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凭*,张雪峰
(成都工业学院 a.工程训练中心;b.高教研究所,成都 611730)
新建本科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发展的探析
张世凭a*,张雪峰b
(成都工业学院 a.工程训练中心;b.高教研究所,成都 611730)
解读了国家关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有关文件和规划精神,分析了新建普通本科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和迫切性,探讨了转型发展的路径和转型院校的顾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新建本科;转型;应用型;职业教育;体系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19号文”);同时,教育部、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制定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方案,明确了未来6年的发展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
根据“19号文”和“规划”精神,在“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同时,要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1],并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2]。
黄达人提出,“现阶段提应用型是有特定对象的,即是主要针对新建本科。”[3]此前还有人提出,“1999年以来新升格的600多所本科院校”必须向应用技术大学类型转型。一些新建本科院校成立“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作为教育部指导的校际协作组织,研究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基于国情的应用技术大学类型高校建设的特色之路。
在此背景下,1999年以后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将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又应该有怎样的应对?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19号文”和“规划”的顶层设计是希望引导部分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类高校,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因此首先应厘清现代职教体系和应用型本科两个基本概念。
“19号文”和“规划”中提到的现代职教体系,与传统职教体系相比有很多新提法、新措施,从新建本科院校角度,有四个方面应重点关注。
1.打通职教“断头路”
以前的职业教育从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到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现代职教体系新增了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类型(即应用技术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而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系统构建起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理论上讲,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只要有意愿和能力,就可以像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一样,从初等、中等、专科、本科,一直读到研究生毕业,而不再像以前读到专科层次的高职毕业后,除了升入普通本科院校外,就再无向上的求学路径了。按照体系设计者的构想和国内高等教育现实情况,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将主要由新升格本科和地方本科院校承担。
2.建立和拓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立交桥”
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可以开展课程和学分互认,学习者通过考试,可以在两类学校之间转学或升学。在新体系下,普教的学生可以在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阶段转入职教;相应地,职教的学生也可以转入普教的对应层阶。这就改变了旧有教育体系下,职教和普教之间泾渭分明、“一选定终生”的局面。
3.要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招生考试制度
规划提出要“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分类招考,建立符合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选拔机制”,探索“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单独招生、自主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等招生办法。即职教体系内的院校,包括开展本科层次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的院校,下一步可能会在高考之外,通过上述形式选拔招收学生。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分类考试和多元招生”制度,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制度改革应该是其重要内容。
4.建立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投入和评估机制
“19号文”和“规划”都提到,要分类制定办学标准,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推动各地建立完善以促进改革和提高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支持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规划”在“优化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中提出,“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探索对研究型高校、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高等职业学校等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实行分类设置、评价、指导、评估、拨款制度。”国家会“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重大专项”,“支持应用型本科建设”。
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如果沿袭传统本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学术性人才培养道路,既难以形成办学特色,也难以办出相对优势。如果能抓住机遇,准确定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有所作为,就能实现错位发展,体现出后发优势。
1.应用型本科
应用型本科本不是新概念,但在“19号文”和“规划”中出现的应用型本科,不但属性和来源有新义,而且其本身也有新内涵。
(1)属性
是职教体系中承担职教本科层次教育任务的主力院校,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普通本科学校具体有平等地位”,因而具有天然的高等教育属性,同时又具有显著的职业性。
(2)来源
1)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院校。一般是新建本科和部分建校历史较长的地方院校,是“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的主力军。2)“鼓励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学校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这类院校也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的主要承担者。
此外,应用型人才可通过“本科高等学校与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
(3)新内涵
广义上讲,绝大部分高校培养的都是应用型人才,“985”高校也有很多是应用型高校。但“规划”和“19号文”中提到的“应用型”,显然不是与研究型对应的那个应用型,而应理解为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应用型”。
2.普通本科
