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茶叶产业发展规划

2014-03-26 11:36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茶叶通讯 2014年1期
关键词:茶园茶叶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湘政办发[2014]6号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茶叶保健功能开发和茶文化发展,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明显增长,湖南茶叶产业面临新的重大发展机遇。为进一步提升我省茶叶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将茶叶产业做大做强,根据《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湖南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茶叶产业提质升级的意见》(湘政发〔2013〕26号),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一)产业发展基础坚实。2012年全省茶园面积达163.2万亩,产量13.5万吨,出口4.5万吨,分别居全国第8位、第6位、第2位。茶叶产业布局进一步向武陵山脉、南岭山脉和长岳山丘三个优势区域集中,优势区域建设初显成效。龙头企业带动力不断增强,全省龙头企业达8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30家,市级龙头企业54家,全省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湘茶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地理标志产品和品牌,已有13个茶叶品牌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是中西部省份茶叶品牌被认定“中国驰名商标”最多的省份。湘茶文化繁荣发展,“中国黑茶文化节”、“中华茶祖节”、“湖南茶博会”等节会的举办,提升了湖南茶叶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知名度。茶叶产业是我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已成为优势产区的富民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产业发展优势明显。一是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湘茶悠远绵长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远古神农氏时代。湘茶文化底蕴深厚,茶祖神农文化、茶禅文化、黑茶文化在国内外影响深远。二是生态条件优良,区位优势明显。湖南气候条件独特,是全国茶叶优势区域规划中的名优绿茶和出口绿茶优势区域,特别是北纬30度左右的武陵、雪峰、南岭、南岳山区和环洞庭湖区,生态环境好,茶叶品质佳,是全国著名的“绿茶优势产业带”、“黑茶产业中心”和“中国黄茶之乡”。三是种质资源丰富,茶类产品多样。我省具有适制绿茶、红茶以及红绿茶兼制的茶树品种,为推进全省无性系良种化,实现多茶类、多品种、不同区域种植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我省作为传统的产茶大省,自古名茶荟萃,目前已形成绿茶、黑茶、红茶、黄茶、花茶等多茶类结构,且各茶类都有较完善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市场竞争力强。四是技术水平先进,科研力量雄厚。我省在茶叶深加工、茶叶生物技术和品种选育、有机茶生产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体系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全省有茶叶创新中心8个、工程技术中心6个、科技推广站点20多个,科研攻关能力不断增强,产学研联动格局已形成。

(三)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国内外茶叶市场的需求加大。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茶叶消费国,2012年全国茶叶总消费130万吨,人均年消费茶叶0.9千克。按照欧美发达国家茶叶消费水平(爱尔兰2.18千克、英国1.92千克),到2020年,如果我国人均茶叶年消费水平达到1.8千克,全国茶叶总消费量将达到260万吨左右,茶叶内销市场潜力很大。据国际茶叶委员会(ITC)预测,全球茶叶消费量以每年3%~5%的增幅递增,到2020年,世界茶叶消费量将达到626.4万吨,国际茶叶市场空间较大。同时,随着对茶叶功能性成分研究的逐渐深入,茶叶精深加工增值空间和应用范围拓宽,到2015年,全世界将会有20%左右的茶叶被用作其他行业的原料。我省宜茶面积有500多万亩,特别是湘西、湘南地区茶产业开发潜力很大,此外,茶文化、茶休闲、茶旅游的发展也为茶产业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

