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玲
(闽南日报社,福建 漳州 363000)
用“美”的规律来衡量新闻报道
陈小玲
(闽南日报社,福建 漳州 363000)
新闻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新闻的“真”、新闻语言的感染力、新闻典型的美育作用等都可以用“美”的规律来衡量。新闻报道用美的规律来衡量,对改变新闻程序化,增强新闻的传播力和吸引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党的新闻事业是一项充满着美的事业,因此,新闻工作者时刻不要忘记用美的标准检验自己的工作,用新闻手段,开垦美的土地,播下美的种子,点燃读者心灵美的火把。
新闻;美学;语言;典型;人文关怀
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世界著名的美学大师车尔尼夫斯基:“美是生活”[1]。他认为,美是广大无边、包罗万象的。美的事物包括客观世界的本质与现象、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植物的丰美、动物的壮健、风景的奇丽、太阳的光芒、云霞的变幻、海洋的汹涌——自然现象都具有美的本质;社会生活的庄严与伟大、正义与崇高、爱情与友谊、劳动和斗争——都充满着美的事物。新闻是社会生活最直接、最迅速、最能动、最客观的反映。自有新闻以来,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重大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差不多都可以从新闻中找到它的折光。可以说,自有了新闻,就有美,新闻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美,是新闻的魅力所在,她深化和拓展了新闻的主题,而新闻主题又凭借美而得到更好的阐发。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照理说,反映我们生活实际的新闻报道也应该五彩缤纷,然而,现在引人入胜的新闻不是很多。一些人由于对新闻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念,思想上因循守旧,新闻写作不知不觉地钻进了“套套”,在“新闻程序化”的小圈子里转不出来,以至甚至有人对某些新闻发出“面目可憎”的慨叹。因此,新闻报道用美的尺度来衡量与改革自身,对矫正扭曲,促进这种现象的改变,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新闻和艺术,都有一个真实性问题,但是新闻与艺术要求的真实性内容却又不尽相同。艺术要求的“真”,是指必须符合生活的本质、规律和理想,忠实于生活,追求生活的真实,但又允许对现实美进行升华和再创造,允许夸张、塑造典型。新闻的“真”,也是要反映客观事物本质。但是,它对“真”要求得更具体,要求每个细节都必须完全真实。它要完全忠实于事实,讲求实事的真,它只能对现实进行选择、提炼、集中、概括,不能任意拔高,虚构臆造,合理想象。美学家王朝闻说:“报道真人真事,我认为比文学作品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还要有说服力,还要感人”[2]。真人真事的通讯报告,没有哗众取宠的虚饰,没有空言废语的套话,有的只是实实在在的感人事实。目前,新闻中一个不美的突出问题,就是“失真”。有报道说某市年关10万打工仔、打工妹搭乘飞机回乡过节,貌似“衣锦还乡”,实则是买火车票困难。这样的报道必然亵渎人们对新闻的信任,损害新闻媒体的声誉,失去美感。相反,许多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就都以它的真实性激起读者产生与新闻相一致的感情,给了读者美感上的享受。《闽南日报》刊载反映福建漳州市领导班子成员参加军民共建九龙岭林果场义务劳动,在乘车回来的路上发现前面有辆客车翻车,赶紧停车救人的消息《父母官途中救百姓》(1990年10月24日见报),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荣获中国新闻奖摄影二等奖。反映海峡两岸骨肉情深的通讯《莫让千家翘首两岸处但愿万户团聚圆桌旁》(2012年1月17日见报),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新闻中美的力量来源于真,新闻记者只有深入实际,做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大量的客观现象进行归纳、综合、分析、比较,才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在大量的客观现象中提炼出新闻对象的现实美,使新闻报道符合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
