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宁 姜学民
(青岛大学 商学院,山东 青岛市 266071)
传统贸易收支汇率理论的回顾与评析
——简论美国贸易赤字产生的原因
王海宁 姜学民
(青岛大学 商学院,山东 青岛市 266071)
鉴于我国遭受美国等国家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通过对贸易收支的弹性理论进行回顾与评述,指出用汇率工具分析贸易收支存在着缺陷,汇率升值不是贸易逆差产生的主要原因;运用多因素结构方法,分析了美国贸易逆差与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相关问题;最后简要提出了改善我国贸易收支不平衡的一些战略措施。
汇率;贸易逆差;马歇尔—勒纳条件;贸易收支
贸易收支汇率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假说。最初,在没有引进弹性的分析工具时,其内容是比较简单的。即:在国际贸易中,本币汇率水平的上升,将导致该国出口商品价格升高,价格上升导致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进而抑制该国商品的出口,最终引起本国逆差的增加或顺差的减少;反之,本币汇率水平的降低,出口商品价格下降,能够促进本国商品的出口,导致本国逆差的减少或顺差的增加。因此,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产生直接影响。其后,马歇尔等人研究发现,汇率对进出口或贸易收支的影响大小取决于以下条件:在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无穷大的前提下,若进口需求弹性与出口需求弹性之和绝对值大于1,则汇率上升不但可以引起贸易逆差,或减少原来存在的贸易顺差,而且影响效果明显;反之,若二者之和绝对值小于1,汇率上升不能起到影响贸易收支的作用。这就是著名的“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condition)。虽然后来不少学者如罗宾逊(Robinson)、梅茨勒(Metzler)等先后对“弹性学说”的内容做了一定的补充,但是“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核心思想仍没有受到动摇。
至今为止,许多人受上述理论根深蒂固的影响,认为一国的贸易收支的状况就是由于该国的本币汇率变化造成的。甚至在实践中,汇率工具已被某些贸易赤字国描述成“世界经济贸易不平衡”的罪魁祸首。美国把长期以来产生的贸易赤字归罪于人民币币值的低估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公开撰文批评人民币汇率机制。那么,汇率与贸易收支存在着何种关系?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一国的贸易收支的变化?
鉴此,本文针对传统的贸易收支汇率理论进行回顾,并就此加以评述,然后探讨了美国贸易收支产生的原因。希望就汇率对贸易收支的影响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部分文献研究显示,传统的贸易收支理论认为汇率的变动对贸易收支有显著的影响。Marquez以欠发达国家整体为对象,研究结果表明,马歇尔—勒纳条件得以满足,本币贬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贸易收支[1]。Krugman、Baldwin以及Mohsen Bahmani-Oskooee与Zohre Ardalani对美国汇率与贸易收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汇率贬值有利于改善贸易收支的结论[2-3];国内一些学者通过对我国贸易收支数据的分析,也基本上认同马歇尔一勒纳条件在我国是成立的,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贸易收支产生较大的影响[4-5]。
但是,传统贸易收支理论并没有得到广泛地认同,理论界对此的争议始终存在。包括弹性悲观论和不确定论两种不同的观点。
弹性悲观论认为,汇率变动不会对贸易产生影响或影响较小。持有这一观点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理论进行了反驳。从汇率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看,Dornbusch认为,如果贸易条件不变或汇率贬值后贸易条件改善,则贬值必定导致贸易收支改善。但是,贬值也有可能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因为虽然贬值后会使得贸易品对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使贸易品需求减少,但也会使本国实际收入降低,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作用方向正好相反,此时,贬值能否改善贸易收支取决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孰大孰小。在极端的情况下,收入效应可能超过替代效应,这时非贸易品需求下降,贸易收支在贬值后可能会出现恶化[6]。De Grauwe以及Sercu and Uppal也得出了与上述基本相同的结论。本币升值时,替代效应使该国减少贸易量以减少可能遭受的损失,但收入效应又使得他们增加贸易量来扩大收益;反之亦然[7-8]。