(四)制约因素。一是优质茶园规模小,基础设施不完善。我省60%的茶园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发展起来的,无性系良种茶园比率低,优质茶园建设不足。全省茶树无性系良种率不到45%,低于浙江、福建等兄弟省,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茶园基础设施薄弱,抗旱防灾能力严重不足,标准化程度较低。二是加工技术参差不齐,企业小而散。我省有相当一部分茶叶企业的生产条件较差,厂房和加工设备陈旧,技术相对落后,离标准化、清洁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差距较大。此外,茶叶企业小而散,制约了机械化加工水平的提高。三是品牌“多、乱、杂”,高端品牌不多。我省茶叶品牌有近1400个,但缺乏高端品牌,与外省一些知名品牌相比,我省茶叶品牌无论是规模、知名度,还是品牌价值与浙江、福建两省相比有较大差距,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效益偏低。四是生产经营粗放,产品附加值不高。我省集中连片规模化生产茶园不多,精细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管理水平不高,经营较为粗放。由于规模加工工艺设备较少,加工产品结构不合理,初级产品偏多,高附加值的功能性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少。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生态、安全、优质、高效目标,以茶叶产业链的提升和延伸为途径,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创新产业核心技术,大力推进品种良种化、生产标准化、质量安全化、经营产业化、营销品牌化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茶叶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扩大产业规模,拓宽精深加工范围,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名优茶叶品牌,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丰富茶文化内涵。全面推进产业提质升级,促进全省茶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基本原则。①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瞄准现实和潜在需求,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市场需求特点,兼顾市场多样化与优质化需求,科学制定产品市场定位与产品开发,发展多茶类多层次产品。②坚持区域比较优势原则。尊重自然规律,综合考虑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科学规划,统筹布局,突出重点和示范性引导,形成规模化优势和区域化特色。③坚持产业整体推进原则。加快茶叶产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进程,着力建设规模化、良种化的标准化基地,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现代化仓储和物流,不断提升产业整体素质、竞争力和效益。④坚持龙头带动原则。充分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龙头企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优势,大力发展龙头企业联结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带动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全面提高茶叶产业化经营水平。⑤坚持科技文化支撑原则。加强科技创新,构建以科研教学单位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茶业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弘扬湘茶文化,丰富湘茶品牌文化内涵和价值,增强茶叶产业发展后劲。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建设200万亩优质茶园,无性系良种面积达60%以上,产量30万吨,年出口6万吨,茶叶综合产值达600亿元。到2020年,全省优质高产茶园面积达到300万亩,无性系良种面积达80%以上,产量45万吨,年出口8万吨以上,力争实现1000亿元茶业综合产值,全省茶农茶业收入翻一番。

三、产业布局

根据现有产业基础、优势条件和发展潜力,集聚优势资源,突出产品特色,以名优绿茶和黑茶为重点,进一步优化茶类布局,重点建设4个优质产业带(涉及37个县市区):U型优质绿茶带、雪峰山脉优质黑茶带、环洞庭湖优质黄茶带和湘南优质红茶带。

(一)U型优质绿茶带。①基本情况:该区域是我省名优绿茶的传统产区,包括武陵山脉、南岭山脉、罗宵山脉以及长岳山丘区,共25个县市区。该区域山区面积较大,生态环境优异,茶树种质资源丰富,茶叶品质佳,而且有保靖黄金茶、古丈毛尖、石门银峰、沅陵碣滩茶等名茶,以及湘丰、金井、古洞春等7个中国驰名商标。2012年茶园面积65万亩,产量3.7万吨。②区域分布:石门、慈利、桃源、澧县、桑植、永顺、保靖、吉首、古丈、沅陵、洞口、会同、江华、蓝山、汝城、资兴、桂东、炎陵、茶陵、攸县、南岳、衡山、株洲、宁乡、长沙等县市区。③发展目标:到2020年,该区域建设120万亩名优绿茶标准化基地,无性系良种面积达80%以上,绿茶加工能力达到18万吨,配套建设容量达5万吨的名优绿茶冷藏保鲜库。④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名优绿茶,加快无性系良种化进程,进一步改进加工工艺,提高茶叶品质;加强出口基地建设,建成全省最大优质茶叶出口基地。

(二)雪峰山脉优质黑茶带。①基本情况:该区域是我省黑茶产业中心,包括雪峰山脉和湘北部分地区,共7个县市区。该区域气候宜茶,产品优势明显,其中安化千两茶、益阳茯砖茶的加工工艺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安化黑茶、湘益、白沙溪3个中国驰名商标。2012年茶园面积45万亩,产量4.7万吨。黑茶以其独特的加工工艺、优良的产品品质,突出的保健功能,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潜力巨大。②区域分布:安化、桃江、赫山、资阳、新化、桃源、临湘等县市区。③发展目标:到2020年,该区域建设100万亩黑茶标准化基地,黑茶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配套建设一个2万吨容量的黑茶储备库。④主攻方向:进一步完善黑茶标准体系,改进黑茶加工工艺,促进黑茶清洁化、标准化、自动化生产;大力发展黑茶深加工,加快黑茶功能成分提取以及茶饮料、速溶茶的研发生产;稳定边茶加工,拓展内销、外销市场。

