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蕾,郑水红
(浙江省金华市中医医院,浙江金华321017)
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Parkinson’s disease,PD),是常见的中老年中枢神经系统以黑质纹状体进行性变性为特点的退行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震颤、肌肉强直、运动活动困难和姿势反射异常等。国内65岁以上老年人群PD患病率达2%,我国目前PD患者已超过200万[1]。笔者采用头皮针电针、督脉接力针结合针刀治疗PD并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97例病例均为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我院针灸科及脑病科门诊及住院的PD病例,按就诊顺序编号并由SPSS13.0统计软件随机数发生法随机分为综合组32例、常规针刺组34例、美多巴组33例。研究过程中,综合组脱落2例,完成30例;常规针刺组脱落3例,完成31例,美多巴组脱落2例,完成31例。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本研究通过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3组PD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依据1984年全国椎体外系疾病讨论会确定的帕金森病诊断标准[2]。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无严重心、肝、肾、脑等全身器质性病变及内分泌和代谢性障碍疾患;无其他精神、神经科疾病,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排除创伤、脑血管病、化学药物及其他病因所致的帕金森综合征;失语、失明、失聪不能配合评分及治疗者。
中途因依从性差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停止治疗者;资料不全,无法评定疗效者。
参考改良Webster[3]评级方法进行评价。
采用头皮针电针、督脉接力针、项韧带及腰棘间韧带针刀综合治疗。
头皮针电针取穴:百会、四神聪、舞蹈震颤控制区。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取0.3 mm×40 mm毫针(华佗牌,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针刺上述穴位,毫针针身与头皮呈30°角刺人帽状腱膜下层,进针深度约30 mm,小幅度快速捻转得气后采用G6805-Ⅱ型电针治疗仪,每次选4穴接电针,连续波,频率3 Hz,强度以患者能承受最大强度为度,留针30 min。
督脉接力针:头皮针电针取针后患者俯卧位,腰俞穴至大椎穴的督脉穴上以0.3 mm×40 mm毫针针尖向百会方向30°斜刺,得气后留针30 min,每周5次,共2月。
针刀治疗方法:患者俯卧位,颈腰部常规消毒,项韧带上找到压痛点,用Ⅰ型4号汉章针刀(北京华夏针刀医疗器械厂,京药监械准字2 005第2270038号)刀口线与棘突顶线平行,按四部规程法进针后在项韧带上切开剥离1~2刀,然后横行铲拨两下;腰棘上韧带压痛点用Ⅰ型3号汉章针刀,刀口线与棘突顶线平行,进针后在棘突顶部上下角的骨面上纵行剥离,再在骨面上横行剥离1~2下,刀下若有韧性结节,则纵行切开,出针,干棉球按压针孔2 min。针刀治疗2周1次,共2月。
取穴:风池、外关、合谷、太冲、足三里、阳陵泉、悬钟。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取0.3 mm×40 mm毫针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每周5次,共2月。
方法:口服美多巴片(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198)每次0.25 g,每日3次,服用2月。
以上3组治疗过程中皆予帕金森病康复训练指导,2月后同期观察疗效指标。
根据改良Webster量表评分,计算评定疗效。包括上肢运动障碍(书写)、肌强直、姿势、上肢伴随动作、步态、震颤、起坐障碍、语言、面部表情、生活自理能力等10大症状,每一症状根据严重程度分为4级,由轻至重分值分别为0~3分。计算公式为:(治疗前分数-治疗后分数)/治疗前分数×100%。50% ~100%为显效,11% ~49%为有效,11%以下或加重者为无效。
本研究中设计随访时间为6个月。疗程结束后6月对3组病例进行Webster量表评分,并加以比对。
对3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多组样本比较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多组等级资料比较用Ridi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5.1 3组疗效比较 见表2。治疗后综合组显效率40%高于常规针刺组 16.1%(χ2=4.322,P < 0.05),但与美多巴组35.5%无明显差异;综合组总有效率93.3%高于美多巴组 74.2%(χ2=4.075,P <0.05),但与常规针刺组80.6%无明显差异。
3.5.2 各组PD患者治疗前后Webster评分比较 见表3。治疗前各组Webster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综合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与6月后随访相比无差异(P >0.05);治疗后综合组与美多巴组有差异(P<0.05),与常规针刺组有显著差异(P<0.01);6月后随访综合组Webster评分显著低于常规针刺组及美多巴组(P<0.01)。
表3 各组PD患者治疗前后Webster评分比较
3.5.3 不良反应比较 综合组与常规针刺组各有1例出现皮下小血肿,美多巴组出现7例不良反应,包括2例焦虑、2例失眠、3例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综合组与常规针刺组安全性高于美多巴组(P<0.05)。