新闻语言是新闻内容的物质外壳,任何美的内容都需要美的语言传达给读者。一段时期以来,新闻报道存在这样的现象,不论社会上发生怎样美好、新鲜的事物,一些新闻总用那些毫无光彩的“套套话”、“标准腔”去表达,认为只要把事实向读者讲清楚就行。其实一篇新闻报道是否有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的语言。在坚持新闻写作原则的前提下,新闻在叙事上应借鉴其他文体的灵活、自由的形式,不拘一格的长处,把新闻写得优美感人,读后如临现场、历历在目,以增强新闻的传播力和感染力。
感染力强的新闻,其语言个性之一是精炼。韩愈曾大声疾呼“惟陈言之务去”。刘勰也竭力主张语言要“师心独见”,反对“陈陈相因,繁见啰嗦”,提倡明快简洁,隽永、清新。新闻语言能不能简洁明快地把新闻中最主要的事实传达给读者,直接影响到读者的兴趣。
具有感染作用的新闻语言,其另一个重要个性是朴素、清新。新闻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它的特点就是用事实说话,用事实来打动读者。与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相比,新闻更多地要求语言的朴素。朴素并不意味着粗制滥造、枯燥乏味,朴素的语言与扎实的内容相联系,内容扎实,在语言形式上才能不造作、不矫饰、不雕琢,而求文辞恰当、通畅地表达内容。《闽南日报》刊载的《新“龙江风格”》(2008年4月27日见报)开篇是这么叙述:“六十年代,龙海县榜山公社的农民发扬‘龙江风格’,宁可自己受旱,也要让出九龙江水支援受旱更为严重的兄弟公社,在全国广为传颂。在改革开放的春潮迭起的今天,漳州大地又奏响了一曲新的‘龙江风格’颂歌,只是故事主人公由农民兄弟变成了工人老大哥。”通篇用白描手法写成,没有华丽的词藻,但这并不妨碍读者通过事实和形象,去阅读“新龙江风格”的故事。这篇通讯发表以后引起强烈反响,获福建省好新闻三等奖。
用美的语言写新闻报道,就会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而人们在阅读新闻时,除了了解关心的事情以外,还能在新鲜、简洁、生动的描述中,使心灵受到陶冶。
新闻要发挥美育作用。由于读者的审美水平不同,对美的欣赏就出现了高尚与庸俗、健康与腐朽、先进与落后的差别。对于这些,新闻报道应当提高读者的审美情趣,引导他们辨别美丑。
我国的风俗民情,素来具有强烈的敬仰圣贤先哲、崇拜英雄豪杰、歌颂公理正义、彰扬善行义举等的崇高感。远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就有尧、舜、禹禅让的传说,并以“尧天舜日”称颂太平盛世,把“举贤任能”当作理想的社会制度,加以渲染传颂。春秋战国时,在人民群众中,对德高望重的人,就用“高山景行”比喻他的道德高尚、行为磊落和众生所望。随后,历代的民族英雄的爱国志士、反帝名将、革命先烈都被人民尊崇为“神”,建祠造庙、塑像立碑,以期英雄精神不死,鼓舞教育万民。直至今日,崇拜英雄的风俗民情没有改变。作为新闻报道,必须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社会生活中的崇高美,因此,从美育的角度看,新闻美离不开典型。
新闻美的典型是现实典型的复写与传播,而不是艺术典型化的重新加工和塑造。新闻报道善于抓住当前的典型人物,写出典型环境中围绕着他们而发生的典型事件,就展现了生活美和社会美,从而具有丰富的美的内容。我们一般所说的人的美,即指他的外表容貌的美,及自然体态的美,但更重要的,有决定意义的则是指它内在精神的美,思想、性格、言行举止和心灵品质的美,现实生活中具有高尚品德和优美情操的典型人物,同时也就是作为社会美的典型形象,他们构成了新闻美的主要内容。近年来,《闽南日报》报道了许许多多先进典型,例如“110”实践党的宗旨,把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贯穿于日常工作,是时代的楷模。“110”名扬全国,“110”形象永远为人民所传颂。云霄县和平乡乡长曾潮州,为了抢救落水学生而不惜自己的生命,他的事迹在人民心中永不磨灭,被称为“人民的好乡长”。从这样直接而亲近的典型生活形象中,让人们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新闻报道经常从正面宣传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献身两个文明建设的崇高美,以激发人们包裹的自豪感与光荣感,感化和带动一部分后进的人,从狭隘的功利主义解脱出来,培养高尚的思想情趣,达到美育的目的。
用“美”的规律来衡量新闻报道这一观点,正在被我们的新闻实践所证实。怎么才能使新闻报道符合“美”的规律呢?
