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鸽,刘复友,2,储金龙,夏永久
(1.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230022;2.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 合肥230022)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
刘 鸽1,刘复友1,2,储金龙1,夏永久1
(1.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230022;2.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 合肥230022)
新型城镇化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分析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城镇化效率、城乡统筹六个方面,选取了33个因子,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11年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评。结果表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马鞍山、合肥城镇化水平较高;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水平与人口城镇化水平不甚匹配;安徽省各市人口规模与新型城镇化水平呈一定的负相关。
新型城镇化;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测度;安徽省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传统的城镇化片面追求经济内涵和规模的扩张,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恶化,城市综合承载力下降,大、中、小城市不能协调发展等问题,新型城镇化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科学地测度和评价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是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基础。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目标,重点实施“11221”工程,科学规划城市功能定位和布局,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水平是检测城镇化建设、量化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指标,我国许多省份如陕西、河北、新疆等地都已经做过新型城镇化水平方面的研究[1-3],目前对安徽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需要进行量化的考量。文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希望通过研究得出安徽省各市新型城镇化水平表征、影响因素,以及人口城镇化水平与新型城镇化水平间的关系等,从而为安徽省进行新型城镇化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2.1 新型城镇化内涵
学术界对于城镇化水平的研究比较多,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是近两年来才开始关注的,但是许多专家学者很早就从很多方面对新型城镇化进行了分析和阐释。新型城镇化不同于以往的城市化,其不仅仅在于表述上的简单变化,而是其内涵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学术界对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城镇化的内涵[4-5]、特征[6]、动力机制[7],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等方面。杨重光认为,新型城镇化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城市带领农村发展,从而形成国民经济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彭红碧[8]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发展集约化和生态化模式,增强多元的城镇功能,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余学友认为,新型城镇化就是着眼解决“三农”问题,强调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镇化道路。笔者认为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区别于传统城镇化,体现在更加注重城镇化的质量提升,注重经济高效、资源节约、居民幸福、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等,使大、中、小城市有序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
2.2 评价体系构建及模型构建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应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公平性、层次性、可比性、可操作性。这样才可以较客观的评价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新型城镇化内涵,在参阅前人研究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3,9-10]的基础上,形成了本文的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分为六个方面: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城镇化效率、城乡统筹程度。六大指标细化为33个二级指标,以便全面、科学的反映城镇化发展水平。
在研究方法上,定量分析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特尔斐法、熵值法等测度方法,本文由于指标体系因子较多,采用了特尔斐法,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表1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计算步骤如下:设一级指标为X,比例为a,二级指标为Y,比例为b,综合测度值为Z
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研究范围为安徽省16个地级市,包括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淮南市、马鞍山市、淮北市、铜陵市、安庆市、黄山市、阜阳市、宿州市、滁州市、六安市、宣城市、池州市、毫州市。
数据来源主要是《2012年安徽省统计年鉴》、《2011年安徽省建设统计年鉴》、2012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以及相关的统计信息网站。依据评价指标体系,笔者对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处理。
评价数据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1-10标准化(1-10 normalization)
也叫离差标准化,是对原始数据的线性变换,使结果落到[1,10]区间,转换函数如下:
其中max为样本数据的最大值,min为样本数据的最小值。其中,目标参考值的选择方法:正向指标取正值,逆向指标取负值,适中指标根据国际经验和国家相关规定选择标准值。这种方法有一个缺陷就是当有新数据加入时,可能导致max和min的变化,需要重新定义。
3.2 量化测评结果
根据指标标准化后的数据,对每个指标平均分成了五个层次,五个层次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分别是相对较高、相对中等偏上、相对中等、相对中等偏下、相对较低。
对分析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合肥、马鞍山新型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芜湖、滁州、铜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淮北、亳州、蚌埠、宣城、黄山处于中等水平;阜阳、淮南、六安、池州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安庆、宿州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表2 安徽省16个地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及子系统得分
4.1 新型城镇化水平总体特征与空间差异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在空间上的总体特征通过图中可以看出,整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由中间向两侧递减、由合肥经济圈、芜马都市圈向外围递减的趋势,城镇化水平受首位城市影响明显。大别山片区和淮北片区的城镇化水平普遍不高,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也是集中连片发展,形成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凸起区”。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水平最高的是马鞍山市,得分4.7705,合肥次之,为4.6979,水平最低的是安庆市2.2247。马鞍山市是一个矿产资源开发型城市,该市科技功能较强,并且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花园型城市梦想逐步实现,并且主动与南京对接,在经济发展方面不断提高,但是马鞍山市在城镇化效率方面还有一些需要提升的地方,马鞍山市的产业在发展的同时要注重提高经济效益,改变之前粗放使用土地的发展模式;芜湖市在社会发展水平方面还有待加强,芜湖市是一个新兴的制造业城市,与马鞍山共同打造安徽省第二增长极,要想吸引更多的人口,必须提升城市的品质。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增长极的核心,城市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明显,但是其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社会发展水平和城乡统筹程度不是特别高,应注重提升城市的吸引力,突出城市的创新特点,加快人居环境、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发挥巢湖市的后花园优势,努力向着国际性区域大都市的目标迈进;安庆市有丰富的文化积淀,人文资源丰富,自然景色秀美,经济腹地宽广,但是在发展方面却差强人意,可能有很多的历史原因在里面,省会的变迁,长江大桥建成较晚等,安庆市周边区域性大城市较多,县域经济不发达,安庆市应当转变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与周边地区错位发展,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努力建设成为区域性的旅游、商贸、物流中心。