综合来看,当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作用方向正好相反时,汇率波动由于微观个体的差异性而对整个国家的贸易没有显著影响。Cote借用远期汇率市场这一概念,分析了汇率对贸易的影响。他认为,如果考虑到远期汇率市场这一避险工具,那么供求双方事先就会利用从生产到贸易的时间差,针对汇率的变化达成将来按照约定汇率交易的协议,这样能规避生产周期较短的产品风险,以至于汇率变动对贸易不会产生本质的影响[9]。Ethier认为,在存在远期外汇市场可以完全套期保值的情况下,汇率波动对贸易没有负面冲击[10]。根据Ballmani-Oskooee的研究,发展中国家通过本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马歇尔—勒纳条件常常不成立,即便成立,金融体系的扭曲也使汇率的变动不能充分传导在出口商品的价格和需求上[11]。Dornbusch认为即使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引入回归预期本身就能在本币贬值时导致货币扩张,进而对贸易差额发生有害效应。在回归预期条件下,货币扩张降低了国内利率,这将刺激总需求和增加进口,而这又抵消了出口的增加使贸易差额恶化。因此,即使马歇尔一勒纳条件成立,贸易差额是否恶化将取决于总需求对利率的反应和预期的弹性[12]。谢建国、陈漓高、姚枝仲等国内学者通过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出了人民币汇率与贸易收支相关性不大,或者说,贸易收支的变化与其他因素更有正相关性[13-14]。
不确定论者认为,汇率变动对不同国家贸易净额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因而是不确定的。他们发现,不同的样本受汇率的影响各不相同,差别较大,甚至对同一样本进行检验,却得到了相反的结果。比如,Wilson对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国进行研究,仅发现韩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满足ML条件[15];Chua和Sharma对韩国、菲律宾、泰国、新加坡进行研究,发现本币贬值只对菲律宾的贸易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对其他国家效果不明显[16];Boyd以八个OECD国家为研究对象,发现其中五个满足ML条件[17]。Upadhyaya和Dhakal检验了8个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仅墨西哥币值贬值能在长期内改善贸易收支[18]。
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是否产生影响,90余年的争议至今仍没有结束。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研究方法的差异,比如,研究选取的贸易品种样本不同,时间序列数据段不同以及大部分时间序列数据的非稳定性等,都有可能使实证的结果存在谬误回归。二是由于研究对象不同,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差别很大,研究结论可能得到相反的结果。虽然该理论在质疑的过程中得以补充和发展,但可以明确的是,这种质疑本身恰恰表明了传统理论的不完整性和缺陷性。弹性收支理论自身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基本表现为三大方面:
其一,它只强调汇率的价格效应,而忽略了汇率变动可能导致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差异。比如,上文提到的De Grauwe、Sercu and Uppal、Dornbusch都从这一角度阐述了使用汇率解释贸易收支的不足之处。麦金龙(McKinnon)认为,当一个债权国或债务国(其债权或债务数额越大越显著)汇率变动时产生的财富、收入和支出效应,远远高于汇率变动的替代效应(即弹性效应),对于债权国而言,汇率升值不仅不会降低本国贸易顺差,反而会增加;贬值不仅不会增加本国贸易顺差,反而会减少。原因是对债权国而言,本币升值意味着以本币计算的大量外币资产财富下降,其国内消费和投资支出相应下降,进口不增反减,贸易顺差可能进一步扩大;反之,本币贬值意味贸易顺差可能进一步下降[19]。
其二,弹性收支理论忽略了汇率波动对进出口商品价格传导的弱化作用。在有关汇率的价格传导效应理论中,主要是从汇率波动对进出口价格的传导机制人手,分析了汇率波动对贸易收支影响起着弱化作用。研究发现,汇率波动并非对进出口价格完全传递,而是存在着不完全传递效应。Goldberg和Knetter的研究表明汇率变动对美国进口商品的价格传递大约是50%[20],Dornbusch在假定工资呈现粘性,行业内厂商数量保持不变,没有进入和退出的条件下,证明了在一般情形下,外生性名义汇率变动对进、出口价格的传导率均小于1,即使满足马歇尔一勒纳判定条件,汇率贬值仍然不能有效地改善贸易状况的可能。他依据竞争强度和进口比例研究了汇率波动对价格的影响,指出行业竞争程度越强、进口在总销售量中所占比重越大,价格对汇率越敏感。反之则越小[12]。这是因为,竞争程度越激烈,价格竞争优势越明显。但从一个较长的历史范畴考察,差异化产品营销的比例会不断提高,非价格竞争将逐步降低,使汇率波动对价格的传递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小。至于出口产品过于集中于某一市场,同样会引起价格的过度竞争而不可避免导致汇率变动对价格较强的传递效应,而拓展多元出口市场会降低这种效应。另外一些学者从沉没成本的角度分析了汇率传递的不完全性。由于事前外国企业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存在一定的沉没成本,并不是所有的国外新进入者都会选择退出,这将会使现行变化的汇率和进口数量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连续性,表明了汇率变化对贸易收支影响作用的减弱[21]。