(三)环洞庭湖优质黄茶带。①基本情况:该区域是我省黄茶主产区,有“中国黄茶之乡”之称,包括环洞庭湖的5个县市区,有君山、巴陵春、兰岭3个中国驰名商标。君山银针是久负盛名的中国十大名茶之一,2010年“君山”牌君山银针被评为中国黄茶标志性品牌。2012年茶园面积18万亩,产量1.7万吨。随着健康消费理念的兴起,国内外黄茶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市场前景看好。②区域分布:湘阴、汨罗、平江、岳阳、君山等县市区。③发展目标:到2020年,该区域建设50万亩黄茶标准化基地,黄茶加工能力达到4万吨。④主攻方向:进一步扩大黄茶标准化基地面积,促进黄茶加工企业的工艺设备改造升级,不断提升黄茶品牌的知名度。

(四)湘南优质红茶带。①基本情况:该区域产茶历史悠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是我省红碎茶生产的重要产区,包括湘南的5个县。该区域属中亚热带南缘,光热量条件好,有江华苦茶、汝城白毛茶等优良大叶种茶树品种,制红茶品质优。本区是湖南的“南大门”,紧邻两广,是沿海与内地结合部,交通运输发达,茶叶流通便利。2012年茶园面积15万亩,产量0.5万吨。②区域分布:江华、蓝山、宜章、汝城、桂东等县。③发展目标:到2020年,该区域建设30万亩红茶标准化基地,红茶加工能力达到3万吨。④主攻方向:加大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快红茶工艺设备改造升级,不断提升红茶品质;打造红茶精品品牌,进一步扩大红茶对外出口。

四、建设重点

以茶叶生产关键环节和领域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全面夯实茶叶产业发展基础。

(一)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工程。根据茶树良种繁育技术和管理的发展方向和要求,结合我省生态资源技术、经济条件,建立技术先进、功能配套、布局合理的专业化、工厂化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构建较为完善的省、市、县三级茶树良种繁育体系。重点建设省级茶树种质资源库、茶树原种圃、茶树良种母本园、茶树良种采穗圃、茶树良种繁育圃、省级茶树种质质量检验检测平台。改扩建现有的5个国家级茶叶良种繁育基地,重点扩建育苗大棚(连栋大棚或单栋大棚),改进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园区道路和灌溉系统等),生产产能提升30%以上。在全省茶叶优势区域新建10个年出圃1亿株以上无性系工厂化容器育苗为主的良种繁育基地,其中湘西自治州、益阳市各建2个,长沙市、岳阳市、常德市、怀化市、郴州市、衡阳市各建1个,重点建设良种母本园、良种采穗圃、设施苗木繁育圃等,每个良种基地面积500亩以上。良种繁育体系实行登记、注册、备案制度,由省农业厅负责统一授牌,统一管理,定期组织检查、考核、评定。到2015年,全省茶树无性系良种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全省茶树无性系良种率达到80%以上。

(二)低产茶园综合改良工程。以全省茶叶优势区域县为重点,通过改种换植以及树冠改造、深耕改土、配方施肥等低产茶园综合改良技术措施,配套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茶园生产条件,提升茶园生产能力,实现产业的提质增效。以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茶叶产业提质升级的意见》中确定的33个茶叶优势区域县、重点县为重点,5年内完成100万亩低产茶园综合改良,重点改造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种植群体品种的衰老茶园和因管理不善、采摘不合理,导致茶树未老先衰的茶园。一是改种换植80万亩,全面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大力推广黄金茶系列、桃源大叶、槠叶齐、碧香早、湘波绿、尖波黄等无性系良种,进一步调优当地茶树品种结构,早中晚茶树品种比例达到6∶3∶1。二是低产茶园改造20万亩,采取树冠更新、深耕改土、配方施肥等手段,重新培养树冠,复壮树势,提升茶园生产能力。三是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改善园区灌溉设施,配套建设蓄水池,用于蓄水和沤制水肥,改善园间水肥条件,以利高产优质。到2020年,亩平产量由原来的不到50公斤提高到150公斤,每亩增产名优茶20公斤,亩平增加产值8000元,全省茶叶农业产值增加80亿元。

