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丽华
(泰山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山东泰安271021)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在青少年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非常重要,这关系到我们培养的后继人才是否合格的问题,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问题。
当前,我们在以中华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基本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华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很少有以道家思想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以佛教思想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更是少见。并且,多年来,我们以中华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探讨大多流于形式,真正有收效的教育却很少。
要真正在青少年中落实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必须首先要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清何谓中华传统文化。诚然,古代的诗词歌赋、典籍小说、书法绘画、风俗人情等皆为中华传统文化,但是很多人却忽视了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传统思想。真正意义上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儒释道思想,这是真正教人向善、真正能够使人们修养人格、涤清世风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我们的国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很多问题,很多人认为《弟子规》《论语》等中华传统文化有很多糟粕,认为只要教人老实做人的就是培养奴性,所以在他们眼中,中华传统文化糟粕多于精华。其实这是误解。中华传统文化应该以儒释道经典为主,儒释道经典中的内容大多是精华。儒释道经典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这是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根源。至于那些所谓的糟粕,并不在经典中,而是历代统治者和民间附加上的一些陋习,这些并不属于中华传统文化,并且这些陋习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被世人所抛弃,被历史的潮流冲刷在尘沙中。
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应该是古代经典,《十三经注疏》《诸子集成》《四库全书》《群书治要》《国学治要》《四库萃要》《四部丛刊》《大藏经》等经典中的思想都是祖先留给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吃亏是福,忍辱者是真正的智者,大智若愚,这些古训是真正的君子之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1]33的因果报应思想是真正的宇宙人生真理。
目前我国比较重视在青少年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但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是只注重从形式上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没有注重家长、教师、媒体人以身作则的身教,没有注重把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汲取转化为自身行动的指南、亲身实践,没有注重教育青少年知错改错、勇于忏悔。并且,很多人把中华传统文化认视为一种文化,只注重文化知识层面的教育,不注重如何付诸于道德修养的实践。多数教育者只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文化教育,不注重亲身实践的内心修养、人格完善的教育;只注重从形式上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重视付诸于真正人格修养的实践。
教师、家长、媒体负责人的着装、言行等对青少年产生很大影响。教育者的身教是真正的教育。有的教师只会夸夸其谈,对学生没有发自内心的爱,大白天任由满教室开着电灯视而不见,上完课不关多媒体就离开等,教育工作者的不良行为就是对学生最大的负面教育。“百善孝为先”,很多家长对父母不够孝敬,有些家长搞婚外恋,这对孩子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万恶淫为首”。如果教师、家长、媒体人着装过于暴露,或是言行放荡,这也会对青少年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家长、教师、媒体的责任重大。
我们所讲的中华传统文化基本是指儒家思想,潜意识中把佛教排斥在外,对道家也很排斥。而思想道德教育之所以很难奏效,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不相信佛陀教育,不相信因果报应,不进行因果教育,不懂得忏悔改过,缺少宽容忍辱精神。
目前我国中小学对中华传统文化不够重视,政治课本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有的甚至把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基本文言经典都删去了。有的地区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所重视,也有中华传统文化读本,但是中国传统文化读本多是以文学经典为主,而缺少《弟子规》等儒释道传统伦理经典,并且教师往往让学生读读经典而已,把德育作为知识来传授,并没有将其与学生实际的人生修行结合起来。
这些问题都是当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思想上存在的误区,这是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长期流于形式、不能奏效的根本原因。
当前对青少年进行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不能奏效、流于形式等弊病,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认识到,真正的传统文化教育是笃行、亲身实践。要真正以中华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使之真正化为青少年自觉进行道德修养的行为,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消除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误解,弄清中华传统文化的真正涵义,正视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以儒释道思想为主的文化。唯有真正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对修养人格的重要作用,真正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真正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起作用。要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的思想,中小学语文、历史、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认真研究中华传统文化,认真阅读儒释道基本经典,以诚敬谦恭之心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理解透彻。阅读儒释道经典不在于多,在于理解精深透彻,身体力行。尤其要认真读读佛经,努力理解佛教的大智慧。中小学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深刻理解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要化为行动的指南。教育工作者自身必须做到慎独、修善,勇于忏悔改过,做到光明磊落、坦荡无私。只有这样,我们才是合格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
