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良
一、审提示语
话题中的提示语往往是命题者精心构思而成的,它可以激发我们的写作灵感,使人们更好地、更快地切题,确定写作角度。提示语是话题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所给话题是一种提示,是一种阐述,往往从阅读提示语中就可以获得写作方向,甚至写作灵感,所以,我们要认真研究提示语,要吃透它的内容和要求,决不能轻易放过。如某年浙江宁波市中考话题作文“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的提示语:“打开心灵的窗户,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纷繁的世界。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总是用乐观的精神面对人生,多一份自信,少一份失望;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总是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多一份感激,少一份抱怨;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总是用顽强的意志面对困难和挫折,多一份勇气,少一份怯懦;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总是寻找别人最好的东西,多一份肯定,少一份挑剔……”这个提示语,可以有如下启示:(1)我们可以写对人生、生活、困难和挫折的看法;(2)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写,也可以从社会角度即社会其他人的关系角度来写;(3)可以记叙自己的生活感受、实践体验,以及各种经历;(4)可以对纷繁的世界发表见解。
在此基础上,可以迅速判断生活中哪些素材可以利用,哪些内容最吻合题意,哪些又是可以创新的题材。提示语审读完了,怎样拟题目、怎样围绕中心选材,心里就有了腹稿,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如果忽略了这一过程,匆匆入笔,把这几种情况罗列在一起,面面俱到,就会泛泛而谈,做不到以小见大,就很难写就一篇好文章。
关于怎样拟题,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俗话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人靠衣装,文靠题装”“题好一半文”,标题是写作人精心炮制的,拟题要对字词斟酌,绝对不能拟得如“一杯白开水”那样无色无味。标题拟得好文章也就会写得较好。所以,我们就得讲究拟题技法和选材技法。就一般而言,有以下拟题方法。(1)概括主旨法。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以全文的主旨为话题,能使写作抓住重点,有所依托。(2)显示特征法。中考作文题目,无论是写景写物,还是人物地貌,都得抓住所要写作的话题来叙述和描写。常规下,标题是为写作的内容服务的,不得不考虑标题要加以突出特征。既然这样,何不在标题中把该景、物或事的内在特征以简洁的话语显示出来,可以使人一目了然,而且更加使自己行文时不易偏题离题。(3)新奇吸引法。新奇的题目使人一看见就急于想读下文,而且有非读不可之意。所以,拟题新颖、有趣,就吸引人人爱读。
选材技法,则有以下几个方面。(1)去粗取精法。写作时,确定好中心后,下一步就得对材料加以取舍,应该从众多的材料中考虑选取精当的,做到粗中选好,好中选优,优中选良,良中选精,能以一当十的材料。(2)创新制胜法。创新是指选材新、立意新,选前人所未选,写前人所未写,谈前人所未谈,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良,人良我精,角度上选前人所未选。
二、审话题语
话题语就是所给的话题。既然是话题作文,那话题是非审不可的。审题必须审话题,明确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以加深写作前的印象,在下笔前做到“心中有数”。明确了话题内容之后,就应考虑这个话题是什么意思,应该怎样正确理解。我们应把话题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分割的个体,注意话题中各部分的组成在语序和意义上的关系。如“给自己一个微笑”这个话题,就应考虑“微笑”这个词前有一定的限制:是给自己的“微笑”,而不是给别人的,也不是自己让别人“微笑”,应写自我的感受和体验。如“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有学生一看到话题,出于习惯,即把文章中心定在“助人为乐”“助人等于助己”上,可本次话题实际上是“心灵的选择”,写作重点应是“心灵是如何选择”的。审好了话题,就能选准最佳、最小的切入点,化大为小,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着笔来表现深刻的内容和主题,这样就能避免以偏盖全和偏题离题现象。
三、审限制修饰语
限制语一般是放在提示语、话题语之后,对写作范围、内容、文体、字数等方面的限制。有些学生为了节约时间,匆匆看完了提示语、语题语之后便动手写作,而没有看清楚有关限制和要求,以致偏题离题。很多话题作文都有这样的限制和要求:“联系自己和社会实际,思想内容健康,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但有些学生因未仔细审读而忽略了,作文中写了真实的人名、地名被扣了分,甚至出现了思想内容不健康,而得了低分。
为了稳拿考分,要谨慎审题目,如:(1)“可作适当议论”。“可作”不能理解为“一定要”议论,否则不会议论而议论得不痛不痒,反而变成了画蛇添足,起不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审题不慎,丢分多多。(2)“抒真情实感”。比如有某一省市的中考作文题是写观后感。题目要求:请你就我国改革开放为题材的影片,并联系实际写一篇反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观后感。其中有一位考生对电影的观后感还是写得很好的,可是这位考生在文末接着写道:自己从电影院走出来,见街上有乞丐在讨吃,甚至饮水沟的臭水,于是考生就联系眼前实际,谈了自己的见闻感受,以“可见改革开放后的人民生活还是并不见得真的富裕”收束全文。作者抒真情实感无可厚非,但是这样针砭时弊是不恰当的,我们应该多写光明,少写黑暗;多歌颂,少批判。 (作者单位:江西省永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