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传浩
传统与现代二维视角下的大学生婚恋观建构
马传浩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江苏泰州 225300)
大学生在婚恋观的构建过程中,既要正视盲目追求现代性所带来的认识误区,又要考量传统婚恋思想中的美德伦理。实践意义上,物化与享乐主义思想,逃避义务、虚无责任的态度,违背善良风俗、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不利于积极婚恋观的培养,而贤贤易色、相济相生、互敬互爱、忠贞不二等传统婚恋道德有助于健康婚恋观的生成。
大学生婚恋观;婚恋观误区;婚恋道德;传统美德
现代性和传统性既是绵亘于时空的两个节点标记,也是催生新事物不可或缺的两种价值向度。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机理是复杂的,既要接受现代精神和客观环境的洗礼与雕琢,又要经历传统思想观念的激荡与磨合,总体来说,它是现代性和传统性两种因素相互交汇,相互影响,合力熔铸的结果。
就现代性来说,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应以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科学理性为价值取向和精神内核,应符合社会进步的方向,顺应婚姻家庭发展的要求,切实维护和增进婚恋当事人的人生幸福,反映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并且在婚恋观多元、多变的社会氛围中能够起到主导作用。具体而言,这种婚恋观应该“是以一夫一妻的婚姻形式、强调爱情在婚姻中的基础地位、自由与自律相结合的婚姻生活态度、平等和尊重的夫妻关系、夫妻之间互相忠实并相互宽容的情感要求、宽松和谐的婚姻生活状态为主要内容的。”[1]对于传统性,“从现代人的眼光看来:其中当然有一些束缚人性、扼杀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糟粕,但也有许多顺乎人性、有利于个人幸福和群体发展的精华。”[2]正由于封建婚恋伦理存在一些消极、落后的内容,且曾长期禁锢中国社会,加之许多人缺乏正确的认知方法及自觉探索真理的勇气与耐心,因此,传统婚恋观念多为世人诟病,被斥之为保守、愚昧,人们很少能够透过消极因素的遮蔽,取其精华。
大学生成长于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随着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断成熟,自己的恋爱观和性道德观已初步形成,在对待恋爱与婚姻的问题上,有思想、有主见,体现出积极、健康的时代主流。然而,由于受主、客观因素影响,部分学生不能准确、深刻地把握爱情本质,因此在婚恋观的建构中出现了认识上的误区。
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每一个人都会产生诸多来自灵与肉方面的本能欲望和高级追求,这一点在婚恋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爱情,正如保加利亚伦理学家瓦西列夫所说,“就是像一道看不见的强劲电弧一样在男女之间产生的那种精神和肉体的强烈倾慕之情”。[3]1就是说,爱情是为身心所渴盼、被文明所净化的美好、纯洁的感情。这也正是人们对之孜孜以求的原因。但在许多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不难发现爱情的本真日益褪色,爱情渐进工具化、庸俗化,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服务于当事人的物质享受。
尽管多数人将品德、理想、情趣、才华、气质等因素作为择偶的主要条件,许多学生还坚持“人品第一性”,但仍有部分学生在选择恋爱对象时以对方的财富、地位、家庭背景等物质实力为衡量标准,甚至有人将金钱作为谈婚论嫁的唯一要求。可见,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逐利性及价值多元化的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扭曲或逆转,恋爱观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功利倾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色彩日渐浓厚。他们用鄙俗和卑劣剥夺了爱情的圣洁,将爱情乃至肉体作为与生俱来的天然资本,投向了物欲横流的金钱世界,以满足自己的物质享受和生理欲望。“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嫁或娶个有钱人可以少奋斗几十年。”这些在过去为人不耻甚至遭人唾骂的观点正悄然在大学生中兴起。2010年4月11日广州市首次发布的《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中称,其中59.2%愿意嫁给富二代,理由是可少奋斗很多年,超过总数的一半[4]。由此可见,随着羡富、逐富心理在社会上不断蔓延,嫁富人、傍大款,乃至做情人、当“二奶”这些被金钱异化的婚姻在物欲的催生下也部分地由地下转为公开。
诚然,婚姻的建立与维系离不开物质力量的支撑和经济关系的必要推动,从未来幸福的角度考虑,在选择恋爱对象时适当兼顾经济因素,这不仅是合理的,也是审慎的,无可非议。但如果将爱情物化,以爱情作为获取物质享受的投资和筹码,在物欲的蒙蔽和催促下,对财富顶礼膜拜,趋之若鹜,那婚姻无异于一场赤裸裸的钱色交易。我国古人就有“婚姻素对”的教诲,并告诫,“或猥婿在门,或傲妇擅室,贪荣求利,反招羞耻”。[5]44市场竞争越激烈,生存就越艰难,这是一个不争的严酷现实。但是,贪图物质享受,用爱情换取富贵,以逃避激烈竞争中的奋斗、打拼之苦,这只能说是一种不甚明智的权宜之计和暂时的遁世之举,它将有付出沉重代价之风险。在这种“先结婚后恋爱”的模式中,如果情深意笃的爱情关系还没有建立,那么一旦令人心醉的财富荣耀浮华散尽,或是“心上人”依仗金钱另觅新欢,那给当事人留下的将是无语的心碎。
