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学会 潘泽生 徐义文
领悟绿色教育理念 建构生态课程文化
——基于武汉市武昌区中小学校实施绿色教育的思考
■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学会 潘泽生 徐义文
编者按
纵观我国绿色教育的探索实践,可以看出,绿色教育已发展为区域整体综合性的教育改革范式。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学会在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择机构建“区域绿色教育与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共同体”,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全面推进区域性绿色教育与学校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当称“敢为人先”。为此,本刊特别组织了一组相关稿件进行宣传和推介。上期我们已从学校文化建设的宏观层面选择刊发了七篇相关文章,部分地呈现了他们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由于学校文化建设最终必然要落位于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因此,本期我们选择了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学会潘泽生、徐义文的《领悟绿色教育理念,建构生态课程文化》等五篇稿件,侧重从课程文化建设的角度,进一步展示武昌区绿色教育的实践探索。期望大家在分享武昌区“区域绿色教育与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成果的同时,认真思考,并和武昌教育同仁一起共同为繁荣武汉教育的品牌建设、提升武汉教育的质量、促进武汉教育的发展出谋划策。
绿色教育的倡导者、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局长王兴文在2014年武昌区教育系统党政工作部署会上,作了题为《坚定绿色教育发展思路,倾力打造“学在武昌”品牌》的工作报告。该报告提出了“构建绿色教育体系还有漫长而艰辛的路程”的问题,笔者力图依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武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对该问题作一点探究性的认识与思考,以求教育工作同仁的斧正。
绿色教育发端于20世纪后期欧洲的“绿色环保”运动,在1992年联合国召开的绿色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绿色教育的内涵从环境教育拓展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渐加快,一个安全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源自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跨学科环境教育研究课题——绿色教育,也因其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与关爱而焕发出了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我国,绿色教育起初仅在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试点运作,其研究仍局限于环保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层面。2001年,著名教育家、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才正式提出“绿色教育”的研究命题。他在题为《现代教育的绿色、人文、科学》的发言中,明确提出了“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人文交融生绿”的观点,并先后在《高等教育研究》和《教育研究》上发表文章,积极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交融的绿色教育。从此绿色教育日渐受到重视,不同教育领域的学者也纷纷发表自己对绿色教育的理解。东北师范大学教授苗以农等学者认为绿色教育就是呵护生命的教育,强调教育重在关照生命。而陈立红等学者则将绿色教育定位为尊重学生天性,促成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境界。
在专家学者展开探讨的同时,国内一批中小学校或整体或局部开启了绿色教育的实践研究。党的十六大更是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确立了科学发展首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对绿色教育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要以学校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部业已开启了绿色评价的相关试点工作,在与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理念两相契合的同时,也给绿色教育的深入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中国教育学会则在突显“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战略主题的基础上,率先成立了专门的绿色教育研究会,并进一步推出了“绿色校园建设实践研究”的研究项目,进一步强化对绿色教育研究的推动与指导功能。
2008年,武昌区教育局率先在武汉市提出“践行绿色教育,提升教育质量”,极力反对并阻止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来提高教育质量的路径与方法,并以改革教育评价为突破口,建构绿色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推行全方位、全学科、全过程评价的评价方式与策略。
