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琳
(安徽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农村音乐教育师资探析
张晓琳
(安徽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文章简要分析了农村音乐教育师资薄弱的现状和原因,并提出政府激励师范类本科音乐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就业;农村学校就地取材缓解燃眉之急;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城市优秀教师下乡支教;实施农村中小学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高校针对农村音乐师资培养目标要明确、内容要有针对性等几点改善农村音乐师资落后的措施和建议。
农村音乐教育;师资;师资培养
音乐教育在提升全民素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农村音乐教育是我国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农村音乐文化教育是提高全社会音乐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关键。现阶段农村音乐教育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音乐教育硬件设施落后,音乐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学生音乐素养普遍低下等,其中教师师资薄弱是一项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良好的师资是培养优秀学生的关键,因此分析农村音乐师资薄弱的原因,寻求解决农村师资薄弱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笔者以音乐教育落后的皖北地区为调查对象,随机调查阜阳、亳州、淮北三地共50所中小学,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际访谈调查两种形式,共有60名音乐教师接受了采访。通过调查发现农村音乐教师师资主要包含两大类问题:一是农村音乐教师紧缺;二是农村音乐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根据前期调查的结果(见表1),在所调查的50所农村中小学中,有一半以上学校只有一位音乐教师,音乐教师配给严重不足。接受调查的60名教师中(小学32人,初中28人),75%的音乐教师为兼职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业务素质能力不够,有的只认识简谱,不认识五线谱,有的无法识读新乐谱,只能跟着录音学习新歌,还有的指挥学生演唱时,打的全是反拍子,指挥没有任何预示等等。
表1 皖北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师资调查情况表
造成目前农村音乐教育师资薄弱的主要原因:一是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专业音乐老师不愿意到农村任教,主要是农村待遇差,教育设施简陋,生活不方便,社会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程度不够;在调查中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偏低,而且教师工资并不随物价上涨而上涨,80%教师月工资不足2000元。这就使得很多农村教师感到有生活压力,有些教师不得不搞第二职业,因此不能全身心投入教育,有的教师干脆改行,这就造成农村中小学留不住专业音乐老师。二是农村学校重视不够,有些农村学校觉得音乐是副课,不重要,在招聘教师时是不招收专门音乐专业毕业生的,他们认为音乐不是主课,谁都能带,于是就让其他课老师兼带音乐课。还有的学校干脆就不上音乐课,改上其他课和自习课。三是农村音乐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高,一些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并未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甚至连五线谱都不认识,只是在学校中喜欢音乐的人士而已,虽说当地政府对农村学校音乐教师有帮扶政策,但大多也流于表面形式[2],并未真正深入进行下去,城里的音乐教师甚至很少去农村对口支援,大多是挂个名。四是有些地方对于农村音乐教师的培训针对性不强、表现出程式化[3]。
2.1 政府激励师范类本科音乐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就业
采取引导、待遇提高等政策激励应届毕业生投入农村音乐教育。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改进考试招生办法,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制度。”因此,依据规划中“多元录取”的思路,各高校可以在音乐类专业高考录取时留出部分定向名额,即录取的学生毕业后定向到农村从事音乐教学,这些学生在录取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如分数下调,学费减免等。这项措施可以缓解农村中小学缺少专业音乐教师的现状。调查中发现,农村学校音乐教师中来之于高校艺术院系的学生少之又少,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政策,指望科班出身的大学生毕业后能主动投身农村音乐教育是不太现实的。因此,政府应该及早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是十分必要的[4]。
2.2 农村学校就地取材缓解燃眉之急
借国培计划,提升农村音乐教师自身素质。农村学校可以先从本校内挑取有音乐特长的教师来兼教音乐,在前期调查中,我们发现此类兼职教师占到农村音乐课堂的75%。兼职教师虽然不具有专业的音乐素养,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目前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笔者在皖北一农村学校调研时,聆听了一位会弹吉他的语文老师上的音乐课。虽然教室没有钢琴,但这位老师就靠一把吉他,把课堂的气氛带动的十分活跃。象这样的兼职教师,只要稍加培训,就可以显著改善目前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的效果。随着国培计划的实施,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接受了正规的培训,专业和业务素质技能大大提高[5]。
