域。
美国大学生创业率高、成功率高与其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但与其深厚的创业教育更有着必然的联系。笔者对美国、中国创业教育的背景特色、文化等逐一分析,希望能对中国的创业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一)社会文化促进创业行为
美国融入骨子的“冒险”、“竞争”、“创新”等民族性格和推崇自由、个人奋斗史的内驱力促使其创业的热情和行为。美国人从小就被灌输:一流人才创业做企业,二流人才从政当官,三流人才去企业就业。在这种思潮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不愿过着拿工资、受人雇佣的生活,加之媒体宣传、引导的民族英雄比尔·盖茨等创业典型,成为激励青年一代的楷模,选择创业已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
(二)创业教育形式多样,渗透性强
创业教育在美国不只是开设一门单设课程即可,而是将创业理论与实践融入到专业课、基础课和教学思想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接受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在创业教育时,美国教育的侧重点更注重开发学生个性、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以追求眼前的功利为目的,而着眼于为美国的大学生“设定创业遗传代码”,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
(三)创业教育历程长,课程体系完备,师资雄厚
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涵盖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业已形成一套完善的教育教学、研究体系。以美国百森学院为例,学院设有创业课程教学大纲和外延拓展计划,其开设的《创业学》课程体系誉为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范式,课程体系融合了未来创业所需要的“创业遗传代码”和有关创业的社会知识,由战略与商业机会、创业者、资源与商业计划、创业企业融资与快速成长五个部分构成,并有完善的评价体系。美国高校的创业师资雄厚,有理论水平高的科研教师,也有实践经历丰富、在商业中历练多年的企业精英和行业协会的专家。他们对创业领域的实践、发展趋势以及创业教育的社会需求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四)创业组织机构多样化,协同培养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美国创业教育注重创业实践活动。一是组织学生参与商业计划大赛,以赛代练、以赛促学已成为成熟的教育手段,有相当数量的创业计划赢得投资,创业团队被企业高薪买走;二是注重与社会优质资源的有效整合,创业孵化器、风险投资机构、创业资质评定机构、小企业开发中心、创业者协会等与高校构成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促进其良性互动发展;三是注重与企业家的联谊活动,为师生创业提供人脉财富和经验传承;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灵感,同时使创业中心能获得更多的赞助资金;四是美国大学基本都设有创业中心,具有流畅的研发成果转移途径,把师生的研究成果转移给企业,为师生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
(五)创业环境宽松,政策支持到位
美国风险投资发达,引导民间资本进行风险投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许多高校设立了创业基金,有志于创业的个人、团队都可以申请数额不等的创业基金。美国创业相关法律制度健全完备,同时政策支持到位,通过一系列法律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并且美国创业门槛低,申办过程快捷、便利,有专门的组织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创业大军中去。
(一)缺乏创业基础,创业意识淡薄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流,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成为文化上的主要障碍之一。近年来动辄百人、千人过独木桥的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反应了中国人喜爱平稳、追求安逸、回避冒险的社会文化。中国历来的“学而优则仕”造就了几千年的“官本位”思想,一时难以颠覆人才去官场角逐的现状。企业家的核心精神是冒险、不安于现状,这种精神与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相背离。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缺乏,使得创业成本很高,人们更情愿到工资高和稳定的政府部门或是到国外就业而不是自我创业。
(二)创业教育基础薄弱,创业实践少
中国创业教育基础薄弱,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创业教育理念没有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也没有融入专业教育中,不能与专业教育、基础教育融合,创业理念独立存在,与专业培养割裂;二是课程开设凌乱、随意,教学时数少。大多数院校将创业教育纳入就业指导体系中,涉及4个学时,仅仅在第一课堂点到为止,是在第二课堂进行的“业余教育”,以选修课进行的非强制性教育;三是创业教育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局限在课堂中进行,不能有效指导创业实践。许多院校的领导认为创业的实效不大,受众面小,不肯将有限的办学经费投入到创业实践上,创业实践受到场地、经费、人员、咨询服务等各方面的限制。
(三)创业教育功利化严重,重形式轻内容
中国创业教育功利化思想严重。以缓解就业压力、应对困难局面、短期效应为主是大多数教育者的初衷,而很少是从培养企业家精神、挖掘学生创新潜力、长线培养为目的。有些院校甚至以宣传造势为依托,因此一些表面化、简单化、短效性强且易于产生轰动效应的工作如创业讲座、创业比赛等就显得轰轰烈烈,而那些费精力、短期不能出彩的长线培养如构建规范的创业体系、创业孵化园建设与管理等就很难坚持。在美国,创业大赛往往是创业者诞生的摇篮。但在中国,创业成为宣传,很多大学生只是为比赛而创业,为了增加工作经验和结识工商界精英为目的;而主办方响应了国家、地方号召,鼓励大学生创业,耗费较少的人力、物力却赢得了美名。这种功利化的教育使其创业成为“门面工程”,学生成为“被创业”的群体,深入开展创业教育成为一种口号。
(四)创业师资力量薄弱,队伍被边缘化
中国创业师资缺乏实践的理论派,缺乏创业实战经验,缺少指导成功经验的说服力等,创业需要的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税务、融资和法律等综合知识的掌握相对薄弱。[4]这些教师对创业项目的运作模式、盈利点、投入产出、计划书等一些创业应该考虑的基本问题,很难给出合适建议,难免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境地。同时创业师资的主力军不是专职教师,而以学生管理人员为主,缺乏专职从事创业教育和实践的人员,师资队伍边缘化,其学术地位、影响力较低,很难调动教师创业教育的积极性。
(五)政策支持难落实,资金欠缺是软肋
政府的引导、帮扶对大学生创业有很大的推动力。近年来,国家、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确实在促进大学生创业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不可否认,某些政策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尤其是在涉及经营领域、融资渠道和税收优惠、简化审批程序等关键问题上,“雷声大、雨点小”,使得学生创业成本很高,不能给学生有效的支撑。中国缺乏成熟的资本市场,创业投资相对落后,使得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融资相对困难。同时市场信息服务、各种咨询服务机构不健全、繁琐复杂的行政程序和缺乏社会历练和实际运作经验,大学生创业依然步履维艰。