2012年,基于国家基础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基本精神,基于武昌区十多年课程改革的基本经验和教育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武昌区教育局进一步确立了推进绿色教育的发展思路,从绿色教育质量评价延展到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促进武昌教育的均衡发展与特色发展,推进教育公正与公平,从而使各方面教育工作有了新的成绩,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优势。“践行绿色教育”已成为武昌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如何全面认识、深入理解、准确把握绿色教育的基本理念,如何全方位推行绿色教育,以形成“学在武昌”新的教育品牌特色,成为武昌教育发展的新问题。
基于此,武昌区教育局2013年启动了《区域性绿色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以课题为抓手,全面推进绿色教育;又在2014年初的年度工作报告中,适时提出了“全面构建绿色教育体系”以期“创新教育模式,整体提升教育质量,进而推动武昌教育优质、均衡、持续、健康、和谐发展”。基于此,武昌区教育学会择机构建“区域绿色教育与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共同体”(九个课题,中学5个,小学4个,其中4个在中国教育学会立项,5个在武汉市教育学会立项),期盼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进一步理解并丰富绿色教育的基本理念,探究构建绿色教育体系的路径与策略,获得整体提升教育质量的新成果。
绿色象征着自然和生命、活力与和谐、健康与发展,寓意着教育的根本原则就在于遵循人的自然成长规律,尊重人的自然天性与个体差异,提升受教育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促进受教育者健康成长。
绿色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绿色教育专指自然环境保护教育。广义的绿色教育则指教育者从以生为本的理念出发,遵循自然法则,构建适应生命成长需求的教育生态体系,促进每一位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健康发展。这一体系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一是生本。即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的发展状态是检验教育价值的唯一标准。二是生命。即生命是人的生存基础,发展是生命的延伸,生命的价值在于对人类的贡献;教育基于生命,教育为了生命,教育在生命中。教育的最高原则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与关爱,教育的最高价值追求是促进生命健康成长,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三是生态。即教育的环境充满和谐,教育的内容充满生机,教育的方式充满活力。
基于以上界定,绿色教育可拓展出以下基本理念:
一个核心
以生为本。以人为本是人类的普适价值观和方法论,以生为本则是这一价值观和方法论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从这一理念出发,教育即生命,学校教育的最高价值是“为了每一个生命的健康成长”,教育者的最高行为准则是:关注本体,关爱生命、遵循规律、促进发展。学生健康发展的状态是检验学校教育的唯一标准。从这一理念出发,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的基础教育必须是人性化的,更是个性化的;不仅要关注共性的发展,更要注重个性的培育。
两个融合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教育的内容是生命成长的机能,犹如绿色植物靠阳光、水和养料。优质的教育内容必须是科学和人文的融合。“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人文交融生绿”,这是杨叔子先生是针对当前我国教育现实中重科学、轻人文的弊端而提出命题。人类的最大危机是教育危机,而教育的最大危机是教育价值的扭曲与流失。教育的首位价值是人的信仰、价值观、世界观教育。所以,科学与人文不可缺失,也不可割裂,否则,不利于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
五个发展
全面发展。即国家教育方针所规定的和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是面向受教育者全体共性的教育目标,以期整体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但是就面对受教育个体生命发展状态而言,仅此标准还是不足的,还需要确立有利于培养个性化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
个性发展。人虽然具有共同的生命体征,但是其个体的生命特征又是千差万别的。优质的教育不仅要着眼于共性的培养目标,更要关注个性及其特长的培育。
自主发展。这是依据教育即生命的理念,基于学生的发展状态提出的教育要求。生命成长无疑需要外在的培育,而最根本的还是靠生命本体的机能。因此,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激活生命本体的内在机能,使其不断产生自主发展的需求和动力。
健康发展。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生命体的健康状态,即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高尚的情操、聪明的智慧、创新的能力、强壮的体魄。
可持续发展。即教育不仅要着眼于学生的当前,而且要顾及他们的未来,有利于终身的发展。
以上五个“发展”的提出,针对的是应试教育的弊端及恶果,旨在呼唤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深化改革,坚决摒弃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中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绿色教育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教育思想。绿色教育是践行党和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的创新性范式。素质教育是基于我国的教育方针,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从教育目标的视角提出的。绿色教育则是从教育的路径和方式上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具有针对性地挑战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
上述的分析可以证明,诺亚方舟、巴别塔不过是神话,与此同时,整个《创世纪》都是神话。既然是神话,为什么人们会信以为真呢?
