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蕾 李赛君 包小村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长沙·410125)
2013年12月,我们一行12人应台湾茶业协会的邀请考察了坪林茶叶博物馆、文山包种茶产区、鹿谷乡农会、百茶文化园、游山茶坊、天仁茶叶博物馆、翰林茶馆,与台湾茶业协会开展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并和有关负责人进行座谈,对台湾茶叶的基本情况有了较为深入地了解。
北回归线通过台湾中南部,将台湾南北划为两个气候区,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则为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与处于同一纬度的云南、广西和广东省相似。台湾降水丰沛、气候湿润,是中国降雨量最丰沛的地区之一,平均年降雨量超过2000毫米,折合水量达900亿立方米,是世界平均降水量的3倍,台湾四面环海,受海洋性季风调节,终年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树木葱茏,百花芬芳,全年气温偏高,平均气温在22℃左右,这样的气候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
台湾早在300多年前(1645年)就有野生茶树的记载。但是真正发展茶树栽培管理及茶叶制作则是近200年前(公元1810年),由福建茶师从厦门传授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技术。1867年台湾乌龙茶试销澳门成功,186 9年开始运销美国,以后外商纷至台湾采购,茶业迅速发展。1890年又从福建泉州传入绿茶制造技术。20世纪二十年代,印度、斯里兰卡、印尼等国家,发展红茶生产,台湾乌龙茶受到严重冲击,出口大减。此后,大量投资改植良种,拓展茶园,引进制茶机械,部分茶区改制红茶。日本侵占台湾时期,茶园面积最大时达4.52万hm2,总产量1.72万t,外销1.32万t。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日本占领下的台湾,茶园荒废,生产衰退。1945年产茶仅余0.14万t。台湾收复前后,当时亚洲主要产茶国受战争创伤,茶叶产量显著下降,世界茶叶市场货源不足,国民党政府采取鼓励增产和“输出振兴”的政策。1950年茶园面积恢复至4.2万hm2,年产茶0.96万t。近年来外销量已大幅缩减,从外销总量的75%~85%急速转成内需,外销量骤减至总产量的15%~20%。至2008年外销量仅2341t,远低于进口的2.57万t。由于两岸关系紧密,台湾茶成为大陆观光客最受欢迎排名第四的产品,消费增长每年超过5000t,大多为高档台湾茶。
据统计台湾茶园种植面积在1988年共有大约2.07万hm2,茶叶产量2.29万t。至2008年总种植面积减为1.57万hm2,单产1.14kg/hm2,总产量约1.74万t。其茶园的所有权大部分都归私人所有。从产茶区域分布来看,台湾茶区分为:北部茶区、中部茶区、东部茶区、南部茶区四个区域。北部茶区包括台北市、新北市、桃园县、新竹县、苗栗县。北部茶区是台湾最早的发源地,北部茶区的乌龙茶、绿茶、红茶都曾是台湾最畅销的外销产品,不仅为台湾赚取了可观的外汇,也缔造了“南糖北茶”的辉煌盛世。中部茶区包括台中市、南投县、云林县,中部茶区虽然起步较晚,各茶区海拔也有很大差异,但现在却是台湾最大的茶区,冻顶乌龙、杉林溪、梨山均产于此地。南部茶区主要是屏东县、嘉义县,闻名海内外的阿里山就在此地。台湾最南端的港口茶,是台湾唯一有性繁殖的实生种茶树。东部茶园包括花莲县、宜兰县、台东县。东部茶园不断创新,推出了许多令人惊艳的茶品,如蜜香红茶、红乌龙等,成为爱茶人的新宠。花莲境内的大禹岭是台湾最高海拔产茶区,大禹岭高冷茶有台湾高山茶王的美誉,价格不菲。
台湾茶业协会工作人员及农会委员介绍,经过百多年的引进与不断改良,现在台湾的茶树品种丰富,主要优良品种有:青心乌龙、大叶乌龙、青心大冇、硬枝红心、阿萨姆、红心大冇、黄心乌龙、铁观音。近年培育的良种有:台茶十二号(金萱)、台茶十三号(翠玉)、四季春等。其中青心乌龙约占台湾茶树的60%~70%,叶形狭长较小,肉质厚,茶叶成品质量较好。青心大冇是制作东方美人的最佳树种,新品种金萱所制的乌龙茶因具有浓郁的、无法模仿的奶香味,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四季春一年四季均可采制,全年最多可采制7次,产量高,也是近年来常见的品种,但是成品茶价位较低。
茶园种植多采用单行单株,株距在30~50cm,行距120~150cm。笔者在新竹地区见到的新开垦茶园,一般依山势建在向阳坡上,地整得四四方方,铺了一层细细的黄土,在开垦地上还分布了很多的管道,据当地茶农介绍,管道具有喷灌、施肥、喷药等作用,管道布置非常整齐,既美观且实用性较强,中午时分到达当地成龄茶园时,茶园正在进行大面积喷灌。茶园管理都是在当地农委会的技术员指导下进行的,不同于内地台湾除草时不铲根(用花园修草的机子除草),一个半月进行一次除草,茶园喷灌、机械喷药、省力轨道等设施齐全。人工大概是2000台币(折合人民币420)元每人每天。