其三,弹性收支汇率论的又一缺陷恰恰就是用单一变量(即汇率)来解释复杂的贸易现象及收支状况。实际上,影响贸易收支的因素是多边的。在国际经济、贸易、金融日趋复杂的背景下,贸易收支的影响因素应包括多个方面,价格、收入、产业结构、国际货币的影响度(美元)、贸易结构等等都会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作用。而作为价格理论(产品价格、汇率、工资、利率等)之一的汇率论也只是一种分析方法而已,它对贸易收支变化的解释显然是不全面的。即便仅考虑影响价格的因素,也是很多的。除了汇率之外,要素效率、要素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规模化经营的程度、品牌与质量、产业链环节等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决定着产品价格水平的高低,进而影响一国的贸易收支状况。首先,要素成本是构成价格的主要因素。资源价格、资源的使用效率、规模化水平的高低等都会对要素成本产生影响(在此不考虑汇率变动对进口资源成本的影响)。比如,即使一国本币升值,只要要素效率提高的幅度高于币值升值的幅度,该国的出口步伐也不会因此停滞。其次,非要素成本因素往往对产品价格产生影响。名牌、高质量的产品往往采取高价格策略;处于产业链高端的国家或企业比处于低端环节的国家或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由于具备较强的产品竞争力和较强的卖方议价能力,它们不会因汇率波动而降低价格。
汇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环境和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背景下,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有差别的。就经济环境与背景而言,汇率论更适合于指导简单贸易环境的贸易行为,就像提出该理论的20世纪20—30年代的世界经济背景。不过,在当今全球经济、金融体制、价格机制(包括汇率形成机制)异常复杂的形势下,贸易收支的产生同样也是复杂多变的,除汇率因素之外,存在着其它多种因素都会或多或少地左右着贸易收支的变化。同样,美国贸易逆差的的产生,也并非完全由汇率因素所导致,更不是人民币汇率低估引起的。实际上,在我国大规模出口以前,美国早已出现了贸易赤字的问题。美国的贸易收支不平衡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现行制度
当代国际货币制度的最大特征就是美元本位制,美元是世界各国的最主要储备货币和交易支付货币。假定世界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世界货币的生产者或提供者(主要是美国等国),另一部分是世界货币的接受者(其它国),那么,后者为满足国际交易支付和干预外汇市场的需要,必须持有大量的美元储备。而要持有或增加外汇储备,就必须对货币储备供应国维持一定的贸易顺差。此时,货币供应国必然是贸易逆差,否则货币储备便无从产生或增加。美国作为主要储备货币供应国,相对世界其他国家,其贸易收支必定是逆差。
美元本为制的主要特征是美元为主权货币,作为货币主权国,美国可能为追逐本国利益滥用货币操纵权。美国过度消费和大量举债行为所导致的巨额赤字,与它是美元生产者有极大关联性,因为美国可以无限制的大量印刷几乎无成本的纸票来换回它所需要的资源和商品。当然,美国在获取铸币税好处的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贸易逆差的后果。不仅如此,自20世纪70年代里来,美元货币流动性泛滥日趋严重,加剧了国际资本市场包括汇率市场的动荡。在美元本位制下,汇率浮动越是频繁,其它国家对美元储备的需求越多。除非消除现行的国际货币体制,否则,美国总体贸易逆差和其它国家的贸易顺差都不会消失。总之,现行的国际货币体制部分地解释了货币制度的主导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与从属国(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状况。
(二)国际产业分工与贸易结构格局
目前,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内容之一,就是战后至今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的整体转移和调整,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以“模块化”为基本特征的产业链条的转移。前期的产业转移路径遵循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及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梯次转换升级方式。这些国家依次分别生产知识与技术密集型(包括金融服务业)、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品。后期则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全球布局产业链条的分工环节。产业分工的格局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它决定了一国的产业结构和产业链条中的位置,继而决定该国的贸易结构。以美国为代表,它们拥有产业价值链中的核心部分,把产品设计、物流、销售等利润较高的环节留在母国,而把利润较低的且资源消耗大、污染环境的制造业环节转移到相对落后国。
