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晖
(安徽省博物馆,安徽 合肥 230061)
七十三岁中进士的附传唐才子
——王希羽史迹探索与现存诗章释读
李晖
(安徽省博物馆,安徽 合肥 230061)
由于新、旧唐书及新、旧五代史均无王希羽的传略,对王希羽的人生史迹,只有从五代、宋、元诸多史料笔记与其他文献里搜求。唐昭宗天复元年(901),七十三岁的王希羽方进士及第,一生官职也只是短暂的秘书省正九品校书郎。但由于他“词艺优博”,诗歌造诣的底蕴丰厚的影响,元代著名文学评论家辛文房,将其以附传者身份入录《唐才子传》。在中华民族复兴伟士工程进程中,探索王希羽履历史迹,对其现存诗章进行研究,对社会主义文明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甚有裨益。
王希羽;史迹钧沉;诗章释读
诗坛誉为“元代四大家”之一的著名诗人、西域人辛文房,又是位“卓越的文艺评论家”,他以非凡的气魄,历经多年的广搜博彩、排比考订,于“元成宗大德甲辰写出唐才子传”。从“隋大业初年至五代末年约三百五十年间”[1]浩瀚诗海中,精选出出类拔萃者“二百七十八人”,为之立传,“附传者一百二十人,共三百九十八家”。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开拓工作,更是一项宏大工程。“鲁迅先生开列的学习中国文学的书目,所举十二种书,〈唐才子传〉列出首位”[2]。可见此书的崇高学术价值。“元成宗大德甲辰”,即大德八年(1304),存世至今已七百余年,它的价值越来越为学术界所公认。
更可贵地是,《唐才子传》在对诗人能否入传时,则不论出身的贵贱、家族的地位,乃至诗人的性别及宗教信仰,一概取决于诗歌艺术造诣与诗作在诗坛的地位与影响力。像唐朝名相姚崇、宋璟,硕学鸿儒颜师古,虽各有诗传世,但诗才不足,皆舍弃不录。在历代文坛,这可谓是种破天荒的作法。初步考索与统计,在今天的江淮大地安徽省境,《唐才子传》中的传主加上附传者,充其量也不过二十位左右。如果将这些人,落实到今天的市、县,不少的县、市,一位也没有,就更显得异常的珍稀。“以史为鉴,不断深化对历史的认识,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3]。继承这一“重要传统”,对入录《唐才子传》的传主和附传者进行深入研究,无疑是一种“深化对历史的认识”,对入传人籍贯所在的今天地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提高地域的文化知名度,皆大有裨益。
下面,我们仍就来对《唐才子传》中的附传者,今安徽境的王希羽史迹与传世诗作,一一予以追索、钩沉、梳理与研究。
由于《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均未为王希羽畄下传略,因此给追踪、梳理王希羽的人生史迹,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只能从当时或以后的私家史书或其他著作里,去搜求、寻觅出个蛛丝马迹来。
《全唐诗》在汇辑清代时尚存的王希羽遗作时,同时附有王希羽小传,云:“王希羽,一作王羽”[4]。正由于这一说法,现代人张忱石先生的《全唐诗作者索引》,也就有了“王羽,见王希羽”,“王希羽(王羽)”的记述[5]。其实,“一作王羽”,王希羽一人两名的说法,始于清代的《全唐诗》,清代以前记述王希羽的著作、史籍,包括《唐才子传》,都没有类似的记载。无一佐证的说法,不足信也。对“一作王羽”的说法,当代文学史大家傅璇琮亦云:“此题传写之讹”[2]。足见王希羽并无异名。
关于王希羽的籍贯,典籍记载亦有混淆。《唐摭言》明白的记载:“王希羽,歙州人也”[6]。因唐时的歙州,又称之为新安郡,故唐人罗愿《新安志》,也记载王希羽是“歙州人”[7];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则没有下王希羽是哪里人的记载,清代成书的《全唐诗》,在“王希羽”名下所附的小传却云:“王希羽,池州人”[4]。《唐言》作者王定保,生于唐懿宗“咸通庚寅”年,即咸通十一年(870);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及第进士,《唐摭言》为王定保暮年所作,书成于后周“周世宗显德元年(954)以后”[6]。完全可以说:王定保与王希羽是同时代的人。“同时代的人”记当代事,远比后代人记前代人事,来得准确,这也是历代学术界认同的观点,更何况《唐摭言》是记载王希羽史迹的第一部典籍。看来,“王希羽,歙州人也”的结论,是确切地。歙州的属地有歙、休宁、婺源(今属江两省)、绩溪、祁门、黔六县,州治所在歙县(今安徽歙县),与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的徽州,辖境等同。
王希羽能入录《唐才子传》,虽说是附传者,但标示着他具有一定深度地文化素质底蕴,自隋朝始,尤其在文化昌盛的唐朝,品判一个人文化素养高低的一个主要标尺,是科举功名。科举取士,至唐时已“逐步制度化,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各科之中,尤重进士”,而每年举国上下,录取的及第进士“不过三十人上下”[7]。加之“由此出者,终身为闻人”,致使唐代“方今俊秀,皆举进士”[8]。故流传有“三十岁老明经五十岁少进士”的时谚,并将中进士誉之为“月中折桂”。作为一位读书人,王希羽与其他学人、文士一样,循着这条拥挤不堪的科举之路,经过几十年的磨砺、奋斗,终成为及第进士。