帕金森病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疑难病之一,病程长,患者生活质量差,西药疗法目前在PD治疗中以针对性强、可明显改善症状处于核心地位,但长期服用有诸多不良反应,如剂末现象、开关现象、异动症、体位性低血压、便秘、排尿障碍、认知障碍等,且疗效减退,寻找确切有效及安全的疗法是目前PD临床研究的热点。
中医学将本病归为“颤证”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证治准绳》云:“颤,摇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古代医家认为PD病因在风,病位在肝。现代中医对PD的病因病机有进一步的共识,PD病位在脑,其本质是本虚标实,其中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是其根本,风、火、痰、瘀为其标。
近年来,针刺治疗PD取得了较确切的疗效[4]。帕金森病的现代腧穴研究发现头皮针使用频率最高[5],其中尤以头皮针电针疗效最佳;头针疗法是在针灸学及现代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全息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通过针刺头部的特定区域,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微刺系统方法。百会位于督脉,位居巅顶,为“三阳五会”之所,能提升阳气,配合四神聪可起化生气血津液、养脑髓而稳震颤之功效;舞蹈震颤控制区是大脑皮层功能在头皮上的相应投射区,具有控制震颤、缓解强直、加强平衡能力之效。PD临床重视督脉的治疗是为“脑为元神之腑”,其功能的发挥有赖于气血津液的濡养,而督脉通髓达脑,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之称,督脉的疏通利达是脑功能正常的保证。《灵枢·经脉》云:“督脉之别,名曰长强,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针刀疗法是一种闭合性微创手术疗法,针刀治疗疾病的原理在于调节各种平衡的作用[6],在缓解肌痉挛、强直、建立新的力学平衡上有见效快的特点[7],PD患者颈腰部肌紧张明显,项韧带及腰棘间韧带劳损、压痛,局部气血运行不畅,致运动障碍。
故本研究采用头皮针电针、督脉接力针、项韧带及腰棘间韧带针刀综合治疗PD,显效率与美多巴组无明显差异,显著高于常规针刺组;综合组总有效率与常规针刺组无明显差异但显著高于美多巴组,在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方面体现了其独特的优势。改良Webster评分综合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改善,6月后随访无明显增高,疗效稳定;综合组一疗程后Webster评分低于美多巴组,更低于常规针刺组,结合6月后随访结果,综合组疗效佳且疗效稳定。其作用机理是针刺可以刺激脑内中枢通路的神经递质分泌合成进而调节其含量,尤其可使DA的含量有效增加[8]有关,同时针刺可提高PD患者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降低过氧化脂质的含量,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9],另外头针可以改善大脑皮层相应部位的血流量,提高脑内神经营养因子的供应,从而使增高的肌张力降低,达到控制病情发展的目的。有研究证实,电针头穴与督脉穴能有效降低帕金森病继发性损伤障碍以及由此带来的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0]。
在安全性方面,综合疗法仅出现1例皮下小血肿,未见焦虑、失眠、胃肠不适等美多巴常见不良反应,在保证疗效优于美多巴同时,减少了诸多不良反应,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方法之一。但本研究仅为单中心研究、研究病例数较少,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增加研究的科学性、可靠性。
[1] Zhang Z,Roman GC,Hong Z,et al.Parkinson's disease in China:prevalence in Beij ing,X ian,and Shanghai[J].Lancet,2005,365(9459):595-597
[2] 全国锥体外系疾病讨论会.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5,18(4):256
[3] Teychene PF,Pfeiffer R,Bern SM,et al.Comparison between lergotrite and bromocriptine in parkinsonism[J].Ann Neurol,1978,3:319-324
[4] 季超,张晓芳,马振旺,等.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现状和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1,3(11):114 -116
[5] 孟振,杜广中,卜彦青,等.帕金森病现代针灸腧穴应用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63 -64
[6] 朱汉章.针刀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317
[7] 阎炳苍,强锋,赵小丽,等.小针刀治疗痉挛型脑瘫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4):806
[8] 王倩,陈兴华,唐纯志,等.针刺对帕金森模型大鼠纹状体多巴胺及代谢产物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J].新中医,2006,38(6):92
[9] 杨丹红,施茵,贾仰民.针刺结合药物治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症状及对血抗氧化系统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9):14-16
[10] 黄泳,姜雪梅,李东江,等.头部电针对帕金森病患者脑多巴胺转运体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