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艺彤
儒家德治思想新论
陈艺彤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德治思想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它要求统治者、在上者率先垂范,以德爱人惠人教人感化人,而不是片面地以道德口号和律条去迫使人民服从。而且儒家认为道德具有独立的崇高的价值。当然德治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但比之西方文化和其他政治文化思想,有着独到意义。我们不应该忽视对其进行总结和借鉴,对义利之辨有必要作一简要分析。
德治;儒家;积极意义;局限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1]11这段话见于《论语·为政》篇,是孔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孔子认为,为政者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能像北极星那样,众星拱卫在它的周围,得到民众的拥护。也就是说,以德行教化治国是治国之要。在其他多个地方,孔子也曾多方面阐述了这种思想。这种思想曾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也仍然值得我们对其深入思考和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孔子所推崇的“德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儒学更好地运用于现代社会。而对此问题,学界和社会上仍有许多不同认识和议论,故不揣浅陋,略陈己见。
儒家认为,相对于“政”、“刑”,“德”在政治中具有更崇高的地位与作用,这是儒家与法家、道家等有很大区别的思想。道家根本反对道德法律乃至要取消文明文化,主张因顺自然。古代中国法家认为道德和贤人政治靠不住,人心靠不住,故提倡“法制”,以实现君主专制,维护、强化中央权威为根本目标,把人们的一切行为规范都采用法的形式给以明确的规定,认为法律的强制手段是最有效的。而孔子不认同这点,他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12对政、刑与德、礼在治国方面的不同效果加以了比较说明。他认为,如果用政令来引导民众,用刑罚来威慑民众,民众只能暂时免于不犯罪,但却没有廉耻之心;而如果用道德来引导民众,用礼仪来规范民众,民众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人人心悦诚服。作者认为,孔子提出“为政以德”的理论,是建立在“性本善”的认识基础上的,强调充分调动和发挥领导者及民众的道德自觉,这也是儒家一直所追求的神圣理想。
值得一提的是,儒家并不是不要法律政令,而是认为以德化民、协和民心,导民于自觉,这是比以法律惩戒、行政命令治民更高、更难的,也是更能持久、更好的。在《论语》中,孔子以德行礼乐教学生,在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排在第一,颜回则为德行科的高徒,也是孔子最欣赏的学生。《论语》中多方面表现了孔子之德行风范,孔子也常称道那些有德者。《礼记·大学》中阐述了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5格物、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都反映了德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在个人修养和治国之道中所具有的崇高地位。
后世尤其是当今很多人非议儒家德治思想,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孔子的德治思想。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136孔子的德治不是以德治民,对老百姓挥舞道德的大棒,而是以德化民,首先是要求统治者、君子端正自己的德行,加强自己的修养,进而对老百姓施行泛爱和仁政。孔子还认为:“德不孤,必有邻”[1]41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同他相亲近的人。为政者的德可以起到一种上行下效的作用,领导者做好榜样了,他的美好德行就会感化老百姓们,如此一来,老百姓更易于听从,社会更为和睦安乐,国家更加繁荣发达。
屈原在《离骚》中述说他的“美政”理想时写道:“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3]7这也是德治思想的体现。毛泽东一贯反对官僚主义,强调为人民服务,提出对人民只能说服不能压服,这在相当程度上可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启发,故与斯大林主义有所不同。在孔子那个时代,孔子提倡以礼乐治国,即是德治的一种方法。他的学生子游治理一个小地方武城,以礼乐教化民众,孔子到那里后听到弦歌之声,开玩笑说:“割雞焉用牛刀?”子游以曾经听过老师的教导来提出异议,孔子立即对随行的学生说:子游的话是对的。历史上,也不乏实践儒家德治取得成功的事例。如《汉书·循吏传》中记载了一些循吏的事迹,“至于文、景,遂移风易俗。是时,循吏如河南守吴公、蜀守文翁之属,皆谨身帅先,居以廉平,不至于严,而民从化,……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4]1571-1572这些循吏、良吏,皆重己身德行,兴教育,行仁政,以德化民,正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成功践行者和榜样。
