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农业科技思想探析

2014-03-26 01:31李健廖大伟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1620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4年17期
关键词:张謇农业

李健,廖大伟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1620)

以往对张謇农业方面研究成果较多,蒋国宏[1]对张謇的农业发展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以农为本是张謇农业发展观的基石,科教兴农、实现其近代化是张謇农业发展观的核心;从卫兵[2]认为张謇的农业现代化思想是在全面兴办农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并形成了独特的体系;苑书义[3]认为孙中山、张謇都关注着农业近代化问题,各自设计出一套比较完整的农业近代化模式;虞和平[4]认为张謇开创了近代中国改造传统农业的新阶段,民国时期农业现代化出现了新的气象,指出了民国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齐海华[5]认为张謇提出的人才兴农、科教兴农、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实现规模耕作、利用外资发展农业等思想对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仍具有启示;马万明[6]认为张謇对中国农业近代化的贡献更是前无古人的,具有开拓性、远瞻性和可操作性。曹发军[7]强调张謇积极引进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推动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棉种的改良,促进植棉业的发展是张謇践行其 “棉铁主义”主张的重要举措。但有关张謇农业科技思想方面的研究则比较少。张謇基于中国传统农业技术,借鉴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并极力促成其付诸实践,在农业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张謇的农业科技思想是他一生事业的基础,缺少对这方面的研究,对张謇的认识就是不完整的。

1 张謇农业科技思想溯源

“张謇亦农家子弟,亦尝治农家书”[8],他的农业思想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农业技术基础上的包括农、林、牧、渔的大农业思想,同时他强调应学习西方农业科技知识,用现代农业科技装备农业。“《农政全书》《农学丛书》中畜牧类可交检看”[9],“今腾出年份,将畜牧列在种青之后,种棉豆粟麦之前,畜牧所遗之肥料,既可粪地,畜牧所卖之利息,又可浚渠。先择地千亩试办。每一堤成,种青一二年,即将牧场移入,又一二年移入续成堤内,以次递移,五堤皆周,则散牧于堤渠之间,其堤脚渠唇,遍植桐柏,奇零之地,兼事林业,务使本利循环相生,故垦与牧兼办”[10]。在张謇看来,中国以农立国,以农为本,“上溯三代,旁考四洲,凡有国家者,立国之本不在兵也,立国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而农尤为重要”。同时,张謇 “拟定《农业银行条例》,并提倡设立农业银行,使天下然重农务本之意”[10],认为必须注意农业的发展状况。

2 张謇农业科技思想的具体主张

2.1 成立农业公司,采用大农法开垦

中国传统农业的重要特征就是家庭经营,由于人、财、物方面的局限,无法采用新的耕作技术,改良土壤和品种,也不能进行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此,张謇主张成立农业公司,使农业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效仿泰西大农场体制,用资本主义的管理方法经营农业公司。1901年张謇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创办了第一个近代化农业企业——通海牧垦公司,他认为 “欲扩充棉产,非大农不能有此扩充之力”[10],在牧业方面亦如此,如大牧场的管理模式更符合改良美利奴羊少数繁殖难、多数繁殖容易的特点。

张謇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采用机器生产,以现代科技来发展资本主义大农业。“久荒之地,听绅民召佃开垦成集公司用机器垦种”[10],雇佣外国人,用大农法开垦,曾拟 “派人前往美国,考察大农开垦之法,采购机器模型,归为仿造”[11]。他设立牧垦公司,“謇以为中国人能为地主而资力不足,外国人有资力,又有技术,而不能为地主,非合并而利用之,无以收化荒成熟之效”[10]。1913~1915年张謇任农商总长期间,制订各种农工商法令,编定《垦荒条例》,提倡科学种田,引进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从而改造中国传统农业,要求评价委员不能是 “非农业学校毕业或农业上素有经验者”[10],这也保证了承垦人的农业技术水平。

2.2 设立农会,广设农学堂

张謇主张效仿英美设立农会,“臣查英国从前设立农务会,由其君主特颁诏旨许为保护,许以自由之权,除关系国是者,概不闻问外,凡会中应为之事,一切听之,不予阻挡。美国农会大旨于此相同,收效尤盛。近日上海设立农学会,专译东西农报农书,未始非中国农政大兴之兆。臣拟请皇上各省专派一人,主持其事。设立学堂,讲求土宜物性”[10]。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太不讲求技术含量,不考虑温带、寒带、热带等气候因素,也不研究土地的性质与状况,而是盲目地凭借代代相传的老经验进行耕作,显然与近代经济技术的发展不相适应。他认为 “天度温带寒带热带之不同,土地之垆为壤各异,非先以化学之法,分辨土宜物性,一一著名,无从消息。”[10]要振兴农业,就要推行新法,让农民识字,掌握新的农业知识,“治农场先须使雇用之农夫,实地信仰农学之有用”[10]。为此,张謇呼吁请政府在各省广设农学堂,培养农学技术人才,提倡科学种植,重视技术改良。他希望中国农业在充分吸收了西方近代先进技术之后能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度。“考之泰西各国,近百年来,讲求农学,务臻便利,亦日新月异而虽不同”。运用大资本之力,进行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工程建设,也只有依靠科学的长远眼光,并集中公司的财力、物力优势才可能做到。