绿色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理论新发展与实践的新探索。绿色教育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人类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人力资源的发展,而人力资源则要靠人的生命的健康成长才能得到优化。人口众多,是中国社会显著的特点,也是优势。通过优质的教育,使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命质量不断提高,生命的价值得到最充分的实现,中国梦的理想才能得以实现。
绿色教育促进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创新。绿色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它注重责任精神、思维方式、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个性特长的培养,因而势必促进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与学的方式、策略的改善。绿色教育融入实施新课程体系的全过程,势必促进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深化改革与持续发展。
绿色教育更强有力地挑战了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遵循规律、遵守规范、充满活力、持续发展”是绿色教育倡导的教育行为准则。绿色教育坚决摒弃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行为;学生的情操是否高尚,身心是否健康,生活是否愉悦,是教育行为端正与否的评鉴标准。绿色教育倡导的教育质量是绿色的质量,即生命的质量,生活的质量,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质量。
纵观我国绿色教育的探索实践,绿色教育已发展为学校整体综合性的教育改革范式,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全面推进区域性绿色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当称“敢为人先”。综合各地开展绿色教育的路径,作为一个教育生态的体系,其基本构件如下:
1.绿色环境。绿化自然环境,让校园洋溢青春的光彩;绿化人文环境,让师生焕发生命的活力。
2.绿色德育。绿化心灵,让每一个生命闪光。绿色德育的教育目标:能识别,会选择,抗污染,拒腐蚀。绿色德育的基本教育形式是开展绿色主题教育活动,如绿色春苗、绿色天使、绿色卫士、绿色志愿者等等
3.绿色课程。国家课程融入绿色教育,地方课程选择绿色科目,校本课程彰显绿色特性。
4.绿色课堂。绿色课堂是生命的课堂,绿色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绿色课堂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堂,绿色课堂是促进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的课堂。
5.绿色园丁。在绿色校园中,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是园丁,每一位园丁都要受到尊重与信赖,每一位园丁都有自主发展的平台,每一位园丁的幸福指数都会不断提升。
6.绿色管理。人性、民主、公平、公正是绿色管理的基本原则。绿色教育呼唤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方式的创新、管理策略的创新。
依据绿色教育的核心理念,各构件都应从理论上进行拓展,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从而给我国现代基础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新鲜的成功经验。
绿色教育的体系架构的基本构件都属于学校文化建设的范畴,都注入了绿色生态的特征,是实现绿色教育愿景的必由路径。课程是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载体,课程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主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直接目标是建构现代化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学校的文化建设,必然落位于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基于绿色教育的理念,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进行。
1.深化学校课程改革,充实、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基于国家地方课校本课程的整体框架,绿色教育宜从以下几方面切入:一是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融入绿色教育理念,在课程内容上不断挖掘或补充绿色教育的课程资源,高度关注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二是地方课程选择绿色科目,积极开发具有武汉地方特色的绿色课程资源;三是校本课程彰显绿色教育特色,建设较完善的、多样化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校本课程体系,以适应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升和个性特长的发展。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建设绿色课堂文化。基于绿色教育的基本理念,绿色课堂应彰显以下文化特征:
绿色课堂是“生本”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师改善教育方式方法的行为准则。要防治“假主体”“虚主体”的种种弊端。
绿色课堂是“生命”的课堂。从生命的视觉审视课堂,教学的最高价值在于实现生命价值,提升生命质量。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价值表现为生命机能得以充分的发挥,而生命质量则表现为精神的愉悦和身心的健康。任何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都是对学生生命的戕害。因此,关爱并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生命,是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最高准则。
绿色课堂是“生态”的课堂。生态的特征是充满青春的活力,活力则表现在课堂中学生良好的生活状态,即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思维、主动的探究。至此境界,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的达成,还要高度关注“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目标的实现。
3.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完善绿色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绿色教育质量是德、智、体、美全面的质量,是每一位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质量,是共性与个性和谐发展的质量。当前,教育评价依然是课程改革的瓶颈,科学标准的建立,评价机制的建构,评价方式方法的完善,以及评价结果的运用等等,都还有许多难题有待破解。因此,学校课程文化建设还必须致力于教育评价改革的攻关,建设有利于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武汉市武昌区绿色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定能获得成功,预祝绿色教育在武昌教育的苗圃中开花结果。
责任编辑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