“德治”要求每个人重视内心及言行的修养,“德”本身具有独立的崇高的价值,是政令、法律所不能比拟的。儒家这些比较独到的有价值的思想,表现了儒家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
作者认为,按孔子的思想,小到“修身”,大到“平天下”,都是“为政”,而不仅仅局限于当官从政。有人曾经问过孔子:你为什么不去从事政治呢?孔子却认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将这孝悌的道理影响政事,这就是从事政治。他所认为的“为政”并非只局限于“治理国家”,而是涵盖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广泛内容,意指践行道德、率民向善本身就有政治的意义,正如他认为有善良高尚的德行就是有学问一样,不见得非要读书治学、著书立说才是学问。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慎独”,“笃行”,“不欺于暗室”,讲究诚信,做生意、做事先要做人,要童叟无欺,甚至认为在兵、食、信三者之中,不得已的话可以去兵、去食,但不可没有信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126这些都是儒家重视德行的思想的体现,而且也是法家、墨家等提倡的,因此可以说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这方面的鲜明特点。
至于其他具体的“德”及“德”的养成,孔子和儒家则有更广泛的论述,这里不必展开讨论。大略而言,孔子和儒家培养的对象和目标,是“始乎为君子,终乎为圣人。”“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1]159由此可见,儒家的胸怀和理想是很高远包容的,有一种民胞物与、天下一家的精神。这与法家、与西方个人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有极大的不同,也与佛教的来世诱导有很大的不同。她是诉之于人心,见之于当下的实践,强调己立立人的。
应该说,儒家德治思想确实有其深刻内涵和积极意义。单靠政令、法律来规范和强制人民,对于社会和谐稳定、长治久安是不够的,而德治可以起到它们起不到的作用。儒家不仅仅从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意义上来提倡道德,而且是把道德当做最高的人生价值观加以提倡。儒家有所谓“三不朽”之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5]1088道德是人自身本质的实现和体现,是人人都可以努力并成就的。所谓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即是此意。而立功立言是要一定的天赋和机遇才能实现的。把“立德”作为最高价值,这样也可以鼓励人人向善,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减少纷争。但是,孔子并不反对追求利益和富贵,因为这是人的自然本性,但他提倡见利思义,反对不择手段追求名利富贵,而且认为人应当追求更高的价值。尤其是君子(当时不仅是指道德高尚的人,也是指社会地位高的精英、统治者)应该“喻于义”,而“小人喻于利”,在他看来也是理所当然的。“义者,宜也。”“礼”规范了各阶层人的利益和言行,居上位者更应自觉维护良好的社会和道德秩序,顾全大局,着眼长远,协和下属和民众,当然不应该斤斤计较于个人眼前的名利得失;而普通老百姓既无管理国家事务的责任和权利,也没这方面的义务,自然是先顾及个人和小家庭的利益了。因此,“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孔子看来是很自然和理所当然的,君子喻于利才不正常不应当。可是后世人们对孔子的这个思想常常误解了,而以此为由压制普通民众追求和维护个人正当利益和权益的行为。改革开放以来,批判孔子的这个思想,鼓励人们追求利益,而不强调“见利思义”,赞扬成功者,鄙视失败者,嫌贫爱富,甚至为了升官发财不择手段,结果在调动人们积极性的同时,也导致人欲泛滥,道德滑坡,贪腐猖獗,社会矛盾加剧,正如孔子所言:“放于利而行,多怨。”由于重视道德的独立和崇高的价值,孔子提倡安贫乐道,赞扬颜回的乐观,赞赏曾点之志。在厄于陈蔡,遭遇困境时,还与其学生弦歌不辍。这就是被宋明儒者所常称道的“孔颜乐处”。孟子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也是由于儒家的这种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历史上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也是中华民族浩然正气、优秀民族精神的体现[6]。像陶渊明、杜甫、岳飞、文天祥等等都是实践了儒家这种思想的优秀代表。晁福林指出:“‘德’的观念在先秦的发展到孔孟进入到了完全崭新的境界,可以说是‘澄明之境’吧。……人们可以深切感觉到古代人类精神觉醒的前进步伐。中国古代思想与宗教没有走向如同基督教、佛教那样,通过偶像膜拜方式表现出宗教信仰,而主要是关注人的自身能力的认识与开发,寻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平衡。……‘德’观念的发生与发展的道路对此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7]
