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佳,王勇军,2△,赵建国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市人民医院,天津300121;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颈椎病颈痛多见于颈型颈椎病,也可伴随或发展为其他各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颈项部酸胀、疼痛、不适、有僵硬感,活动时有异常作响,颈部软组织受凉后症状加重。因其症状轻微、短暂,以局部症状为主,有时呈一过性,易被忽视,而此时是治疗的最有利时机,对颈椎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1]。近几年来,关于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报道日益增多,且均有比较好的疗效[2],国内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亦证实了针刺治疗本病的有效性[3-4]。同时,经皮穴位电刺激已作为一种无创的镇痛方法应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与辅助手术镇痛[5-7],其镇痛效果较为可靠。本研究拟对比观察针刺、经皮穴位电刺激以及针刺结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颈椎病颈痛的影响,旨在客观评价其疗效,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
1.1.1 研究对象 共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医堂门诊和天津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颈椎病颈痛患者60例,应用SASS软件由计算机产生随机排列表的方法进行随机化分组,分为3组即针刺组、经皮组、针刺结合经皮组(结合组),每组各20例,并参照中华医学会2007年出版的《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关于颈椎病的诊断标准[8]。在干预和随访过程中针刺组和经皮组各脱落1例,最终完成观察58例,基本资料如表1所示,经统计学分析,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n 性别(例) 平均年龄(岁) 平均病程(月)男 女针刺组19 6 13 37.9 ±11.6 30.9 ±13.3经皮组 19 8 11 42.0 ±9.6 34.1 ±14.4结合组20 7 13 38.7 ±11.1 34.3 ±13.3
1.1.2 纳入标准 ①年龄在18~60岁之间的男性或女性患者;②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颈椎病的诊断标准;③以颈痛为主诉;④并有影像学检查支持颈椎病的诊断,如颈椎X线/CT/MRI表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或颈椎间盘突出;⑤近3个月或以上曾有颈部疼痛、僵硬感发作,且达到每月至少发作1次,每次至少半小时的频率;⑥纳入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3分;⑦近3个月未使用过治疗颈椎病颈痛的药物或非药物疗法;⑧愿意配合治疗并签署在知情同意书。
1.1.3 排除标准 ①有颈部外伤史,有颈部骨折或手术史,神经功能缺损(如肌无力或脊髓神经反射检查异常),先天脊椎异常,系统性骨或关节疾病,骨质疏松导致的压缩性骨折,脊柱狭窄,感染性脊柱疾病,炎症性、恶性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所导致的颈痛;②脊髓型颈椎病;③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者,使用植入式电子装置(如心脏起搏器)的患者;④孕妇或哺乳期妇女、发热、凝血功能障碍者;⑤不能配合治疗、依从性较差者。
1.2.1 针刺组 远端取双侧后溪穴,局部取双侧天柱穴、阳性反应平面的双侧颈夹脊穴(阳性反应平面即颈椎两侧的压痛点或条索状物所在的平面,于此病变平面每次任选2对夹脊穴进行针刺,若阳性反应平面少于2个,选择其上或下的1对夹脊穴针刺);采用汉医一次性针灸针,规格为0.25 mm×40 mm,在穴位处进行消毒,并在上述穴位直刺,进针深浅根据患者穴位处肌肉丰厚程度,各穴均运针至得气,施以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隔日1次,共针刺10次。
1.2.2 经皮组 选用英迪KWD-808系列(Ⅰ型)针灸治疗仪(常州英迪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选取颈部阳性反应平面2对夹脊穴,共4个穴位,方法如针刺组所述,将每对经皮穴位电极片分别粘贴在脊柱同侧颈夹脊穴;消毒电极片与刺激部位,选择连续波,电刺激频率在(1±0.5)Hz~(100±10)Hz之间,波宽为(0.5 ±0.15)ms,波幅在 10 V(r.m.s)以内,调节时以患者最大耐受量为度,每次30 min,隔日1次,共治疗10次。
1.2.3 针刺结合经皮组 先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选穴及操作同经皮组,治疗30 min后,休息5 min,再进行针刺,选穴及操作同针刺组,留针30 min,隔日1次,共治疗10次。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均数之间的显著性检验选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表示,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差异显著性水平为P<0.05。
1.4.1 评定标准 选取国内外较为公认且应用广泛的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其中文版由香港浸会大学引进翻译,其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能够准确测量颈椎病颈痛患者的病情和功能状况,能够在评价针刺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试验中作为可靠的疗效指标[9]。有效: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NPQ评分比治疗前下降20%以上(包括20%);无效: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NPQ评分无变化或者较治疗前下降幅度少于20%。
1.4.2 评价方法 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10次后、随访1个月时的NPQ评分。
针刺组、经皮组与针刺结合经皮组有效率分别为94.74%、89.47% 与 100%,采用 Fisher确切检验法,3组疗效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3组疗效比较 例(%)