2.3 改良种子,改进栽培方法

“种棉之法,与天气、地质、时令皆有关,种子尤为重要”。[10]张謇致力于棉花品种改良和植棉技术的推广,引进山东棉花良种。1914年他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时曾向各省发出训令,征集良种,在全国设立三所棉业实验场,并规定实验场要对棉种的选择、收获量、病虫害的防治、棉花纤维检查和纺绩以及气候、土壤、肥料等项进行调查实验。“其奖励推广植棉区域及改良种子之法”[10]。并引进国外良种,“甜菜种采之德国,甘蔗种采之爪哇”[10], “美国包米种六袋、草子一袋寄去,望分堤试种,种必如法”[9]。他认识到要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必须 “注意研究其最精良之栽培及畜养法,以一地方或一省一区域为标准”。在林业方面,“设立林艺试验场,输入新种培育苗木”[10],这为林产品种改良做出了贡献。

2.4 改良土壤,提高产量

通过对土壤抽样化验,选择适合本地土壤性质的农作物,因地制宜,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变土质二法:或取一县之土,坟垆埴涂每种一方,送总会分;或延化学式亲至验查”[10],这在棉业上体现尤为明显,“有棉作局部分之试验,有土壤肥料分析成分之试验,有摘心距离之实验”[8]。他应用科学办法提高土壤肥力 “凡种果木,最宜黑土。黑土成因,大概系由植物枝叶烂花。今望于天生港东头转弯堤旁宽广之处,做土堆二十个,高六、七尺,方一丈,或一丈对径之圆墩亦可。做法:从平地面,先取江边之土,铺高五寸,为第一层。令取水草及一切烂草、败叶,和锅膛草灰堆于中间,而略小,亦高五寸,为第二层。泥包其外,再加泥土五寸,为第三层。由一层烂草,一层沿江泥土,十二层或十四层到顶。顶上堆成之后,四面以潮土泥涂之。再用麦秆或稻草编成圆苫复盖,以免浸雨淋湿。如此做成,半年后移植果树,可有肥料用矣”[10]。对于一些植棉区,他主张采用 “更番代耕 (谓今年种棉,明年种豆之类)”[9],也就是今天的轮耕轮种法。1903年,日本邀请张謇参加第五次国内劝业博览会,采用 “观人于微”的方法,在日本考察70天。在这期间,他专门去北海道访问了精励垦荒万余顷的许士泰,虚心学习许士泰变荒地为良田的技术。他还积极开展文化教育、科技推广、社会治安和小城镇建设,从而把昔日海滨弃土建设成了稳定的棉产基地和新型农区。

2.5 引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探索育才途径

张謇虽然是封建时代的状元,但他对现代科技、人才的重视却远超同辈,并在此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一,培训农垦技术人员。他先在通海垦区办起了农学堂 “择千亩之地立农学堂”[9],后在通州师范学校附设农科,继而建立了独立的初、高两等农业学校。他认为 “欲增进人民之知识技能,则莫如各省各道县广设农校、农场、先求农产物栽培之标准以为之模范。”[8]其二,外聘专业人才。1917年,中华农学会成立,他被推选为名誉会长。他在任农商总长期间颁布了很多文告和命令,提倡大兴农业科技研究。例如在湖北等省设立观测所,测定全国雨量、风向、温度升降、气压变化的趋势,以便改良农事,预防灾害等。针对当时我国科技远落后于西洋、国内人才异常缺乏的情况,张謇大胆提出了 “聘用西人”的主张,并付诸于实践。“宜延欧西化学师一疼,东洋农师一人”[10],他聘请美国工程师巴克为农师,试验大农法,并且对所聘人才不仅在待遇上给予高薪,有的还特地为之建洋楼,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上委以重用。其三,积极探索育才途径。他认为外国的人才固然要聘用,但大量的要靠自己培养。为此,他设立新式学校,聘用外籍教师培养中国学生;指派中方人士充当外聘人才的助手,随其学习,从学校选择高材生到国外留学深造,毕业后招聘到学校、工厂任职,委以重任。张謇通过上述途径培养了众多中国农业科技人才。

3 张謇农业科技思想的意义

张謇一生对农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总结国内传统农业生产经验,大胆吸收国外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设定农业科教改革方案和实施办法,培养了农业科技人才,重视农学、农业、农民;他所提倡的大农业,对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蒋国宏.试论张謇的农业发展观 [J].中国农史,2001,20 (3):69-75.

[2]从卫兵.张謇的农业现代化思想与实践 [J].学海,2006,(6):140-145.

[3]怨书义.孙中山与张謇的农业近代化模式论述 [J].学术研究,1996,(10):22-27.

[4]虞和平.张謇与民国初年的农业现代化 [J].扬州大学学报,2003,7(6):3-7.

[5]齐海华.张謇农业科学发展遐想辩考与启示 [J].安徽大学学报,2009,18(4):14-17.

[6]马万明.一份珍贵的农业遗产——张謇垦牧的传承 [J].江海纵横,2011,(7):54-56.

[7]曹发军.基于农业现代化视角对张謇推进植棉业发展的评述 [J].甘肃社会科学,2009,(3):219-221.

[8]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 (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07,140-141,174.

[9]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 (第3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409,214,453,787,212.

[10]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 (第2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0,12,14,160,185,196,203,227,239,244,608.

[11]张荣生.张謇实业生涯的考察 [J].南通大学学报,2007,23(5):110-117.

猜你喜欢
张謇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基于张謇文创产品开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探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教育家马相伯与实业家张謇的爱国情谊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