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孝炜
历史知识起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作用,学习历史知识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获得启迪。在素质教育的改革大潮下,历史课堂教学也活跃了起来,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热爱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必须做到的。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用会声会影截取
历史故事,展示图片,把抽象的历史人物变得直观形象,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可感。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给教学注入活力,不仅给课堂增加气氛,而且可使学生直观形象地记住历史事件,清楚历史故事,系统地感知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讲北伐战争时设计“革命者来,贪生怕死者勿入斯门,升官发财者请往他处”的图片展示黄埔军校的革命精神。了解周恩来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认识军阀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等人的真实面目。用北伐战争前的形势图直观地了解战争前的兵力部署。用4月13日宝山路上游行示威群众惨遭镇压,上海街头挂在电线杆上的人头影像
展示白色恐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用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提出的“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落网”的血腥口号表明他已完全抛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公开反共,表明国共合作完全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了。一个个的血淋淋事件用多媒体展示,事实清楚明了,学生在课堂上直接了解了当时的形势,能积极大胆地思维,明辨是非,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随着历史教学发展,教师逐渐改变了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设计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讲述秦统一六国时,我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秦始皇的功与过,学生有的说他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对于民族融合是有一定的作用;有的说他焚书坑儒,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影响中国文化的传承;有的说他横征暴敛,大肆炼丹可以说祸国殃民,著名的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正是他残暴的
见证。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讨论,课堂积极性高,不仅掌握了书本知识,而且知道了残暴是非常可耻的品质,是新世纪的青少年应该摒弃的。课堂上师生的相互合作学习,改变了学生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尽管部分见解显得幼稚,有失偏颇,但他们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经验。老师对他们的充分肯定使他们对历史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浓厚兴趣,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培养了相互合作的精神。
三、运用讲故事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在单元课堂教学中运用讲故事的方法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可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在讲长征时课前给学生布置作业:下课找一些与课堂有关的历史人物的
故事,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小故事。如,红军长征过草地、爬雪山时,让学生讲一些红军战士的故事。学生讲了《张思德吃毒草救人》《半碗青稞面》《一袋干粮》《丰碑》等故事,张思德、周恩来、陈赓及一些不知名的红军战士高大的形象感染了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对革命先烈更生敬意,向往他们、崇尚他们,美好的品质自觉形成,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己的言行,形成良好的人品,使学生在玩中学,轻松愉快地掌握了知识。在热闹的课堂气氛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更培养了高尚的情操。
四、采用历史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为现实服务的能力
新课程教学使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不再单纯是过去的人与事,而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历史拉到学生的身边,让学生走进历史,再成功地返回现实,让历史发挥其应有的不可替代的“史鉴”作用。例如,郑和七下西洋,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及东非的关系,在国际贸易上开了先河。现代的国际竞争日益强烈,贸易更是不能忽视。教师让学生列举周边贸易:榆中的高原夏菜远销海外、定西的马铃薯开国际展销会。用历史联系现实,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增长了见识。又如,在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有机地联系当前的热点问题,即“台独”分子猖獗活動和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从历史的角度让学生得出结论:任何企图将台湾分离出去的叫嚣都是徒劳的。如此以古喻今,以史为证,既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行了一次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又能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各种教学模式都是围绕学生成长这一中心展开的,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历史是一门使人明智的学问,通过学习历史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智慧,进而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通过历史学习,让学生乐学、善思,放飞自己的理想,更加全面、自信地成长。
参考文献:
王玲.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