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航空港区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研究

2014-03-30 07:23贺书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航空港增长极郑州市

贺书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一、引 言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简称为郑州航空港区,位于郑州市中心城区东南约20公里,是国家批准的第一个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国家级新区与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前身为郑州航空港区。2007年10月,河南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郑州航空港区。201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设立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批准《中原经济区规划》,提出以郑州航空港为主体,以综合保税区和关联产业园区为载体,以综合交通枢纽为依托,以发展航空货运为突破口,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批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战略定位为:“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

郑州航空港区被赋予了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重任,目的在于构建中原经济区战略突破口,带动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也就是说,郑州航空港区不仅要实现自身的发展,也要带动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在区域增长极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两种效应: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所谓极化效应,是指区域增长极从周围地区吸引包括资金、原材料、信息、劳动力等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过程,这些生产要素纷纷向增长极集聚,从而使增长极的经济实力、人口规模迅速扩大[1]。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往往使得增长极与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拉大。扩散效应是指经济增长极的周边区域,会随着增长极的发展,从增长极获得资本、劳动力、信息、技术等,促进本地区的发展。增长极的扩散效应表现为对周边区域经济的拉动力,促使腹地经济增长,最终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这也是各个地区纷纷打造区域增长极的最终目标。郑州航空港同样也肩负着带动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重任,分析郑州航空港的极化与扩散效应,可以为相关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郑州航空港区的极化与扩散效应

近年来,郑州航空港区经济发展态势迅猛。201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0.7亿元,同比增长77.6%;工业总产值达1265亿元,同比增长168.2%;地方财政收入达26亿元,同比增长15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6.2亿元,同比增长44%;外贸进出口总值完成280亿美元,同比增长214.3%,进出口总值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83%,占全省的55%[2],有力地促进了郑州市乃至河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郑州航空港所在的郑州市,是河南省的省会,一直以来是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龙头城市,本文以郑州市的经济发展数据来衡量郑州航空港的极化与扩散效应,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及河南省统计年鉴(2013)。

用于衡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指标有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绝对指标有极差、标准差等,相对指标有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其中泰尔指数常常用于反映多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总水平,它等于各个国家或地区收入份额与人口份额之比的对数的加权总和,权数为各国或地区的收入份额[3]。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yi为第i个地区的GDP数,pi为第i个地区的人口数。泰尔指数的大小反映了地区差异大小,泰尔指数越大,说明地区水平差距越大,泰尔指数越小,说明地区水平差距越小。本文用相对差距来测度郑州航空港在区域内和区域间的极化与扩散度。由于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GDP,因此,本文首先采用人均GDP来说明极化与扩散度;其次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河南省的18个地市经济发展态势采用全面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选择与郑州市接壤的地市,对郑州航空港的极化与扩散效应做进一步分析。

1.郑州航空港区区域间的极化与扩散效应

图1 郑州市与河南省及全国人均GDP比值

郑州航空港是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与发展引擎,因此,郑州市人均GDP与全省和全国的比值,可以反映出郑州市在区域内的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图1为郑州市人均GDP与河南省和全国GDP的比值变化情况。

从图1 可以看出,郑州市的人均GDP比值在全国范围和全省范围内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与全国水平相比,郑州市的人均GDP比值呈较为明显的上升态势,也就是说在全国范围内看,郑州航空港的极化作用呈增强态势。在全省范围内,郑州市与全省的比值呈微弱的上升趋势,数值变化不大,基本在2.10上下浮动,说明郑州市在河南省的极化作用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明显。整体上看,郑州市与全国和全省的人均GDP比重数值一直变化幅度不大,说明扩散作用不明显。

2.郑州航空港区区域内的极化与扩散效应

1965年,威廉姆逊在其论文《区域不平衡与国家发展过程》中指出:在经济欠发展的时点上,区域经济不均衡程度较低;在经济开始起飞的初期阶段,区域差异逐渐扩大;当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随着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发达地区投资收益递减,资本等生产要素向欠发达地区回流,区域差距趋于缩小[4]。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其内部收入差距的变化能反映出增长极内部的极化与扩散度。图2为郑州市历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

图2 郑州市历年城乡人均收入比走势

从图2可以看出,除了在2003年有小幅上升外,2001年至2012年郑州市城乡居民收入比基本呈现较为平稳的下降趋势,说明城乡二元结构有减缓的趋向,增长极理论所预言的市场机制最终使经济发展从分化走向融合的局面可能会在将来出现。

3. 郑州航空港区与中原经济区的极化及扩散效应

在区域经济研究中,描述某种区域特征的可统计指标往往比较多,且这些指标又常常相互关联,给研究带来很大的不便。而实际上这些指标既不完全独立也不完全相关,这就需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找到几个新的综合指标,达到既减少数量指标又能区分区域间差异的目的[5]。

