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民族情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

2014-03-28 12:46:34杨先农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隔阂民族区域民族团结

杨先农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所,成都 610072)

邓小平的民族情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

杨先农*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所,成都 610072)

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的民族工作实践相结合,邓小平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把公平正义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生产力,坚决维护民族团结。邓小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推进各民族的大融和,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积极创造有利条件,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捍卫国家民族的最高利益。邓小平饱含着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关心、爱护、信任和支持,特别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探索,作出了民族区域自治顶层设计,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邓小平;民族团结;民族理论与实践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各民族的平等、团结、融和、发展繁荣,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的民族工作实践相结合,邓小平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在邓小平直接领导和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民族团结、民族工作的历史实践取得了宝贵经验。1949年以来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进程中,他对少数民族有着深情厚谊,在民族理论与实践方面作出了伟大贡献。

第一,邓小平的民族情,表现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解决民族问题,把公平正义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生产力,坚决维护民族团结。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1]362实现真正的各民族平等,是增强民族团结的前提条件。数千年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造成了民族不平等的社会现象。新中国的建立,推翻了民族剥削制度,消除了阶级压迫的根源,民族的自由联合代替了民族压迫,各民族实现真正平等成为了可能。中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2]加强民族团结,就是要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邓小平指出:“我们对西藏的政策是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不仅西藏,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一样。”[1]246邓小平真诚地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1951年5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西南军政委员会据此宣布:在西南全区境内凡带有歧视、侮辱、封锁、限制少数民族性质的族称、地名、碑记、塑像等,都必须全部予以取缔、更改和拆毁。西南境内凡涉及上述问题的各级政府都积极着手落实。西南各级党和政府的这一举措对少数民族群众的触动很大,让他们打心眼儿里感受到了真正的民族平等带给他们的愉悦。贯彻了真正的民族平等政策,使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上体现了公平正义,各民族的大团结才得以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才得以巩固加强。邓小平主张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各民族团结和交往的物质基础。他说,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1]247社会主义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国的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各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各民族间更加亲密和友好往来,民族间各种联系日益频繁,民族间相互学习、相互吸收对方的长处,同性日益增多,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正如邓小平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1]370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中心工作是发展民族经济和各项事业,要积极创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第二,邓小平的民族情,肯定了“两个反对”和“两个离不开”的思想,体现了在民族政策上“两点论”的辩证法,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历史上,由于反动统治阶级长期实行大民族主义政策,挑拨民族纠纷,煽动民族仇恨,造成了各少数民族与汉族隔阂很深。新中国建立之初,邓小平就明确提出: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搞好团结,“消除隔阂,搞好团结,就是工作做得好,就是成绩。”[3]164如何消除隔阂呢?邓小平主持西南局工作时,坚定不移地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反对大民族主义的“两个反对”的思想,首要的就是要取消大民族主义,他指出:“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实行的是大民族主义政策,只能加深民族隔阂,而今天我们政协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够消除这种隔阂,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只要大民族主义一抛弃,就可以换得少数民族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两个主义一取消,团结就出现了。[3]163邓小平的这个思想,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狭隘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是共生共灭的关系,只要有大民族主义存在,就一定会有狭隘民族主义存在,只要一方不存在,双方的同一性消失,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与此异曲同工的是“两个离不开”的重要观点,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这是1981年党中央在讨论和解决新疆民族关系问题时正式提出来的。汉族离开少数民族不行,少数民族离开汉族也不行,这个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帮助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邓小平对此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这个观点很正确、很好。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说到底,就是要处理好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以及各民族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两个离不开”既是搞好民族关系的原则,也是加强民族团结的标准,是民族地区发展进步、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保证。一些国家和地区局势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原因之一就是民族矛盾激化、民族冲突不断。而我国之所以长期保持经济高速增长、政治安定团结、社会和谐稳定、文化繁荣发展,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我们有良好的民族关系。“两个离不开”思想由于符合新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实际,很快为全国各族干部群众所接受和拥护。

第三,邓小平民族情,贯穿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民主、富强、文明、和谐。邓小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推进各民族的大融和,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经验。他时刻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明确讲不把经济搞好,区域自治就是空的,“少数民族是想在区域自治里面得到些好处,一系列的经济问题不解决,就会出乱子。”[3]167认为通过发展经济让民族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一天天好起来。只有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上去了,才有利于解决其他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在改革开放以来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如果差距不断扩大,会造成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与外界的对立情绪,增加民族关系中不安定因素。因此,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争取与其他地区平衡发展,成为实现各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明确提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按照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来解决这一矛盾,随着共同富裕的真正实现,民族团结必将愈来愈牢固。