(三)标准化基地建设工程。按照“生态化、良种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坚持集中连片、合理规划、规模发展,着力建设好武陵山脉100万亩名优绿茶标准化基地和湘中北地区100万亩黑茶标准化基地,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全省新建150万亩标准化基地,其中武陵山脉50万亩,雪峰山脉50万亩,环洞庭湖30万亩,湘南地区20万亩。加强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标准化生产管理。在全省茶叶优势区域创建100个国家级标准茶园(集中连片面积1000亩以上)和5~10个标准园区(集中连片面积万亩以上),建设15万亩标准化示范基地,大力推广无性系良种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绿色防控、机械化采摘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全省茶园综合效益。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实现100%无公害基地认证,扩大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和地理标志产品基地规模,建设优质茶出口基地,加快出口茶叶示范区建设,不断提升全省茶叶质量安全水平。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模式跨区域建基地,不断扩大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到2020年,全省优质高产茶园面积达到30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45万吨,面积比2012年增长1倍,产量增长2.2倍。

(四)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坚持“扶优、扶大、扶强”,培养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茶叶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引导企业开展生产技术和工艺设备升级换代,大力拓展茶叶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推进全省茶叶产业化经营。一是以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为重点,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开展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体制改革,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收购、兼并等形式,优化整合资源要素,扩大经营规模,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全省建设30个现代化茶叶加工示范企业,加快生产技术和工艺设备升级换代,全省建设30条茶叶精深加工生产线,实现现代茶叶生产加工的清洁化、连续化、智能化、标准化,大力拓展茶叶功能性成分提取、茶食品、茶化工、茶医药等延伸产业,提高茶产品技术含量和经济附加值。三是推广行之有效的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形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保护企业和农户的利益,打造从“种植—加工—终端市场”的茶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四是加大对出口茶叶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加强企业自检自控能力、实验室建设、茶叶基地建设、农药残留检测等方面建设,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壁垒,提高出口茶叶企业整体质量控制水平。到2020年,培育1~2个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5个过50亿元、10个过10亿元的茶叶龙头企业,全省茶叶加工能力提高5倍以上,年消耗加工原料30万吨以上。

(五)名优茶叶品牌建设工程。加大扶持和统筹协调的力度,构建名牌茶发展、推介、保护和利用的运行机制,积极培育和扶持茶类优势品牌快速成长。深入挖掘品牌内涵,树立鲜明的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搭建品牌推广平台,加大湘茶品牌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是以湖南十大企业商标品牌和湖南四大地方公共品牌为重点,强化标准化管理,对品牌企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和管理实行标准化,做到品牌有标准、程序有规范、销售有标识、市场有监督,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HACCP食品安全保证体系认证。二是严格品牌管理保护,加强茶叶品牌商标、标识、域名的监管和依法保护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争创湖南省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申报地理标志和证明商标,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采取多样化宣传推介方式,充分展示产品的品质特色和品牌形象,突出品牌个性化,各商标企业开展差异化营销,鼓励错位竞争。同时,鼓励茶叶企业到境外申请商标注册、卫生注册和取得产品质量专项认证,不断扩大湘茶国际知名度。到2020年,分茶类重点打造8~10个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茶叶品牌,其中绿茶3~5个、黑茶2个、红茶1个、黄茶1个、花茶1个。

(六)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工程。按照“统筹考虑,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合理布局”的要求,进一步加快推进我省茶叶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力度,逐步构建与我省茶叶产业发展相适应,结构优化、功能齐备、制度完善的现代化市场体系。一是加快茶叶市场建设,在茶叶主产区加快鲜叶交易市场建设,确保茶农采摘的鲜叶能尽快进入市场交易,改扩建长沙、益阳2个中心批发市场以及岳阳、常德、湘西自治州、衡阳、郴州、永州6个产地区域性市场,逐步形成辐射国内外的茶叶流通体系,促进茶叶大流通。二是加强流通环节设施建设,在茶叶优势区域县、重点县建设容量达5万吨的名优绿茶冷藏保鲜库,其中建设贮藏容量500吨(5000 m3)茶叶保鲜冷库20个,建贮藏容量300吨以上(3000m3)茶叶保鲜冷库30个。三是积极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如电子商务、配送、代理、直销、批发、邮购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实现农产品交易方式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四是培育流通主体做大做强,大力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领办茶叶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在生产、管理、质量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到2020年,建设15个以上功能全面、设施完善的茶叶市场,其中交易额达10亿元的茶叶批发市场5个以上,全省茶叶合作社达300个以上。

