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茶叶产业生产现状暨发展设想

2014-03-26 11:49李永庆王芝燕
茶业通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洋县茶农茶业

李永庆,王芝燕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园艺蚕桑技术工作站,汉中洋县 723300)

洋县位于汉中市东部,得秦巴之秀气,浴汉水之灵波,古为汉上明珠,今有朱鹮 故乡之美誉,是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山清水秀、四季分明。洋县茶产业区域规划为汉中市中部茶区,自然生态条件十分优越,是茶叶生产的天然优生区。近年来,在洋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广大茶农和技术人员共同努力,凝聚力量,狠抓基础建设,茶叶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可以说,茶产业初具规模,也初见成效。至2011年底,全县累计茶园面积达1000hm2,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333hm2,年产干茶60t,高中档名优茶10t,总产值800万元。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在洋县安坪茶场先后由长生茶业公司开发研制出 “金峡云芽”、“长生翠茗”等名茶,分别受到省、市、县科技进步嘉奖,产品远销西安、北京等地,深受消费者好评。为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茶园增效,茶农增收,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达到了建设和谐、繁荣社会主义新农村之目的。

然而,洋县茶业生产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也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存在着影响茶业提质增效的“瓶颈”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生产水平低。洋县现有茶园多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种植,主要分布于黄金峡、良心、茅坪、关帝等地区,茶园面积小,规模化程度不高,无性系良种园面积小,品种落后,栽培管理不规范,株行距宽大,密度较稀,鲜叶产量较低,管理粗放,再加上加工设备落后且严重不足,干茶类别结构单一,茶叶资源利用率低,茶叶生产经济效益低下。二是标准化水平低。龙头企业规模尚处于初级阶段,综合实力不强,带动力较弱,优势不明显,经营领域不规范,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标准化水平不高,品牌尚未形成等,严重伤害了茶农种茶的积极性,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和茶叶产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产业建设不但要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同时要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在茶产业建设上,可以设想融茶园建设、茶区建设、生态建设于一体,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为目标,遵循现代农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生产的实际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茶农增收为目标,统一认识、统一思想,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依据生态茶叶产业的要求,大力发展有机茶叶和绿色无公害茶叶基地,坚持以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并重的原则,以巴山北坡,汉江以南的磨子桥镇、黄安镇、黄金峡镇、黄家营镇、金水镇、桑溪镇、槐树关镇为主,辐射带动秦岭南坡的茅坪镇、八里关镇、关帝镇等部分区域、海拔在800米以下的丘陵低山区为建设基地。该地区环境优越,无任何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空气清新,年平均气温14.4℃,年平均无霜期 246d,年平均降水量 920mm;年日照时数1625h;土壤多为沙壤土、壤土,pH值5~6之间。临近汉江源头水体,水质良好,山间植被繁茂,松杉林立,茶树生长环境得天独厚,无论是气温、日照时数、还是降水量与土壤,均能极大地满足茶树生长发育期的生理需求,独特的自然优势有利于有效物质积累,茶叶自然品质极佳,从2012年开始,在5年内,每年新建茶园667hm2,全县新发展茶园3333hm2,以无性系良种为主,建设新茶园,到2018年,使全县茶园面积累计达到 4667hm2,其中有1333hm2茶园必须通过国家有机食品产地认证,投产茶园 2333hm2,产量 2620t,产值 5.25亿元。为了快速、高效达到这一目标,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1 抓基地,提高茶产品竞争力

吸取我县上世纪建设和发展茶园的不利教训,坚持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环保至上,效益优先的原则,调整茶树品种结构,采取淘汰一批老茶园,改造一批低产茶园,发展一批良种茶园的建设步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县情,以丰产茶园栽培为抓手,以市场为导向,以良性循环为纽带,把生态保护、土地资源保护与发展现代有机茶业结合起来,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茶业的总体要求,重点规划,落实任务,科学种茶,发展中切忌盲目冲动,绝对不能一哄而上,对适宜地区进行详细调查,认真分析,重点对坡度15°以下的山地、缓坡地,以及水浇地进行论证,确定种植基地后,相对集中连片发展茶园,引进适合我县种植的龙井43、乌牛早等无性系良种茶苗,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模化建设良种密植茶园基地,逐渐形成丰产茶园“十里长廊”飘茶香的局面,并为茶农提供科学、实用的技术支撑和服务,在茶业生产实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上不断创新和突破,提高技术入户率,理论联系实际,因陋就简,把复杂的、抽象的科学技术变成简单、实用的增产技术,重点是无性系良种茶园丰产栽培措施,在新建园及幼园栽培管理中,适当套种玉米作物,既能改善土壤通透性,活化土壤养分,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还能遮挡烈日强光对茶树幼苗的灼伤,提高成活率,又能增加茶园收益,达到以园养园,增强茶农种茶务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成园管理上,开展测土配方科学施肥,覆膜覆草,少、免耕,秸秆还田,生物措施等。使茶农摸得着、看得见,学得会,生产中便于操作和应用,全面推行无公害绿色茶叶生产操作工艺,充分依靠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标准化、无污染生产,最大限度利用土地、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以及劳动力、技术等社会资源,对茶产业生产进行精心的操作和密集性经营,有效地利用空间和时间,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叶产业,生产出更多更好的茶产品,提高茶农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要加强对农资质量监督和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严禁高残农药,有害肥料流入茶园,影响茶叶质量,给茶农造成经济损失。