第四,邓小平的民族情,反映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捍卫国家民族的最高利益。邓小平指出:“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1]347而加强民族团结,与国家的主权、安全息息相关。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有各民族间的强大凝聚力,才有国家的繁荣强盛;有各民族人民的坚强团结,才有祖国的发展进步。坚强的民族团结,是我们在任何分裂祖国的复杂考验面前,都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基本保证。民族团结如果被削弱,民族纷争四起,势必内乱不息,必然由“内忧”引致“外患”,造成国家分裂的严重恶果。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加强民族团结实质是捍卫国家的最高利益。他把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与一小撮民族分裂势力区别开来,把少数民族上层集团的开明人士与极个别民族分裂势力顽固分子区别开来,坚决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有理、有利、有节地不断开创民族团结的新局面。把争取少数民族上层分子的合作,作为搞好民族团结的重要环节。民族宗教上层人士在少数民族群众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通过团结他们,就比较容易联系更多的群众,走群众路线,开展群众工作,对巩固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和发展进步,促使各民族团结起来共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邓小平一再强调民族关系中的协商民主,对上层分子要多做工作,多同他们商量问题,搞好与他们的团结,“一步一步引导和帮助他们前进。”[3]168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坚持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统一战线政策,对他们在各级人大、政协做了适当的安排,调动了维护民族团结的积极因素,对宣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调解民族之间的纠纷、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阴谋产生了巨大作用。

第五,邓小平的民族情,体现出邓小平的领导风范,在解决民族问题上不急不躁、实事求是,具有极大的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他反对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急躁冒进,认为民族间的隔阂是数千年造成的,不能设想一个短时间就能全面消除。他认为消除民族隔阂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各方面的工作,因此要采取非常稳当的态度,从一开始就把民族关系搞好,解除各民族对人民解放军的顾虑,解除民族之间的隔阂。指出“对少数民族的许多事宜,不盲动,不要轻率地跑去进行改革,不要轻率地提出主张,宣传民族政策也不要轻率。”[3]169认为在少数民族里面,正是由于过去与汉族的隔阂很深,情况复杂,所以不能由外面的力量去发动少数民族内部的所谓阶级斗争,不应由外部的力量去制造阶级斗争,不能由外力去搞什么改革。他指出少数民族地区的所有改革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改革事宜,一定要在少数民族人民自己要求的基础上与各民族人民来商量解决,急了就要脱离群众,必须区分是少数人的要求还是多数人的要求。邓小平强调对于民族问题要采取非常稳当的态度,从一开始的出发点就把民族关系搞好,解除民族之间的隔阂,要求对少数民族的事不要盲动,不要轻率,实施“慎重稳进”的方针,最终受益者一定会是西南的少数民族群众。鉴于其他民族地区由于患急性病而出了乱子,强调在少数民族地区做工作,我们的工作态度是实事求是、老老实实,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准出乱子,不能把事情搞坏,只要不出乱子,能够开始消除隔阂,搞好团结,就是工作做得好,就是成绩。邓小平认为:民族间的团结以及相互信赖,是要在长期工作中才能办得到的,一两千年的隔阂,不能设想在一两年内就能完全解决。少数民族要经过一个长时间,才能解除历史上大汉族主义造成的他们同汉族的隔阂。这个需要要做长期的工作,才能达到消除隔阂的目的。“要使他们相信,在政治上,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在经济上,他们的生活会得到改善;在文化上,也会得到提高。所谓文化,主要是指他们本民族的文化。如果我们不在这三方面取得成效,这种历史的隔阂、历史的裂痕就不可能消除。”[3]162他坚定地要求各级干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实际工作中以高度的工作热情和信心,在民族地区继续深入宣传和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克服急躁冒进情绪,改善民族关系,消除歧视和隔阂、调解纠纷,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美好大团结。不难看出,一切从民族工作实际出发,注实绩、重实效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蕴含在邓小平民族情之中。