普通本科的概念是从普通高校概念延伸而来的。“普通”是相对函授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干部培训学院、职工大学、夜大等非全日制的“特殊”高等学校而言的。因此,“普通高校”对应的是“成人高校”,强调的是教学组织方式的不同。
在“规划”和“19号文”中,普通本科首次与应用技术本科对立使用,强调的是教育类型的不同。即:“普通本科”侧重学术性人才培养,传授科技文化知识,为学生未来相对不确定的职业做准备;而“应用技术本科”侧重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专业、职业技能知识传授,为学生未来相对确定的职业做准备。
3.二者的主要区别
(1)所培养人才的定位不同
前者是与“研究型”相对应的,强调的是有别于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应用,即是将科学基础理论转化为生产技术实践的应用,包括发明创造、产品研发、技术革新等;后者强调的是面向一线的应用,即主要是从事将新发明、新技术转化为实际产品的应用。
(2)所培养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同
前者要求“厚基础、宽口径”,有较深的专业积淀,专业知识与职业岗位的对应度不高;后者强调专业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侧重培养人才以实际动手技能为基础的、解决一线问题的能力,专业知识一般与某个岗位或岗位群存在对应关系。
如上所述,应用型本科相对于普通本科而言,具有教育内容的职业取向、教学方式的实践特征、人才培养的开放形态和服务社会的合作模式等四个显著特征。
“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是多方面需要催生的产物。
中国经济经过30余年、尤其是近1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到了不转变增长方式、不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就将难以为继的重要关口,而“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三大要素。过去5年中(2008—2013年),职业教育累计培养了8 000万毕业生,占新增就业人口的60%;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将每年新增就业人口2 500余万[4]。庞大的劳动就业大军中,受过职业教育或训练的从业者比例却非常有限。因此,扩大职教规模、提升职教层次、构建职教体系,是现在和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中国职业教育界的重要任务。
自199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院校数量突破2 000所,适龄青年毛入学率达到34.5%,基本缓解了“上大学难”的问题。普通高校中,2000年以后新升格本科650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的55.6%;专科层次高校1 321所,其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高等教育的比例分别为45%、40%,成为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有850万高职毕业生成为家庭的第一个大学生,为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做出了积极贡献[4]。
高等教育从解决了规模问题转向了“质的发展”,即加强内涵建设。一是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调整高等教育内部结构,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类型、规格、数量,“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三是遵循职业教育规律,重新审视和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和均衡发展。
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宏大规划中,被引导转型的“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的概念内涵很丰富,既可以包括老本科,甚至985、211高校,也当然包括新建地方本科。由于办学基础、办学历史、地缘等因素,新建地方本科可能、也应该会成为承担职业教育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任务的主力军。要论述新建本科“转型”的必要性,有必要先厘清其“原型”和“目标型”。
1.新建本科的“原型”
(1)来源
2000年以后新升格650所本科院校,其来源主要有:老专科学校独立升格,几所专科学校联合升格,教育学院、职工大学等成人类高校合并升格。
(2)学科专业
新建地方本科学科建设方面相对较弱,一般都缺乏标志性的领军人物和成果,缺乏较高的学科建设平台。专业建设方面还未能脱离升本前的痕迹,在向老本科学习的过程中,普遍还处于“亦步亦趋”的探索阶段。但另一方面,该类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行业和企业结合较为紧密,与老本科相比,更注重“开门和开放办专业”。
(3)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科研和学术水平与老本科相比有一定差距,但在工程实践能力等个别方面又有一定优势。经过近10年的发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更易于接受“校企合作”、“到企业工程实践”、“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研讨和实施教学”等开放型教学方式。
(4)教学与科研
普遍都在进行不同形式和程度的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大都是沿袭传统本科的套路。科研一般还在起步阶段,年均科研经费多在千万元数量级。
(5)招生
与普通本科一样,从参加高考的考生中按照成绩选拔学生。通过“专升本”考试,招收有少量高职院校毕业生。
2.新建本科的“目标型”
根据“规划”描述,转型后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将成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为重点,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一体的新型大学”。
(1)分类、定位与主要功能
分类是要明确主要的人才培养类型,定位是要明确具体的细分市场和服务面向[5]。根据“规划”,转型后的应用类型本科在分类上属于职业教育体系,是参与构建现代职教体系顶端部分的重要力量。定位可从三个方面解析。人才培养定位: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定位:承担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服务定位:主要面向地方、行业和企业。从功能来看,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还要成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与执行者。
(2)学科与专业
相对弱化学科、强化专业。转型后的应用技术类高校,其专业设置和建设要与区域经济或行业发展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往往集中在一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中,有时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其发展需要得到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人力支持;有时是一个行业、一个产业,其提档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得到与其密切相关的高校的智力支持[5]。这些联系最终都落脚在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建设上,这与传统本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按知识体系优先来进行专业设置和建设有着本质的不同。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学术性人才培养的本质区别。
(3)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将成为应用型本科的主流人才培养模式。就像当前专科层次高职教育的“2+1”(2年学校教学,1年企业跟岗、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一样,将来应用型本科教育也会紧密联系企业,并会采取3年校内、1年校外企业的“3+1”或类似模式。
(4)招生
将逐渐过渡到“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从技术工人中招生有一定基础的学员、从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遴选等方式,实现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分类招生制度。