对于王希羽进士及第的年份,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明确记载是“天复元年”。之后,宋人洪迈的《客斋三笔》、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以及清代成书的《全唐诗》所附小传,均遵循《唐摭言》的说法。唯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则说成是在“光化四年”。其实,“天复元年”与“光化四年”,既同是唐昭宗的年号,又同是一年,即公元901年。《资治通鉴》:昭宗光化四年夏四月“甲戍,上谒太庙;丁丑,赦天下,改元”[9]。所“改”的,即天复元年。按唐代科举制度,每年进士科全国会试和放榜日,一般均在农历的正月或二月,于“改元”之前完成,故有典籍把王希羽及第进士年份,记为“光化四年”;又因这一年大部分月份在“天复元年”,故多数典籍则载为“天复元年”。两种说法都没错。
据《登科记考》,光化四年(即天复元年),及第进士二十六人,会试的考题是《天得一以清》赋与《武德殿退朝望九衢春色》诗,状元是苏州人归脩,而主考官(即“知贡举”)则是礼部侍郎杜德祥。杜德祥,即唐武宗会昌年间池州刺史杜牧之子。杜牧子女中,长子小名曹师、次子小名“柅柅”,“曹师柅名(杜)晦辞,名(杜)德祥。晦辞位终淮南节度判官,德祥昭宗时为礼部侍郎,知贡举,亦有名声”[10]。在此“二十六人”新及第进士中,“(王)希羽名列第十二位”[11]。在正常年景,新进士只须通过吏部的“关试”,即可步入仕途,故时人说:新进士“既登第,遂食禄;既食禄,必登朝,……其利甚博”[8]。濒临唐王朝灭亡的昭宗“天复元年”,政治极度混乱,社会极度动荡,经济极度衰败,早已不属“正常年景”,可这一年,却是个特殊之年。光化三年(900)“十一月,左右神策军中尉刘季述、王仲先、内枢密使王彦范、薛齐偓作乱”将昭宗幽禁于“少阳院”,立“皇太子(李)裕为皇帝”,光化四年(901)“正月乙酉,左神策军将孙德昭、董彦弼、周承诲以兵讨乱,(昭宗)皇帝复于位”[12]。
于此“平难之年”,“复位之年”,新及第进士王希羽有无获得官职,请看《唐摭言》这样地一段记载:
“天复元年,杜德祥榜,放曹松、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等及第。时上(昭宗)新平内难,闻放进士,喜甚。诏选中有孤平屈人,宜令以名闻,特赦新授官。故(杜)德祥以(曹)松等塞,诏各受正。制略曰:‘念尔登科之际,当予反正之年,宜将异恩,各膺宠命。’(曹)松、(王)希羽甲子皆七十余,(刘)象、(柯)崇、(郑)希颜亦皆年逾耳顺矣。时谓五老榜”[6]。
可知王希羽登榜之年,岁数已“七十余”,名之“五老榜”,因时逢“新平内难”的“反正之年”,昭宗皇帝对所放“新进士”之事“喜甚”,故诏命给“五老”“各受正”,予以官职。文中说到刘象等三人“皆年逾耳顺”的“耳顺”,即“耳顺之年”,是六十岁的代称。“各受正”中之“正”,即“正字”官名,职责是校对典籍,刊正文章。“正字”官名,始于北朝的北齐年间,唐朝沿用,如唐著名诗人孟浩然,就有《寄赵正字》诗。
《容斋三笔·唐昭宗恤录儒士》明确地告诉人们:天复元年新进士“王希羽年七十三”;王希羽、曹松所授之官是“秘书省正字”;刘象等三人的官,则是“太子校书”[11]。因“秘书省正字”、“太子校书”,均有着“校书”的职责,故《唐诗纪事》更清楚地记载:“五老榜”中的“五老”,“各授校书郎”[13]。宋代成书的《新安志》、元代的《唐才子传》也都有类似记述。校书郎,乃“北朝末期始有此官,属秘书省。唐代为文士起家之美官,由此进身,往往得居清要,其地位颇似明、清之翰林院庶吉士,为正九品”[14]。
由此可以判定:王希羽屡经落榜,于七十三岁上方成及第进士,仕途之中的第一个官职,是“正九品”的秘书省校书郎的京官。依天复元年七十三岁往上推,可以“推”出王希羽的出生年,是唐文宗大和三年(829)。至于王希羽在这个“唐代为文士起家之美官”的任上,究竟有多长时间,他有没有“由此进身”,去攀登“清要”的官阶等等,同样得从浩瀚的书海、典籍中,去探索,去钩沉,去寻觅。
古代俗称七十岁为“古稀之年”。即使在今天,王希羽的登榜之岁,也是职工退休后的第十三个年头了。因时逢昭宗的“反正之年”,又处于新进士的“五老榜”之内,才得到低于当时县令官秩的“正九品”秘书省校书郎官职。品秩虽低,但毕竟是处于皇帝身边的朝中之官,更何况在兵荒马乱的末唐,寻取这样一个“进身”位置,是相当难得的。但王希羽在这个“美宦”任上的时间却十分短暂。造成其弃官而去的主要原因,还是无法逆转的政治局势逼迫。
唐朝末期,朝廷完全处于军阀与宦官的挟持之下。天复元年(901),昭宗平定“内难”,恢复帝位,杀了发起和操持“内难”的宦官头目,而自己又沦落为军阀控制下的傀儡,朝政完全溃散。即使是“新平内难”的天复元年,朝廷已沉陷为“百官皆不入朝,阙前寂无人”的状态,出现“士民衣纸及布襦者,满街极目”的惨景。昭宗被迫离开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市);昔日的权贵、重臣也纷纷出逃,乃至形成“是时京师无天子,行在无宰相”的悲哀局面[9]。在这种时局下,“正九品”微官的王希羽,则更是无人问津,无法生活了,只好随之弃官逃离。可以推测:王希羽在京师秘书省校书郎任上,仅仅几个月的时间。