“以财而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而交者,华落而爱渝。”婚姻幸福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更体现在以爱情为标志的精神生活上。爱情是婚姻的基石,它诠释了快乐的真谛,彰显了人性的纯美。“爱的情感本身对于感受到它的人来说是合乎心意的,它抚慰心灵,……;它因意识到所爱的对象必然会产生的感激和满足心情而变得更加令人愉快。”[6]45正因如此,婚姻存在的应然状态不在物质,而在精神。更值一提的是,在生活面临波折、打击等严峻考验时,相爱双方真挚爱情所迸发的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使婚姻得以巩固,幸福得以发展。
爱情是人类的一种高尚情感,它不仅具有自然的属性,更体现出社会属性,而且自然属性要接受社会属性的净化,使之具有理性的成分。基于这一点,在享受爱情的同时,还要勇于担当。同时,“恋爱牵涉到两个人的生活,并且会产生第三个生命,一个新的生命。这一情况使恋爱具有社会关系,并产生对社会的责任”。[7]69-70因此,对于涉足爱河或步入婚姻殿堂的人来说,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是他们婚恋行为的题中应有之义。这里的责任或义务的相对人不仅指他人、家庭、社会,还包括自己。
当前大学生恋爱中的性行为较为普遍,且在高校有蔓延之势,不仅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为恋爱中的性行为无可非议,能够坦然接受,而且还有部分人对情人行为或“一夜情”行为表示一定的理解和宽容。在这些性行为中,尽管都是自愿行为,且不排除“为情而性”的情况,但总体而言,感情成分显得苍白无力,明显地呈现出爱与性相割裂、婚姻与爱情相剥离的特征。虽不能将支持这种行为的恋爱观定性为性欲至上的“动物本能主义”,但有理由相信它是受享乐主义影响的“为性而性”的思想。由于这种思想的作祟,冲动的激情很容易就突破了理性的防线,使得许多大学生只顾眼前,不管将来。甚至还能导致部分自控力不强、意志薄弱的大学生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而由于当事人不愿意、无能力或无法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使得这些恋爱中的越轨行为游离于社会责任和道德的约束之外。
首先,大学生偷吃“禁果”将会给双方的生理和心理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是不理智的行为,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性欲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如果失去控制,它就可能成为灾难。”[3]19过早的性行为会破坏身体的正常发育进程,影响身体的健康,而因之产生的生物后果更让许多女性饱尝苦头。同时,由于社会主流意识对日益泛滥的大学生恋爱中的性行为持批判态度,因此这就会让那些一贯自爱、自重仅仅是因一时冲动而“失足”的大学生产生内疚感和负罪感,从而背上心理负担。更为严重的是,如果爱情搁浅,那么未来的婚姻就会因这种婚前性行为而蒙上阴影,也由此埋下不和谐、不幸福的种子,将直接影响生活的质量和当事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尊严。其次,大学时光,不管是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又备受生活压力煎熬的父母来说,还是对个人积极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或将来有效抓住发展机会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因此大学生应将主要精力用在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上。大学生沉溺、醉心于欲望和情感,不仅会消耗大量的时间,蹉跎光阴,更会使意志低落、精神颓靡,理想失落,抱负消退,最终荒废学业。这一严重后果不仅是对个人前途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家庭和社会的一种不负责任。至于“红袖添香好读书”之说,只要看一看因恋爱受挫而不能正常学习者悲观失望的痛楚眼神,听一听因投身爱情而抛弃学业者悔恨交加的无奈叹息,就知道它是一个不是所有人都适用的伪命题。
爱情不仅是一种感情,还是一种道德义务,它从一开始就蕴含着强烈的义务感。黑格尔说过,“爱情里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只停留在性欲上,而是现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美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8]332相爱的男女中,如果一方只是将感情建立在对另一方外表的迷恋上,一味地追求性欲的满足,那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对另一方的侮辱。“只把异性当作性欲的对象,而不是当作爱情的对象的行为,只能说是一种兽性。”[9]291那种从利己主义出发的将对方身体据为己有的丑恶情感,是浅薄、卑鄙的市侩作风。真正的爱情既需要高度的精神契合,又需要对对方付出关心和体贴。“爱是一门艺术。”“爱本质上是给予而非获取。”[10]25不自觉承担义务的爱情,肉体的快乐只是暂时的。“你只要一忘记我的幸福应给别人带去幸福,在爱情中不应考虑得到多少而应考虑给予对方多少,那么爱情就会变成不幸,铸成悲剧,破坏生活。”[11]11-12
目前相当多大学生的婚恋价值观悖逆主流社会道德。首先,恋爱动机不纯,不是为婚姻而恋爱。这其中不仅有及时行乐的思想,还存在一些非理性的认识;其次,对爱情和婚姻不再忠贞不渝。他们不屑一顾传统婚姻的忠贞之义、深沉之美,选择性地遗忘“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一传统古训,转而信奉“贫贱夫妻百事哀”这一商品社会的“忠告”。在结婚和离婚的来去之间,感情和责任的分量越来越少,财富和自由的内容逐日增多;至于贞操,很多大学生都不以为然,认为它是中国传统婚姻的一种悲情记忆。而性观念却日益开放、大胆,甚至张扬,受此影响,作为这种观念表现形式的性行为也由原来的盲目、轻率日益变为随意、功利。校内过分亲昵司空见惯、屡见不鲜,污染视觉的边缘性行为时有发生;校外同居随着时光的流转已演变为一种时尚;见怪不怪的婚外性行为经过“拨乱反正”,已然获得多数人的认可与接纳;曾经隐身地下的“当情人”、“做二奶”、“一夜情”等见不得阳光的行为,现在已不再羞羞答答,通过“据理力争”,居然还有大学生对此给以宽容。所有这些都表明,当代大学生婚恋道德缺失,甚至荣耻不分。