当然,孔子所推崇的“德治”也有其局限性。不仅在当时诸侯争霸的历史语境下被人视为迂阔,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也鲜少有国君真正以身垂范,广施仁政,地方官员亦是如此。首先,在封建中央集权的制度下,君主拥有最高的权威,几乎没有人可以约束和驳斥君主,当然也有忠臣强谏,但大多结局悲惨,而某些制度的约束也难起有效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国君拥有最高的道德自觉是多么的困难。其次,过去的社会,长期都是少数剥削阶级剥削压迫广大的人民,因此,即使统治者出于稳固统治的需要,可能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向人民妥协,表面上行一些仁政,但是其政权本质决定了统治阶级与人民是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不可能真正做到德治。第三,古代虽从汉武帝开始推崇儒学,但后来发展起来的曾起过积极作用的科举制度逐渐僵化,让文人陷入“八股取士”的困境,人们一心只想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升官发财,道德教育被抛之脑后。这个问题即便放在当今社会,也未得到有效的解决。虽然教育部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高考的压力却不得不让各个学校强化“应试教育”,学生也沦为了答卷的工具。各个学习阶段均开设了不同的政治德育类课程,但与社会实际脱节,践行者少,没起到应有的作用。
此外,儒家所推崇的德政依靠个人的自觉,见效也慢,并且没有绝对的标准。而当今社会更为复杂,社会的治理,关键是要确立有效的制度,依法治国。但这并不意味着“为政”不需要“德”。国家和社会的运行,如果没有道德精神的指引,就会迷失方向而陷入危险。基于此,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依法治国,实现中国梦,他的为政思想顺应民心,深得老百姓拥护。陈来指出:“事实上,黑格尔也提及了政治作为自在自为普遍物的主观方面,他认为,国家官员的职务要求他不能任性地追求主观目的,必须要牺牲个人的利益,‘为了使大公无私、奉公守法及温和敦厚成为一种习惯,就需要进行道德和理性的教育。’黑格尔还谈到有教养的官僚等。”[8]道德可以提升人们的精神,而制度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道德与制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由于人性的缺陷,我们可能无法要求每个人都做到道德高尚,但我们却起码应该要求每一个公民遵纪守法,并具有基本的道德自觉和良知[9]。西方文化建立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故强调法治,鼓励竞争,重视物质享受,似乎更有效率,更发达舒适,但社会、人心却不够和谐。西方文化一味向外开拓,在取得很高成就的同时,也给自然和人类社会带来严重问题。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似亦有此弊。
而中国儒家相信人性本善,人人可以为尧舜,给人指出向上一路,勉励人们不断修身立德,而不要过于沉湎于物质欲望。我们在向西方文化学习的同时,不应该忽视自身文化传统中这一具有积极意义的遗产!“德政”可以从社会文化以及风气层面进行推广和引导。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8.
[3]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班固.汉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3.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襄公二十四年[M].北京:中华书局,1981.
[6]谭真谛,朱佩佩.《古画品录》中的儒家思想[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4).
[7]晁福林.先秦时期“德”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5(4).
[8]陈来.论“道德的政治”——儒家政治哲学的特质[J].天津社会科学,2010(1).
[9]王资博.儒家荣辱观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综述[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责任编辑:朱 丹)
The New Theory about Confucianism Virtue Ruling
CHEN YiTong
The idea of rule of virtue, an important thought of Confucias, requires that the rulers make a good example for people and love and enlighten people by virtue, instead of forcing people to obey in the name of moral and the idea of rule of virtue. However, the idea of rule of virtue has its limitations. Compared with western culture and other cultural thoughts, the idea of rule of virtue has its special significance. We should make efforts to glean and inherit the useful parts and absorb what is still helpful to the modern age.
virtue; Confucianism; positive significance; limitations
B222
A
1009-8135(2014)05-0036-03
2014-06-18
陈艺彤(1993-),女,湖南郴州人,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