经方差分析检验,治疗前各组NPQ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各组10次治疗结束时,NPQ组内评分明显降低,各组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在治疗结束时,结合组与经皮组NP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合组均数低于经皮组;结合组与针刺组NP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组均数低于针刺组;针刺组与经皮组NP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配对t检验,各组治疗前后NPQ评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1个月时,各组NPQ评分经方差分析,各组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3组治疗前后各观察时点NPQ值平均水平(±s)
表3 3组治疗前后各观察时点NPQ值平均水平(±s)
测量时点 针刺组 经皮组 结合组 F值P治疗前 36.15 ±7.93 37.55 ±9.31 36.62 ±7.88 0.137 0.872治疗结束时 18.58 ±3.88 20.82 ±4.88 15.49 ±3.65 8.078 0.001随访1 个月 19.54 ±4.27 21.37 ±4.31 16.26 ±3.72 7.788 0.001
各组治疗过程中暂未有发现不良反应。
针灸治疗颈痛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本研究针刺组主要选取手足太阳经穴与颈夹脊穴,远近配合取穴既可通调经络又疏通局部气血。手足太阳经循行皆与颈部联系密切,根据《灵枢·杂病》记载:“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以及《针灸逢源》亦提到痛在项后,不可俯仰,属足太阳,“刺天柱、束骨”,痛在颈侧,不可以顾,属手太阳,“刺少泽、后溪、天窗”[10],且后溪为八脉交会穴之一,有通调督脉之功,故选取足太阳经的天柱和手太阳经的后溪。颈夹脊穴在现代治疗颈痛的研究中已被广泛应用,主要起到缓解病变局部肌肉紧张状态、疏通局部经脉气血的作用。
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是将欧美国家的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transcutancl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与针灸穴位相结合,通过皮肤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以治疗疼痛的方法。该方法克服了针刺和电针的某些缺点,如针刺入时感到疼痛,有些患者惧针或不易接受等,而且操作简便、无创性,故能被更多患者接受。其镇痛机制类似于TENS的闸门控制假说、内源性吗啡样物质释放假说以及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等,同时也因穴位的皮肤电阻低,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高密度输入而调节经络以缓解疼痛。考虑到有学者认为经皮神经电刺激镇痛的最佳部位应与痛源部位处于同一神经节段[11],且电刺激部位是否易于粘贴电极片等因素,故本研究选用颈夹脊穴进行经皮电刺激。治疗过程可对病变局部进行持续性电刺激,且能使局部肌肉震颤、皮温升高,不仅起到止痛作用,也有类似于振动按摩的作用,促进患者的康复。
虽然针刺与TEAS在治疗颈痛方面各具优势,但亦有一定局限性,如持续行针需要大量人力,同时,TEAS刺激仅限于局部,很难达到如针刺样循经感传效果等。本研究将传统针灸疗法与TEAS疗法联合应用,可以同时发挥两者的优势,既能通经活络,又能加强局部刺激,且因两者镇痛机制均有各自的特点,故可进一步加强止痛作用,为颈痛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但本研究亦有一定不足,如样本量偏小等,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如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为治疗本病提供更加完善的方案。
[1] 符文彬,吴轩宜.颈椎病颈痛的研究进展[C]//针灸治疗痛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香港:针灸治疗痛症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384-392
[2] 毛利娟,殷金建,周红海.颈椎病的针灸治疗近况[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1):47
[3] Salter GC,Roman M,Bland MJ,et al.Acupuncture for chronic neck pain:a pilot for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BMCMusculoskelet Disord,2006,7:99
[4] Sun ZR,Yue JH,Zhang QH.Electroacupuncture at Jing-jiaji points for neck pain caused by cervical spondylosis:a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ilot trial[J].Trials,2013,14(1):360
[5] Chao AS,Chao A,Wang TH,et al.Pain relief by applying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on acupuncture points during the first stage of labor: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J].Pain,2007,127(3):214 - 20
[6] 方剑乔,张奕,宣丽华,等.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不同时期肩周炎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6,26(1):11 -13
[7] 安立新,陈雪,李锦,等.经皮穴位电刺激及电针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及镇痛的影响[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19(2):66-70
[8]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8-99
[9] 符文彬,梁兆晖,徐书君,等.NPQ颈痛量表在对中国慢性颈痛患者的适用性评价[C]//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全国脑卒中及脊柱相关性疾病非药物诊疗技术培训班论文集.中山: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2011:5-8
[10] 狄忠,姜硕,符文彬.《黄帝内经》对针灸治疗颈痛的贡献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7):1277 -1279
[11] Garrison DW,Foreman RD.Effects of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on spontaneous and noxiously evoked dorsal horn cell activity in cats with transected spinal cords[J].Neurosci Lett,1996,216(2):125 -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