首先要使新闻报道充满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它彰显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尊重和怜悯,是对人性的关爱、卫护和发扬。深切体现人文关怀,新闻报道就显得生动而厚重,容易让读者体会新闻报道中的人生之善、之真、之美。《闽南日报》注重发现、挖掘在某一个特定区域、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段读者关注的热点和公众议论的话题,然后进行深入报道,体现新闻工作者应有的关怀。比如每年高考结束后,贫困生上大学成了热门话题,就会陆续推出了帮助困难学生圆大学梦的报道。《贫困女孩想上大学》(2012年7月25日)一文:家住在福建漳州东山县陈城镇白埕村的林玲,靠打工捡废纸完成中学学业;父亲受伤母亲去世,强忍悲痛高考考出理科600分的好成绩。然而,面对高额学费,她能圆大学梦吗?2012年9月7日又刊发“福建漳州南靖县金山镇荆美村计生二女户何某忠的两个女儿考上大学,由于家境困难,向社会求助”……这些准大学生的命运牵动了千万读者的视线,拨动了一场场温暖人心的帮扶行动和爱心接力。前者报道刊发后,福建福州市一位80岁高龄的女离休干部马上汇来3000元;一些私企老板、外来打工者、解放军官兵,也纷纷向其捐款;3位爱心人士争先资助林某大学4年全部费用。一个多月来,林玲受到各界爱心人士捐款2.5万多元,还有另外3年的协议捐款3.15万元。当林玲同学启程前往录取的东北大学,她激动地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贫困女孩,却能得到闽南日报记者编辑和爱心人士这么多人的关爱,真是太感谢了,我将努力学习,回报社会!”南靖的两姐妹也得到了县、镇计生部门,县关工委、镇民政办,县城周先生等10多个单位和各人捐助2万多元,圆了大学梦。新闻报道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客观记录,应该贯穿人的良心和体温。新闻工作者在采写、编辑新闻时需要人文情怀,把人文关怀注入笔端,具有感染力的好新闻就会不断涌出。
其次要注重报道策划,挖掘可利用的新闻资源。新闻的正面典型报道是新闻媒介引导社会舆论,激励人们奋进的报道,它离不开新闻策划。成功的新闻策划能够使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得以全面体现。新闻典型是日常生活中的日常人,但日常生活中人因某个举措也许就构成了新闻典型人物,这就靠新闻工作者去发现。因此,一方面要注重选题策划,在人们寻常可见的平凡的人和事中去挖掘策划不易发现、却能以小见大的题材,从一件小事看到全局,摸到时代的脉搏。例如:黑龙江大学福建漳州云霄籍19岁特困大学生何建章,曾休学一年到河南救助艾滋遗孤。他心系贫困学子,一次放假回乡做社会调查时向当地媒体《闽南日报》发来求助信函。《闽南日报》以此为线索,及时策划采访,《他从“艾滋村”归来》(2007年3月17日见报)通讯很快刊发,报道了何建章前往河南商丘救助艾滋遗孤,先后救助100多名遗孤,并联系资助了34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反映了新时期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何建章因此成为CCTV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之一。大三时何建章利用暑假回到家乡,继续他对贫困儿童情况的调查,开始他特有的资助活动。《闽南日报》继续对这一新闻人物进行跟踪,挖掘其中的感人故事,刊发了《一个特困大学生对失学儿童的“资助”》(2008年3月23日),文章见报后,何建章再次在漳州掀起“感动波澜”,当地高校以此为教材,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一房产开发商深受感动,联系《闽南日报》一起前往何建章家慰问,帮助他家还清2万多元债务。何建章也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最近,《闽南日报》策划了《新闻改变生活》活动,对传递正能量的案例进行回访,我们因此重访了何建章,《华丽转身 爱心依然》(2013年6月15日见报),文章刊发后得到读者好评……一个个小策划见报后都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党的新闻事业是一项充满着美的事业,新闻工作者时刻不要忘记用美的标准检验自己的工作,用新闻手段,开垦美的土地,播下美的种子,点燃读者心灵美的火把。
[1]车尔尼夫斯基.生活与美学[M].周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2]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章建文]
G212
A
1674-1104(2014)02-0123-03
10.13420/j.cnki.jczu.2014.02.031
2013-09-28
陈小玲(1964-),女,福建漳州人,福建漳州闽南日报社专副刊部主任,主任编辑,研究方向为新闻与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