(5)师资队伍
适当放宽对新进教师的学历限制,转而强调其工程实践经验和经历。对已经在校的教师采取多种形式,锻炼和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采取“专兼结合”、“课程外包”等方式,建设一支企业和学校共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种路径是“一刀切”,规定某一类别的高校整体转型,开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一种路径是制定政策,引导、鼓励有意愿和有基础的高校转型。
转型有三个路径,即部分专业转型、部分院系转型和学校整体转型。四川省在其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规划中,分别提出了专业、二级院系和院校三种转型方式各自对应的任务指标:“力争用3年时间,引导200个本科专业(群)、50所本科高校二级院系、15所地方本科高校开展转型改革试点。”因此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三条路径中选择适合自身的转型发展之路。
从规避风险和“试点推进”的角度,更多的院校会选择专业或二级院系转型发展的路径。据四川省对3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职员工的调查,有50%的调查对象支持部分专业先转型,29%的支持部分院系先转型,仅有12%的选择学校整体转型一步到位[6]。
1.社会的认可度
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一直低于普通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尤其如此。很多院校担心一旦转型从事职业教育,会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不利于吸引优质生源。在实际调研中,个别院校不仅惧谈“职业教育”,甚至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提法都敬而远之。
2.国家政策的持续性
担心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有关政策发生变化,或出现摇摆,给学校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招生制度改革效果的不确定性
按照要求,在2017年高等职业院校包括本批转型的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其生源不再从普通高考考生中录取,转而通过“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等其他考试类型遴选、招收学生。在广大考生及家长还习惯于通过高考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氛围中,新形式的招考方式如果不能得到社会认可,将会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
4.自身转型的能力不足
从普通高等教育转型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对学校师资、设备、场地、教学组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更高了,因此部分有转型意愿的院校也在担心自己能否跟得上转型的条件,自身能力能否胜任转型发展的要求。
新建地方本科转型工作,既涉及职业教育的内涵变化,又涉及高教体系的结构调整,在转型中应充分尊重学校意愿,不宜采取“一刀切”。据四川省对3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调查显示,有40%左右的教职员工认为院校转型“应由学校或市场自由推动”,仅有8%左右的选择“政府行政命令推动”[6]。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综合应用评价、投入、招生指标等手段,引导、鼓励有意愿且有条件的院校转型举办应用技术类型教育。同时应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政策的稳定和连续,给转型院校稳定的政策正面预期,减小工作阻力。
无论是从政策指向、舆论环境,还是新建院校自身条件而言,新建本科都是转型的主要对象,因此应提高认识、及早谋划、充分准备。当前形势下,“转比不转好、早转比晚转好”。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当前背景下,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不是校长与老师愿不愿意做的问题,而是大势所趋。”[7]
要把握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出发点,始终以“就业导向、应用导向”为转型发展的指导。既要防止把“转型”异化为院校新一轮的升格或更名机会,又要避免将各层次职业教育的上下贯通异化为职业教育类型学生单纯追求从职高到专科、本科乃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升学竞争。
部分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既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建本科院校因其办学条件和特点,在“转型”中将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对中国高等教育而言,“转型”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新建本科既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又要有“抬头看路”的警觉,方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就。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
[2]教育部、财政部等六部委.现代职业加育体系规划(2014—2020年)[Z].
[3]黄达人.我理解的本科应用型转型[DB/OL](2014-04-28)[2014-06-20]http://edu.people.com.cn/n/2014/0428/c384280-24951973.html.
[4]郭春鸣.在“四川省全国职教工作会会议精神宣讲会”上的讲话(整理)[R].2014-07-29.
[5]陈锋.关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16-20.
[6]新建院校转型发展调研组.四川省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调研报告[R].2014-07.
[7]李剑平.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阵痛期有多长[N].中国青年报,2014-07-03(03).
Brief Analysis of the Issues Related to the Transform of Newly-built Universities into Academic-oriented Colleges
ZHANG Shipinga*,ZHANG Xuefengb
(a.Engineering Training Center;b.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Chengdu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Chengdu 611730,China)
The paper analyzed the policies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ssued by the national-level government.After emphasizing the immediacy and background that the new-built academic universities should transform to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the possible path to the transform was carefully discussed.In addition,the authors showed the hesitations produced from the universities which had the desire to transform.Finally,some well-directed suggestions were presented.
New-built university;transform;application-oriented;vocational education;system
G718.5
A
2095-5383(2014)03-0098-04
10.13542/j.cnki.51-1747/tn.2014.03.030
2014-08-18
张世凭(1970-),男(汉族),四川眉山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机械工程、高等教育,通信作者邮箱:752306574@qq.com。
张雪峰(1962-),男(汉族),四川苍溪人,讲师,学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材料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