既然美国处在产业链条的高端位置,获取产业中的大部分利润,为何存在贸易逆差?从国际产业分工和贸易结构的视角考察,原因大致有二:
其一,为继续维护产业链高端的垄断位置,进而抑制其它国家发展的政治经济目的,美国极力限制高新技术与产品的出口,并阻挠它国进入美国的资本、能源等重要市场,导致收入增加较少。同时,它所需要的大部分生活用品从其它国家进口,引起支出大为增加。两相比较,后者的支出远远高于前者的收入,贸易逆差自然而生。所以,解决美国贸易逆差问题需从贸易结构入手,要遵循产业分工的客观规律,增加高新技术与产品的出口,以及开放金融、科技等行业股权投资市场。
其二,美国虽然依然垄断着主要的核心技术与高科技产品,但近20年来的创新能力日渐枯竭也是不争的事实。后进国家通过学习和模仿的“后发优势”使得它们在某些领域已逼近美国。美国曾企图借助金融创新占领产业制高点。但没有持久技术创新推动的实体经济,无法支撑金融泡沫,最终不可避免的爆发了次贷危机。随着美国技术创新枯竭,而大部分传统产业又已转移到国外,导致美国高企的失业率和贸易逆差。由此推论,部分发展中国家,将在很长时间里保持贸易顺差,而美国维持逆差的局面也将持续下去。但是无论如何,这一事实无法改变:美国的贸易结构是通过全球资源配置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虽然形式上表现为贸易逆差,但却获得了更大的利润。
就中美两国而言,中美两国的产业分工、所处的产业链环节及其相应的贸易结构是不同的。美国无论在整体产业体系、还是在产业链环节上都处于分工的高端位置;而中国则处于低端位置,两国的产业分工和产品种类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中国的比较优势为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美国的比较优势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和高科技服务业。中国向美国输出产品是产业、产业链分工的必然结果,它满足了美国无法在国内继续生产但又是日常必需品的市场需求。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贸易结构,对于中国而言,体现贸易结构变化最直接的表现是不断涌入我国的来自于发达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随着市场与开放、产业调整的不断深入,中国的贸易结构逐步从出口初级产品,转向利用廉价劳动力和日益丰富的资本从事出口加工制成品的贸易;美国经济逐步由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和研发行业,其生产制造环节也转移并且逐步集中于中国等各新兴工业化国家。鉴于中美两国在贸易结构上的互补性,中国对美出口主要是低附加值的产品,即使人民币升值,也绝对不会改变美国的比较优势,因而不能解决两国之间的顺差问题。根据李稻葵、李丹宁的实证研究,中美贸易余额变化的43.7%由世界贸易结构所带来的[22]。
从理论上讲,如果两国彼此放开市场,实行自由贸易,就不会产生较大的贸易差额。而事实上,美国却限制高新技术和产品对华的出口。历史上,美国曾通过“巴统协议”(从1949年到1994年),对中国等国家实行出口限制。之后,又制定了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19个国家的新限制。从2007年开始,美国把中国单列出来,实施更为严格的出口管制。比如,2003年前后,中国进口的高技术产品18%来自美国,但目前却只有7%左右。如果美国在技术贸易中能够进一步放宽出口管制,特别是放宽对华高技术出口管制,中美贸易会有更加平衡的发展。
(三)低储蓄率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储蓄―投资缺口理论,一个国家的经常项目等于储蓄与投资的差额,即:CA=S-I(其中CA、S和I分别表示经常项目、国民储蓄和国民投资)。当国内投资I大于国内储蓄S时,该国经常项目将会恶化,出现贸易逆差。由于较低的本国国民储蓄率不足以为本国的投资提供足够的资金,因而需要从其它国家借入储蓄;反之亦然。目前有许多经济学家和学者赞同这一观点[22-23]。
美国的储蓄率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几年连年为负,近年来虽提高至6%左右,但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与低储蓄率相对应的是,美国多年来消费率一直维持在70%的水平。数据表明,在1990年代以后,美国储蓄率显著下降的同时伴随着财政和贸易“双赤字”的显著上升,特别是贸易赤字的上升。