王希羽弃官逃离的去向,是他故里所在的歙州之地。一位七十余岁的老者,在时局动乱的环境里,从大西北的长安城,到东南的长江之南,至少得费去半年以上甚至一年的时间。文献记载,王希羽从京师弃官回到故里不久,即被时任宣州都团练观察使、宁国军节度使的田頵招入幕府,去了宣州(今安徽宣城市)。对于王希羽,是何时加入田頵的幕府,在宣州究竟多长时间的问题,得从田頵这个人仕途履历中求索。
田頵,《新唐书》记载云:“田頵,字德臣,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略通书传,沉果有大志,与杨行密同里,约为兄弟。…官宁国军节度使,累迁检校太保,同中书門下平章事”。同时,他“善为治,资宽厚,民爱之,善遇士,若杨夔、康軿、夏侯淑、殷文圭、王希羽等皆为上客”[15]。宋代成书的《九国志·田頵传》也云:“(田)頵善抚将卒,通商惠民。复疏财,爱乐文士,时游其门者,杨夔、康軿、夏侯淑、殷文圭、王希羽”[16]。其实,作为田頵幕府“上客”的,还有池州籍唐才子杜荀鹤,如《十国春秋·田頵传》记载:田頵“善为治,通利商贾,民爱之。尤善遇士,以是杜荀鹤等多为之用”[17]。
《资治通鉴》:景福元年(892)八月,“杨行密为淮南节度使、同平章事,以田頵知宣州留后”[18]。这就是田頵于宣州任职的开始。田頵与杨行密虽然是“约为兄弟”的同乡同里密切关系,又是杨行密集团的骨干,但当不能满足他的权力欲望时,遂于天复三年(903)八月举兵反叛杨行密,此前“遣进士杜荀鹤至寿州(今安徽寿县)与(朱)延寿相结;”再谴杜荀鹤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告知朱全忠(朱温),全忠大喜,遣兵屯宿州(今安徽省宿州市)以应之”。本年十二月“杨行密陷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军节度使田死之”[12]。《旧五代史》亦云:杨行密“悉兵攻宣城[19],田任宣州都团练观察使、宁国军节度使年份,是“景福元年~天复三年(892~903)”[20]具体地是从景福元年八月至天复三年十一月。王希羽在宣州幕府“为上客”,只能在田頵死去之前,在他从京师长安回到歙州家乡期间。
综合上述,可以推定:天复元年春,王希羽进士登榜,四月后在校书郎任上,是年底避乱弃官归江南,其在宣州田頵幕府的时间“约在天复二、三年间”。也就是王希羽七十四、七十五岁间。致于王希羽七十五岁以后的人生史迹,由于书海文献里,均无涉及,无从求索,只能以当代唐代文学史研究大家傅璇琮“后不知所终”五字来做结论了[2]。
王希羽能以附传者的身份,入录《唐才子传》,能在以诗、赋为考题的会试中进士登榜,说明他的诗歌艺术造诣颇有厚度及影响力。
王希羽一生诗作有集,并在整个宋朝尚在。《宋史·艺文志·集部别集卷录》,即有“《王希羽诗,一卷》的记载[21]。《唐才子传校笺·补正》亦曰:“按〈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日〉卷一有〈王希羽诗〉一卷,是南宋其集尚存》”[22]。由于政治风云的摧残与自然环境的损坏,王希羽诗集至元代,已荡然无存。清代汇辑成的《全唐诗》,搜集到的是仅仅一首诗了,故所附小传称:“诗一卷,今存一首”[4]可悲可叹也!
现在我们来吟诵这首王希羽的现存诗:
赠杜荀鹤
金榜晓悬生世日,
玉书潜记上升时。
九华山色高千尺,
未必高于第八枝。
赏析此诗,必须了解诗的背景,而揭示诗的背景,又必须从了解诗的所“赠”人杜荀鹤的人生事迹着手。《唐才子传》有杜荀鹤的传略,云:“荀鹤,字彦之,(杜)牧之微子也。(杜)牧会昌末自齐安(今湖北黄州市)移守秋浦(今安徽池州市)时,妾有妊,出嫁长林(今安徽石台县境)乡正杜筠,生荀鹤,早得诗名。……大顺二年(891)裴贽侍部下第八人登科,正月十日放榜,正荀鹤生朝也。王希羽献诗曰……,”并云:“荀鹤居九华,号‘九华山人’”[1]。其实早于《唐才子传》的宋人史料笔记《南部新书》,对杜荀鹤大顺二年中第、王希羽赠诗事已有记载[23]。同是宋人书的《唐诗纪事》,不仅记述杜荀鹤中榜、王希羽赠诗,而且进一步考证出:杜荀鹤“擢第年四十六矣”[13]。了解了这些背景,解析王希羽此诗的诗情诗意,就比较容易了。同时也知晓《全唐诗》尚存的王希羽这首诗,则本于元、宋人的典籍。杜荀鹤及第,早于王希羽九年。
诗中的“金榜”即古代金质的匾额,上书本年度科举中榜者名单,故民间至今流传有“金榜题名”的俗语。“玉书”本意指天降之书,寓指“天子”皇帝的诏命之书,如唐诗人李郢《上裴晋公》诗中即有“天上玉书传诏夜,阵前金甲受降时”诗句;“生世日”,即人的出生日,这里是指大顺二年(891)“正月十日”进士放榜日,正是杜荀鹤的诞辰日;“潜记上升时”,意思是说“金榜题名”标示着杜荀鹤将有好前程,因为进士登榜之后,即将登上仕途的台阶,这里也含有对杜荀鹤的祝福之意;因杜荀鹤及第前寄居于九华山(今安徽池州市境),又自号“九华山人”,故诗中用九华山的高度来比譬其“金榜题名”之事,说“高千尺”的九华山,也“未必高于”被杜荀鹤“折”下的“第八枝”月中之“桂”。“第八枝”,寓指杜荀鹤在新及第本榜进士中名列第八位。此诗句不仅有力渲染了唐朝进士及第似“月中折桂”般地艰难,更衬托出杜荀鹤的可贵才华。