道德性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属性之一,也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特征。两性关系是“人对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这种关系表明人的自然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人的行为,或者,……作为个人的存在在何种程度上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12]296-297因此,受婚恋观念支配的各种行为都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它在体现出一种社会关系的同时,也接受其它社会关系的调节,特别是要受到道德关系的制约。人是理性的动物,有意识、有智力、有感情,因此,优越于地球上其它一切生物。在情爱领域更能体现出这一点。“人所摆脱的并不是自然的本能,而是这些本能的直接作用,他能够调节自己‘动物的需要’,而且使它‘具有人性’。”[13]520爱情虽然与性欲有着天然的联系,但只能说性欲是爱情的构成要件,绝不能将爱情仅仅归结为性欲。一定社会的道德意识和善恶观念必然将影响到爱情。大学生的婚恋态度和行为的确是个人的权利、自由或生活方式,但客观上它不能超出社会伦理、道德的范畴,仍然要接受道德的价值评判,承担相应的道德义务。“只有人才能把道德带进了两性关系。”“当一个人体验到真正的爱情时,他就会表现出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巨大的道德力量。”[3]33
爱情既是纯洁、美好的感情,又是一种圣洁、崇高的感情交流,需要人们用真诚、善良和高尚去呵护。确定恋爱关系后的男女必须具有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交往方式。“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不能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地亲昵。”[13]520任何粗俗地表现出“对爱情的需要”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对爱情的亵渎,是不道德的。
传统社会高度重视婚姻关系,因此婚姻方面的伦理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儒家贡献突出。“‘性欲即罪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尊女卑歧视妇女是中国传统婚姻与性道德中的封建性糟粕。主张对婚姻与两性关系的严肃慎重态度;强调对婚姻家庭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女性珍视自己的贞操,则是中国传统婚姻与性道德中的道德精华。”[14]儒家婚姻家庭伦理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广泛的民族认同感,其精华思想源远流长,与现代社会具有极强的“共时性”,因此,在促建正确婚恋观和世风教化功能上,至今仍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
我国古代典籍中有许多关于两性关系的探讨。“一阴一阳之为道”(《易·系辞上》)。“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易·说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易·序卦传》)。“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易·系辞下》)等等。这些思想不仅提供了传统两性关系“形而上”的哲学依据和经世致用的伦理基础,构建了其独特的意义世界,更表明夫妇之道既是天地自然演化的结果,又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尽管传统思想中代表男女的阴阳两极有差别,如阳属刚健,阴属柔顺,“天尊地卑,乾坤定已。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易传·系辞上》)。但从最终意义上讲,他们是相互需要、相辅相成、相济相生的关系。它告诉我们,阴阳相合的夫妇没有天然的区别,他们本是命运相依、荣辱与共的统一体,是自身的“一半”与“另一半”的关系。
夫妻情义是婚姻健康发展的前提,是家庭和睦稳定的基础,这方面的传统思想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颜氏家训》说:“夫不义则妇不顺”,就是说,丈夫只有敬重他的妻子,才能使妻子顺从自己。这就道出了夫妻间权利义务的相互关系:丈夫不仅要敬重妻子,还要保护妻子,不嫌弃妻子;妻子不仅要顺从丈夫,还要体贴丈夫,在合法合理的事情上支持理解丈夫。
我国古代的婚姻,并不是属于男女双方的,而是从属于家庭的,其命运一般是由家庭决定的,多是不平等的,但即便如此,仍流传下来许多情深意笃的美满婚姻故事,并形成了一些道德价值浓厚的夫妻伦理规范。其中核心的一条是夫妻互敬互爱。互敬互爱就是夫妻关系和谐融洽。夫妻关系和谐融洽是家庭和谐的关键,而夫妻要做到关系融洽,首先相互之间要做到和睦。《诗经》中说:“妻子好和,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孥”。怎样的夫妻关系才能是和睦的呢?要做到夫妻关系的和睦,那就需要夫妻之间要有爱,只有互敬互爱才能使夫妻和睦相处,和谐生活,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爱者,夫妇之第一义也”。这样的例子,古人有很多,东汉梁鸿与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就是其中的美好典范。