美国的低储蓄率和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和民间消费,是造成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又一重要因素。斯蒂格利茨曾指出,贸易赤字代表宏观经济的失衡,美国今天的高贸易赤字正是源于国内储蓄太少—家庭储蓄为负和巨额财政赤字。解决美国贸易失衡问题的根本措施不是让美元汇率相对贬值,而是在于从根本上改变美国长期举债无度、寅吃卯粮的做法,转变为量入为出、增加储蓄。IMF数据显示:美国国民储蓄率如能提高1个百分点,其经常项目逆差将会减少相当于GDP总额的0.5%。根据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的推算,如果美国储蓄率恢复到8%至10%,其消费需求将下降6000亿至8000亿美元。
美国个人储蓄率是否会持续走高?人们对此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美国增加储蓄只是一种暂时的被迫行为,一旦经济好转,他们又会重拾高消费的模式。另外有些人(例如,美国财长蒂莫西·盖特纳)认为,这次危机教训将影响深远,高消费不可持续,美国人的消费将回归理性[24]。从历史看,在美国历次经济周期性调整过程中,储蓄率上升后又会恢复到危机前的平均水平。现在的储蓄率的上升,明显受到危机的冲击和政府应对危机所提供的一次性补贴性收入政策的短期影响,但由于美元的国际货币的地位没有变化,一旦美国经济走出危机的阴影,储蓄率将不会变化太大。同时,国内消费大多依靠进口,这些产品需求弹性较低,这会制约储蓄率的上升。如果上述判断正确的话,那么美国的储蓄问题将会影响到贸易收支的改善。
与美国低储蓄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多年来一直维持较高的储蓄率。尤其是2002年以后,中国储蓄率快速增长,表现为居民储蓄平稳增长,企业储蓄上升明显。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8年前后,中国的储蓄率大约37.5%左右,到2007年,上升为49.9%,2008年竟达51.3%,近年来年随有所降低,仍达到49%,这一比例已处于全球范围的最高水平。根据储蓄―投资缺口理论,中国贸易顺差在一定程度上与本国的高储蓄率有关。加之美国的低储蓄率,又加重了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对于中美贸易逆差,研究表明,2000年至2005年间,由于美国储蓄率大幅降低,中美贸易余额变化的95.45%由中美储蓄差所带来的,其中美方因素则占总体的78.11%[22]。虽然,人民币汇率的连续升值确实也影响到本国的贸易顺差,但蹇芮和曾译莹(2011)的实证研究显示,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对中美贸易额影响作用并不大[25]。
总之,美国贸易收支的不平衡是由以上三种因素共同促成的,它包括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即作为世界主要货币和储备货币的美元本位制;包括了中美两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在全球产业链布置中所处的位置和环节以及由此产生的贸易结构;也包括了中美两国现行的生活方式,即储蓄和消费的行为模式。而汇率并不是影响贸易收支不平衡的关键因素,更不是唯一因素。上述分析也表明,美国至少在短期内是无法解决其贸易逆差问题的。
通过对传统贸易收支理论的回顾与评价,以及对美国的贸易收支不平衡现状原因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结论:
1、理论上,传统的贸易收支理论从创立后至今始终饱受争议。悲观论、乐观论和不确定论三种观点的交锋,反映了这一理论并不能准确地把握汇率与贸易收支的相应关系。虽然汇率会影响贸易收支,但传统理论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它只强调价格效应(替代效应),而忽视收入效应;它以汇率的完全传递效应作为假设条件,而忽略了实际中的汇率不完全传递的效应;它强化单一因素(汇率)的作用,忽略了多因素的影响。它无法解释历史上一些国家本币升值后出口继续增加,而另外一些国家本币贬值后仍存在贸易收支继续恶化的现状。
2、影响贸易收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价格、收入、产业分工与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国际货币制度和储蓄率水平等。而且,汇率也只是影响价格的一个要素。美国贸易逆差与人民币汇率的相关性并不高。美国贸易逆差形成的真正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在于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及人们所崇尚的美元本为制;二是在于现行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导致美国消费品进口支出与高新技术和产品的出口收入不平衡;三是在于美国的低储蓄率满足不了投资的需要。
3、虽然人民币汇率不是造成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因素,但过度波动会对我国经济造成一定的、起码是短期的冲击。人民币汇率体制的改革,应如国内其它目标改革一样,实施“渐进式改革”的思路,以避免汇率的过分波动对以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低产业链环节的我国经济活动产生消极的冲击。
[1] Marquez J.Bilateral trade elasticities[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0,72:70-77.