(七)湘茶文化创意工程。基于我省融各地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于一体的茶文化,创意拓展茶文化外延,综合开发外延产品,着力于打造茶叶种植、生产、加工与销售,茶文化传播与茶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茶产业链,做大做强湘茶文化创意产业。一是继续举办好中国·湖南(益阳)黑茶文化节暨安化黑茶博览会等茶叶节会。根据茶产业发展需要,适当举办有区域特色的茶叶经贸文化旅游活动。二是全力推进中国黑茶工业园、茶祖印象产业园、武陵山区生态茶博园等产业综合项目。三是加强茶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打造“安化茶马古道”、“长沙百里茶廊”、“吉首万亩黄金茶谷”、“石门夹山茶禅”等茶旅游精品,以旅兴茶,以茶促旅。四是发展传统文化与时尚消费契合的湘派茶馆,弘扬湘茶文化,引导茶消费。到2020年,办成3~5个在全国或地方有影响力的茶叶节会品牌,5个具有代表性的茶叶综合产业园,15~20个特色茶旅游产品,第三产业增值200亿元以上。

(八)茶叶科技创新工程。以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科院的国家茶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茶叶提取物工程技术中心,及龙头企业现有工程技术研发平台为依托,进一步围绕湖南茶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瓶颈问题开展创新研究和技术攻关,构建现代茶产业技术体系,提升全省茶业综合竞争力。一是开展技术攻关,加强茶树良种选育、茶苗快速繁育、茶园机械化管理和采摘、茶叶连续化加工、茶叶现代化生产管理模式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力度。二是加强龙头企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合作,建立绿茶、黑茶、红茶、花茶、黄茶加工和茶叶提取物工程技术研发平台,不断推出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三是建设湖南省茶叶生产技术培训中心,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广泛开展对农技推广人员、龙头企业技术骨干、茶叶生产大户和茶农的培训,提升全省茶叶从业人员的综合技能。四是建立完善的市、县、乡三级茶叶科技服务体系。在茶叶集中产区,县、乡两级配备茶叶专业技术推广人员,提高茶叶科技的入户率和到园率。到2020年,建成5大茶类的研发平台,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茶叶从业人员培训10万人次以上,茶叶科技服务覆盖面达80%以上。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茶叶产业发展推进机制。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茶叶主产县市区要将茶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富民产业来抓,认真落实扶持政策。省农业厅牵头负责组织协调,服务全省茶产业发展,省委宣传部、省农办、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科技厅、省移民局、省扶贫办、湖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供销社等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共同推进全省茶叶产业发展。

(二)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积极拓宽引资渠道,采取政府投入,企业投融资,个人、集体投资和银行信贷等多元化投资方式。省财政要加大整合力度,突出支持重点,茶叶产业重点市州、县市区政府相应增加投入。同时,各级政府要整合资金,从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发展、外经贸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农机补贴、退耕还林、科技创新、以工代赈、扶贫开发、防护林建设、农业技术改造等专项资金中安排项目支持茶产业发展,重点支持良种繁育基地、茶树良种补贴、基础配套设施、标准茶园创建和龙头企业品牌培育、技术改造、市场开拓等环节。

(三)强化项目实施与管理。以茶叶发展规划为引导,以茶叶产业发展为平台,强化茶叶产业扶持项目实施,规范茶叶产业扶持资金管理。茶叶产业县要科学合理制定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重点任务、重点区域、重点环节等,分阶段、分年度、分步骤实施,加大统筹整合涉茶资金力度,集中重点投向,加强管理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县级各涉茶有关部门根据规划确定项目,对口申报、规范实施,避免盲目性和无序性。

(四)优化政府公共服务。建立高效服务平台,依托湖南省农村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立湖南茶叶产业信息服务平台,整合茶叶信息服务资源,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服务渠道,推动茶叶种植、采收、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信息服务,增强茶叶产业科技信息化支撑能力。搞好公共技术服务,整合利用省内茶叶教育、科研单位技术服务资源,充分发挥各级茶叶协会、学会的行业组织服务职能,做好行业自律、市场协调监督、科研协作、人才培养、产业宣传、茶文化传播等工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决策当好参谋。搞好农村土地流转服务,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有实力的茶叶合作组织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租赁、承包、土地入股等土地流转方式实现茶叶规模化开发。

猜你喜欢
茶园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
香喷喷的茶叶
徐召学:到北方种茶叶
茶园的简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