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勇,付红梅
(湖南女子学院 思政课部,湖南 长沙 410004)
关怀德育模式对高校“基础”课教学的启示
邹 勇,付红梅
(湖南女子学院 思政课部,湖南 长沙 410004)
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以显性教育为主,在基础课程中开设有思想品德课程,这是高校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注重道德规范教育,缺乏道德实践教育等问题.关怀德育教育理论起源于美国,强调以关怀为导向的道德教育目标,本文拟对关怀德育理论进行简单介绍,分析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为高校基础课程中的德育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怀德育;道德;启示
德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全人格社会人才的重要渠道.高校作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接班人的重任.目前大学生绝大多数的90后一代,他们的心理特点和80后、70后相比已经有很大不同,他们更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更多的关怀.在成绩决定一切的传统观念下,成绩是评价大学生的主要标准,成绩好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被忽视,等到出现问题时已经无可挽回.关怀德育起源于美国,在社会的道德教育中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目前西方社会主流的道德教育理论和模式.关怀德育被引进到我国后,在一些高校进行了尝试,取得良好效果.在目前我国高校基础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必要在借鉴西方关怀德育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要,改革高校基础课程教育模式,使高校基础课程教学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本文拟对关怀德育理论进行简单梳理,为高校基础课程中的德育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道德关怀作为一种德行既表现为一种道德情感,又表现为一种道德认识;既表现为一种道德意志,也表现为由这种道德意志所支持的道德行为.关怀德育教育的过程分主要为四个阶段,即关心—照顾—给予关怀—接受关怀.对于当今高校的关怀道德教育来说,起核心作用的是满足大学生发展的关怀需要.
首先,高校关怀道德教育能够从尽量满足大学生的一般发展需要出发,引发大学生基本需要的道德情感.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严肃的问题,就是在目前相当多的大学生的主要目标是找到一份好工作、好职位、较高的工资、能够到大城市发展等等.在这种道德境界下的大学生集体观念淡薄,个人主义严重.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要从他们的发展需求出发,对大学生给予适当的关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使其正确认识自我实现不能偏离社会的需要,只有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道德是他们的个体需要时,感受到人格魅力是他们在社会的立足之本时,道德教育才能出现良性循环.
其次,高校关怀道德教育能够从努力满足大学生的高层次发展需要出发,激发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道德教育离不开道德关怀,道德关怀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要大学生必须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自尊、自重、自爱、自信、自强;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与发展自我的能力;能够理性地认识自己的实力与潜力;有事业心,热爱专业、安心本职,确立恰当的自我发展目标;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心态,经受住各种压力,积极寻求成功之路;要从爱自己发展到爱社会、爱国家、爱自然、爱人类.如果我们的道德教育者能从伦理关怀提升到自然关怀,进而培养形成关怀的德性和关怀的能力,我们的道德教育就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3.1 大学生缺乏道德关怀的情感
主要体现为对周围的人或事漠不关心,尤其是对身处困境的人们,缺乏应有的同情心和道德关怀,对身边发生的不幸事情反应冷漠,难以激起道德上的同情感和良心上的震撼感.对学校组织的一些公益活动如捐款、捐物、关怀活动、献血等,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实在逃避不过才象征性地捐献一些或被动参与公益活动,甚至有个别大学生还诋毁身处困境的人,“我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同样我也不想帮助别人”,“顾好自己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帮助,也是对老师和父母最好的交代.”
3.2 校园弥漫出道德怀疑的氛围
现在社会中普遍存在信任和道德危机,马路上不慎跌倒的老人没人敢去扶、虚假信息满天飞…….这些现象也弥漫在高校校园中.主要体现为即使自己身处困境,对身边伸出援助之手的人持怀疑态度,怀疑帮助者的动机和用心,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总是用怀疑的目光,使自己处于两难的境地,在拒绝别人帮助的同时,也使自己身陷困境.
3.3大学生存在着道德功利的心理
在高校中,社团、班级经常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如慰问孤寡老人、义务献血、捐献钱物、帮助福利院的孩子等等.参加活动的大学生大多是怀着帮助别人的心去参加的,参加活动既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可以丰富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实践.但是也存在部分大学生是为自己将来的利益,抱着道德功利的心理去参加此类公益活动的.这样一来,导致原本高尚的道德活动被蒙上了一层功利色彩,变成部分大学生的道德功利行为,使得原本积极参与的大学生为了不让他人把自己列入此类人员的名单中,而削弱了他们对善行的热情.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坚守自身的道德底线,高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广大德育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借鉴关怀德育模式,我们可以探索高校德育教育的新方法和思路.