第六,邓小平的民族情,饱含着对于少数民族群众的关心、爱护、信任和支持,特别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以巩固民族团结。邓小平根据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族政策,在大西南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尽快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建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以邓小平为首的西南局的正确领导下,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各项工作建设有序开展。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那就是西南区少数民族干部的数量与该地区所开展的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干部数量缺口太大。指出“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能不能搞好,关键是干部问题。对思想作风正派,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又有突出工作表现和一定资历的同志要大胆提上来,甚至放到很高的领导位置上来。”[4]强调尽快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的办法,一方面应该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另一方面,通过创办少数民族院校,在校园内培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的专门人才和民族干部,更是一条效果明显、对少数民族有利的长久之策。邓小平为西南民族学院题词:“团结各民族于祖国大家庭的中心关键之一,是在于各民族都有一批热爱祖国,并能联系群众的干部。”邓小平以他高瞻远瞩的策略将大西南的民族工作往前推进了一大步,后来中国共产党在制定民族政策时,都参考借鉴了邓小平在大西南探索出的宝贵经验。

第七,邓小平的民族情,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探索,作出了民族区域自治顶层设计,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我国民族种类众多,地域分布广泛,各自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特点,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不同地方的民族区域自治,应该有不同的政府组成形式上的观点。他说:有些地方适合建立联合政府,在其下面实行小的区域自治,如在民族聚居乡,可以成立乡级民族自治机关。在云南和贵州的许多地方,适合建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这种形式可以逐步过渡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0年,邓小平在欢迎赴西南地区的中央访问团的大会上说: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群众听了很高兴,少数民族的事应该由他们自己当家,这是他们的政治权利,民族区域自治要求兑现,“如果半年不兑现,一年还不兑现,他们就会不相信我们的政策”,“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去做,不能停留在口号上”。[3]166-167中共中央西南局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召开时,邓小平指示有关领导同志,区域自治应快速实行,不能等,更不能拖,越拖将会越被动。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缺乏经验的情况下,邓小平鼓励云南省委根据云南实际大胆实验,同时,明确提出:云南有些地方是几个民族的杂居区,在这些地区,首先组织民族民主联合地方政府,而后再实行区域自治。他对西南局的同志说,希望一方面认真从政治上实行民族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民主联合政府。没有做的一定要做,不够的一定要做够,做得不好的一定要做好。这是民族问题的开端,必须要做出一个良好的开端。邓小平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西南的良好实施打下了坚定的基础。邓小平在总结回顾党在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时说,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苏联那种联邦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1]25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和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的落后状况,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使各民族人民的联系更加密切,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同志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5]邓小平的民族情,最为根本的就是牢牢把握了民族团结的生命线。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6.

[3]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99.

[5] 习近平.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 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30(1).

Deng Xiaoping’s National Intelligence-Commemorating the 110th Birth Anniversary of Deng Xiaoping

YANGXiannong*

(Institute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Deng Xiaoping Theory, Sichu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engdu 610072,China)

China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national communist theory of Marxism with China’s national work practice, Deng i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s, he put fairness and justice in the first place, developing the productive forces, resolutely safeguard national unity. Deng Xiaop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trengthened the great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achieved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ethnic groups, and promoted the integration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large and actively creat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and held high the banner of national unity, defended the supreme interests of the nation. Deng Xiaoping fully concerned with minority people, loving, trusting and supporting them, particularly emphasing training minority cadres, according to the foundation, exploring the ethnic minority areas, making the top-level design for regional ethnic autonomy in order to exercise regional ethnic autonomy, which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regional ethnic autonomy .

Deng Xiaoping; national unity; n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10.13542/j.cnki.51-1747/tn.2014.03.001

2014-06-2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研究”(11AZD043)

杨先农(1957- ),男(汉族),重庆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信作者邮箱:104679006@qq.com。

A841

A

2095-5383(2014)03-0001-04

猜你喜欢
隔阂民族区域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之歌
草原歌声(2021年1期)2021-07-16 06:58:04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范式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法:社会主义的视角
如何上好小学高年级的音乐课
联通世界里的孤独与失落:对《通天塔》现实意义的探讨
文学教育(2017年2期)2017-02-20 19:15:14
中国现代文学中“墙”的意象
湖北五峰:民族区域自治30年实现『三级跳』
民族大家庭(2015年2期)2015-08-21 07:59:50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8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 14:21:11
画语录
杂文选刊(2013年8期)2013-05-14 13: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