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伟
(成都工业学院 四川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成都 611730)
先秦儒家的性观念的探讨
王志伟*
(成都工业学院 四川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成都 611730)
先秦诸子时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繁荣期,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核心观念。儒家学说奠定了中国整个正统文化的基础。《论语》《孟子》两书中的性观念为后世儒家所继承,构成了整个中华文化性观念的基础。两书一脉相承,在承认性欲望的基础上,以礼为外约,以道为皈依,实现了内约外束的统一。先秦儒家的性观念,为我们审视和解决当下社会性问题,提供了文化视角和思路。
先秦儒家;性观念;《论语》;《孟子》
性是人类的大事,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性文明历史。高罗佩在《中国古代房内考》中提出:“正如人们可以想象的那样,像中国人这样有高度文化教养和长于思考的民族,其实很早就很重视性问题。”[1]3王明辉在《中国性学发展的马鞍形史迹》中对中国的性学发展概括为:“始源于远古商周,筑基于春秋先秦,鼎盛于秦汉隋唐。”[2]本文通过对《论语》和《孟子》中性观念的梳理,探讨先秦儒家的性观念。
“性”是儒家一直在探讨的一个重要概念,但是本文讨论的“性观念”与儒家所说的“性”有极大的区别,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不是儒家哲学传统的性善、性恶的“性”,而是“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大欲”——男女之欲。
《孟子·告子》中孟子和告子围绕“食色,性也”开展辩论。孟子是反对这一点的。也就是说本文讨论的“性观念”不是性善性恶的“性”,而是男女之欲。
儒家一直很注重男女的关系,也就是两性关系。男女两性的区分和结合是夫妇、父子、君臣的基础。在《周易·序卦》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3]360”夫妇是孟子所说的五伦之一,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男女的这种“别”,和阳尊阴卑的观念结合,就要求女子“三从四德”。《仪礼·丧服·子夏传》提出:“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周礼·天官·九嫔》提出:“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董仲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纲五常”的观念,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就是说儒家的性观念被置于礼之下是完全符合儒家的理论系统的。笔者通过《论语》《孟子》两部儒家经典阐释先秦儒家的性观念:儒家在承认性欲望是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对待性的问题采取了两方面的做法,一是外约,即要求人按礼行事,让人服从于社会规范的要求;二是内调,就是让人注重内在的修养,提升自己的境界。
(一)主张在承认生理欲望的基础上,提高格调和追求
“好色之心”人皆有之。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4]163,就是说没看见过人像渴求美色那样渴求美德,好色是普遍的,好德就不常见了。“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4]172”因为大多数人年轻时都很可能犯好色的毛病,所以君子才要戒之。孟子说“好色,人之所欲也[4]303”,就是说(像尧帝嫁给舜的两个女儿这么)漂亮的女子,是人人都想得到的。齐宣王推辞自己不能实行仁政的一个借口是“寡人有疾,寡人好色”。他把好色和施行仁政看作了一对矛盾。孟子回答说:“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於王何有。”[4]219孟子的观点很直白:不要以为只有你(齐宣王)才有男女之欲,每个人都有这种欲望,如果能够做到“与民同之”也就是说尊重理解并能够让每个人的这种欲望都得到满足,那么社会上就“内无怨女,外无旷夫”了,做到这一点,可以算得上是实行仁政了。“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孟子的这番话概括了一个男子从小时候恋慕父母到后来恋慕异性、眷恋妻子的成长过程。恋慕异性是人之本能,表明了儒家对人的基本欲望的承认。
儒家认为“食、色”这两种欲望只是人生存的基础,而不应该是追求的全部。生理欲望并不应该过于追求和张扬,还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4]52”。“食无求饱”可以理解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是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子夏“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4]50。“贤贤易色”要用尊贤之心取代好色之心,这里的“学”字有很大的学问。孔子与子路有一段对话:“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4]178如果“不好学”的话,那么六种美德就可能产生六种弊端。孔门三千弟子,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只有颜回被孔子称为好学。“(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4]84’”。颜回的生活状态是什么呢?“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4]87可以看出颜回的生活是很简陋的,普通人都受不了。颜回乐的肯定不是物质生活的不满足,孔颜乐处也就成了儒学的一大公案。宋明理学的开创者程颐《颜子所好何学论》开宗明义点出颜回好的是“学以至于圣人之道也”。这段文字被马一浮称为是标明宗趣。对道的追求和对欲望的追求是不能相同的。子曰:“士有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所谓的“士”说自己是有志于大道却以食物的不精美和衣服的不华美为耻辱的话,那么同这样的人是没什么好说的了。同理,君子所需要谋划和算计的也不是“食”而是道。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4]167。”
(二)遵守社会规范,以礼节情
“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4]266”。这是孟子在说明古之人皆欲仕时举的一个例子。男女生下来都是愿意有家室的,父母也同样希望孩子有家室。满足自己的愿望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是否“由其道”即是否按照礼的原则行事。男女成家必须要等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是“钻穴逾墙”违背礼法地在一起,那么父母和老百姓都会看不起他们,觉得他们很低贱。因此,满足自己的欲望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这个规范往往被称为礼。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4]P195”礼是一个人行事的准则和基础,是进退的依据。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一个君子,如果能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基本上是不会有离经叛道的事情出现了。颜渊也曾称赞孔子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4]111”。可见礼是孔门弟子立身行事的基本行为规范。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4]70”喜欢富贵、厌恶贫贱这样的欲望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君子得到富贵和脱离贫贱一定要“以其道”否则宁肯不要。彭更问:“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4]267”当彭更问孟子说有数百人跟随他辗转接受诸侯的供养,是不是有点过分呢?孟子回答说,不合“道”的话,那么一瓢食物也不应该接受别人的,“合道”的话,那么舜接受了尧的天下,也不过分。