稍加咀嚼王希羽这首诗,即可悟出:诗的主题明确,笔法新颖,文字生动,妙趣横生。诗的内容,既立足于生活现实,又充溢着浪漫色彩,不愧为这位《唐才子传》附传者的佳品之作,也充份显示出王希羽“与杜荀鹤友善”的深情意韵。难怪宋、元及以后多家典籍,将此诗各选录于书中。同时也可以说,王希羽是以诗的形式传递、庆贺、祝福、赞美杜荀鹤“金榜题名”的最早人群中的一位中心人物。向杜荀鹤为此事赠诗的,当时还有“居于九华山中”的殷文圭等人[13]。
大顺二年(891)及第进士发榜日,是“正月十日,”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和时局混乱环境,信息自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传至身居江南山区的王希羽,最快也得正月底或二月初,所以《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将王希羽《赠杜荀鹤》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标在“大顺二年二月[24],是王希羽六十三岁的作品。俗话说:“一滴水中能见太阳”。品诗,不在于诗的多少。元代著名文学评论家辛文房,慧眼视珍珠,从王希羽的诗歌艺术造诣和它的影响力,从而确立了王希羽的《唐才子传》附传主的殊荣地位。
文化是社会经济的支撑,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首位重要标志”[25]。中国古代的优秀历史文化,则是中华民族的珍贵资源,同样是“民族血脉”、“人民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在特殊的时局混乱环境中,七十三岁方“金榜题名”的王希羽,拥有浓馥的文化造诣与艺术魅力,以仅存的一首诗的意韵与影响力而作为附传者入录价值宏博的《唐才子传》,理应成为“优秀历史文化”中的一份子,理应得到尊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里,他的人生史迹与文化底蕴,也理应得到发掘、钩沉与研究,以发挥他的力量贡献。本于此,故笔者下力气写下了这篇拙文,就教于各路方家。
[1]唐才子传全译·前言[M].李立朴,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2]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杨美艳.读〈千古兴亡〉[J].炎黄春秋,2013(7):84-85.
[4][清]彭定求,杨中讷.全唐诗·卷七一五[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张忱石.全唐诗作者索引[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7][宋]罗愿.新安志·卷六[M].线装书.安徽省博物馆藏本.
[11][清]徐松.登科记考·点校说明[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2][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
[1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二[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4]缪钺.杜牧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15][宋].洪迈.容斋随笔·三笔·卷七[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7][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0[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9]随笔·三笔·卷七[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0][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五[M].2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1][清]黄本骥.历代职官表·历代职官简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3][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八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4]路振.九国志·田頵传[M].线装书,安徽省博物馆藏本.