第二,要确立做人的基本标准,教师、家长、媒体人必须做到以身作则。做人就是要诚实做人,仁爱诚敬、宽容忍辱、真诚友善、坦荡无私、光明磊落。自私邪恶、言而无信、表里不一、华而不实不是做人的本分。唯有真正教给青少年做人的标准,让他们懂得如何做人,青少年才能真正明白做人的本分。
青少年从小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接受“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的教育,这样可以保证我们的后代能够诚实做人、诚敬仁爱、仁义忠恕,真诚慈悲、清净淡泊,能够清清白白做人,光明磊落地做人,这样,社会就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安定。五伦,指“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常道,永远不能变更的。四维是“礼、义、廉、耻”。八德,指“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五伦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五常是道德准则,五伦是人伦关系。青少年一代唯有从小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才能真正明白做人的标准,懂得孝悌、诚信、仁爱、友善,懂得亲近贤者,懂得如何做到德才兼备。这样,我们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出合格的后备军。
必须提升中小学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夸夸其谈、言行不一、只说不做的教师和家长不是合格的思政教师和家长。唯有真正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做人光明磊落,才能真正触动青少年的灵魂,才能真正把思想道德教育贯彻下去。
第三,以中华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儒释道三家思想并举,而不是只重视儒家思想。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逐渐与中国本土儒道文化碰撞、融合,在南北朝时非常兴盛。到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儒释道三家并举,创造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以后历朝统治者大多采取儒释道三家并举的方针来治理国家,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也是儒释道三家并举,这才造就了康雍乾盛世局面。儒释道三家在教育民众向善、维护社会稳定、安定民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自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后,儒释道教育被废除,尤其佛教教育更是被中断。儒释道教育的废除导致社会民心大乱,国运衰微,外敌入侵。贫穷不是我们被侵略的根源,儒释道教育尤其佛教教育中断导致的人心涣散才是我们被外敌入侵的真正根源。以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大加批判,儒释道文化更是惨遭贬抑。以后经过破四旧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雪上加霜,被彻底破弃。
中华传统文化被无情抛弃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心败坏,道德堕落、肆意僭越、作恶无度,从而感应天灾人祸频发,危机重重。佛经讲,万法唯心。一切天灾人祸都是众生不善的心识感召的,即所谓共业招感。佛教大德净空法师口述由他人编辑的《老人言》讲:“劫由业成,业由心生。欲回劫运,须正人心。世风未转,劫运难回。苦因不拔,苦果难出。经云: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五恶五痛,譬如大火,焚烧人身,敢有犯此。当历恶趣,痛哉可伤。”[2]1这里讲到,劫难都是众生自己造作恶业的果报,因果报应,毫厘不爽。修正人心,讲仁义道德,这是修善避免劫运的根本之则。
习总书记在2014年春季访问欧洲的演讲中多次提到中华传统文化,其中提到佛教思想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佛教教给众生做人的道理,教育我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3]3296,教育我们诸恶不做、众善奉行,教育我们慈悲为怀,看破放下。佛教的本质不是宗教,是教学,是教育众生修善的智慧圆满的宇宙人生教育。佛教看破放下自在随缘的精神、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的精神、宽容忍辱的精神,可以帮助青少年解决生活中的烦恼问题,消除心理压力和疾病,增强对他人的仁爱和友善情感。以儒释道思想教育青少年必须做到仁义忠恕、真诚慈悲、淡泊清净,深信因果,宽容忍辱、看破随缘。唯有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精华尤其是佛教的宽容忍辱、因果报应思想都渗透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才能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
第四,要开设专门的中华传统文化课作为必修课,要强调化理论为笃行,强调因果教育、礼制教育、诚敬教育、孝悌教育、慎独教育、忏悔教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能光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在具体的学科设置中,落实在真正的人格修行上。要把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仁爱、诚敬、孝悌、慎独等优秀伦理思想与青少年的人格修养实践结合起来,把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化为青少年自觉行动的实践。我们应当在青少年中普及儒释道基本经典《弟子规》《太上感应篇》《佛说十善业道经》,以儒释道基本经典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使之既要懂得仁义忠恕,又要深信因果报应,勇于忏悔改过,慎独持戒。儒家经典《弟子规》教给人们做人的基本准则。道教经典《太上感应篇》教给人们因果报应的基本法则,教育人们深信因果。《佛说十善业道经》教育人们深信因果,教给人们修五戒十善的修行准则,教育人们诸恶不做、众善奉行。如果只有儒家经典《弟子规》的教育,人们不相信因果报应,就很难真正做到修养向善。唯有因果报应教育,才能使人真正相信善恶有报,才能真正做到修十善业。
我们应当恢复礼制教育,让青少年懂得要尊重长者。由于缺少礼制教育,不懂得孝悌之道,所以有的孩子不敬老爱幼,在公交车上不给老弱病残人士让座,对人缺乏仁爱和诚敬之情。“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4]23礼是最后的界限,失礼则天下大乱,社会诚信缺失。
要对青少年进行忏悔教育,教育青少年做错了事要勇于忏悔,并发愿永不再犯。还要对青少年进行孝悌教育和慎独教育,使中华传统文化深入其灵魂。
以中华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就在于真正把对青少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家长和教师的以身作则上,内化为行动指南的道德实践上,落实到慎独的人格修养实践上。唯有真正把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我们人生修养的依据,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才能真正奏效,才能真正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培养坚强的后备力量。
[1]阮 元.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M].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
[2]释净空.老人言[M].霍熠梅,雷雪敏,注.北京:团结出版社,2012.
[3]阮 元.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
[4]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老子注(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