这段话表明了儒家对于性关系的另一看法。如果说提高自身格调是内在追求,那么社会礼法就是外在的约束。不仅是主张性善论的孟子如此,主张性恶论的荀子也同样赞成“以理节情”、“以礼治欲”。荀子在《礼论》中探讨礼的起源时讲道:“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5]264”礼作为外在的约束,其目的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满足人的欲望,但又不起纷争,同时又保证这种欲望的可持续的满足能力。
(三)以道为依皈,实现内约、外束的有机统一
对欲望的肯定和“礼”对欲望的制约并不是矛盾的,而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统一。这个更高的层次就是“道”。《论语》中有“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钱穆在《论语新解》中解释说:“玉帛,礼之所用。钟鼓,乐之所用。人必先有敬心而将之以玉帛,始为礼。必先有和气而发之以钟鼓,始为乐。遗其本,专事其末,无其内,徒求其外,则玉帛钟鼓不得为礼乐。或说:礼乐之可贵,在其安上治民,移风而易俗。若不能于此,而惟玉帛钟鼓之是尚,则不得谓之礼乐。二说皆是,当合以求之。”正是因为如此,林放问“礼之本”时候,孔子才会称赞他的问题提得好:“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并不认为礼是那套固定的程序,最重要的是礼形成的依据。惟其如此,礼才是可损益的,也就有了《孟子》中关于“礼与权”的一段辩论。“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4]284”淳于髡非难孟子时举了一个嫂子溺水的例子,试图以此说明礼的不可行,但是孟子并没有固执地坚持礼的具体规定。弟子万章也曾经问孟子,舜作为儒家人格的代表,为什么在娶妻这件事上,并没有遵照礼的规定事先禀告父母。万章问:“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 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4]303”相对于禀告父母这个礼节来说更重要的是男女居室,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孟子赞同舜的不告而娶。也就是说礼虽然是通行的社会规则,但是有些时候又不能固执于某些具体的礼的规定。因为礼最终是要和于道的,如果具体的情境下,礼不能和于道,那么坚持某些礼的具体原则就有点迂腐了。
如上所述,先秦儒学的性观念是:首先承认和肯定性欲这样的基本欲望,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规范来控制和引导人的行为,然后通过人对“道”的体认和感悟把这种社会规范内化为人的行动准则,引领着人进行更高的追求。
“以礼为外约,以道为皈依”在保证人的欲望满足的前提下实现了人们的更高精神层次的追求。当前,一方面某些人极力反对性教育,认为是在洋化中国人,视性为洪水猛兽;另一方面,某些人的开放已经到了毫无道德底线的地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应该在自己欲望满足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品位和格调。
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历史的起源和目标》中提出了“轴心时期”的说法,认为在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各大文明都基本奠定了自己文化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我们今天依然要借助于此来思考问题的基本范畴,创立了人们至今仍然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宗教,而且以后社会出现急剧变革的时候都是回到轴心时期返本开新为当时的发展指明方向。“至今人类依然靠着那时所产生、所创造以及所思考的东西生活。每值新的飞跃产生之时,人们都会带着记忆重新回归到那轴心时代,并被它重燃激情。从此之后,情况就是这样:对轴心时代力量的回忆以及复苏——复兴(Renaissancen)——为我们提供精神的振奋。对这一开端的回归乃是在中国、印度和西方一再重复发生的事件。[6] 26”目前我国社会还处于转型期,厘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重新审视先秦儒家的性观念对当代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高罗佩.中国古代房内考[M].李零,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 王明辉.中国性学发展的马鞍形史迹[J].性学.1996(3):6-10.
[3]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 [宋]朱熹.书章句集注[M](新编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
[5] 张觉.荀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6] 卡尔·雅斯贝尔斯.卡尔·雅斯贝尔斯文集[M].朱更生,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
The Sex Idea of Pre Qin Period Confucianism
WANGZhiwei*
(Sociology of Sex and Sex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in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Chengdu 611730,China)
Pre-Qin times marked the first blossom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whose kernel idea germinated in this period as well as the conception of sexual perception. As a whole, Confucianism built the foundation for entire orthodox Chinese culture. Specifically, in the term of sexual perception, the idea from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was inherited by later generations and thus formed the basis of the sexual percep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hese two books were of the same origin, and on the basis of admitting sexual desire, they reached the uniformity by taking Li as outer constraint and Dao as inner conversion. The sexual perception of pre-Qin times provided us with cultural perspective and logical mode in scrutinizing and solving social issues at present.
pre Qin Period confucianism; idea of sex;TheAnalectsofConfucius;Mencius
10.13542/j.cnki.51-1747/tn.2014.03.019
2014-01-26
四川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课题“先秦儒家的性观念——以《论语》《孟子》为例”(XXJYB1106)
王志伟(1983- ),男(汉族),河北唐山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传统性文化,通信作者邮箱:282807996@qq.com。
B222
A
2095-5383(2014)03-00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