2.3 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城市优秀教师下乡支教
每年各教育地区都组织对教师进行评优评先,对于优秀先进个人评先,必须有一个附加条件,即定期下乡支教。同时建立将教师职称晋升和基层经验挂钩制度,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有专项经费来支持农村音乐教育工作。优秀教师下乡支教首先可以提高农村音乐教学质量,其次教师的定期支教必定会带来城乡教师相互之间音乐教育技能及思想交流、影响。既可以让农村教师接触到相对前沿科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也可以让城市教师自身价值得到更大的体现,有利于城乡教师教育理念和技能提高。同时支教老师与农村学生接触,交往,既可以让支教老师深刻体会到农村中小学的客观环境,感受到农村生活的不易,也会激励农村孩子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项措施意在加强城乡交流、统筹城乡音乐教育。因此,组织优秀的教师下乡支教,更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支教时,要注意做到定点、定人,就是一位优秀支教教师定点帮扶一个学校的几位教师。要做到对当地客观情况以及所帮扶教师自身的情况十分了解,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帮扶。比如,有的老师即兴伴奏不好,可以找一些即兴伴奏支教音乐教师进行对应辅导;有的老师不认识五线谱,可以找视唱练耳方面的支教音乐教师等等[6]。
2.4 实施农村中小学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
农村中小学校应鼓励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考取教育硕士,对于考取的教师,在其与学校签订长期服务协议后,由地方政府财政或学校给予一定资助其深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这项措施旨在提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教师进入更深一层的领域学习,有利于教师了解国内外各种前沿教育理念、有利于他们思索探究如何教、怎样教,有利于开拓专业视野,增加教育思想创造性[7]。
2.5 高校针对农村音乐师资培养目标要明确、内容要有针对性
高校在农村音乐师资培养评价中要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不能单纯依赖于各个孤立的学科科目成绩来评价学生,而是要把各科目整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对农村音乐师资培养目标要明确、内容要有针对性。
首先,能够用发声自然、音量适度和有表现力的方式准确演唱中小学教材歌曲。传统高等师范类声乐教学过多地是在教授一些高难度声乐技巧,训练目的也是像专业音乐院校看齐,培养声乐表演艺术家,这种含糊不清的培养目标造成很多学生不仅表演不能上舞台,而且造成学生连简单的自然的发声都已经忘记,使一些学生无法发声自然、音量适度的歌唱,同时难度较高的乐曲也摧残了学生应有的表现力。因此,培养农村音乐师资的教学内容一定要针对性强,农村音乐师资更需要的是能够自然发声有一定表现力的演唱风格,不是张大嘴巴唱着学生们并不十分喜欢的伪歌剧的演唱方式。
其次,在一定时间内可以用钢琴风格恰当地自我弹唱中小学教材中的歌曲。这个目标属于即兴伴奏范畴。即兴伴奏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高师在对农村音乐教师即兴伴奏课程的训练上要坚持简洁、实用的原则。平时上课的训练曲目和中小学课本紧密结合起来。当然这一环节必不可少的是钢琴,而实际情况是几乎所有的农村学校都没有钢琴,但笔者在这儿还是要强调即兴伴奏的重要性,意图在提高师资的同时,呼吁政府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配备农村中小学所必须的常规乐器。
再次,正确分析青少年儿童合唱曲目,设计排练方案,经过排练后,指挥演出。这项内容是学校经常会用到的项目,在一些节日、庆典都会用到合唱队的排练,因此这项训练是不可缺少的。当然在训练时要注意选取青少年适合的常规合唱曲目。
最后,舞蹈排练、小型乐队排练等一些训练也要有所涉及。
农村音乐教育师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需要建立一系列的长效规范机制。要靠各级政府、教育部门以及各高校师范类音乐学院的共同努力,政府制定政策激励和引导师范音乐专业毕业生到农村从事音乐教学,加大资金投入,使农村音乐教师能够持久、有效的扎根在基层,教育部门可以架起高校及农村学校沟通的桥梁,而高校应体验基层,制定针对性更强的培养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
[1]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蒋艳.对农村音乐教育师资力量培养的思考和建议 [J].《华章》2011(26):262.
[3]陈春华.农村音乐教育的弊端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26):121-122.
[4]张雷,张茂聪.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不合理诱因及破解策略 [J].中国教育学刊,2010(1):13-15.
[5]秦玉友.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机制问题分析 [J].教育发展研究,2010(10):90-93.
[6]赵志刚.浅议改变农村音乐教育的对策 [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2(2):66.
[7]孙作东,王辉.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现状及对策研究 [J].教学与管理,2012(3):82-83.
[责任编辑:余义兵]
G632
A
1674-1104(2014)02-0155-02
10.13420/j.cnki.jczu.2014.02.042
2013-08-24
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JG09034);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010SQRW024)。
张晓琳(1981-)女,安徽涡阳人,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