在参观鹿谷乡农会时刚好碰到2013年冻顶乌龙冬茶评比大赛,对大赛的比赛规程设置及方法进行了深入了解。比赛秉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取定器、定量、定温、定时的科学方式处理,每个参赛茶样收取2000台币的参赛费用。其步骤为:将参赛茶样进行密码审评,每个茶样称取3公克放入150ml的评茶杯中,冲人 100℃左右的开水,6min后将茶汤倒出,先看汤色,待温度降至40℃左右开始闻茶底的香味,再尝茶汤,一次最多评审30个茶样,否则会影响冲茶的水温,有失公平。一般比赛后,主办单位都会将比赛茶按得奖名次等级予以分级包装,若没达到评审标准而淘汰的茶,比赛单位将不予进行农会的专业包装,整个评审流程如图1。
以鹿谷为例从1982年起比赛参加人数已达上千,至2013年冬茶评比时已达6016个茶样。评审分初评和复评,评委都是台湾茶业改良场的专家。1986年农会从当地制茶技术较好的青年茶农中选取30人进行培训作为初评评委,3位茶业改良场的专家作为初评巡视员及复评评委,2002年冬复评由原来的一人主审一人陪审改为三人评审的合议制,增强比赛的公正性,减少参赛者的争议。
比赛获奖茶由于贴上了农会的标签而身价倍增,使当地茶农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茶叶品质的提升上,也增加了茶农的收入。
此次台湾之行参观了天仁茶艺馆总店、游山茶坊、百茶文化园、坪林博物馆等,感概颇深。不论是天仁这样的大企业还是普通个体茶农开设的茶庄,走入店内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茶产品、茶具、茶食品摆设得十分精致,三步五步处处发现店主用心的布置和造景:木栅花窗边茶知识的宣传、竹帘疏影旁茶具的搭配、泼墨丹青里茶精神的诠释。各企业与茶业特色的观光旅游结合,集茶园观光、茶产品、茶膳为一体,专门为游人布置了舒适高雅的茶室。企业进行一条龙服务,在种茶、制茶、买茶的同时销售了茶具、茶食品、茶膳等,提高了茶叶附加值,推广了茶文化和茶艺。
新北市的“坪林茶业博物馆”作为世界第二座专业的茶叶博物馆,除了展出与茶叶生产、加工和茶文化、茶艺有关的图、文字和实物外,还请茶艺专家、书法家、制陶家、茶餐专家等举办各种专题讲座与特展。博物馆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00余人,游客到博物馆来参观、学习、餐饮、娱乐都离不开茶这个主题,使茶业博物馆成为一个多功能的茶文化基地。最让人感触深刻的是:笔者在参观博物馆时,碰到当地的学校组织幼儿园的小朋友到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大约30多位小朋友整齐的坐在大厅认真的听老师讲解,这种从娃娃抓起的茶文化教育方式值得内地借鉴。
元培科技大学,是一所位于台湾新竹市香山区的大学,以医事技术为主要教学领域。目前元培科技大学校长林志城为台湾茶协会第六届理事长,致力于推广台湾茶及茶文化。访问期间代表们在元培科技大学享受了一顿丰盛的茶餐,地点在学校的学生兴趣食堂,为了方便教学,食堂的用餐区与制作间是透明玻璃隔开的,当天茶餐的制作者都是学校餐饮专业的学生们,菜式也是大家自己创作反复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的。菜品多样从餐前饮料到主菜到饭后甜品无一不显示了大家的心思,与茶叶各种搭配结合,秀色可餐。
国立高雄餐旅学院是台湾唯一餐旅专业大学,以“人文化、专业化、企业化、国际化”为办学理念。潘江东副校长接待了交流团一行,介绍了餐旅学院的创立、发展和目前所设学科等基本情况,其中茶艺课程是餐旅学院的选修课,2~4学分,1个课程有2名教师,每年举办1次茶艺文化研讨会。学校整合了美国、瑞士等资源,合作创设芳香识别教室、航空摸拟舱、烘焙室、酒窖等特色教习场所。教习场所的教学设施均是本着人性化、实用性强为准则。例如芳香辨识与感官评训的闻香室,有50多种香料,通过不同的按钮单个识别气味,专业品酒室品酒桌的颜色对比、隔绝邻桌气味影响、收纳方便的特色品评桌,启发了我们评茶室的设计。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学生的实践操作都是以小组为单位,所用的食材均由自己花钱购买,学校提供场地进行练习,时间不限,自己考虑成本和工作分工。这样不会造成浪费,学生也更加努力学习。
台湾的茶叶官方技术机构为台湾茶叶改良场,在嘉义有茶叶专业大学一所,其余均为民间组织,比如:台湾茶业协会、中华茶艺促进会、农委会、陆羽茶艺中心、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泡茶师联会、中华茶艺联谊总会以及县茶友会、茶道教室等,协会的理事均由会员选举产生,理事长2年换届一次。这些社团组织积极开展以茶文化为内涵的活动,大力宣传茶的保健功效,通过品茶艺术、表演和培训,普及茶文化来促进茶消费。主要推广方式包括:举办制茶比赛、名茶评比 、茶叶品评训练班,组织会员参加岛内外的各种茶叶博览会、举办海峡两岸茶业交流会、举行新产品的品尝会、茶艺培训及各种社交活动,为台湾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