[25][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一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6][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四[M].北京:中华书局,1956.
[28][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一七[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9]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卷一五六[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31][元]脱脱.宋史·卷二0八[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2]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补正[M].北京:中华书局,1995.
[34]李立朴译注.唐才子传全译·卷九[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35][宋]钱易.南部新书·卷辛[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36][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7][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8]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晚唐卷[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
[39]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余义兵]
A 73 Year Old Successful Candidate i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Tang Dynasty——A Historical Study of Wang Xiyu and Interpretation of His Existing Works
Li Hui
(Anhui Provincial Museum,Hefei,Anhui 230061)
No brief biography of Wang Xiyu can be found inNew and Old Book of Tang History,andOld History of Five Dynasties,his life history can be only sought i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note and other literature.In the period of Emperor Zhaozong of Tang(901),Fang Xiyu,at the age of 73,succeeded passing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and his office position is the nine grades of rank in the feudal regimes in Palace Library.For his profound accomplishments of poetry,he was recorded in ABiography of Talent in Tang Dynastyby the literary critic Xin Wenfang in Yuan Dynasty.In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exploration of Wang Xiyu is beneficial to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culture of socialist civilization.
Wang Xiyu;Historical Relics;Interpretation of Poems
K207
A
1674-1104(2014)02-0083-05
10.13420/j.cnki.jczu.2014.02.021
2013-10-11
李晖(1943-),男,安徽凤阳人,安徽省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员,池州学院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为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