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方式和动机演变

2014-03-29 06:20朱亮
池州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政治大学生

朱亮

(安庆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安徽 安庆246011)

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方式和动机演变

朱亮

(安庆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安徽 安庆246011)

建国以来,大学生政治参与活动不断发展,政治参与的方式和动机不断变化,大致经历了从信念型和服从型的政治参与,到非理性的激进型政治参与,再演变为功利型政治参与三个阶段,曲折性和前进性特征共存。通过增强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和政治参与使命感,拓宽和开辟更多的适合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渠道,完善青年政治参与制度建设等途径促进大学生政治参与健康发展。

大学生;政治参与;方式和动机;演变

大学生是集青年与知识分子于一体的特殊群体,不仅是我国具有较高科学文化与政治素质的青年公民群体,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政治参与不仅是推动国家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合理化的需要,也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还是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完善,政治参与逐渐成为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自建国以来,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方式和动机都在不断变化中,经历了一个波折性的发展,有激进,也有挫折,有进步,也有退后。本文旨在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政治参与方式和动机进行梳理,然后对其演变情况做一简单分析,找出应对策略以促进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1 当代大学生不同阶段政治参与方式

1.1 建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前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华民族自1840年以来近110年的屈辱的历史,广大人民群众翻身解放做主人。紧接着,党中央又接二连三的开展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土地改革、“三反五反”运动等社会改革,广大大学生的思想中充满了对党的信任,从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主人翁心态和共产主义信念,并且积极参与革命斗争,接受革命的锻炼和思想的洗礼。在那个时候出现了一波积极参军、踊跃入党的红色运动高潮,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各项社会改革运动之中,包括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等。全国性的青年组织,譬如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等发展迅速,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政治参与实践活动,极大的鼓舞了青年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任何不服从党、政府或权威人物意志的政治参与行为,都会被视为“异己”,并遭受严惩,这足以反映出这个时期的政治参与的服从性[1]。因此,这个时期的青年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动机,可以说是信念和服从型的政治参与。

1.2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经过“文革”的惨痛教训,广大大学生开始反思过分政治狂热带来的悲剧性后果,开始疏远政治,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锐减。从80年代初开始,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渐转变,大学生政治参与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重在参与”也成为这个时期青年大学生最常用的时髦词语,大学里的各种社团也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起来,参政议政成为当时的热潮。这一时期的诗歌、小说、文化热、出国潮,学潮都能很明显的体现政治性元素,例如80年代末,社会上掀起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自由化分子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进行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活动。在此影响下,1989年4月初,北京一些高校的青年学生针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形成学潮,但是极少数自由化分子却利用这个时机,进行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活动,在他们的煽动下,首都及地方一些高校的学生大批涌上街头举行游行活动,西安、长沙等地的一些不法分子趁机进行了打、砸、抢、烧,学潮迅速发展成为动乱,对此,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采取果断措施,平息了暴乱。这场政治风波是大学生思考国家发展、希望参与政治的一种矛盾冲突的恶化,也是青年大学生用非理性方式发表政治主张的一次大规模斗争,不仅破坏了我国正常的社会秩序,扰乱了正常的经济建设进程,也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重大损失[2]。此类学潮,更加使得青年成为政治性和社会性焦虑的中心。不难看出,这个时期的青年政治参与更具有行动主义色彩,即广大青年大学生希望通过行动来展示自我的思想,以争取到更大的政治影响。

1.3 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90年代以后,信念型和服从型政治参与日渐衰微,在参与动机上,青年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出现“利益至上”和“功利主义”趋向。大学生入学后,在入党、进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班级干部选举甚至学年综合测评、奖学金的评比等问题上都明显出现了功利化政治参与的迹象,政治参与的功利性特点十分明显,部分大学生是基于特定的利益表达或利益实现的需要而参与政治活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带有利益性和功利性,这种以利益和功利为动机的政治参与非常不利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青年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在逐年降低,政治参与心态趋于平和,政治冷漠倾向开始凸显出来,对于国家大事,只抱着一种参与的心态,早已没有上一个十年的“狂热”劲头,甚至有一些同学对待国家大事抱着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敬而远之的政治态度。笔者针对在校大学生日常关注方向进行了问卷调查:27.4%的同学会经常关注社会问题以及政治方面新闻,35.8%的同学主要关注体育与娱乐方面的信息,还有36.8%的同学没有什么特别的关注方向。青年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进入一个“政治无涉”的阶段,不少青年大学生开始注重休闲和享受,沉迷在对潮流的狂热追求中,对于社会公共事件缺乏最起码的关注,青年大学生不再对社会政治偶像和社会政治问题感兴趣,转而对电脑游戏、服装、上网、流行音乐、追星等兴趣倍增[3],甚至有的大学生有“政治跟我无关,我无须操心,操心也没啥用”这种荒唐的想法。

2 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方式和动机演变分析

2.1 社会发展与变革方面的原因

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几次重大变革,从建国初期的“三大改造”到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党中央对国家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造和重建,为当代中国青年参与政治提供了一个更加有利的环境,使青年获得了普选权和参与政治的机会。然而,50年代末开始,由于国家长期奉行极左的政治路线,使得此时的青年政治参与走上了一条扭曲的道路,这个时期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具有相当强的服从性。

“文化大革命”对政治制度的破坏导致了建国初期所制定的有关政治民主和政治参与制度都形同虚设,也使得青年大学生参与政治困难重重,与此同时,非程序性的政治参与活动又频繁发生,进一步给青年大学生政治参与带来了消极影响。