(一)重思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目标定位
教育工作者应重思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目标定位,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心理品质,这是实施创业教育的共性目标。并将培养学生创业心理品质为重点的创业基本素质教育,培养其开拓、进取、不惧变化的创业品质,将创业信念作为民族使命渗透到学生性格中去。创业品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应只是高校的培养任务,整个社会对创业教育要以更宽容、长远的目光去评价,鼓励高校完善创业教育的基础构建。
(二)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
为扭转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创业率低、创业技术含量不高的现状,树立交叉、融合创业教育观。创业教育强调知识的无边界性,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即把创业教育本质涵盖专业教育中去。在专业课程中增加专门的创业教育素质,提高创业层次;在课程结构方面,增加综合课程的比重,注重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课程的开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创业课程中,融合适当的专业知识,避免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各为其主、互相割裂的局面。同时通过两课、职业规划课程等隐形课堂全面灌输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创业技能和能力。
(三)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针对目前高校创业队伍存在的问题,要从调整师资结构入手。一是设置专门的创业师资编制,组建由创业专家、企业家、政策相关人员等兼职教师参与的专业合理、实践丰富的师资队伍,引入教师准入制度,对现有师资资质进行检验、淘汰;第二,对师资进行不定期的培训和检验,比如通过合作培训形式,把教师送到国内外创新型企业、学院培养;为教师提供参加国际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的机会;给予现职教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鼓励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支持具有创业潜质的教师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熟悉市场运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指导。第三,从师资力量的配备、创业导师的考核与激励措施、创业指导效果和质量考评及毕业学生创业的社会效应等各方面建立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完成对师资队伍的科学考评。
(四)提供硬件支撑,广泛开展创业实践
创业实践不足是我国对比美国创业教育的最大弊端,改善这种现状可从做好创业基地建设入手。一是高校可自主建立或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建立较为集中的大学生创业场地,配备必要的创业公共设施设备,形成一定规模、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创业实习实训、创业项目孵化的基地,为学生的创业提供硬件支撑;二是高校要以基地建设为抓手,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学生可通过工学结合、实习实验、科技项目、情景式主题实践等多种形式开展创业实践;三是高校设立创业扶持基金,鼓励学生进入创业实践,对进入基地创业的学生给予资金、技术、智力以及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五)营造校园文化,激发学生创业意识
高校要开展各种校园创新活动,形成一种浓郁的创业氛围。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直接环境,对学生素质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要引导各类组织围绕创业教育主题开展活动。如开辟创业论坛,让学生了解创业信息;组织学生参与创业大赛,营造学生创业氛围;设立学生创业基金,激励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引导学生参与具体的创业项目,体验创业过程,激发创业动机。同时创业教师要面向社会和企业,积极承担行业课题,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拓展项目。
(六)完善课程内容,构建创业教育体系
一是完善创业课程的内容,根据创业课程的目标与内涵定位,创业课程应包括四个模块的内容: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知识等,四模块内容都应开设对应的选修课、必修课、融入课、针对课等贯彻和实施;二是做好创业与专业课程的渗透、融合,做好显性和隐性课程的联接。显性课程指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包括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而隐性课程指以简洁、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主要有环境课程;三是完善创业课程的教学方法,通过加强体验式教学达到自我领悟和贯通,通过渐进模块提升个人思维和逻辑,形成学生喜爱、载体丰富、形式多样的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七)构建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发挥创业教育的整体功能
高校只是创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创业教育的推进、创业精神的推广还要有政府和社会的帮扶和支持。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创业的金融支持、税收减负、基础设施建设、有关产权保护的法规等政策的落实和监管,减少大学生创业的成本,为大学生创业做好良好的政策支持。整个社会要营造一种脚踏实地、勤劳创业的人文氛围,一种开放、宽容的心态,珍惜创业人才资源,对大学生创业应允许必要失败,并对失败有良好的防范和补救措施。形成肯想、敢干、不惧失败的主流价值观,增强个人创业的自豪感。这种社会文化的形成需要政府和高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创业教育的整体功能。
虽然与发展成熟的美国创业教育相比,中国的创业教育还有许多不足,但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创业教育强大的内生力和发展空间。我们从美国创业教育中吸取精华,找到需要改进和借鉴的地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以获得创业教育飞速发展。
[1]丁蕙,陈风华,肖云龙.美国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的特点[J].教育评论,2004,(4).
[2]李沽.从美国四所著名大学的创业教育谈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关系[J].中国青年科技,2005,(4).
[3]牛长松,菅峰.创业教育的兴起、内涵及其特征[J].高等农业教育,2007,(1).
[4]卢丽华.美国大学实施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5).
(责任编辑:陈培瑞)
王进/河南开封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为就业和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