2 抓政策,合力发展茶产业

农业、林业、扶贫、综开、代赈、水利、交通、科技等部门都要立足各自部门职能,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建立茶农自筹、政府补助、部门帮扶、企业资助等多渠道筹措资金机制,使其涉农项目集中投入,整体实施,支持茶叶产业的发展,关心良种茶园建设。在县政府的统一协调下,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捆绑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形成强大的资金投入来源,合力抓好一个项目,建设一片产业基地,集中扶持茶产业建设,是茶区脱贫的基础、是茶农致富的源泉,解决良种茶园种苗购置、茶叶加工设备添置、基础配套设施等资金难题;紧紧抓住汉中市4万hm2茶园建设的良好机遇,争取省、市项目支持和倾斜,县财政也要借鉴省、市经验设立专项基金,发展茶产业;鼓励经济能人、工商企业、外来资金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来投资开发洋县茶叶生产,使我县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关键是茶园见效,根本是茶农受益。

3 抓龙头,带动产业发展

以洋县长生茶业公司为茶业龙头,在平等互惠,相互尊重的原则下,把零散的茶农、分散的茶园组织起来,组建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协会等组织,以企业为龙头,专业协会为平台,实行以经济利益为纽带、茶叶产业环节为链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责权利明确、互助共长的经营机制,带领广大茶农走“企业+农户+基地”的经营路子,积极探索“政府+金融+保险+公司+茶农”的五位一体模式,在政府负责土地流转和水电路的协调服务,金融和保险部门参与负责资金和政策性产业保险支持,公司负责肥料、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茶农则成为产业工人,产前投入统一采购、生产过程统一管理、收获茶叶统一配送。规范加工工艺,推广有机化生产,标准化栽培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格局,鼓励购销大户从流通型向实业型转变,制定优惠政策,招强招大,培育发展更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合作组织围绕茶产业,实现强强联合与合作,鼓励在外地懂经营、好管理、善经营、会创业、有实力的优秀人才创办茶叶初制加工厂、精制厂,提高制茶工艺,延长产业链,大力打造“朱鹮牌”茶叶品牌,资源有效整合,提高茶产品市场知名度,把企业做大做强,使产业升级,联合广大茶农,一起走‘西口’,共创大市场。自己掌舵,自己撑船,按照政府扶持,部门服务,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交流信息,化解矛盾,把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有机地联系起来,一方面分散的茶园有了统一的生产标准和销售渠道,茶农成为茶叶质量安全控制的责任人;另一方面也把最先进的茶叶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应用到茶叶生产中,消费者能喝上安全、健康、放心的茶叶,达到供需双赢,使茶叶增效,茶农增收。

4 抓样板,适当发展观光茶园

发展观光茶园,开创茶业生产新形式。观光茶园是以茶叶生产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 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充分利用茶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并和休闲、观光茶业有机结合,满足城乡人民热爱生活、健康生活良好习惯的追求,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茶业资源、茶叶产品、田园风光、农耕文化和乡土文化,茶楼佳联、饮茶典故、图文并茂、寓教于乐,突破传统的茶业生产方式,起到产业发展的‘窗口’作用,对其他地区起到样板、示范作用,建立以茶业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茶业发展的互动机制,形成茶业+旅游业的一种新型生产模式,这也是打造旅游活县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建设一定规模的观光茶园,开展茶文化旅游,兴建茶文化休闲村,集茶艺表演、茶具专卖、茶文化讲座和茶文化学术交流,建立生产者和游客互动,自己采茶、制茶,尽情体验采茶的乐趣;亲自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因人而异研发新产品,改进加工工艺,为大家提供新鲜、卫生、安全的茶产品,满足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以人为本,获取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茶业增效,茶农增收,使茶叶产业真正成为我县区域经济振兴的支柱产业,综合发挥茶产业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功能,积极实践生态环境友好、社会资源节约,让茶产业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5 抓保障,加强组织领导,保证茶产业顺利发展

县政府应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各有关镇人民政府为成员单位的茶产业协调发展领导小组,早谋划、早组织、早动手,抓好茶园发展面积的分解、落实及督促检查工作,明确工作任务,一班人负责,一竿子到底,推进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土地流转,促进生产要素聚集,提高土地产出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资源有偿配置使用等具体问题,引导茶农采取承租、承包、转包、互换、转让和入股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把“巴掌地”、“豆腐干”、“块块地”有效地集中在一起,向种茶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集中,成片建成产业基地,夯实责任。业务部门具体做好茶园建设中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坚持茶叶基地建设到哪里,技术服务人员跟踪到哪里,在种植茶苗时期,全程进行保姆式技术指导和服务,并把茶园建设任务列入年度综合目标任务考核,坚定信心不动摇,一定要做到换届不换套路,一届接一届干,强化监督,严格奖罚,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确保茶产业发展落到实处,做大、做好、做强茶产业。

猜你喜欢
洋县茶农茶业
大美洋县
去洋县,邂逅“东方宝石”朱鹮
茶农创业培训现状及创新发展对策分析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早春茶”开采
洋县是个好地方
贵州茶业大事记
快乐的小茶农
基于茶农需求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