1978 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的口号响彻全国,伴随着以市场化为主体导向的社会经济、政治改革的逐渐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开始摆脱桎梏,蓬勃发展。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方式和动机也在随着社会背景的变化而变化,青年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开始迈开大步,走进新时代。89风波后,大学生对自己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全面反省,意识到激进的政治参与方式非但没有改变中国的政治实际,反而阻碍了社会发展进程,因此,行动型政治参与幅度和热情都有大幅度降低,大学生政治参与重归理性和实际。

2.2 社会文化发展方面的原因

在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中,“官本位”的思想一直占据显赫的地位,其实这就是一种臣属型的政治文化。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的人民群众普遍缺乏参与政治的基本意识,这就导致了在中国近代,人民群众接触不到政治,更谈不上参与政治了,偶尔有留洋归来的学者提倡政治开化,结果也是被当权者不惜一切代价封杀。

随着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展,先进的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青年大学生对新思想接受较快,开始主动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出现了踊跃参军、入党等大好形势。但是“文化大革命”的文化限制使得青年大学生政治参与如履薄冰,他们逐渐失去了参与政治的热情。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决定实行改革开放,人们开始接受西方文化和思潮,当代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群体,开始逐渐接受西方先进的政治文化,其政治热情逐渐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生开始提出自己参与政治的要求,西方的先进政治理论也促使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行为从被动走向主动,并且开始通过组织和社团活动等方式来提出自己的政治要求、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

2.3 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原因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还没完全摆脱贫穷和落后的状况,青年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洪流中,较少进行政治参与。“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工农业生产产值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未能得到提高,这一时期的“工农兵”大学生虽参与政治,但具有盲目性和狂热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市场经济愈发深入人心,其明显特点就是以效益最大化、利益至上为价值导向。在这种经济基础上的政治上层建筑,自然由先前的信仰型、服从型政治参与转化为利益型的政治参与,市场经济下的政治参与开始凸显功利性特点。此时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取决于能否从中获得利益、能否从其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 推动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健康发展的措施

3.1 增强青年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和政治参与使命感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也是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因此更应该是民主政治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青年大学生应该彻底抛弃种种落后的政治思想,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政治参与,譬如现在流行的网络政治参与等等。大学校园作为青年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必须在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基础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对其进行法律意识、公民意识等现代政治文化和政治思想的教育和灌输。当前高校应转变教育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而不是一味进行传统枯燥的“我讲你听”,可以举行课堂讨论、辩论,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在互动中渗透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意义、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性等有关知识。与此同时,也要培养青年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主体意识和使命感。

3.2 拓宽和开辟更多适合青年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渠道

政治参与渠道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虽然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参与渠道却十分有限。疏通、拓宽乃至开辟更多的可供大学生进行政治参与的渠道,对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水平大有裨益。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运用健康的政治参与网络,把大学生中的利益群体关联进来,并融入政治体制改革中,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政府部门也要高度认识到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实意义,广泛拓宽政治参与渠道,例如每年举行的两会,可邀请大学生参与会议的讨论、就国计民生问题听取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开通网络平台,鼓励大学生对社会敏感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由国家政府开设有关政治参与方面的网上家园、微博平台、微信频道等等,多方面、多渠道的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更多的便捷方式。

3.3 通过改革促进青年政治参与制度化

利益因素是青年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基本动力[4],只有在推动青年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过程中遵循“利益”原则,才能真正有效的促进青年政治发展并体现当代青年政治参与的特点。因此,我们也必须采取一些措施,譬如推进青年立法工作的进程,使青年大学生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法约束、有法保护;还鼓励一些青年政治组织譬如共青团,青年学生联合会等多开展活动,发挥自身的纽带作用,作为青年大学生跟国家上层建筑沟通的桥梁。在改革的过程中,逐步为青年大学生参与政治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积极引导其往正确的道路上发展。与此同时,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良性发展的客观外在条件。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良好的政治氛围的主要任务是尽快从传统依附型的政治文化向现代参与型的政治文化转变,因此,政府在政治生活过程中必须向全社会旗帜鲜明地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4 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方式和动机的不断转变,是党执政合法性和治理有效性不断增强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民主建设不断推进的重要标志,更是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重要标志。从热血青年的冲动型、服从型政治参与逐步过度到积极有序、合法理性的政治参与,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愈发成熟,党中央号召“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5],这就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指明了方向:首先要“扩大”,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中尽可能的扩大政治参与的广泛度,同时也要“有序”,因为大学生政治参与一定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以理性的思维去思考如何参与政治,用程序化的方式来积极加入政治参与,这就是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的主流趋势。

[1]武月锋.建国以来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范式转换及态势展望[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3-47.

[2]1989年政治风波[EB/OL].[2007-05-25].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84013/84044/84235/5780507.html.

[3]程福财.从广场到身体:当代中国青年政治参与状况的嬗变[J].中国青年研究,2011(9):34-38.

[4]邵念荣.当代中国青年政治参与初探[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40-44.

[5]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2-11-19].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18da/2012-11/19/content_15942580.htm.

[责任编辑:余义兵]

D432

A

1674-1104(2014)02-0032-03

10.13420/j.cnki.jczu.2014.02.008

2013-11-21

朱亮(1986-),男,安徽安庆人,安庆师范学院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外政治制度和教育管理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政治大学生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