传统社会认为,在选择配偶时要坚持“贤贤易色”,即不要只关注对方的容貌,更要重视对方的品行,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些维系婚姻关系稳定的道德要求。一是夫妻平等。夫妻平等就是要对配偶的人格、地位、权益自觉珍重。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在夫妻间要相互信任,只有“长相知,不相疑”,夫妻感情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二是忠贞不渝。夫妻双方只有千百倍的珍视爱情,相互赤胆忠诚,共同分担爱的权利和义务,才能天长地久、白头偕老。三是夫妻双方应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在平等基础上组成的婚姻关系就包含有夫妻同甘共苦的道德要求,它不仅要求夫妻双方共同承担家庭责任,更要求夫妻双方共度难关,共创未来。
婚恋观是个人、家庭、社会三者关系的系统化确认以及处理此种关系的思维固化,其反映出的精神面貌是真实社会直接或间接的投影与折射,不仅传递社会变化的动感节律,还表征着社会发展的质态水准。当前中国视域下,改革创新、开放搞活、市场经济这三个主题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引导语和关键词,受此时代大潮的熏染,人性、人欲、人权的主题很难不成为大学生婚恋观这支乐曲中一个强有力的音符,这无疑是婚恋文明的巨大进步。但是,这一颇具祛魅色彩和诱惑功效的思想观念需严格界定它的概念和边界,不可以曲解,更不能滥用,因为:婚恋观天然具有社会属性和伦理本质,任何过度物质化和去道德化的添加与创意,不仅是对婚恋之于人意义的误读,更是对人自由发展的背离与戕害。
作为实现中国梦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大学生确立何种婚恋观,关乎着个人的幸福、家庭的美满以及社会的稳定。针对大学生婚恋观中存在的问题,除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婚恋观教育以外,还需大力加强传统婚姻家庭美德方面的教育。继承、弘扬传统婚恋美德,不仅对纠偏婚恋观的现代性误区大有裨益,更是建构大学生婚恋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古代将夫妻关系誉为“人伦之始,王化之基”,足见其在维护家庭幸福和睦、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独特作用。以夫妻关系为基础,传统社会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婚姻家庭伦理体系,随着历史的演进,从这一体系中逐渐沉淀出精华成分——婚姻美德,虽然婚恋观念这幅画卷在世事的变迁中斑驳陆离,但这一美德犹如画卷中永不消退的底色,始终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熠熠生辉。由此,我们认为,大学生认可、崇尚民族优秀婚恋美德,不仅是文化自信、自觉的应然所在,也是认知规律与客观实践的实然所求。
[1]闫玉.转型期中国婚姻伦理的合理导向[J].前沿,2012(4):6-8.
[2]张一兵.论婚姻关系的伦理本质[J].学习与探索,1997(5):62-65.
[3]瓦西列夫.情爱论[M].上海:三联书店,1984.
[4]广州市妇联.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N].广州日报,2010-04-12.
[5]颜之推.颜氏家训[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6]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蔡特金.列宁印象记[M].上海:三联书店,1979.
[8]黑格尔.美学: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9]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10]弗洛姆.爱的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11]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4]安云风.传统婚姻与性道德论析[J].道德与文明,2005(3):49-54.
(责任编辑:朱 丹)
The Buildup of Marriage outlook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Dual Traditional-modern Perspective
MA Chuanhao
In the buildup of marriage sense,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on one hand have a correct attitude to the misunderstandings raised by modernism, and on the other shall absorb virtuous ethics in the traditional marriage sense. In actuality, such ideas and actions as pursuit of material, hedonism, shirking duties, devoid of responsibility, betraying good morals and deeds without moral bottom line are not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positive marriage outlook. On the contrary, valuing such traditional marriage outlooks as virtue rather than look, mutual help, love and loyalty contributes to the healthy outlook on love and marriage.
view on marriage and love of college students; love and marriage misunderstandings; marriage ethics; traditional virtue
C913.13
A
1009-8135(2014)05-0023-05
2014-05-18
马传浩(1975-),男,安徽滁州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应用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