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娟
《儒家思想与中国当代伦理》简评
陶文娟
具有明显伦理本位特征的儒家思想,两千多年来在中国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致中国当代伦理仍与儒家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近十余年来,关于儒家思想与儒家伦理,学术界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代表性著作如杨清荣《经济全球化下的儒家伦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黄慧英《儒家伦理:体与用》(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三联书店2013年版)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儒家伦理和儒家传统思想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但是探讨儒家思想与公共伦理及生态伦理的研究成果却并不多见。苑秀丽与何小玲合著的《儒家思想与中国当代伦理——以公私观和天人观为核心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1月版) 一书,直面现实,勇于探索,对这一论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通过详实的资料和深入的论证,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有所推进,在一些问题上不乏创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就笔者所见,该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立足传统,贯通古今。自“五四”喊出“打孔家店”以来,在很长的时间里,儒家思想都是受到批判和否定的。直至今日,认为儒家思想与当代社会发展格格不入的仍大有人在。本书在儒家两千多年发展历史的大前提下,既梳理了历史上儒家公私观和天人观的内涵与特征,也对这两大思想资源在当代的发展及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试图寻找儒家传统在当下“返本开新”的现实意义与可能性。
上编从儒家公私观切入,首先对儒家公私观的早期发展历程、基本特点,做了细致的梳理。但作者讨论的重点则是1949年公有制确立以来,直至最近30年公私关系的新变化和新发展。从学术的角度看,这是在对儒家公私观的演变进行贯通古今的考察,但作者的落脚点却是“当代公共伦理与公私关系的重建”。下编从儒家天人观切入,首先分析全球化的当代生态危机,及儒家思想对全球生态危机的意义,并围绕天人观、和为贵、顺时节用、诗教等多个命题,讨论了儒家思想中所包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以“天人观”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与现代生态伦理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终的目的则在“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这样的思考显示了重视民族固有传统,贯通古今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学术追求,与有些学者只把儒家思想作为僵死的历史产物,或简单地对之加以否定的做法,是全然不同的,因而颇能发人深思。
其二,视野开阔,思路清晰。儒家文化历史悠久,自“五四”以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出现了明显的断裂。本书正是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背景下,对儒家思想与中国当代伦理之关系展开探讨。所研究的问题,不仅包括儒家公私观和天人观的基本内涵,对于这两大思想资源在近代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变化的梳理和把握,更是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作者能在广阔的视野下,综合各学科知识,对儒家思想在中国当代的发展与新变做出细致的考察,深入思考相关的现实社会问题,探究其发生的历史文化根源与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如第二章“公有制的确立对公私关系的影响”,分别讨论了延安时期确立的“大公无私”的社会主义道德理想、建国初期开始实行的公有制与新的公私矛盾、人民公社时期“公”对“私”的挤压、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从“斗私”到“兴公灭私”的转变等问题,并结合历史以及相关社会政治事件等,从多角度、多侧面对传统公私观在毛泽东时代的新变化、新发展的脉络做了系统的梳理,思路清晰,也很有说服力,从一个侧面很好地揭示了儒家思想与当代公共伦理的内在关系。
在下编关于儒家天人观与生态伦理的探讨中,作者的眼光更扩展至全球。首先对二十世纪以来世界最著名的十大环境公害事件,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世界各国普遍发生的严重社会公害事件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前提下,讨论儒家天人观与生态伦理的关系问题,就有了一种全球化的广阔视野。因此,下编中对儒家“生生不已”“万物一体”及“践仁知天”等思想与生态伦理关系的论述,对“和为贵”“顺时节用”“诗教”与生态伦理关系探讨,就与只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儒家思想的思考有了本质的不同,也使儒家思想与当代生态伦理的关系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其三,直面现实,勇于开拓。学术探讨不应该仅仅成为象牙塔中的智力游戏,中国传统学术历来也讲究经世致用,重视批判精神。本书不仅继承了这一传统,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而且在当代伦理重建方面也做了很好的探索。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官员贪腐与环境污染问题,到目前为止已经成了两个最大的社会问题。这两大问题也已直接影响到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本书的学术思考,虽然起点是儒家思想,重点在儒家思想对当代伦理重建的意义和价值,但实际上,全书正是从这两大现实问题出发,有的放矢,有为而作。
如作者在第三章“公私矛盾的新变及其不良影响”一节中指出,公器私用、公产私化等社会现象,“折射出来的是极度扭曲、‘大私无公’的公私关系。它使公私关系在经济领域的对立空前尖锐化,并加深了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了明显的负作用,严重影响到了中国社会的正常发展。从文化的角度看,它也使得公私关系的乌托邦——大公无私等理想追求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中国当代的公私观已经到了亟待调整的时候。”因此,书中相关的论述,其实都是由当前异常尖锐的社会现实问题引发,也是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的。目的则在寻求解决的办法,而作者在上编最后得出的结论:“中国今天正在经历的、并需要人们进一步加以推动的是把立国之本由抽象的‘公’转换为具体的‘私’,使公和私在各自的领域都能得到健康的成长。这不仅是传统政治文化和道德文化的主题之一,是现代社会运动的基本支点,也是公私关系重建的必由之路。它在塑造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此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对现实的关心,对民族复兴的殷切之情,见于字里行间。
又如生态伦理问题,在我国长期以来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文革”期间,我们崇尚的是斗争哲学,不仅与人斗,也与天斗、与地斗。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成了重点,但“与天斗、与地斗”的思想在经济指标的驱使下,演变为对自然生态的肆意破坏,而且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近年来日趋严重的雾霾,即是其恶果之一。本书下编第五章,对二十世纪以来全球生态危机,尤其是中国生态危机的状况做了全面的回顾,发现“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从地面土壤、水系、生物植被到海洋与空气遭到了历史罕见的破坏,达到生态自身难以恢复的再生性的边缘。”本书下编的思考和写作,也正是立足于这样的现实背景有感而发。作者指出,“生态问题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环境保护问题,而是一个包裹着重大的政治、伦理、文化各方面的整体系统问题。”而本书对儒家思想与生态伦理的研究,正是立足当前生态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对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的反思,作者的看法,与以往学者们重视道家和佛家生态智慧,以为儒家还是人类中心主义,只是与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略有不同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作者不仅在儒家传统中发现了丰富的生态伦理资源,并认为这些思想资源对解决当下中国乃至世界生态问题,有其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本书对官员贪腐和生态污染两大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与当前党中央对反腐败和生态文明的重视,在思想认识上也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作者从现实问题出发,在儒家传统智慧中寻求中国当下吏治和生态问题解决之道的探索和开拓精神,体现的是中国学术经世致用的传统,值得高度肯定。
儒家思想与当代伦理是一个相当复杂和深刻的论题,该书选择主要从公私观和天人观切入,也就意味着书中对其它方面的论题暂时不会涉及。因而,在论题的系统性方面略有不足,但诚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的那样,“希望我们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对其它有意义的论题做进一步的讨论”。我们衷心地期待着作者“进一步”讨论这一论题的著作面世。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