[2] Krugman,A.0.,R.Baldwin.The Persistence of the U.S.Trade Deficit,Brookings[R].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87,18:1-56.
[3] Mohsen Bahmani—Oskooee,Zohre Ardalani.Exchange Rate Sensitivity of U.S.Trade:Evidence from Industry Data[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2006,72:542-559.
[4] 李海菠.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关系[J].世界经济研究,2003,(7):62-66.
[5] 卢向前,戴国强.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1994—2003[J].经济研究,2005,(5):31-39.
[6] Dornbusch R.Exchange rates and fiscal policy in popular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5,65(5):859—871.
[7] De Grauwe,P.Exchange rate variability and the slowdown in growth of international trade[R].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Staff Papers,1988,35:63—84.
[8] Sercu,P.,R. Uppal.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A general—equilibrium analysi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3,47(3):429—441.
[9] Wilfred Ethier.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Forward Exchange Market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3,63(3):494-503.
[10] Cote.A.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and trade: A survey[R].Bank of Canada,Working Paper 94-5,1994(5).
[11] Bahmani—Oskooee,M.Devaluation and J—curve;some evidence from LDCs Errata[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9,71(12):553-554.
[12] Dornbusch R..Exchang rates and pric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7,77:93-106.
[13] 谢建国,陈漓高.人民币汇率与贸易收支;协整研究与冲击分解[J].世界经济,2002,(9):27-34.
[14] 姚枝仲.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J].世界经济,2003,(3):12-15.
[15] Wilson Peter.Exchange rate and the Trade Balance for Dynamic Asian Economies—Does the J-curve Exist for Singapore,Malaysia and Korea[J].Open Economies Reviews,2001,12(4):389-413.
[16] Chua and Sharma.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Price and Exchange Rates on Trade Flows in East[J].AsiaAsian Economic Journal,1998,12(3):253-271.
[17] Boyd D.Real Exchange Rate Effects on the Balance of trad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1,6:20l-216.
[18] Kamal P.Upadhyaya,Dharmendra Dhakal.Devaluation and the trade balance:estimating the long run effect Applied[J].Economics Letters,1997,4(6):343-345.
[19] Ronald I.McKinnon.Why China Should Keep Its Exchange Rate Pegged to the Dollar;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from Japan[EB/OL]. http;//WWW.stanford.edu/mckinnon/papers.htm,2006,(07-l8).
[20] Goldberg Pinelopi and Michael Knetter.Goods Prices and Exchange Rates;What Have We Learned?[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35:1243-1292.
[21] Baldwin.R..Hysteresis in trade[J].Empirical Economics,1990,15(2):127-142.
[22] 李稻葵,李丹宁.中美贸易顺差;根本原因在哪里?[J].国际经济评论,2006,(9):13-16.
[23] 斯蒂格利茨.2006年3月6日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举行的研讨会的发言.
[24] 张永军,刘向东.美国个人储蓄率不会持续升高[P].中国发展观察,2010-03-11.
[25] 蹇芮,曾译莹.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对进出口的影响—基于中美贸易的实证研究[J].时代金融,2011,(30):82-83.
责任编辑:胡燕京
Review and Evalu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Trade Balance and Exchange Rate and the Causes of the U.S. Trade Deficit
WANG Hai-ning JIANG Xue-min
(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China )
In view of the pressure arising from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RMB exchange rate demanded by the U.S. and other countrie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drawbacks in the of analysis of trade balance by the exchange rate tools, and fi nds out that exchange rate is not the main cause of trade defi cit. Bu using the multi-factor struc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ed factors of the U.S. trade defi cit and changes of the RMB exchange rate, stressing that the U.S. overestimates the trade defi cit with China. Finally, it briefl y discusses some strategic measures for improving the China's trade imbalance.
exchange rate; trade defi cit ; Marshall-Lerner condition; trade balance
F740.4
A
1005-7110(2014)06-0103-07
2014-09-23
王海宁(1966-),男,山东烟台人,青岛大学商学院市场学系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人力资本。姜学民(1948-),男,山东烟台人,青岛大学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生态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