新的综合变量由原来的变量线性组合而成,即:

y1=u11x1+u12x2+……+u1pxp

y2=u21x2+u22x2+……+u2pxp

… … … … …

yp=up1x1+up2x2+……+uppxp

其中:y1为第一主成分,是新的综合变量中方差最大的变量,y2被称为第二主成分,是除y1外方差最大的新的综合变量;……yp是方差最小的新的综合变量。

变量选择方面,借鉴王晓雨在“中国区域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研究”一文的方法[6],选取2012年河南省18个地市的GDP、GDP年增长率、人口文化素质(用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人均财政收入、城市化水平(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银行贷款余额、居民储蓄余额、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9项指标,然后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获得标准化数据。其公式为:

根据标准化后的数据计算主成分,结果见表1。

表1 主成分计算结果

由表1可知,第一主成分的特征根为6.17,方差贡献率为68.61%,前三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4.98%,因此,前三个主成分的数值变化就可以基本代表前述9个原始变量的变化,同时求得载荷矩阵如表2。

表2 主成分载荷矩阵

从表2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在人口文化素质和人均财政收入指标中载荷较大,因此可将主成分1解释为劳动力素质指标;主成分2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化水平指标中载荷较大,因此可将主成分2解释为自我发展能力指标;主成分3在生产总值增长率指标中载荷较大,因此可将主成分3解释为经济增长活力指标。

最后,确定主成分权重,计算综合平均值。

从表3可以看出,郑州航空港所在的郑州市,综合得分远高于其他地市,充分说明了郑州市的极化效应是非常明显的。从分项得分看,郑州主要是第一主成分占了绝对优势,第一主成分为劳动力素质指标,郑州在这方面的得分遥遥领先。这一方面是因为郑州是省会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高于其他地区;另一方面,也与航空港区制定的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有关。高素质劳动力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以后郑州航空港区的优势会更加明显,极化效应会得到进一步体现,这种趋势可能会加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表3 主成分分值及综合评价

从扩散效应的空间方向来说,扩散效应的强弱和距离成反比,并且通常沿着铁路、公路等交通线输送,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因此,选择与郑州接壤的洛阳、焦作、新乡、开封、许昌5个城市,对郑州航空港的回波与扩散效应进行进一步分析。从表3的结果看,郑州市周边的地市占据了河南省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2、4、5、6位,开封市排名较为靠后,充分说明了郑州作为核心增长极,对周边地市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整体看,增长极附近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其他地区。而与郑州距离较远的城市,如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濮阳等城市,综合得分较低,充分说明扩散效应随着地域距离衰减。

为了分析郑州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用郑州市与周边地市的人均GDP比值来衡量郑州市近年来的发展变化情况,如表4。

从表4可以看出,自2001年至今,郑州市人均GDP与周边地市的比值基本呈下降趋势,数据变化不大。这与之前郑州市与全省人均GDP的比值发展趋势不太一致,说明了郑州市的极化效应与地域有着密切联系。在全省范围内,郑州市的极化作用在增强,但在周边区域,郑州市的极化作用呈下降趋势,说明扩散作用在周边区域占据优势。此外,从人均GDP的比值看,郑州与周边地区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走向融合的局面会最终实现。

表4 郑州市与周边地市人均GDP比值的历年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从地域上看,开封与郑州的距离虽然非常近,但两地经济发展的差距最大。2005年中原城市群规划中提到郑汴一体化的概念后,郑州和开封实现了电信同价,修建了郑开大道,2013年实施了金融同城,对开封的拉动作用是较为明显的。郑州与开封的差距虽然数值较大,但下降幅度最大,从2006年的2.89下降至2012年的2.39,这是其他的地市没有的。这充分说明,在政府出台一定的政策和措施后,可以预防增长极的回波效应的负面影响,防止区域差异扩大化。

三、结 论

从人均GDP的对比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的结果看,在全国范围内,郑州航空港的极化作用呈增强态势,在全省范围内极化作用较为平稳;从数值上看,郑州航空港的扩散作用一直不是很明显。从增长极内部看,2001年之后郑州市的城乡居民收入比呈下降态势,说明城乡一体化最终会在未来实现。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看,郑州与其他城市相比,综合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城市,极化现象比较明显;从郑州周边的城市看,郑州周边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城市,符合扩散作用随着距离逐步衰减的规律。根据国内其他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发展历程,以及郑州航空港目前具有的政策、区位优势等,可以预计郑州航空港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处于快速增长期,增长极的快速增长能够推动郑州市和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但可能会使其与偏远地区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会加剧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态势。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政府应早作安排,从制度上进行相对均衡的设计,一方面要对增长极进行适度的扶持,另一方面,也要在政策上对增长极腹地及偏远地区进行倾斜,以防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参考文献:

[1]资 娟.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中的区域增长极研究[D].湖南大学,2009.

[2]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管委会.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概要[EB/OL].http://www.zzhkgq.gov.cn/Port/jcq/zjgq/A617index.html.

[3]陈 凯.区域经济比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Williamson J G. Regional Inequality and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 Description of the Patterns[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July, 1965.

[5]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6]王晓雨.中国区域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

猜你喜欢
航空港增长极郑州市
打造『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创新实践
郑州市
郑州市创新推进“八大群体”入会工作
郑州航空港区庙后唐墓地部分墓葬
西海岸增长极
郑州航空物资流发展困境剖析及对策建议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郑州市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临空经济发展研究
以法治保障郑州航空港的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