4.1 制定体现时代特征的高校德育教育目标,以关怀为核心,营造关怀氛围
大学生是德育教育的主体,既是德育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教育的终结点,高校开展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全的人格,做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感的人,追求自己的美好人生,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在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中,存在长期忽视大学生作为德育教育主体的存在,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应有的关怀,使得大学生德育教育目标难以实现,德育教育目标成为一纸空文.过于理想化的德育教育目标往往促使高校按照个人意志来制定德育教育目标,教学上也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应有的道德实践教育,更加缺乏对大学生应有的关怀,反过来也造成了大学生不懂得去关怀别人,进而使大学生养成冷漠无情的习惯,情感的缺失和行为的失范,德育教育的效果非常低微.因此,在高校的德育教育中,如何营造良好的关怀氛围,培养大学生关怀的意识,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换而言之,就是建立以大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的德育教育目标,引导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关怀他人,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大学生在关怀氛围中感受到被关怀的幸福,深切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也会对别人有帮助,关怀也会产生快乐,在关怀别人、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使自己受到别人的关怀和帮助,为自己和别人带来快乐,促进自己的发展.大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关怀品质,德育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既定目标,促进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使高校德育教育产生实效,实现大学生健康发展.
4.2 大力推进德育教学改革,实施关怀教育
课堂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决定了德育教育的成效.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课程在高校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被弱化,课程内容的设计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方法大多是满堂灌的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实际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和教育实践严重脱离,缺乏关心和关怀的课程没有得到学生的欢迎,反过来教师的教学热情也受挫,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德育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德育教育的现状,必须将关怀渗透到德育教学的环节中来,纳入教学常规内容中.首先,要对现有德育课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实际需求开设多种多样的德育课程选修课,定期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讲课,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同时,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情感需要.此外,在设计德育课程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德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知识的链接,增强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德育课程与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的情感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次,在德育教学中关怀学生,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生活世界.每一位学生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和生活世界,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每一位大学生看待成一个具有完全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是一个有情感、有丰富生活体验的人.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另一方面,教学的教学方法要摈弃传统的满堂灌方式,增加师生间的互动环节,在教学中注重聆听学生的声音,关怀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关心学生的不同需要,在师生相互尊重、理解和相互关心的基础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德育教学课堂成为一个充满关怀的大家庭.
4.3 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提高教师关怀情感能力
德育教育的成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有浓厚的道德环境氛围,良好的道德环境能影响人们的道德行为和感受.关怀德育模式理论提示我们,在高校德育教育的实践中,良好的道德环境是大学生自觉养成道德范式的重要条件之一,充分发挥道德情景的引导和积极作用,防止和削弱它的消极作用.高校可以通过制定和完善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大学生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措施,关怀大学生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世界,形成浓厚的道德环境和关怀气氛.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团体联手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从关怀理论的角度来看,教师首先是作为关怀着存在,应将自己看成是与学生平等的自然人,在教学实践中给予学生应有的关心和关怀.教师在实践中更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关怀情感能力,同时也应扩大个人的知识体系群.在德育实践中学会认真倾听、观察与感受学生传递的信息,善于与学生建立起关怀型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师生德性的共同成长.
关怀德育模式虽然诞生于美国,但对于中国大学生日趋严重的道德问题,关怀德育教育理论对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改革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今天,这为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体制,全面提升教育的关怀性提供了新的现实平台.我们应合理地运用诺关怀德育模式,使高校德育教育充满人性的光辉.
〔1〕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35-38.
〔2〕戚万学.冲突与整合[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144.
〔3〕肖巍.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J].贵阳市委学校学报,2011 (2):20.
〔4〕何艺,檀传宝.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与关怀教育思想[J].伦理学研究,2011(1):83.
〔5〕孙彩平.在道德关系建构中生成德性——析诺丁斯道德教育的新理念[J].比较教育研究,2013(9):6.
G640
A
1673-260X(2014)11-0196-02
湖南省2013年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关怀模式研究(湘教工委通「2013」53号)主持人邹勇;“湖南省2012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关怀理论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湘教通「2012」401号)”主持人是付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