图1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
4.2 人口城镇化率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不甚匹配
人口城镇化率是反映城镇化水平的核心指标,新型城镇化水平则是综合多个方面来衡量城镇化发展状况。可以看出,除了合肥、蚌埠、阜阳、黄山四市新型城镇化水平排名与人口城镇化水平排名相对吻合以外,其他的城市速度和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偏差。
图2 安徽省16个地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排名与人口城镇化率比较
亳州和滁州是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但速度有待提高的城市。亳州有“药都酒乡”之称,加之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源及“涡河经济文化带”的兴建,近几年在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上做了大文章,但是2011年城镇化水平仅有31.1%,需要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滁州市的城镇化水平为43.3%,位居第10位,新型城镇化水平是第5位,滁州市的科技、制造功能较突出,有一定的科技实力和制造业基础,加上临近长三角地区,又是南京都市圈的紧密圈层的城市,现在又加入了合肥经济圈,在发展机遇方面又有了新的契机,因此,滁州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对于城镇化的发展不能仅仅追求速度,要把质量提到一定的高度,转变以前资源浪费、粗放使用土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做法,要追求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的城镇化路径,使安徽省城镇化能够健康、快速的发展。
4.3 人口规模与新型城镇化水平呈一定的负相关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在安徽省,除了合肥市是人口规模较大,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以外,其他的城市基本上都是人口越多,新型城镇化水平越低;人口越少,新型城镇化水平越高。说明在安徽省人口规模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负相关。
其中阜阳、安庆、宿州、六安四市人口都比较多,人口规模都在600万以上,但是新型城镇化水平指数都比较低,分别位居14、16、15、13位。淮北、蚌埠、淮南、马鞍山、芜湖、铜陵、黄山都显示出人少城镇化水平高的特点,尤其是铜陵市,人口仅有74.15万,而新型城镇化水平排名第四。今后对于人口众多的地区,应该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政府也要给予一定的城镇化扶持政策,提高城镇化的积极性。
图3 安徽省16个地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数与人口规模比较
新型城镇化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型城镇化水平是很重要的衡量指标,笔者在文中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分析,主要得出结论:
(1)就综合水平而言,各个城市之间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马鞍山市新型城镇化水平最高,安庆市最低;整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由中间向两侧递减、由合肥经济圈、芜马都市圈向外围递减的趋势。在今后的城镇化道路上,合肥经济圈和芜马都市圈还将作为安徽省的两个增长极带动其他城市发展,努力发展第三极“淮蚌”来带动皖北地区的发展,同时要积极对接长三角,参与长三角分工合作,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2)就人口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而言,新型城镇化的速度和水平还存在不匹配的现象,安徽省的城镇化道路还未走上成熟、合理的发展轨道。对于城镇化的发展不能仅仅追求速度,要把质量提到一定的高度,转变以前资源浪费、粗放使用土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作法,要追求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的城镇化路径,使安徽省城镇化能够健康、快速的发展。
(3)就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来说,新型城镇化水平与人口规模存在一定的负相关。今后对于人口众多的地区,应该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政府也要给予一定的城镇化扶持政策,提高新型城镇化的积极性。
文章采用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标来衡量新型城镇化的水平,与以往的采用单一指标来衡量城镇化水平的结果又一定的出入,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不一定高,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衡量的重要性。另外,因为部分数据难以获得,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在指标元素的选取上存在不完整性,这些有待于在以后的研究中逐步完善。
[1]李文正.陕西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与提升策略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3,25(6):132-136.
[2]张向东.河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及评价[J].中国市场,2013,20:23-27.
[3]安晓亮.新疆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J].城市化研究,2013,37(7):76-79.
[4]常益飞.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以甘肃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10.
[5]张占仓.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9):1462-1467.
[6]郭小燕.世界“新型”城镇化趋势及其对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的启示[J].小城镇建设,2011(2):33-35.
[7]刘维新.城乡一体视野下的中国“新型”城镇化[J].上海城市管理,2009,18(1):11-14.
[8]彭红碧,杨 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理论探索,2010,(4):75-78.
[9]田静.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四川建筑,2012,32(4):47-49.
[10]卫言.四川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及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
[责任编辑:余义兵]
Measurement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Anhui Province
Liu Ge1,Liu Fuyou1,2,Chu Jinlong1,Xia Yongjiu1
(1.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Anhui Jianzhu University,Hefei,Anhui 230022;2.Anhui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Hefei,Anhui 230022)
New urbanization is the only way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which draw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Based on connotation of New Urbanization,and choice of 33 factors,the evaluation is made on new urbanization of 16 cities of Anhui Province on the data of 2011 from economic,social,infrastruc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urbanization efficiency,urban and rural overall development.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the new urbanization of Anhui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new urbanization in Ma'anshan and Hefei is high; the new urbanization of Anhui Province don’t quite match the population urbanization;urban population size and new urbanization i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New Urbanization;Urbanization Development;Comprehensive Measure;Anhui
F061
A
1674-1104(2014)02-0065-04
10.13420/j.cnki.jczu.2014.02.016
2013-11-03
安徽建筑大学博士专项基金:“基于县域尺度的安徽省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分析”。
刘鸽(1988-),女,河南洛阳人,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刘复友(1962-),男,安徽枞阳人,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发展与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