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向明
情感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在数学教学中,情感随着认识过程从觉察某种现象并愿意作出注意→需求反应→行为满意欣赏→形成个性、人生观,这个过程与知识的识记、理解掌握、应用是紧密交替发展的。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时而需要用情感目标作为达到认知目标的手段;时而把认知领域中的变化作为引起情感变化的手段。以情导知,知情交替,情知交融,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教材内在的情感因素
首先,应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时,教师用幽默的语气说:“有一个法宝,能使不会画画的小朋友马上成为小画家。这一法宝是什么呢?是放大尺,它是根据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制作的,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这一教学情境创设是以知识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的,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
其次,可以从数学学科的应用广泛性入手,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生活处处皆数学,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与欲望。
第三,抓住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的抽象美、逻辑美,诱发学生联想。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促使产生一种快乐的心理体验。
第四,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要利用教材中出现的趣味题、数学小知识、数学家的逸闻趣事,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二、教师情感的熏染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感情地教,学生才会有感情地学。通过师生情感的交流,产生共鸣,从而达到的教学境界理想的教学境界:教得扎实,学得主动;教得轻松生动,学得有趣愉快。
别林斯基说:“爱是教学的工具和媒介,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所以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并且对数学充满兴趣,怀着满腔的热情进行教学。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吃透教材,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教具要直观形象,教学语言要生动,富有感染力,能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
教师的情感熏染还体现在和谐的师生中,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不能喜“优”厌“差”,要真诚地给学生以信任、鼓励,创设和谐宽松的情感氛围,为顺利上好一节课打下基础。
如,笔者有一次借班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比较”,为了稳定学生的情绪,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情节:教师先作自我介绍,同时介绍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交朋友。邀请学生介绍自己或介绍对面的同学,学生听说要与教师交朋友,感到教师平易近人,一下子师生关系就拉得很近,学生纷纷举手,自我介绍或介绍对面的同学。这样,很快就营造了活泼的课堂气氛,消除了师生间的陌生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情感的激发
激发学生情感是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学习的重要方面。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学中精心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可以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探究、评判,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智能的目的。如“平角概念”教学,笔者把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成直线时,提问学生这是不是角?这时,学生反应不一,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笔者让说不是的学生讲角的特征,然后让说是的学生找出顶点和两条边。此时,教师再次操作验证,时针不动,分针转动,每转动一次,都让学生找出顶点和两条边,直到两边成一直线。这样,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时针、分针成直线时,它仍然是个角。这个比较特殊的角叫做平角。通过前后不同答案的对比、辨析,最后得出正确答案。这种训练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辨析思维和言必有据的严谨的思维习惯。
采取激励措施激发学生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激发学习愿望。”知识的获得来自思维活动,学生一旦通过艰苦的思考,找到问题的解答之道,就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还会激发对进一步学习的渴望,形成学习过程中的良性循环。
因此,在学习数学的智力活动中,注入情感教育,必能提高学生的内驱力,达到数学学习的新境界。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岭背湖溪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